初中《科学》与高中化学的有效衔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初中论文,高中化学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武汉市在义务教育阶段的7~9年级实施《科学》课程已是两年,2007年下半年即将与高中分科对接。当今,我们高中化学教师把这两个学段的课程衔接作为专项课题,研究、探讨、摸索,不少同行甚感疑虑,认为难以操作。争议的焦点在于初中《科学》中的化学内容与高中化学课程究竟如何衔接?
本人曾受聘参加教育部《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的制订研讨,多次聆听研制组长的学术报告,也应邀观摩并评价《科学》教师的优质课公开教学,结合上述教育科研课题的进展,对《科学》课改概况有所了解。这里浅谈愚见,谨供商榷。
一、通过综合教学培养科学素养,有利于造就全面发展人才
科学不仅是指科学知识结论,而且包括科学的思想方法与情感,具体来说就是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思维方法、科学研究过程、科学决策能力、科学价值观念、科学创新意识、科学伦理与情感等。这样,科学教育就不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而且包括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精神的培养,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认识等。自然科学的各门学科原本是人类研究自然界物质变化规律的不同角度的产物,后来逐渐被固化而与社会的职业分工密切相关。步入21世纪的知识经济与信息社会,越来越显现出独立分设的学科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限性。发达国家和地区早就倡导《科学》课程,将理、化、生、地组合为自然科学类,把史、地、政、哲糅和成社会科学类,以提高未来人才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造就健全人格的创新人才。
面对人才培养的战略大计,究竟采取什么课程体制才为最佳?人们提出了三种方案:1.沿用“文革”前不分文理、各科都学的模式,全面夯实根基了,但个性化特色缺乏了;2.仍用“3+2”分文理科办重点校的套路,学生早定向、少开课,学问专业化了,但综合素质差了;3.试行“人文与科学素养”交融的绿色教育,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都学,提升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增强持续发展的综合国力。事实上,这三种培养方式,前两种已经各搞了十七年,很多人都经历过;后一种武汉市刚试行两年,教育界正在以科学态度探究《科学》课程。有学者们预言“未来的大师产生于文理会通”,近年来国家高考中实行“理综”与“文综”考试的初衷即为整合,促进高中学生“文理会通”全面发展。
武汉在初中开设《科学》课程,两年来总的反映是:学生欢迎,老师辛勤;行政坚持,家长担心。主要担心的是“衔接”怎么搞?高考怎么办?莫把孩子们当试验(牺牲)品!这就要求我们高中教师也应站出来回答了。
二、学科间衔接的大前提是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依照各学科课程标准,教学都是按“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设计和评价的。初中《科学》与高中化学都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材内容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探究精神,这方面是一脉相承的。课程是规范化的教学内容,教学是师生互动,转化课程资源为创造潜能。“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当然由于学生生理发育与心理成长的差异,初中《科学》更侧重感性知识的观摩、发现、演练或验证重现,而高中化学更强调理性认知的原理、规则、量化与结构本质。
譬如《科学》教材对水的认识,“地理”讲太阳系中的地球实为“水球”,淡水资源的珍贵与南水北调工程;“生物”讲水是生命之源,体液的新陈代谢与基因工程;“物理”讲水的浮力、水能利用与三峡工程;“化学”讲水的组成与性能、溶液中的反应类型与广泛应用,到高中进而剖析水的结构、成因(介绍为什么分子式是、V字形结构、极性分子等),介绍氢键与其特性,水合、水化、水解等多种概念。《科学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淡化学科界限和专业术语,突出研究主体和求证方法。若学生们由对水的认知而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热爱并珍惜水,初步养成对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有浓厚的兴趣,初步学会规范化的探究程序,那么到高中分科教学、大学专业研究乃至终生学习,这批学生就会始终有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格物致知,造福人类的理想信念与本领才华。中国科技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产生攀摘诺贝尔奖的大师级人物,就在不远的将来。
《科学》课程基本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与思维层次的阶段性,但不一定非要与《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规定教学内容有很强的连贯性不可。具体实施教学的高中一线教师会研读这两个学段的《课标》,驾驭教材,因势利导地实施融会贯通。如果学生学会辩证思考、想象、推理和判断,能够并善于处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就是“衔接”成功。
三、学科间的接轨要反映思维方法与能力的延续性
高中化学要求达到的双基(基本概念与理论、基本操作与技能)和四能(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与思维能力),相应地在7~9年级《科学》教材和教学中充分体现了。
例如七年级《科学》上册第45页《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从定性——证明助燃的氧气存在,到定量——检验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这在小学的《科学》课程中有所铺垫,到高中就会更深刻地教学氧气与氮气的分子结构、游离存在与其广泛应用。
又如八年级《科学》下册第73页在详介了罗蒙诺索夫1756年提出、拉瓦锡1777年验证的“质量守恒定律”后,随即以汉文字与化学式表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和氢氧点燃生成水的化学方程式,阐明书写规则进而简单计算,用化学用语揭示了这一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为后续深造打下了坚实基础,为定量研究物质不灭与转化定律创设了前提条件。眼下有多少高中学生,就是因为对基本原理不求甚解和化学用语表述不规范而高考失误,妨碍了自身的发展!
再如九年级《科学》学习对生命活动有重大意义的酒精、醋酸与尿素还有脂肪、糖类与蛋白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塑料、橡胶与化纤等合成材料,既为高中有机化学做了启蒙,也为步入社会扫除障碍,至少义务教育的毕业生能够认识与鉴别这类物质,有环保防污的自觉性。学生日益领会到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体验到STS(科学·技术·社会)的教学方法,逐步养成学以致用、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近几年本地中考命题的导向不正是体现了这一教育目标吗?
以上“接轨”案例既符合学生思维特点又反映了科学发现的方法和进程,这种“知识、方法与能力”在求知过程中的潜移默化,《科学》比现行的初中化学教材要好得多。许多《科学》教师在用教材内容讲授来龙去脉时有意识地表述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现象——抽象——建模——假说——证明——修正——构建——检验——学说——应用——效益,《科学》揭示并阐述发明创造的基本思路,恰与高中化学的基本理念相吻合。
四、学科间的承接要体现知识内容承上启下的系统性
《科学》课程使学生对自然界的观察全方位、立体化,这本身就是返璞归真的科学态度;而且树立科学家的榜样,强调成功人才的综合素养。比如八年级下册第74页介绍“不学习毋宁死——罗蒙诺索夫”,普希金说“他是历史学家、修辞学家、机械学家、化学家、矿物学家、艺术家和诗人”,喻他为“俄罗斯的第一所大学”。润物细无声地陶冶学生心灵:若想成为大师级人物,必文理交融,力争“全才”,做到真善美全面发展。
课程是社会分工的缩影和蓝图。随社会产业发展进程,人们对各行业更深入地探究,形成了理、化、生、地等各专业的学科分工与相应教材;但同时也要求从业者要有广博的知识,对纷繁杂乱的各种资源具有筛分、识别与驾驭能力,这样,专家型人才也是一专多能的博学“杂家”。高中学生各科都学,待社会分工确认某学生的专业方向之后,他才有必要且有能力攀“高精尖”,有所建树。比如,从事“嫦娥奔月”登天计划,他精通工程物理,又是天文学家,不仅对飞船材质、火箭推进剂等细节了如指掌,而且有环保意识,在决策时会用“绿色化学”与生化知识,考虑对人类生存环境与太空避免污染等“人与自然和谐”的诸多因素。
初中《科学》课程以科学探究为主线,设置了多学科环环相扣、相互交融的实验(课内外)与实践活动,这是以往分科教材无法比拟的,是便于与高中知识衔接的。例如八年级下册第80页《阅读教材》简介于谦的诗《咏石灰》与“石灰的形成”,融做人清白与煅烧石灰于一体,给学生以教诲。还介绍桂林溶洞《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将地理与化学密切结合,使学生到高中乃至终生不忘。该教材以“酸雨”成因与其危害讲《氧化物与酸的相互转化》,初中学生学会了复分解反应的规律,练习了含碳无机物之间演变的化学方程式,为高中必会“工具”亦即高考必考内容《离子反应与离子方程式》打好基础。
当然,启蒙阶段的科普知识与高中化学“4+2”构架,特别是六大模块的标高要求,差异甚大,正如本地高考“理综”化学题与上海、江苏、广东等地高考化学卷的程度存在差别一样,需要我们高中化学教师深刻领会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与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承前启后,迎头赶上,以克服相应的困难。
五、学科间有效衔接的关键在于高中教师的课改积极性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改的成效大小乃至成败的关键在于一线教学的任课教师。全市推进《科学》课程的起始阶段之所以举步维艰,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授课教师是由师范院校的正规化、专业化、系统化分学科培养的,虽“术业有专攻”,但面对相邻学科的“道、业、惑”关注较少,难以融会贯通,自感“传、授、解”的底气不足。然而随着《科学》课改进程,老师们边学边教,学中练,干中悟,实践出真知,《科学》教师逐步成长壮大,独树一帜。这种“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勇于挑战自我的首创意识值得我们高中化学教师效仿。
高中化学教师也要有初中《科学》教师的治学精神,力争一专多能,兼顾“理综”。物理、生物、地理与化学乃至各分支学科,如材料化学、生物化学、天体化学、物理化学与化学物理等等都尽可能有所涉猎,才不至于被《科学》课程培养的学生搞得“一问三不知”。打铁必先自身硬。时势造英才,高徒出名师。目前我们面临实施《化学课程标准》,迎接《科学》学生,努力使初中《科学》与高中化学衔接得天衣无缝的使命,这促使我们高中化学教师的专业再充实,水平再提高。
教师既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和治学能力的培养者,还是新型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而不是教材搬运工或简单化操作员。实施《课标》与“衔接”的双重任务、教书育人的教育观念,这对某些习惯照本宣科、依赖经典模式的部分同行是极大的挑战。要做好“有效衔接”,切口或生长点很多,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当务之急是我们必须理解和掌握新课程理念,增强业务素质,改变教学方式,尤其是放下自以为是的架子,诚心实意地让能者为师,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发学生的潜能资源,试行“小先生讲课”与教师引领点拨相和谐的研导型教学模式,使自身的教学智慧、策略与技艺、才能随师生互促共进而教学相长。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语)能否把初中《科学》与高中化学成功地有效衔接,是对我们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之严峻考验。课改试验充满了探索、创新,《科学》本身就体现了探究精神,实施《科学》教学是本市教师与学生作为先行者、开路人的奉献与骄傲。两年来《科学》课程受到学生们的普遍喜爱和欢迎,这显示着良好的开端,现在高中各科正酝酿着有效衔接,则预示着成功的期望。让我们迎接山花烂漫的课程改革的新局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