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企协同促机械工程专业转型升级案例研究论文

以校企协同促机械工程专业转型升级案例研究论文

以校企协同促机械工程专业转型升级案例研究

张国福,于晓慧,陈有权

(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机械工程系,吉林长春 130122)

摘 要: 教育部推动实施“新工科”建设,是为强化适应未来新技术与新经济发展、有可持续竞争力的创新人才培养。根据专业转型现状,通过构建多模式、多机制的校、企、所等协同发展育人方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整合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数字化“双师型”师资队伍等措施,全面开展专业的信息化、数字化改造升级,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实践效果显著。实施案例表明民办高校只有与时俱进,通过多方协同,寻求合作共同利益点,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从而达到专业转型升级目的。

关键词: 校企合作;新工科;协同发展;转型升级

1 转型升级背景

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的人才培养已经不能满足企业需求,课程设置和内容不具系统性和综合性;评价标准单一化;授课方式与方法缺乏互动与启发等,应用型转型高校要培养符合新经济发展的“新工科”人才,必须要对传统工科专业信息化、数字化改造提升。

2 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基于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应用型本科大学”办学类型定位,确立了面向信息化、数字化时代机械行业与企业,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定位。以“双万计划”为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工程应用技术型人才。

3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实施

3.1 培养模式改革

从人才培养的资源整合、课程开发、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1],构建多主体参与并深度融入的多方协同育人办学模式和“3+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校、企、系三方二级质量保障体系。由校企领导、行业主管与职能部门负责人成立校企协同育人领导小组,制定决策。系级由领导班子成员及学生代表等组成教学与顶岗实习管理与监督队伍,形成校企、系两级领导、两级督导、多方反馈的协同育人组织管理机构。

3.2 整合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由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教师组成教学与课程指导委员会,遴选和编写课程内容与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合教材。按照通识课、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实践课五大模块整合优化课题体系,并增加就业创业课题模块。

3.3 构建新合作机制

3.3.1 坚持市场导向,强化校企合作利益驱动机制

搅拌摩擦焊(FSW)是一种新型固相连接技术,利用搅拌头与焊件挤压摩擦生热和材料塑性变形热软化材料,将高度塑性变形的材料逐渐沉积在搅拌头的背后,获得搅拌摩擦焊焊缝[1-3]。与熔焊相比,焊接温度一般低于焊件材料熔点,合金元素烧损倾向低;焊缝平整,变形小;无需填充材料,节约资源。目前,在轻金属-铝合金焊接领域应用成熟。

3.3.4 共建基地,共同评价

3.3.2 拓展互利共赢合作新途径,完善校企共担的人才培养机制

3.4.1 转变理念,形成共识

现在,科学家们拥有一套高精度的工具,用来测量大陆的位置和地球的大小。这些工具包括卫星激光测距仪、超长基线干涉测量仪、全球定位系统(GPS)、多普勒卫星测量仪等。自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科学家们就对测量结果定期进行计算和修正,提供了最为权威的证据,证明地球大致保持着同样的大小。

3.3.3 规范管理,健全校企合作内部运行机制

建立校企平等互利、责权相应、双向互动管理制度。统筹学校运行机制与企业运作机制,避免“协作多、融入少”特点,使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

市场条件下,企业要有合作的契合点,建立基于利益驱动的长效机制:一是为企业提供高技能人才为着力点,突出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对企业吸引力;二是以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为切人点,加快提升教师的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对企业服务能力;三是以扩大企业社会影响力为出发点,深入挖掘我系的潜在服务能力,增强对企业的贡献力;四是以提升我系综合实力为重心,切实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增强对企业影响力。

校企共塑双师,解决了教师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脱节问题。教科研引领专业化成长,申请专利12项,结题与立项省级以上课题7项,编写教材2部。

3.4 师资队伍建设

①相关研究可参见潘国琪《试论蒋介石的“力行哲学”与孙中山“行易知难”说的关系》,《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秦英君《蒋介石与中国传统文化》,《史学月刊》1999年第3期;黄道炫《力行哲学的思想脉络》,《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1期;马振犊《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蒋介石思想理论简析》,《民国档案》2003年第1期。

初步构建了“三认同、五共建”的校企协同育人途径和模式,即“理念认同、机制认同、行动认同”,进而实现“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共建人才培养方案、共建企业订制班、共建课程、共建教师队伍”五项共建,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开辟了新路径。构建了信息化、数字化教学标准体系,消除了课程设置“信息孤岛”问题;采用“专业课程+数字化应用软件”授课,构建“任务驱动+真实情景”与“理论讲解+仿真验证”的新型教学模式;初步构建“以学生为主体、重视过程管理、强调持续改进”评价机制;建立就业质量、素质能力以及社会认可度等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预判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与培养目标。

抗战开始后,沈从文颠沛流离到昆明,受聘西南联大。因为讲授“习作”课的需要,他对五四以来的很多作家进行了评点。1940年9月16日《国文月刊》第1卷第2期上的《从周作人鲁迅作品学习抒情》,对周氏兄弟的为人与为文进行了比较。就为人来说,他认为,周作人“充满人情温暖的爱,理性明莹虚廓”,甚至“如秋天,如秋水,于事不隔”;鲁迅则“充满对于人事的厌憎,感情有所蔽塞,多愤激,易恼怒……”就为文来说,他认为,周作人的小品文“代表田园诗人的抒情”,“在消极态度上追究人生,大有自得其乐意趣” ;鲁迅的杂文“代表艰苦斗士的作战”,“大部分是骂世文章”。

3.4.2 试点先行,示范引领

以市场为导向,与转型综合改革目标相结合,确定师资队伍建设目标。骨干教师先行试点,再实施名师工程,发挥骨干教师典型带动和辐射作用,全面推进建设工作。

3.5 提升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通过共建实践载体,项目化合作等方式提升学生双创能力。构建了“实验为基,实训为重,实习为创”的阶梯式双创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学分比重达到50%。

4 新工科协同发展的专业转型实践效果:以学院机械工程专业为例

4.1 多方协同育人实施成效

提升理念,充分认识“双师型”教师队伍对推进专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是加快专业转型升级的保障[2]

4.2 外部资源引入与利用

校企共建实训平台,学院与苏州博众精工科技有限公司建立柔性制造系统教学生产线,把企业PLC控制技术课程融入专业教学;借助教育部高教司协同育人项目拓基地,已有3项获批,如2018年北京启创远景科技有限公司挂牌为“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示范基地”,给予3万元实践条件改善的设备支持;外部资源引入与利用,机械工程系与长春市高新东卓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建立“机器人工程师培养基地”、与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义乌分中心建立“数字化设计制造人才联合培养基地”。

4.3 初步完成数字化师资队伍建设

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开展教学实践基地共建。学生毕业论文实行“双导师”制度,共同评价学生。

完善校企人才市场合作,建立“实习+就业”的就业模式,推进学生就业与企业用工一体化;完善校企教学合作,推进理论与实践、教育与生产相结合;通过校企研发合作,推进生产、教学和研究相结合;通过探索资金合作,依托企业资本发展教育;通过校企师资合作,推进校企合作培养人才质量等。

4.4 学生就业创业成效凸显

学生双创成果丰硕,学生申请专利5项,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10项,主编《UG NX 11.0工程设计》教材1部,自制十四档变速箱、星型发动机、冲压模具等教学用具3套。集中到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占80%以上,就业岗位满意率达100%,近三年就业率均在92%以上。

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是促进农村财务公开制度落实的重要因素,就目前来看,仍有不少村组没有像社会、国家公布透明的农村财务表,或是公开的农村财务表并不是真实的,存在造假行为。基于这种认知,应当采取必要的审计手段,形成审计长效机制,开展农村财务审计机制,并针对农村财务报表审核结果及时发现财务问题,最大化的促进农村财务管理工作透明化,最大化的保障农村集体人员的利益,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5 结语

地方普通高校专业转型的核心是课程建设,教师水平是关键,教学硬件是支撑。后续将基于专业转型建设基础,面向“双万计划“目标,开展“高水平”专业建设。构建“三全育人”体系,落实“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进一步加强机械工程专业转型升级的内涵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1.智能猪业。在养殖新技术上趋向于“智能猪业”,通过智能感知、自动控制、监控预警等技术,提升养殖生产水平,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能源与投入品消耗,可以极大推动养猪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芬.普通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8.

[2]张国福,陆爽,臧玉萍,沈洪艳,刘永胜.“新工科”视域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实践——以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机械类专业为例[J].南方农机,2019,50(02):17-18.

基金项目:

1.吉林省高教学会2019年度高教科研课题:新工科协同发展的专业转型案例分析——以C学院机械工程专业为例(JGJX2019D451)。课题主持人:张国福

2.吉林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立项支持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面向新经济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信息化、数字化升级改造的方法探索与实践。(批准单位及时间:吉林省教育厅于2017年12月批准立项)。项目主持人:张国福。

公共管廊,是化工园区内物料传输“大动脉”。上海化学工业区公共管廊有限公司为园区内40多家企业提供输油、输气、化学品管道及管廊服务,共有管线350余根,管廊上铺设的管道总长达约50万m。总经理朱明亮表示,近年来,公司创新建立了公共管廊的“1+1+1”公共管理模式,公司与中国石化联合会共同起草的《化工园区公共管廊管理规程》,成为首个化工园区公共管廊国家标准,已正式获批;他们坚持“走出去”,先后为武汉化工区、珠海高栏港等17家园区输出公共管廊建设和运营管理服务,实现资源和经验共享。

作者简介: 张国福(1976.09-),男,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视觉识别与智能检测。收稿日期:2019年6月14日。

标签:;  ;  ;  ;  ;  

以校企协同促机械工程专业转型升级案例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