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经济方兴未艾_体验经济论文

体验经济方兴未艾_体验经济论文

方兴未艾“体验经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兴未艾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你发现“体验经济”了吗?

环顾世界,人们在生活中猛然发现:无论你多么热情地鼓吹知识经济,网络时代、新经济、美女经济什么,但我们见到地却是假日经济的火爆,世界杯、奥运会、NBA赛事的受青睐,生意最好的餐馆往往不是价廉物美的,而恰恰是虽贵但却富有特色……。现代一点说,即使网络,最热门的地方是聊天室、BBC论坛、网络社区和在线游戏什么的,尤其令人诧异的是:微软公司为什么将它新一代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命名为XP?

这些现象似乎离我们听到的有关经济新名词差之千里,然而,这又恰恰是我们所要讨论的“体验经济”。因为驱动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就是XP[expericnce],这就是体验。如能上升为理论的话,主导这些现象的真正推动力,其实就在于人的体验。

《文汇报》2002年8月的《科技文摘》刊出了一篇由上海图书馆提供的有关资料,初读不以为然,还以为又是在玩弄什么文字游戏,提出什么“体验经济”的新概念来标新立异。慢慢咀嚼,慢慢体会,方悟出了味。

人类的“体验型”需求正逐渐成为一种模糊所有产业界限的溶合剂,作为产业融合的真正动力一它正汹涌而来,它为我们正确把握产业的导向和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精神文化”还是“体验经济”

按照国内外经济学家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文化是未来的经济。我曾引用过英国经济学家及哲学家米尔的观点:人类的时间胜过金钱,美好的生活应该是充分自由、从事有兴趣的活动,不为满足基本需求的责任所限制的生活。人类应该用有限的时间来思考有价值的问题,阅读有价值的书籍、写诗、唱歌、欣赏艺术、学习新语言、到公园去散步、去大海游泳、观看日出日落,或听小鸟唱歌。

这种产生于20世纪初的讲法,只能说是一种憧憬、一种浪漫的预示。殊料,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种说法已成为现实,人类享受充分自由的日子似乎已经来到。

这种来到的标志,恰如《时报》所称,从前,所谓贵族只是少数人中的少数,而现在,几乎人人都当得起贵族。但历史告诉我们一个结论:生活中真正让自己愉快的,其实是心灵文化的部分。假如贵族们终将发现,他们最需要填补的其实是精神的饥渴。这也是何以许多人热衷研究哲学、佛学、祖宗等,原因不外乎是为了对抗富裕与物质的过剩。

以《富裕社会的真假贵族》标题,该文未了提示到,不论你是不是买得起昂贵的东西,唯有心灵高贵,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贵族”。

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经济与文化的联姻之说,还是人类的精神饥渴说,它们实际上,都对我们的产业发展提供了依据。其时,美国的《时代》周刊还曾预言:到21世纪,美国人将变得专心于休闲—大部分美国人早已信奉他们的休闲时间比工作时间更重要。休闲业将从一个不同寻常的广阔市场中获利,受时间约束的休假者将愿意为他们渴望的轻松付出高昂的美元。

与此同时,美国还出现了诗歌日盛的景象,这是不是更接近于享受自由生活的人类本性、以不断满足精神文化的需求呢?

据提供的最新统计,休闲产业现已成为美国的第一产业,并且在2015年有可能占据美国国民生产总值(GNP)的50%;去年日本经济的近20%由电子游戏产业产生,并且已超越了汽车工业而成为第一大支柱产业;游戏产业正成为韩国最有利润的一个行业,产值达200亿美元,年增长率多达30%~40%;吸引全世界上亿、甚至十几亿人和资金聚集在一起的是世界杯足球赛、是NBA、是F1大奖赛、是奥运会和各国的各种职业比赛;娱乐业的大本营:电影、电视、录像带、流行音乐、主题乐园、广播、杂志、报纸、书,玩具等等,是大多数国家成长最快的部门。

当然,除了商业和娱乐业,在制造业中产品的设计也越来越新奇、美观,越来越娱乐化;俄罗斯的酒瓶会唱歌、索尼公司的玩具狗会和人交流等等;观光农业不断冒出;探险、旅游越来越成为时尚……

即便如此,这完全属于满足精神文化的需求,还是体验经济更具观念意义呢?

“体验经济”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我想经济与文化联姻之说,与我们的生活相差并不远。但任何经济的发展形态总有一个起伏的周期。数年前,我曾卖力地鼓吹知识经济,当然,这种鼓吹亦是有充分根据的。记得:在全国不少地方形成了一个高潮,而《中国商报》特辟的栏目为“一家之言”。这至少表明,我还是比较早地涉入此领域的。更有意思的是,当我的见解在沪上某报发出后,国家某重要经济发展中心的有关专家,还曾要求我对此作些深层次的研究,以便上层的研究、参考等。

我想,实践是要有理论指导的。在后来众多的有关知识经济探讨文章中,我记得某一专家发出的不和谐声音:谈论知识经济,但作为中国人来说,还是应该脚踏实地地搞好我们自己的产业。大意是说,人必须吃饭,而知识经济似乎显得有些个虚妄,因为我国的实际决定了我们必须走的路。

具体一点说,就以一度被竭力夸张的网络时代的新经济而言吧,也有究竟是泡沫还是革命的质疑。因为按照“新经济”的划归,相应的钢铁、化工、银行、零售、医药、建筑等诸多行业,都必将被推入“旧经济”体系。如此一来,在市场供需的配置中,一方面是新经济营中的"Com"们的鸡犬升天;另一方面,那些可能很优秀的企业,因为是“旧经济”而受到市场的冷落。而冷落的结果,无疑会涉及到人才的流失、资金流失。最要命的是,这些所谓的“旧经济”行业往往正是一个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基础所在,并非每一个行业都需要和必须利用网络进行根本性改造的。

对此,德国《时代》周报曾有一文说《新经济仍是虚拟式》,它提出说,新经济就像足球中的一种新的阵势,但游戏规则暂时不会改变。在提供了依据后的结论是:经济还是旧的好。

如上一些说法,论证并不麻烦,就是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放慢,尽管有连续七次降息,仍不见起色。美国《商业周刊》的经济学主编迈克尔·曼德尔等一批经济学家,他们都曾对新经济的前景深表忧虑,已有人开始为新经济谋划一条“后路”了。

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创下了全球收入最高的记录,连法国的艾菲尔铁塔都只好称臣,这是不是涉及文化产业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宠儿作用呢?

说白了,体验经济是从市场需求角度对“知识经济”的解读。如果说,“知识经济”从生产角度强调了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而“体验经济”则以市场需求角度强调了人的无限需要中的“体验”需要开始转变为现实需求,从而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1999年12月期美国《时代》周刊也曾预言,2015年前后,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休闲产业在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将占据一半的份额,新技术和其他一些趋势可以把生命中的50%的时间用于休闲。事实上,时下的美国休闲业已成为居首位的经济活动。统计显示,美国人有1/3的休闲时间,有2/3的收入用于休闲,有1/3的土地面积用于休闲。并且,休闲学代表杰弗瑞戈比预测,在稍后几年,经济产业结构中休闲产业的从业人员将占美国整个社会劳动力的80%~85%。

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预测,也是极富想象力的预测。在“体验消费”时期,包括娱乐消费、情感(精神)消费和文化消费等各种满足人们不同精神局面需求的消费方式。

在此,光从精神文化产业发展角度之说的论述,显出的苍白是毋庸置疑的。体验经济的理论,为我们的经济发展,能够提供更丰富的想象空间。

如何认识和发展“体验经济”?

“体验经济”一说,为我们解决了产业发展的导向,显得那么可爱。接着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该如何认识和发展我们自己的“体验经济”等问题了。

记得《经济展望》月刊,1998年9月号,曾刊出过一篇未来学家托夫勒博士的专访文章,托氏说未来学面临急变世界的挑战,预言提前兑现,未来来得太快。这位“第三次浪潮”的预测大师,也曾有过一个观点,即信息经济的核心价值观念是“生产与消费合一”,而“体验”之论,恐怕就是对这种现象的描述,未来真是来得太快了。

由此看来,作为“体验经济”中的休闲业的发展因为有了经济的支撑和休闲时间,正显势不可挡的趋势。黄金周的出现正是满足了人们要求体验自然、休闲购物的感觉;甲A联赛为好多人带来了体验激动、喜悦、感动、失望、悲痛、憧憬的机会;而一些打着粤菜、杭帮菜、上海家常莱、甚至知青菜、毛家菜等幌子的餐馆,其内部装修也力求营造相应的时空氛围,为我们提供了体验江南风情、异地特色、沪上人家或知青天地的感觉……

从我国的北京、上海、深圳等沿海发达地区人均GDP已经达到三、四千美元,甚至更高的角度而言,实际上也为发展体验经济创造了条件,因为中国百姓的休闲时间和五年前相比已经翻了一番,本可以在体验经济方面发挥更大的优势,可惜的是,限于观念上的一些因素,总觉得娱乐、休闲是难以驾驭的,有人认为错过了发展机遇。但我总的认为,上海在这方面,也有所动作,尤其当经济娱乐化在国际初露萌芽之际,上海也已自觉和不自觉悄然出现了体验经济的萌芽:如能让你体验到进入热带雨林感觉的热带雨林餐厅;孙桥的观光农业也开始加入体验成分;昨天和明天交会的“新天地”;集休闲与购物于一体的投资3亿多美元的国内最大规模娱乐购物中心也即将在浦东陆家嘴中心地带出现;虹口体育场改建为有特色的虹口足球场;还有本来称为外滩一线的恋爱情人墙将不复存在,上海正着手对黄浦江畔旅游资源进行大力开发。黄浦江将建成类似香港的维多利亚港、澳大利亚的悉尼港和美国一渔人码头那样著名的旅游景点,使其与外滩、东方明珠、浦东的滨江大道等上海特色景点交相辉映……

这一切,不能不说是一种发展体验经济的明智做法,当然,如上海这样的都市,更多项目和领域,似乎可以更加明确“体验经济”的内涵,有目的地主动自觉地休闲起来,这对上海保持发展的持续性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诚然,我们所说的“体验经济”,无疑是对“知识经济”的一种补充。我认为,在实际生活中可能更便于操作。总而言之,在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也许我们更能“体验”出上世纪初米尔等经济学家及哲学家们的预言先见性。但是,需要特别提醒的却是,我们讨论体验经济讲究休闲产业的消费需求,同17世纪欧洲的“巴洛克时期”所推崇的“宫廷式的享乐”是有着很大区别的。针对当时国王与贵族们通宵达旦、日复一日地在宫廷中举行庆典,恣情挥霍,追逐感官的刺激和欢愉,历史学家雅各布·布鲁克哈特认为,巴洛克时期是道德偏离的年代,令人倒尽胃口。不论是生活、艺术,甚至是男女爱情,所有事物都表现有“过度”倾向。贵族们当时追求的华美,只存于人们的幻想之中。

我想,当经济发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人类的消费重点将从产品和服务向体验转移,这是人类发展的一种自然境界。也许体验经济的更高境界有可能如马克思提出的“劳动是一种快乐”,是一种需要。因为国外也已经出现了不为观光,而只去乡村劳动的新景象。德国《明星》就报道过,城里人为了体验真正的农家生活,纷纷报名去参加这种度假。

而我们在认识“体验经济”时,首先要明确的是,所谓“体验消费”的基础与载体仍就是传统的商品与服务,只不过是这些商品与服务中已经凝聚了“体验价值”(如娱乐因素、文化因素等),它实际上要求我们能够在发展经济中,必须与时俱进,必须不断渗入“体验价值”,如此,恐怕是正确的选择吧。

标签:;  ;  ;  ;  

体验经济方兴未艾_体验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