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分工到协同: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路径突破论文

从分工到协同: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路径突破论文

从分工到协同: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路径突破

廖月婷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广西桂林,541006)

[摘 要] 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是提升教师队伍水平的有效路径之一。教学实践能力是师范生必备的教学能力。在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为核心任务的背景下,虽然师范生培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中小学等协同育人主体存在旁观性,高校育人主体存在形式化,学生主体存在主动性不强等。往后,高校应加强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各个环节中的参与度,提升育人主体人才培养内容设计与人才需求的契合度,提高学生主体的话语权与管理权等。

[关键词] 协同育人;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路径

2011年教育部颁布《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合格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明确要求,突出了以能力为重的基本理念,强调了教书育人实践能力。[1]2012 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30条)指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模式”[2]。2018 年,《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 年)》再次明确指出:“要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培养未来卓越教师,注重协同育人,注重教学基本功训练和实践教学。”[3]教学实践能力是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也直接影响到未来培养学生的质量。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目前,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本研究通过对师范生、高校教师、中小学在职教师进行深入访谈,探究师范生实践培养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探寻协同育人理念下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路径。

我国于2012年创建中国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网(International Network For The Rational Use of Drugs,INRUD),采取自愿的原则,上报汇集全国范围内的用药错误案例。截至2015 年底,全国已有19个省市 657 家医院实现网络报告,共报告用药错误 11792例[4]。平均每家医院每年发生用药错误5.98例,比澳大利亚公立医院每年发生用药错误2.36例高出两倍之多[5]。应用自愿报告法获得的数据虽不能完全反映用药错误的实际发生率,但对于识别用药差错的错误来源,如特定药品、剂量、剂型和给药途径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且容易实施。

一、师范生教学实践力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

在进行访谈过程中,广西某高校一名大二的师范生提到:“作为一名师范生,大致清楚自己的就业方向和领域,但对于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感到手足无措。一是在目前阶段没有很多机会真正走进中小学课堂进行体验和锻炼,二是我们几乎都是听从学校课程的安排,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有什么想法或者建议,在反馈给相关部门后却很难有所调整或者改观。我们渴望在学校的课堂或社会实践中获得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但大多数时候很多学校的内容或活动安排显得过于形式化,因此,我们并未能在参与中获得成长。”这位学生的想法并不是个例,是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经调查研究发现,无论是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的高校,或是作为培育师范生实践基地的中小学,亦或是受教育主体的学生,在提升师范生或自身教学实践能力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一课时,由于文章讲到信息技术的应用,而现阶段的小学生普遍对网络有一定的认识,在生活和学习中也有较多接触,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将教材与生活相结合的形式进行阅读教学。在学生对课文进行初步阅读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积极讨论自己对电脑的了解,学生通过在课堂上交流,得出许多答案,比如:电脑可以用来打印文件、玩游戏、聊天、发贺卡、看电影等,这些都是与实际生活相关联的方面,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热情。通过文本与生活相结合的方式,大大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热情和阅读效率,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目前在钠电池所用的固体电解质中研究较多的是固体聚合物电解质(SPE),长时间使用体积变化不太明显,但在低温性能方面比较差。今后不仅将寻找合适的钠盐;同时也将通过利用改善电导率的各种途径,如添加增塑剂或纳米粒子等。

(一)协同主体: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存在旁观性问题

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内容设计一般由高校相关专家依据规定自行制定,这项任务是由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来独立完成的。人在做决定或选择时,会受主观思维影响。因此,在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无论是培养内容设计或是环节的安排,都受到了作为独立个体的人的主观思维的影响。一是培养内容存在主观性,即制定者依据相关规定,根据个人的知识和经验,将一切相关因素组成培养了内容,这就造成培养内容和形式上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二是培养环节安排存在主观性,即对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内容的安排,学生的能力具有生成性,不可“揠苗助长”,内容的安排需要循序渐进。目前,高效省时成为大规模培养人才的主要路径,这造成了培养环节安排上出现集中过度的现象。例如,教师在制定培养计划时,主观地认为师范生应参与何类教育活动,设计和安排何种的课程,何时参与社会实践等,忽视了同样是独立个体的学生本身。学生是最直接的体验者,是正在成长中的人,主观臆断地为他们安排各式内容或活动,会造成计划与实际情况产生严重的偏差。

(二)育人主体: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形式化问题

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核心成员之一,其成长是教育的旨归所在,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是被动的个体。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等特征,只有真正地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方能获得更多的经验。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认为自己是被动地接受教育,应遵循人才培养计划的安排。在培养过程中,学生自身存在严重的旁观性意识,即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认为自己应“言听计从”,而非认为自身应参与到实际的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中。主动参与自身的培养过程,不仅是学习者的责任与义务,也是获得能力、获得提升的有效方式。当学生以旁观性思维看待自身“复制”知识时,就会使自己处于被动的地位,将自身代入教育过程中的“旁观者”角色。

(三)学生主体: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主动性不强问题

人最显著的特征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每个个体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意识。在教学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师范生作为培育的主体,需要“他育”同时也需要“自育”。“自育”过程需个体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发挥更多的创造性。

2.主动反思性不够强

学生是教育的核心成员,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主体的自主性是人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真正主体地位的一种证明。”[6]人之所以具有接受教育的可能,是因为人的可塑性。学生是教育活动过程中的重要角色,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参与教育过程中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传统教育观念包括以下两种:一是教育者通常将学生视为接受教育的对象,一味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忽视学生是一个具有独立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二是学生将自身视为被教育的角色,造成了学生参与教育过程中无话语权的现象。

1.主体自主性难发挥

中小学等协同育人主体作为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合作者,协作程度影响着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进程。中小学与高校接洽是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影响其社会评价的重要因素。“当一个行为以最小的成本带来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便认为这个行为是道德的”,如果一个行为为了自身谋取最大的利益,而使得少数人受益,那么这样的行为是不道德的,是利己的。[8]当协同主体只是从完成自身某项任务的角度出发时易产生利己主义,即仅为了学校自身发展考虑,以赢得更好的社会评价。在调查中发现,广西桂林市某校语文老师说:“教学实践能力对于教师是很重要的,这样的能力只有到实际工作岗位或者实践中才能更好地培养和提升。作为一名入职前教师,应具备基本的教学实践能力。例如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标准的普通话发音、研究和设计教材内容的能力、与学生沟通的方法等。很多来学校见习或者实习的师范生,由于实践的时间较短,我们也只是简单地让他们帮做一些琐事。放手让他们融入学生生活和管理等工作,是我们作为在职教师所担心的,一是怕他们会打乱教学计划,二是带领没有经验的师范生会消耗自己的精力,三是自己对于如何去引导他们也无所适从。因此,学校在安排或者带领实习生时,在培养的方式上略显得表面化和形式化,这也是在所难免的。”因此,中小学为了完成部分规定性任务,将安排或任务内容设计得过于形式化,使自身获得更多益处。

二、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解决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不仅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需求,更是提升整体教师队伍质量的现实诉求。在进行调研访谈过程中,一位高校人才培养规划处的教师认为:“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一直是我们的目标,让他们进入岗位后能迅速进入角色也是我们的夙愿。在整个教育活动中,人才培养是高校的职责之一,但是‘单打独斗’是很难的。这不仅需要用人单位、政府以及社会各方的大力支持和协作,还需要教师、学生等个体的积极参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需不断解决现存的问题,方能一步一步有效促进培养过程各环节的衔接和转变。

(一)协同主体的利己性

“在知识建构中,学习者是交流协作的、反思的、主动建构知识的学习者,不是简单、被动地‘复制’和接受知识。”[7]实践反思是个体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经验和提高的必经之路。学生作为直接参与教育活动的当事人,对实践过程中活动内容的适切程度有着最真实的感受。师范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时,例如微课、见习、实习等,如果在实践前后缺少对活动的主动反思,置身事外,将难以在教育实践中获得能力提高,尤其是教学实践能力。

(二)育人主体的主观性

作为协同培育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主阵地的中小学,为师范生提供了见习或者实习的场所。中小学不仅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协作者和参与者,更是优质人才的诉求者。中小学作为渴求高质量师资的用人单位,应意识到师范生是高水平教师队伍的预备队,将其需求融入师范生培养的过程中是应有之意。对中小学教师和相关负责人进行访谈时发现,真正参与到高校师范生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师并不多,与高校的交流合作甚至处于隔空的状态。实践基地的学校认为,高校的师范生到校进行课堂观察、见习或者实习等是为了完成一定的对外任务,不自觉地将自己置身事外,使很多交流环节和内容涉及过于形式化。若中小学将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看成是高校的责任,潜意识会认为师范生能力的培养与己无关,就会造成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旁观性问题。

(三)学生主体的旁观性

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内容的设计作为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基础性环节,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内容包含着很多要素,并规定着自己的形态。[4]“内容非他,即形式转化为内容;形式非他,即内容幻化为形式。”[5]这反映了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也说明了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内容规定着整个人才培养工作的形式。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者作为培养计划的组织者和实施者,直接负责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内容的设计工作。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内容设计的形式化,主要是指制定者在设计培养内容的过程中,将自己看成是置身事外的客体或是为了完成某项任务而进行设计,造成设计与实际产生脱离的情况。尽管制定者在设计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方案前会进行前期调研,并依据教育部相关规定进行拟定,但在实施过程中却不尽如人意。因为制定者在进行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内容设计和制定时,带着个体的主观性进行思考,认为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和被培养的对象,忽视学生自身成长的规律以及人的能力生成性,这就造成了内容设计与实际实施产生很大偏差,主要体现在内容设计不够科学、培养环节安排不合理、培养形式设计不规范等上。例如,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要求师范生实践的时间不低于18周,而高校大都将师范生的实习集中安排大三下或大四上学期。虽然集中实习可以快速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但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揠苗助长。

三、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路径突破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各个组织和部门都有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在传统的观念中,教师的任务是“教”,学生的目的是“学”,用人单位是“招”,也正因分工明确,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可以正常运作。事物与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它们进行协作时由于各自任务和要求不同,产生了一系列的偏差。

(一)加强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各个环节中的参与度

用人单位的评价是学生培养质量的直接反映,而用人单位对师范生的能力诉求是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力反馈。如果高校人才的培养与社会脱节,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就难以发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历来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换言之,也就是要求高校育人要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符合。调查研究表明,目前师范生的培养与实际需求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例如,作为一名教师,应具备清晰的发音、过硬的“三笔”字本领、信息技术能力等。用人单位在师范生整个培养过程中,与高校的联系是脱节的,沟通是不紧密的。用人单位只有将自己的需求不断反馈给高校,才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提升培养质量。人的意识对其所选择的事物具有决定性作用,若用人单位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处于旁观的角色,会造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不良现象。因此,用人单位应针对学校自身特色,对师范生的基本需求和特别要求进行总结和分析,将其反馈给高校。这不仅能架起高校与用人单位沟通的桥梁,提高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培养的意识,也能及时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反馈给高校。

(二)提升育人主体人才培养内容设计与人才需求的契合度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对人才无论是能力或价值观的养成,还是人品的塑造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才培养的内容设计是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性环节,它要求设计者要全面、多方位、客观地从实际情况出发,调查和分析师范生培养的目标,制定具体的、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和方案。这就要求人才培养内容设计者依据现状,深刻理解师范专业培养目标,了解学生的现实情况,客观地设计培养内容。例如,人才培养制定者要认真理解教育部规定的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对当地有代表性的中小学进行深入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知悉学校的教学资源、教师队伍水平等现状,有针对性地制定适合的人才培养内容设计,这样才能利用有限的资源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提高学生主体在人才培养中的话语权与管理权

“权力从教师转向学生将可能产生积极的结果,如增加学生技能而不是只关注成绩”[9]。目前我国很多高校中,很多学生几乎不清楚或者不了解本校在实行的计划,也很少有机会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缺少学校建设过程中的知情权和话语权。大学生是人才培养工作的直接利益相关者,要推动大学真正重视教育,学校应将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真正参与到学校的建设过程中,促使学生更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拥有自主管理权和话语权。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权和话语权,一是有利于提升学生自身责任感,提高自我培养的意识;二是有利于学生真正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提升自主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能力提升过程中发挥更多的创造性。

1.2.3 家庭随访,生活保健指导 针对老年人记性差,依赖性强,行动缓慢的生理特点,每周进行1次家庭随访,共3个月。尤其在生活上给予指导,如实地指导患者具体饮食的合理调配和适度的运动方法;糖尿病患者由于疾病的原因,常会出现性格及心理的改变,故培训人员与患者进行沟通、交谈,了解其心理状况,鼓励患者参与社区老年活动,如参加糖尿病俱乐部等,有意识培养生活的兴趣;对不同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合理的疏导,增加其控制疾病的信心,必要时建议家属予以心理的疏通。

公自成千古,吾犹恋一生。君臣原大节,儿女亦人情。折槛生前事,遗碑死后名。存亡虽异路,贞白本相成。[9]260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EB/OL].(2012-02-10)[2012-09-13].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6991/201209/t20120913_145603.html.

[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2012-03-16)[2012-09-13].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203/t20120316_146673.html.

[3]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 年) (中发〔2018〕4号)[A].2018-03-28.

[4] 孙显元.论思维内容和形式——反思形式逻辑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39-46.

[5] 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78.

[6] 王坤庆.21 世纪中国教育哲学发展前瞻[J].教育研究,1998(3):19-24.

[7] 王觅,钟志贤.论促进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08(4):22-23.

[8] 吴红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伦理问题探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8):13.

[9] Anita Cassard,Brian Sloboda.Leading the Charge for SOTL-Embracing Collaboration[J].InSight:A Journal of Scholarly Teaching,2014(9):44-45.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9)27-0105-03

[基金项目] 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协同育人理念下高师院校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研究”(YCSW2019067)。

[作者简介] 廖月婷(1993—),女,广西南宁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 2019-06-09

标签:;  ;  ;  ;  ;  

从分工到协同: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路径突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