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思考与竞争态势分析_国际竞争力论文

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思考与竞争态势分析_国际竞争力论文

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思考与竞争态势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竞争力论文,旅游产业论文,理论论文,竞争态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际竞争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和全民族利益,是近年来理论界和政府共同关注的焦点。作为世界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强弱有着特殊的意义。本文试图借鉴比较优势理论和国际竞争优势理论对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基础进行初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旅游产业所面临的竞争态势。

一、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思考

就我国旅游业而言,在如何认识和发挥优势这一理论问题上,过去通常是依据传统的比较利益理论强调我国旅游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比较优势。

比较利益理论认为,国际交换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存在国际分工,使各国专业化的生产最适合本国生产的产品,从而在国际贸易中使贸易双方获得最大利益。比较利益理论的核心是比较优势理论。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各国按照比较利益原则加入国际分工,从而形成对外贸易的比较利益结构。这样,发达国家出口具有优势的资本和技术,发展中国家出口具有优势的资源和劳动力。在国际旅游业中表现为:发达国家输出高档连锁饭店的品牌、管理、人才和资本到旅游经济欠发达国家;旅游经济较差国家则提供劳动力、自然、人文旅游资源。我国旅游业起步之初就是遵循这种比较优势理论,凭借丰富的观光旅游资源和低廉密集的劳动力资源,首先发展国际入境观光旅游的。但问题是:这种发展格局是否已把我们的资源优势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这种旅游产品结构能否长期化?这种资源、劳动密集型的旅游产品在当今和将来的国际竞争中是否具有竞争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存在很大的不足。其一,产品是否是劳动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要用投入要素而非产品本身来区分的。实际上,旅游产品绝不是简单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它可以是初级的旅游资源的加工利用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也可以结合更多资本与技术。事实表明,单纯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的旅游产品总是处于不利地位。其二,比较优势理论所讲的比较成本仅仅是对本国的产品比较而言的。实际上,随着生产要素、资源的国际流动,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应用,劳动力技能、素质的提高,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已不具有垄断优势。我国旅游资源固然因为地域的辽阔和旅游产品的独特文化内涵而具有一定的垄断优势,但应承认,我们与旅游经济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显然,单纯的比较优势并不能对抗当今国际旅游市场竞争态势。因此,我们需要引入新的理论和方法来创造国际竞争的优势,从而增强我国旅游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和地位。

这方面,

波特(Michael E.Portor)的竞争优势理论值得我们借鉴。

波特认为影响国际竞争优势的因素包括生产状况,需求状况,相关及辅助产业状况,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四个基本因素和机遇与环境、政府与体制两个附加因素:并提出“国家竞争发展的四阶段论”。他严格区分了国际比较优势与国际竞争优势,认为:一国利用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如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优势作为国际竞争的基础以获得国际竞争力,称为比较优势;而国际竞争优势则是由上述六个因素所组成的“价值链”(Value Chain)或价值系统协同作用的结果,更具动态性。 他还指出,一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取决于其产业素质与产业规模,应把以创新为基础的比较优势置于发展的主导地位,以获得长远的国家竞争优势;比较优势可通过选择、培育、扶持形成,不应仅靠自发的比较成本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要运用国家干预力量和相关政府进行重点产业部门催化,鼓励相关产业积极发展,激发新的比较优势,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对旅游产业具有很大的适用性。首先,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是以产业为研究对象的,其研究模式和战略对策可以用于旅游产业分析中。从供给角度看,旅游产业包括: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即便国内旅游中也会大量存在用本国的人力、物力、旅游资源要素,又使用他国的投资、设备、技术(包括管理)为本国旅游者和外国旅游者服务,但利益的大部分被他国掠走的现实。这种“交叉地带”正是我们致力于研究旅游产业国家竞争力中的民族经济利益之争夺最激烈、最敏感的地方。这些旅游活动背后,是一种服务与利益的流动,是一种对抗和争夺。可见,随着旅游产业地位、作用的不断扩大,旅游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已成为国家竞争优势集群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概念是建立在企业竞争优势的逻辑基础上的。一个旅游产业经济是由产业内各行业、企业所构成的,如旅游经济发达的国家,也是体现在某些行业或集团上,如美国的连锁快餐业、汽车旅馆业、欧洲的餐饮业。因此,我们想拥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旅游产业,必须先拥有一批有相当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集团或优势集中的行业部门和世界级名牌旅游产品。

波特竞争优势理论至少可以在两个层面上满足我们对我国旅游产业竞争优势研究的需要:一是从企业角度来思考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旅游企业——饭店业、旅行社业等能取得或保持相对于他国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二是从政府的角度思考我国旅游产业现在的国际竞争地位,我国的经济环境、经济制度、产业政策对旅游产业及其国际竞争力的关系和影响。

通过对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理论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都是动态的,其中,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和条件。那种通过国家倾销、补贴等政府优惠政策而获得的竞争优势是暂时的。

在分析了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基础后,我们要解决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及其实质问题。

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核心是竞争优势,涉及的是各国间旅游产业的关系。从宏观上看,旅游国际竞争力主要体现为打上民族标签和具有民族性的跨国公司的产品和投资的国际竞争力,表现为对各旅游企业的依赖;从微观看,由于一定时空条件下购买了一国旅游产品的旅游者,就不可能同时购买另一国的旅游产品,因此,同类或不同类的旅游产品之间存在市场份额争夺和可替代性竞争关系。所以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应以旅游产品、旅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基础。由此,我们可以说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就是通过企业在国际旅游市场上销售的旅游产品而反映出的生产力,表现为旅游产品所具有的开拓市场、占据市场并以此获得盈利的能力(这里的旅游产品是一整体概念,指旅游企业为满足旅游者旅游活动中相关需求所提供的一切物品和劳务的组合)。

旅游产品是产业竞争力的最终表现,而旅游产品的竞争实际上是各国旅游企业之间生产力的较量,接待国际旅游人数和国际旅游收入反映出各国旅游产业进行国际竞争的实际结果,可作为旅游产品竞争力的测量指标。因为一国旅游业能否有效地利用本国或他国的旅游经济资源,取决于它是否能以比较高的比较生产力来实现旅游经济资源的组合和运作。因此,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质是比较生产力。比较生产力概念在本质上与一般所说的生产力概念是相同的,但更强调了与竞争相比较的意义,它不仅具有一般的效率含义,也包含与竞争对手之间相对立的策略含义。

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 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体现在三个层次:(1)旅游产品竞争力,这是最直观的表现,也是最终竞争结果;(2 )旅游企业竞争力,这是产品竞争力的来源,由各企业、各行业、各区域的比较生产力提供;(3)旅游业竞争力, 这是产业链中各种竞争优势的综合体现。

一般经济分析对旅游活动的评价,通常是集中在旅游收入、增加就业、上缴税金等方面。但是,这种结果是由我国民族旅游产业还是由外国企业的发展引起的?旅游者消费的旅游产品是中国品牌的还是外国品牌的,投资重要受益企业是本国的还是外国的?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对此作出了明确的回答。它引入“国家”、“民族”利益这一特殊的福利因素,包含着强烈的福利经济分析以及价值判断,揭示出国际竞争对手的优胜劣汰中,是各国旅游产业的此消彼长,是有限旅游市场份额的激烈争夺,是有限的旅游收入的拼抢和民族旅游经济扩展空间的抢占。因此,我们进行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目标明确,即:提高我国民族旅游企业的比较生产力,发展民族旅游经济,增加民族经济实力。

二、我国旅游产业国际竞争态势分析

上述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分析有助于我们考察我国旅游产业所面临的国际竞争态势。明确所面临的国际竞争态势无疑将更好了解我们的处境,并为制订相应的竞争对策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我国旅游产业面临的国际竞争态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竞争地位与角色不断转化,国际比较利益关系不断变化。

我国旅游业最初是游离于世界旅游竞争市场之外的,并经历了由事业型向企业型转变、由过去完成政治接待任务到以换取外汇增加收入的转变,开始卷入了世界旅游竞争,与别国旅游业的利益关系发生根本变化。随后,旅游的竞争角色得到强化,企业作为经济主体参与竞争,我国旅游企业开始了与其他国家资源及旅游收入的争夺,我国旅游产业的性质、结构特征及比较利益关系发生了变化。中国旅游业经历了三大演变:(1 )旅游发展目的由政治外交接待目的向换取外汇再向盈利收入目标变化;(2 )旅游市场由垄断性向不完全竞争继而逐步向开放有序竞争型转变;(3 )产业地位与作用由开放带动效应向经济增长点最后向支柱产业转变。正因为这种转变,中国旅游业已面临着洲际间、洲际内、区域内的强大竞争。特别是东南亚国家旅游业的崛起,由于区域、地域、文化传统接近,观光、度假旅游产品与我国的一些传统垄断产品具有相似性和替代性,加之周边国家采取灵活的竞争体制,强大的宣传促销、低廉的价格,大量吸引我国国内游客,并分流以东南亚为目的地的国际游客,使我国旅游企业存在一种“邻居式”的竞争。此外,随着国际旅游者成熟度的提高,对度假旅游产品需求的比重增加,旅游产品的国际竞争也日益激烈。

第二,竞争关系日趋复杂化。

表现在:一、旅游市场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内外市场交融,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我国已从过去的入境旅游发展到入境、出境、国内旅游“三足鼎立”状态,国内市场已成为国际市场的组成部分;我国旅游企业也从只是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争夺入境旅游者发展到还要同时吸引出境旅游的中国居民在国内旅游、与外国旅游业竞相满足国内旅游需求,要在国内外市场上与外国同行进行市场竞争;旅游业既要争夺外客源,又要在家门口与国外对手竞争。这种融国内外市场为一体的竞争,使得旅游企业之间的国际竞争日益具有全球战略性,从而要求产业体制、管理制度和企业行为作出相应的变化及变迁。二、从单一经济到多元经济,内外竞争利益交织对立。计划经济下,旅游企业“一致对外”,几乎没有国内竞争;市场经济下,经济结构和经济利益多元化。随着“五个一起上”也就出现了“五个一起争”的多重竞争关系,存在国企、集体、个人、地区、政府之间及各自主管部门的利益冲突;我国旅游企业与国外企业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关系,利益结构多元化,使得中外企业间的竞争关系“敌友难分”。如何在当前国内、国际竞争中把握适当的尺度和力度,是政府制定和实施旅游产业组织政策的目标之一。三、“过度竞争”与“竞争缺乏”并存。“过度竞争”大量存在于旅行社和饭店业中,表现在新产品开发不力,现有旅游线路、旅游产品相对过剩,于是争相削价,影响到企业及行业的发展后劲。另一方面,由于景点开发建设、旅游设施、旅游商品等方面存在严重的地区把持和行业部门分割,以行政垄断代替市场竞争以及部分地方政府“政治性招租”的存在,从而出现了“竞争缺乏”现象。两方面都不利于效率提高及资源的优化配置,也不利于产业规模和市场规模的扩大。四、经济竞争与非经济竞争并存。正当我们把国际旅游转变为经济行为的同时,不少国家却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非经济因素增加本国旅游产业的影响力,一些战略性贸易政策也成为各国政府支持本国旅游企业的策略。例如,“欧盟国家间的免签”、“简化过境手续”等都是动用国家政策的力量来参与或干预旅游业的国际竞争。

第三,国际竞争全方位沿产业的纵、深度展开。

国际竞争沿着为旅游活动六要素提供产品的各行业,从深度、广度上展开激烈争夺,我国旅游各行业之间原有的非均衡性发展加剧。

表现之一:住——饭店业:“半壁江山”被占。从饭店业规模结构及利润结构上,我国饭店业高星级、高档次、高收益的主要来自外商投资及独资饭店。1997年,外资、港、澳、台投资饭店仅占全国饭店数的13.7%。但在档次地位上占据绝对优势,客房出租率分别为58.12%、 59.5%,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3513182.03万元,占全国涉外饭店总营业收入43.25%; 从而成为我国饭店业的“关键少数”。从饭店行业的空间布局看,这些外资饭店、世界级的连锁集团主要分布在我国黄金旅游线路中,在各热点旅游城市的网络较为密集,并将触角伸向航空业、度假娱乐产品领域,给国营、民营饭店造成巨大的竞争压力。

表现之二:游——旅行社业:已兵临城下。长期享有政策保护的国际旅行社业,面临几大改变:旅游需求的迅速变化、散客增加使经营方式及体制受到冲击;国外饭店竞争势力及业务范围的侵入,使一贯以经营团体观光旅游业务的我国旅行社业在旅游业中的核心地位和优越感受到排挤和威胁;新技术的采用,现代网络预订体系的建立使旅行社原来的经营天地变得狭小,在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需重新评价;随服务贸易协定的推行,国际旅游业务的垄断经营将被打破。目前在国内设有办事处的各种国外旅游集团、旅行社已有100多家, 并以“灰色”方式潜在经营。

表现之三:行——航空业:来自多方的威胁。经营航空票务代订业务的手续费、折扣差价一直是我国旅行社营业收入和利益来源重要组成部分,但这种局面正在改变。一方面,受金融危机影响,来自东南亚的国际游客减少,国内商务、公务旅行需求因经济紧缩政策而萎缩,而火车提速及高速公路的迅猛发展又分流了一部分国内航空需求。因此国内航空旅行需求不足,近年来客座率持续下降。另一方面,继续开放开空的趋势和压力日益增大(即实现国与国之间航空运输自由化,一国航空公司可以在不对等的情况下进入他国航空市场)。问题在于空中的威胁不仅限于航空运量与收入的竞争,更严重的是航空大国通过与其饭店业大集团的超强联合,形成资本、技术、营销网络的世界极体系,产生产业关联度很强的核心竞争力,争夺的不仅是航空运输的制空权,更有国际旅游经营营业的主动权。因外国航空集团公司遍布全球的空中预订销售网络、饭店集团在各旅游目的地的连锁与联号经营可使国际游客(特别是散客、公务旅游者)的“食、住、行、娱等几大活动都纳入其预订、代理范围和经营之中。

第四,竞争战略升级,我国旅游业处于交叉竞争态势中。

90年代以来,外国旅游企业、集团、跨国公司进驻我国,以连锁化、集团化、网络化经营方式,展开包括旅游产品销售在内的技术、管理、文化、品牌、理念的输入和竞争,从而形成全方位多形式的复式竞争;外国资本大量进入,以兼并、合资、控股等方式将一睦中国旅游企业(特别是饭店企业)转为外资或外资控股企业,以致在一些国内竞争过度的行业或地区造成外资进入过分和外资主导情形,从而形成资本竞争态势。这些竞争战略使竞争升级,我国旅游企业也由此处于资源竞争、产销竞争、技术竞争相交错的复杂竞争环境中。

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为我们分析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认识和寻找我国旅游产业的比较优势所在提供了理论依据。从上述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我国旅游业所面临的国际竞争形势是严峻的。如何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提高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这是世纪之交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新一轮旅游经济发展的难题。限于篇幅,笔者将另文阐述。

标签:;  ;  ;  ;  ;  ;  ;  ;  

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思考与竞争态势分析_国际竞争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