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语文厌学情绪分析论文_龙娟

中学生语文厌学情绪分析论文_龙娟

龙 娟 贵州省铜仁一中 554300

汉语是人类文化素质的载体,语文学科作为汉语传承的课堂,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应是备受人们重视的。然而,现实教育中语文学科却走到了很尴尬的境地。汉语受到各种冲击,学生宁愿用大量的时间学习外语、数理化,也不学习语文,更不愿阅读更多的文学书籍,学生轻视语文、厌学语文,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课堂里的语文太无奈。厌学语文的情绪已经影响到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甚至影响到了整个民族的汉语文化水平的提高。

基于以上原因,找到学生厌学语文情绪形成的原因,才能制定相应对策,帮助学生们克服这种不良的学习情绪。

一、主观原因

1.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不能把精力与兴趣集中到语文学习上来,产生厌学情绪。由于语文具有学习阶段比较长,又因为语文阅读量大,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如果学生在学习习惯养成方面有所欠缺,那么到了初高中阶段,学生就很难再对语文产生兴趣,集中精力静下心来进行大量的阅读。而没有大量的阅读或是广泛的阅读面,也就很难有扎实的语文基础,这势必形成恶性循环,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上就会被抛的越来越远。

2.语文学习中,失败的体验过多,学习信心不足,产生厌学情绪。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语文能力的提高不是短时间能看到的,需要学生长时间的学习与积累。但是应试教育的模式与急功近利的心理让学生都希望短时间内看到成效,而事实常常让他们失望,失败的体验让他们没有成就感,挫伤了他们对语文的进取心。

3.学习语文动机的缺失,产生厌学情绪。很多学生把语文的学习停留在功利性学习上:为了考大学,为了掌握一种语言工具,为了拿到毕业证。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大多数学生学语文都还停留在“知之”的层面,没有“好”、没有“乐”,自然也没有优异的语文成绩,有的只能是“赶鸭子上架”的厌烦情绪。

4.心理压力过重,产生语文厌学的情绪。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沉重、心理压力过大。无论是成绩优异者,还是成绩落后者,他们都承受着身体与心理的双重压力。一天超过十二小时甚至更长的在校时间,加上铺天盖地的公式与试题,压得他们喘不上来气。他们没有了自己的时间,本来生动多彩的语文世界,也变成了语文课本上那几篇干巴巴的课文,变成了老师“分尸碎骨”的讲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客观原因

1.语文学科本身的特殊性

(1)语文学科的学习是一系列复杂心理活动的过程,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和心智。语文学习重积累,重感悟,重迁移运用,这就决定了学习中有很多知识需要记忆、一积累,同时更注重学生个人的朗读感悟,并能将所学的知识迁移运用。因而,对学生来说,读书,不仅仅是学会一些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很多学生没有认识到或是不能理性地看待语文这个特殊性。

(2)语文学科的学习内容丰富而繁杂,教材选文存有缺憾。语文知识这个概念的外延太大,使之包括的内容也丰富而庞杂。面对这么多的材料,选哪些文章入课本,既可涵盖学生应掌握的语文知识,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又能适应时代发展,符合学生兴趣,这实在是个很难的问题。客观上讲,课本的选文不可能让每个老师和学生都满意,但选文存有的缺憾,却确确实实的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3)语文学科的学习功夫既在“课内”,又在“课外—生活”。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因为高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有些教师和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课本对高考己经没有作用。于是,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师生对复习资料倍加青睐,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

2.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1)受社会“重理轻文”和“重外语轻语文”思想的影响。我国建国后最缺乏技术人才,为鼓励发展而强调数理化和外语的重要性,因而形成了全社会普遍性的重理轻文观念,一时也难以改变。

(2)受飞速发展的网络的侵扰。在网络交流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不规范语言,直接污染了语文“纯净”的天空。键盘输入,减少了人们记忆、书写汉字的机会,降低了人们对汉字的认知深度。网上搜索,让人们变得越来越懒惰,不再会大气力去阅读、去记忆。网络的简单反复复制,使错误更广泛的传播。这一切,也使得学生不会再坐在冷板凳朗朗读书,默默铭记。

3.学校不科学不合理的教育管理制度

(1)学校没有给学生自己学习语文的时间和空间。现今的考试招生体制,无论是中考、高考,完全是“以分数论英雄”,学生为考试而学,为升学而学。学校也为出“成绩”,大部分时间把学生圈在学校里,并且把课程排的满满,从早到晚,学生往往要在校学习十二个小时甚至更多。他们没了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而语文的学习正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去自己阅读,去生活中体验。缺少了自我阅读、自我体验的语文学校,也就只成为了“照本宣科”,让人看了生厌。

(2)刻板单调的学习生活,让学生没有展现自我的机会。学生每天重复的内容就是上课、完成作业、补课、考试,大量机械、重复的练习使学生成了时间的奴隶。这种超时学习,单调生活,使得学生身心疲倦、厌烦变懒。而与其他科可以在草纸上演算提高不同的是,语文能力的提高要靠更多的教育实践。刻板单调的学习生活,自然不能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论文作者:龙娟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5年12月总第19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3

标签:;  ;  ;  ;  ;  ;  ;  ;  

中学生语文厌学情绪分析论文_龙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