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新区发展的区域分析

河南省高新区发展的区域分析

侯林春[1]2001年在《河南省高新区发展的区域分析》文中指出高新区是区域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体,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作为区域经济系统中的一个重要要素,高新区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内部各要素的发育和协调状况,而且还要受制于其所处的区域环境。因此,对高新区发展的研究就存在两种思路。一是从高新区内部入手,研究高新区内部的各组成要素的特征、发育及相互关系,进而探讨高新区。二是从高新区的外部环境角度,研究影响高新区发展的区域环境因素,通过对环境因素分析来研究如何促进高新区的发展。本文基于第二种研究思路,用区域系统的观点,把高新区作为区域系统的一个重要因素,分析区域环境对河南省高新区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本文的研究,得到如下认识。 1、影响高新区发展的区域环境因素有区域智力资源禀赋,区域融资能力,区域基础设施,区域政府的作用与方式,区域产业基础,区域改革开放程度等六个方面。它们对高新区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但是并不直接决定高新区发展的成败,高新区发展主要取决于区域内有无促进高新技术商品化的环境,有无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机制。 2、根据高新区发展水平,可以把河南省10个高新区划分为叁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高新区发展有着不同的特征。在第一阶段,高新区靠其初始资本先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再向进区企业出让开发的土地和收取税费滚动发展,不断推动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并注意自身优势产业的培育。在第二阶段,高新区主要通过招商引资,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扩大企业税费收入在高新区财政收入中的份额,并配合土地的开发和出让收入来筹集资金,不断推动高新区发展。此时,高新区才算真正实现了自我发展。在第叁阶段,高新区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强竞争力,努力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这时高新区才真正体现出区域经济增长极的作用。 3、高新区运行模式有四个行为主体,即政府,高新区技术企业,大学与科研机构,创业中心。这四个行为主体相互联系,建立了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关系,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系统。这一系统构成了高新区内的创新环境,为高新技术企业营造了创新氛围。 4、河南省各高新区处于相同的政策、体制、人文环境中,所以其成长方式、发展路径、管理模式都大体相同。它们体现了河南省组建、管理高新区的方法与途径。这些具体的方法与途径对高新区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5、由于河南省各高新区共处于河南省的政策、经济、人文环境中,所以在其发展中存在许多共性问题。如,高新区的权限、政策没有落实到位:管理体制受到外部环境的冲击:中小企业由于资金技术问题发展受限;投融资渠道较少,资金严重缺乏等问题。另外,由于高新区所处宏观或微观区域环境的不同,高新‘区在成长方式、发展路径、管理模式、运动模式等方面也存在一些个性问题。如,高新区离高校、科研机构相对较远,不便营造创新环境;企业改革、改制与重组面临许多现实困难;区划还没解决等问题。 6、针对高新区发展中的共性问题,主要采取以下对策:其一,构筑区域创新环境,为高新区发展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其二,对高新区进行专项立法,进一步确立高新区的法律主体地位:其叁,建立全社会投人的多种形式的融资渠道;其四,构筑河南省高新区的技术高地等。此外,根据高新区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提出发展建议:第一阶段的高新区,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同时,注重自身优势产业的培育。第二阶段的高新区,要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通过招商5!资,逐渐形成自身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同时,要注重对传统产业的改造。第叁阶段的高新区,要注重与大学、科研院所的联系,提高创新能力,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强化创业中心建设,推动官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刘晓静[2]2016年在《河南省科普旅游资源分类、评价及开发研究》文中提出科学普及工作是一种面向全社会的科学教育,是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作。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旅游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高尚生活方式。借助科技知识的普及,提高旅游的品位档次,借助旅游产业的平台,拓展科普工作的影响,由此产生了一种新兴的旅游产品——科普旅游。科普旅游在国外最早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汽车工业厂区,上世纪30年代,法国雷诺、标志、雪铁龙汽车公司组织公众参观汽车生产流水线,既让公众了解了汽车生产知识,又对企业进行了宣传,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收益,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科普旅游应运而生。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我国科普旅游已经起步并且得到了初步的发展,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开展科普旅游的城市和场所也越来越多。目前开展科普旅游的场所主要是各种科技场馆,如科技馆、科技博物馆、气象馆等,北京的科普旅游网络已经形成,包括30多个景点,一些从未开展过旅游活动的场所,比如中关村、北大、清华、航天中心等均被包括在内;上海的地震博物馆、超级计算机中心、浦东气象馆等也均被列为科普旅游基地;武汉推出"光谷科普游"、武汉大学生物馆科普游;"两弹"研制基地——四川绵阳早已经于上世纪末对游客开放,到目前为止,已接待了几十万游客。我国大部分科技馆、科技博物馆目前免费对游客开放,极大的推动了科普旅游的开展。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动植物园等自然景区也开始开展科普旅游。本研究运用经济学理论中的产业融合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结合旅游资源系统论以及地域分异与分工理论,广泛采用社会调查法,对河南省科普旅游资源及游客认知情况调查。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多元线性回归法等对河南省科普旅游进行综合评价。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科普旅游资源的分类;区域科普旅游资源富集度评价;科普旅游资源单体评价;区域科普旅游发展潜力评价;科普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科普旅游资源区划;最后归纳出了科普旅游的开展模式及快速发展科普旅游的对策建议,研究结论如下:(1)科普旅游资源的详细界定及富集度计算。科普旅游资源主要分为自然科普旅游资源和人文科普旅游资源,根据资源包含的科普价值的不同。自然科普旅游资源包括地文、水文、生物科普旅游资源;人文科普旅游资源包括历史遗产遗迹类、科技园区类、科技场馆类、科学教育设施类科普旅游资源。通过对各类科普旅游资源开展景区(场所)的明确界定,构建了区域科普旅游资源富集度评价指标体系。富集度计算结果表明科普旅游资源也存在区域分布不平衡。导致区域科普旅游资源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地理原因,经济、文化、历史原因。其中,自然科普旅游资源的区域富集程度与普通自然旅游资源分布差异不大,富集程度高的区域主要为山地分布广的区域,比如河南的洛阳、南阳、叁门峡、信阳等地自然科普旅游资源富集。人文科普旅游资源区域富集程度与普通人文旅游资源有差异。导致人文科普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经济、科学、文化较为发达的区域,比如河南的郑州,各类人文科普旅游资源在省内均排名第一。从科普旅产业游资源富集度计算结果来看,各市要根据客观情况和资源特色,开发有比较优势的科普旅游资源,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普旅游活动。(2)科普旅游综合评价从科普旅游资源、科普旅游产业角度,基于旅游资源评价理论、经济学中的产业融合理论、要素禀赋理论,通过相关定量模型,对河南省科普旅游进行叁大综合评价。结论如下:第一,河南省科普旅游资源评价表明:科普旅游资源质量和等级存在明显差别。自然科普旅游资源等级明显偏高,大部分人文科普旅游资源等级较低。这主要是因为自然旅游资源蕴含的科学价值、科研价值和科考价值相对于人文旅游资源更高一点。人文科普旅游资源中除了科技场馆类等级稍高之外,其他人文科普旅游资源等级偏低。出现这样的结果主要是由于人文科普旅游资源目前开发程度尚低,并且受到人们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影响,这些资源的开发条件相对来说比较差。第二,基于产业融合理论的科普旅游开展潜力评价表明:虽然中部六省在地理位置、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科普旅游开展潜力存在差别。在中部六省中,河南省综合潜力排名第叁,其中,科普旅游资源支持潜力和科普公益及科普产业支持潜力均排名第叁,旅游经济支持潜力排名第四,与排名第一的湖北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从具体指标来看,河南省处于优势水平的指标有自然科普旅游资源和科普人员。第叁,基于要素禀赋理论的科普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表明:在中部六省中,河南省科普旅游产业竞争力排名第二,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湖北省的科普旅游产业竞争力排名第一,领先于其他五省。河南和湖南分别排名第二、第叁,且两者的科普旅游产业竞争实力相当,湖南、安徽、江西、山西排名后四位。从具体要素来看,河南省生产要素排名第一,其他要素排名分布在第二、第四、第二。(3)科普旅游资源空间分析及布局通过计算各类科普旅游资源的区域综合密度及基尼系数,分析河南省五大区的科普旅游资源分布状况。结果表明,自然科普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主要受自然、地理因素影响,人文科普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主要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影响。例如,豫西、豫南地区自然科普旅游资源密度高,豫中地区人文科普旅游资源密度高。豫东地区自然、人文科普旅游资源密度均低,属于资源匮乏区。根据河南省科普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情况,结合科普旅游资源空间布局原则,根据科普旅游资源要素空间集聚特点和发展极核的辐射带动能力,参考各级目的地的区位条件、现状规模、区域经济联系、可持续发展潜力等。以科普旅游资源类型、数量和品质为指标,将河南省划分为西部山地科普旅游资源密集区、北部科普旅游资源差异区、中部人文-自然科普旅游资源复合区、南部山水科普旅游资源富集区、东部平原科普旅游资源贫乏区五个大区和10个亚区。(4)科普旅游开发科普旅游开展模式可以从两个视角进行探索,第一个视角是从科普与旅游的关系来划分,按照"科普"和"旅游"的结合方式,针对不同的资源和场所的原属性,主要有两种模式:"科普+旅游"模式、"旅游+科普"模式。第二个视角是从科普旅游参与主体来看,主要有四种模式:"旅游企业+科普场所(景区)+游客"模式、"政府+旅游企业" + "科普场所(景区)+游客"模式、"各级科协+科普场所(景区)+游客"模式、"政府+教育机构+科普场所(景区)+旅游企业"模式。科普旅游资源开发时,要运用比较优势理论,确定科普旅游资源的相对比较优势和独特性优势,其中相对比较优势表现为叁个方面,即资源类型与丰度、景区级别或知名度、可进入性替代优势;独特性优势分为区域独特、省内独特、国内独特。根据比较优势理论,针对不同优势的科普旅游资源,制定相应的开发对策。具体包括初期开发阶段、中期开发阶段、后期开发阶段。要从资源开发、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多方面入手,加强科普旅游开发。

侯林春, 李会琴, 李润田[3]2005年在《河南省高新区发展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河南省高新区发展存在不同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高新区的内外部环境和高新区建设与发展时间的长短而造成的高新区所处不同发展水平阶段。在对河南省高新区发展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对策。

张振亚[4]2013年在《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发展迅速,以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日臻成熟。与此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在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将引领整个产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然而,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突飞猛进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各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也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那么,如何在激烈的高新技术产业竞争中领先一步呢,这就自然而然的引出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的问题。众所周知,一个产业的产生、成长、兴衰都与其所处的发展环境密切相关,那么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自然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谁能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的评比中一枝独秀,谁就有可能在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本文选择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为研究对象,河南省自开始制定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战略以来,确立了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方针,形成了节能环保、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的发展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河南省的战略经济,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已经受到了省政府的高度重视,许多专家、学者都对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广泛关注,并开始进行相关的评估和研究。首先,根据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及其发展环境的特征,确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的构成要素,将其分为可持续发展环境、基础设施、经济基础、产业基础、公共服务、法制环境、市场与创新能力、人才与科研环境、金融环境以及经济开放度等十个构成要素,并且初步分析了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其次,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的特征以及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设计出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构成要素为依据的10个一级指标和36个二级指标,构建出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对多种评价方法进行对比,选取因子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这两种评价方法准备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进行评价,并详细介绍评价模型和算法。再次,选取河南省以及与河南省地理区位和人口规模具有可比性的10个省的相关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评价出河南省在11省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所处的层次,并借用因子分析各主因子的贡献率设计模糊评价各级指标的权重,利用模糊评价法,对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的优劣程度进行综合评价,以此准确度量目前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的优劣程度。最后,在因子分析,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在这十一个省份的排名居于第二梯队,排在第8位,在模糊评价中,排在第6位,评价为“一般”,两者相差两位,可以得出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在这十一省中处于中间略微靠后的结论。并对结论进行解释,并提出了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优化要强调产业整体协调与重点发展,加大财政资助与税收优惠,鼓励科技创新与坚持人才为本,完善高新区行政运行机制与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等对策。

翟佳林[5]2014年在《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与提升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当今时代的大背景下,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了第一生产力,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也以此为基础应运而生,近年来蓬勃发展,早已经是各国在经济领域方面竞争的重中之重。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国内的各地区之间竞争发展也纷纷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展开。在现如今工业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急需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尤其是调整产业结构,同时也需要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因此,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一个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的强弱,会直接决定这个地区的竞争力强弱。河南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经济大省和人口大省,近年来按照国家提出的“总体跟进,重点突破”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大力地推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但是由于河南省所处的地理位置并不理想,因此经济的发展相比一些发达省份比较滞后,总体的社会经济水平不高,高新技术产业的起步时间相对较晚,高新技术产业的整体实力也并不强大,将来还要面对种种的困难。一是人才比较匮乏。在当今时代,高技术人才已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成为了各个国家和各个地区激烈抢夺的对象,而河南由于受各种条件限制,在国内属于经济比较落后的省份,在政策方面和待遇方面都构不成很强烈的吸引度,从而使得河南的不论本土或是外来的高技术人才都较少。二是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基础比较薄弱,难以产生集聚效应和集群效应。此外,还有政府效率较低;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等企业融资较难;技术开发的主体仍旧以科研机构和高校为主,企业创新能力仍有待提高;企业内部缺乏系统管理等等一系列的原因。综上所述,河南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面临着非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因此,如何提升河南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就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在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查阅了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有关资料和数据,通过分析河南高新技术产业的现状,通过数据和指标构建了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模型,并且通过实证的分析方法探索研究,对河南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作出了评价并且发现了高新技术产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有待解决的问题,最后,就如何改善河南高新技术产业的现状和提升河南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常林朝, 高文生, 项勇[6]2002年在《对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发展问题的思考》文中提出以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的平均发展数据为参考,对照河南省全省高新区的发展作对比分析,并提出一些看法及建议。

姜山清[7]2009年在《进一步推进河南省高新区发展的对策思路》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新发布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评价指标体系"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按照"新指标体系"来衡量,河南省高新区有不少方面亟待提高。河南省的高新区今后的发展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一)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立区之基,使高新区成为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基地;(二)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提高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使高新区成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叁)坚持以发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为重点,使高新区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的强有力的引擎;(四)建立健全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使高新区成为创新的先行区;(五)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使高新区成为引导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服务平台。

杨晓钦[8]2009年在《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及政策选择》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已引起我国政府、产业界和理论界的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其在国民经济的比重迅速增加。高新区产业研发能力对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全面评估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本文以河南省为例对河南各市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空间差异进行比较,并尝试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论文首先基于博弈模型,对高新区自主创新的囚徒困境进行理论分析,指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的“集体行动的困境”以及“搭便车”的问题抑制了企业自主创新;企业间关系的不确定性以及信息不对称导致高新区创新激励的缺乏。其次,本文尝试构建自主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定量评价不仅对丰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规范与指导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系统研究高新技术产业综合效益评价有关理论的基础上,选取河南省18个市作为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主体,通过对《河南统计年鉴》的“科技”子条目提供的数据的整理,从创新投入能力、创新实施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叁个方面,选取12个评价指标建立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层析分析法确定创新投入能力、创新实施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的权重,其权重分别为0.4506、0.2473、0.3021,从而确定了各评价指标间的相关联系。通过前后评价指标权重的对比发现,高新技术产业区创新投入能力的效果最为显着。通过研究,得到以下3点结论:(1)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应当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2)郑州市鹤立鸡群,少数城市出类拔萃(洛阳市、安阳市、南阳市);(3)部分城市有一定优势(如新乡市、周口市),多数高科技产业园区较差(大部分高新区均不太理想,且相互间差距不大)。针对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动力不足的现状,结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提出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集群式创新模式:少数龙头城市+众多中小城市。即:以郑州市、洛阳市为龙头城市,其它中小城市通过与之建立各种合作关系进行模仿、学习,进而提高全省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最后,论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制定引导和鼓励高新区的政策。(2)搭建技术创新的公共平台,促进低成本型高新区向创新型转变。(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击仿冒。(4)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形成区域创新文化。(5)完善高新区的社会服务体系。(6)建立相互依存的产业联系,形成一种“技术链”。

"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评价研究"课题组, 俞肖云[9]2017年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河南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河南省高新技术发展意见为核心,选取4大类14个指标,利用专家法进行赋权,制定适用于河南省的高新技术开发区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对全省21个高新技术开发区进行实证分析,找出各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优势和短板,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为今后高新区发展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杨海洋[10]2005年在《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实质上是一种科学工业园区。我国创办高新区的真实目的,是为了解决长期以来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的问题。从1985年7月我国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深圳科技工业园创办至今,目前共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3个。它们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如创新能力较弱,专利策略的观念不强,盈利能力不高,聚才能力不高,产业集聚能力缺乏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与战略定位和战略执行息息相关。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情况大体也是如此。如何从战略管理的角度,为郑州高新区指出今后的发展方向,这是本文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文应用战略管理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战略进行研究。本文在考察和分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性问题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郑州高新区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1988年10月31日奠基,1991年3月6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至今已经成为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最密集、最发达的区域。但是,郑州高新区经济增长速度不够快,在全国的位次有所后移;支柱产业中龙头企业规模不大,企业之间关联度低;利用外资水平较低,外向带动能力差,招商引资呈现“叁多四少”的态势:一般性外企多,大的跨国集团公司少,省内(市内)项目多,省外(市外)项目少;内部增效扩产项目多,新项目少、新资金进区少。个中原因在于缺乏明确而又科学的发展战略。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规划,必须对战略环境作出判断。本文运用PEST分析工具,从政治和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宏观经济环境、中部崛起环境、国际产业转移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四个方面,对郑州高新区的内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找出其优势和劣势;运用五力分析工具,分析郑州高新区发展面临的竞争环境。在对策建议部分,本文提出了郑州高新区的战略定位和支柱产业领域,应选择产业集聚战略。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工程、新材料、光机电一体等四大支柱产业中,选择目前基本形成产业链的新材料产业,通过战略实施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并通过体制创新和制度安排以及政策设计,确保该战略的实施和控制。

参考文献:

[1]. 河南省高新区发展的区域分析[D]. 侯林春. 河南大学. 2001

[2]. 河南省科普旅游资源分类、评价及开发研究[D]. 刘晓静. 河南大学. 2016

[3]. 河南省高新区发展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 侯林春, 李会琴, 李润田.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05

[4]. 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评价研究[D]. 张振亚. 郑州大学. 2013

[5]. 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与提升对策研究[D]. 翟佳林. 新疆财经大学. 2014

[6]. 对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发展问题的思考[J]. 常林朝, 高文生, 项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2

[7]. 进一步推进河南省高新区发展的对策思路[J]. 姜山清. 学习论坛. 2009

[8]. 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及政策选择[D]. 杨晓钦. 河南大学. 2009

[9].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 "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评价研究"课题组, 俞肖云. 调研世界. 2017

[10]. 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战略研究[D]. 杨海洋. 郑州大学. 2005

标签:;  ;  ;  ;  ;  ;  ;  ;  ;  ;  ;  

河南省高新区发展的区域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