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分类与学科方法的发展轨迹与展望_中图法论文

现代汉语分类与学科方法的发展轨迹与展望_中图法论文

中国近现代分类法与主题法发展轨迹及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分类法论文,中国论文,轨迹论文,近现代论文,主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近百年来我国分类法与主题法发展概况

1.1 1900~1949年 中国近代分类法、主题法的研究与发展

回溯中国近代文化,自1940年以来,有关西方科学、文化的图书增多,近代新兴的图书馆也开始发展起来。针对我国传统的四部法容纳不了新书的矛盾以及中国历来不配套的分类法不能适应现代图书馆藏书排架、组织目录需要的矛盾,中国近代分类法首先是改革传统的四部法,以康有为《日本书目志》(1895年)和梁启超《西学书目表》(1896年)为代表,成为我国近代第一批新的分类法。这些分类法虽冲破四部法的框框,但在类目编次、归属和类名取舍上仍存武断性,对后世影响不大。1910年,孙毓修首次在《教育发志》上介绍了美国流行的《杜威十进分类法》(DC),在中国自己找不到科学的分类体系组织新型图书,对分类法的结构及功能缺乏认识的情况下,DC成为我国编制新型分类法的依据,20~30年代的“仿杜”、“补杜”、“改杜”热潮促成了30多部分类法,成为近代分类法的主流,其中,以刘国钧、杜定友、皮高品先生三人各自的分类法影响最大。新型分类法的重大意义在于它们是科学意义上的分类语言。首先,它摆脱过去以一馆藏书为立类基础的局限,是适合一般图书馆的综合性分类表。同时,采用小数制的等级标引制度,在分类法的结构方面已形成有主表、附表、标记符号、说明和索引完整系统。新型分类法的理论意义还在于我国开始了以如何编制分类法为对象的分类检索语言的研究。杜定友先生1926年在《教育杂志》上第一次提出了“图书分类学”,并把它作为图书馆专业课程之一。近代国门洞开,关于标题语言的理论与技术已开始介绍过来,中国主题法的研究开始缓慢地生根、开花、结果。近代最早按标题语言编排的检索工具是1920~1930年出版的《农业论文索引》,最早编制标题表是1933年何多源的《标题表》,由于历史等各种原因,我国图书情报单位采用中文标题目录的极少,中国近代主题法发展是迟缓的。

1.2 1950~1979年

建国后中国分类法与主题法的研究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问题:一是随图书馆事业快速发展,要求有全国通用的分类法来满足图书管理需要;二是大量的马列主义著作用以前模仿DC的分类法无从归类,于是以马列主义观点为理论基础的分类法应运而生,出现了我国第二次分类法编制高潮,50~70年代编制热其间有25部分类法问世,以《人大法》、《科图法》、《中图法》为代表。这一时期分类法研究与发展的特点:(1 )为寻求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分类体系而大量引进前苏联的分类法成果。基本确立了我国分类法的“五分法”体系。(2 )从标记制度看,突破以往单纯阿拉伯数字制度,部分分类法采用了字母与数字结合的标记符号。在配号制度上,借鉴并采用了八分法、双位制、空号法、对应编号方法,较好地克服了类目设置的复杂性和符号本身的局限性。 (3)针对分类法编制对一些理论问题展开讨论,引发了分类法“三性”争鸣,在一段时期过分强调思想性。(4)分类法的编制由20~30 年代个人行为变为集体的创作。总之,这一时期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等级列举式分类体系。建国初期的主题法依然是标题法在爬行,其间,出版了程长源《中文图书标题法》,图书馆采用的是廖若晨星。少数建立了西文图书主题目录的单位,一般都直接采用《国会图书馆标题法》、《医学标题法》,如北京图书馆、北大图书馆、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广州中山医院图书馆等。1964年,《航空科技资料主题表》第一版问世,这是我国建国后编制的第二部标题表,是第一部被部分单位使用的标题表。

1.3 1980~1989年 80年代分类法与主题法的研究与发展

70年代末期,我国分类法形成了《中图法》、《科图法》、《人大法》三足鼎立之势。进入80年代,由于多种原因,分类法进入修订的轨道。三大分类法都进行了不同程度改版。分类法修订的目的在于在保持分类法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增设大量反映新学科、新技术的类目;同时,采用新的编制技术,如组配编号法、双表列类法、多重列类法、字母标记法等增强分类法的灵活性。另外,对于具有共性类目,采用复分、仿分法增加类目专指度,压缩类表篇幅。可以说,通过修订,我国分类法由单一列举式发展为列举式与组配式的并存和并用。

《中图法》发展的系列化产品如《资料法》、《中图法(简本)》、《期刊分类表》、《中图法(第二版)索引》和《使用说明》也是前期分类法发展前所未有的。

80年代产生的10多部论著,1000多篇文章都显示了分类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成果。如关于图书分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体系;关于科学分类与图书分类的关系;关于文献分类自动化研究;关于文献分类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关于分类法的编制与修订原则;关于中国分类法史;对国外分类法的借鉴;关于分类法使用与管理等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80年代主题法发展异常迅猛,其间,论著和译著12种,编制各种主题词表64部,颁布了《文献主题标引规则(GB3860-83)》, 最引人注目的是出版了《汉语主题词表》(1980年),收词10万余条,成为世界最大的综合词表。1985 年1月在中文统编铅印卡上印有《汉语主题词表》主题词。80年代上半期为叙词法发展高潮期。1980年张琪玉率先在我国开设《情报检索语言》课程,使主题法研究趋于系统化、理论化,并以叙词法研究为中心分析各种检索语言的原理、特性,阐述主题表的编制要点和使用方法。80年代初步形成了我国叙词表编制的基本模式——字顺主表、分类索引和词族索引组成的“三块式”。这一时期词表的特点是以《汉语主题词表》为蓝本产生了众多专业性叙词表,《国防科技叙词表》因词表结构和编制技术的独特颇受赞誉。80年代下半期进入分面叙词表研究以及分类主题一体化发展期。代表人物有张琪玉、刘湘生、侯汉清、戴维民等人。该期基本思想是从整体上研究主题语言以及情报语言学如何提高检索效率问题,如何达到各种检索语言的兼容问题。当时计算机参与编制与管理词表使检索语言研究发生了深刻变革。该期代表性词表有:1987年中国社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编辑的《社会科学叙词表》,它是我国第一部高度一体化的分面叙词表;1987年中情所征集全国30多部叙词表,修订《汉语主题词表》自科部分;1987年北图组织编辑的《中国分类主题词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中图法》和《汉语主题词表》的统一。至此,分类表和主题词表的编制由分散趋于集中和统一。而分类法与主题法一体化研究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从60年代初分类法与主题法孰优孰劣的讨论,开始更多注重分析两者“相异”方面;70年代后研究逐步从“相异”转向“相同”方面,寻求两者的共同性,80年代中期《中图法》与《汉语主题词表》部分类目与语词对应情况的调研得出二者对应比高达80%,乃至分类法或主题法本身对对方的吸收都终于促使分类主题一体化成为现实。随着80年代各种标引和检索语言的丰富,情报语言学科建立起来,情报检索效率研究以及自动化检索的研究都极富成果。

1.4 1990年至今

近年来中国分类法与主题法的研究与发展

90年代,分类法与主题法在应用的轨道上快跑,而检索语言理论研究进入消化与调整期。1990年问世的《中图法》第3版,掀起第3版研究热潮,如:文章涉及第3版的理论研究和介绍;对第3版类目的修改意见;对第3版评价和今后的发展路向诸方面。1993 年版《教育主题词表》和先后问世的《社会科学叙词表》、《中国分类主题词表》使一体化语言理论与应用研究进一步深入,对于一体化语言发展模式以及现有一体化对比研究使该种语言更趋完善。更为可喜的是《中国分类主题词表》机读版问世和以中国机读目录格式(CNMARC)为前提的图书文献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极大促进了图书馆开展联机编目、联机检索及资源共享,且同时进行计算机辅助的分类标引与主题标引,使图书馆向市场化迈出一大步。

90年代,人们对分类法、主题法乃至检索语言的发展动向表达了强烈的关注,有人提出把《中图法》通过加大组配因素改造成体系组配分类法,有人论证《中图法》分面改造的可能性,提出走体系——组配的半分面分类法道路,张琪玉先生则提出创立学科——事物概念组配型检索语言,来展开对新型检索语言的遐想与求索。近年来对关键词语言、自然语言标引与检索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也显得生机勃勃。

2 中国近现代分类法与主题法发展特征

2.1 中国特色的分类法与主题法各自经过了从产生、 发展到走向成熟的历程

图书分类理论和分类史研究已产生丰硕成果,图书(文献)分类学学科体系已经形成。主题法发展经过从标题法到叙词法、分面叙词法、关键词法和一体化词表发展过程,主题语言日臻完善。分类法与主题法已从近代的前科学进入了理论科学时代,其中对体系分类法、叙词法研究已相当成熟。

2.2 分类法和主题法从编制、标引、 检索的“各行其道”到相互交叉渗透乃至“两位一体”

学科研究的深化不必言表,而分类主题一体化的形成进一步强化了文献检索语言的功能,提高了文献信息的检全率、检准率、检索速度,加大了检索的便利性和标引与检索成本效益,再现了“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的系统化思想。

2.3 情报(检索)语言学的孕育与发展

情报语言学的产生是漫长而艰辛的。这既与新型分类法与主题法是从近代才在中国土壤生根有关,也与国人重实用操作、轻理论构建的观念有关。随着近半个世纪的分类法与主题法的实践,情报语言学方面较早的系统著作大约出现在70年代初或60年代末,其代表作是张琪玉先生1987年版《情报语言学基础》,它以情报检索效率高度阐述各种类型标引与检索语言,以检索效率为中心分析、比较各种语言,对检索语言的研究对象、社科性质、研究内容与方法,与其它学科的关系进行详尽分析,建立了情报语言学的学科框架。80年代以来的知识说、知识交流说、社会认识论说乃至要素说与矛盾说都进一步充实了情报语言学的基础理论与理论基础。近年来显现的分类主题一体化问题、自动标引与检索问题、自然语言检索问题,既反映情报语言学研究内容的多样化,也体现了理论研究的薄弱与远未成熟。

2.4 分类法与主题法的思想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丰富的过程

从最初20—30年代模仿DC,追求实用,以达到类分古今中外文献的目的,分类法的理论是简单且不严密的。50—70年代模仿前苏联分类法来建立类目体系也有一种生硬仓促之感,当时引发的“三性”讨论,对分类法的类目与体系进行了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的理论审视,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分类理论与思想。80年代以来从检索效率角度来建构分类与主题法,凸现检索语言的功能与效率目标,分类法与主题法即经历了功能简化、结构简单到功能多样、结构复杂,乃至功能强化、结构简单的运动轨道,检索语言学学科大厦建立了起来。90年代至今的系统化、网络化、标准化、多元化思想则更使分类法、主题法乃至整个检索语言在更大市场与区域运行,体现了强烈的丰富与厚重色彩,情报语言学日渐生长得挺拔起来。

2.5 中国分类法与主题法及检索语言的繁荣因素

中国分类法与主题法及检索语言的繁荣除其自身因素外,还有其它不容忽视的因素:①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变化的因素,如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的成立、1979年后中国改革开放等不同的文化背景都赋予分类法强烈的时代特征。②国外分类法引进的因素,科学无国界,可以说,若没有DC、VDC、CC、 前苏联分类法和分面叙词表等的吸收与借鉴,检索语言远不像今天这样发展的如此迅速与壮大。③组织与教育的因素,1979年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乃至全国28个省级学会的成立,会员成为学术繁荣坚实的群众基础,而众多的学术期刊对学术研究的普及与优秀学术新人的扶持功不可没。本世纪20年代开始的图书馆学教育,如今已成为分布全国、多类型、多层次的教育体系,成为培养专业人才的摇蓝。④思想解放的因素,1979年以来的改革开放与思想解放运动使人们不再满足于学术中的一家之言,使学科发展步入学术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3 21世纪中国分类法与主题法、中国检索语言发展趋势

3.1

检索语言的自身整合以满足检索需求为基点分层次全面铺开研究

第一层次为微观研究,主要关于检索语言在实践中具体问题的研究,如:各种检索语言具体要素、结构,如何纳制、标引与检索;第二层次为宏观研究,主要以检索语言整体和全局去研究,针对国内外文献信息网络环境、文献类型与数量不断变化的状况、用户信息意识加强与信息需求增加要求等问题重新把握检索语言的位置,制定信息标引的策略以及检索语言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信息市场、用户、资源共享与检索语言命运将更紧密联系在一起。情报检索语言宏观研究将是下世纪重大课题。

3.2 整体化的计算机标引与检索语言将是21世纪的主流

如果说中国近现代体系分类法是分类法的主流,叙词法是主题法发展的主流的话,下世纪将是分类主题一体化、体系组配一体化的检索语言时代。如何对现有检索语言进行改造或创新将成为挑战性强的应用性课题。

3.3 自然语言与受控语言结合使用将成为显著特征

以受控词、自由词和分类号三位一体的整体化检索语言在中国将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情报检索的自然语言化会降低标引与检索成本、提高检索效率,使检索语言真正成为为用户信息检索的提供语言保障的方便工具。

3.4

对国外检索语言的微观研究和对国外检索语言应用于机检的微观技术分析研究会成为引进的重要内容

通过研究某些具体类的类目设置与列类方法,研究机读分类数据的格式,研究如何利用类表、注释、索引中的语词与分类号的联系进行检索的问题,研究分类检索与主题检索如何结合使用问题,找出这些方面的先进处理技术为我所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国内检索语言在检索效率方面的功能。

收稿日期:1999年3月1日

标签:;  

现代汉语分类与学科方法的发展轨迹与展望_中图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