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贫困的定义与特征_贫困线论文

长期贫困的定义与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贫困论文,特征论文,定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于贫困的研究一直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中英国、印度和世界银行的学者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贫困的测度也一直是计量经济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贫困是经济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即使到2015年,也还有9亿人处于严重的贫困状态[1](P399)。 从目前国外对贫困的研究来看,有几个趋势:一是发展经济学家对于贫困的研究开始从静态的研究转向动态的研究,从注重短期贫困的研究转向对长期贫困的研究,从注重对贫困的结果的研究转向对贫困的过程的研究;二是对于贫困的测度从单一的货币指标(如贫困线、穷人的消费与支出等)转向对贫困的多维指标的研究;三是对于贫困的研究方法从发展经济学传统的注重定性分析,转为注重数量分析,以及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四是对于贫困的研究角度扩展了,从单一的政治经济角度转向注重和社会学、人类学等相结合进行研究;五是对于贫困的研究范围大大扩展了,从对个体贫困的研究扩展到对家庭、家族、妇女和儿童等的研究。

一、长期贫困的定义

长期贫困包涵了贫困的动态分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贫困人群在贫困与脱离贫困之间的波动,二是贫困的长期性,即“长期贫困”(Chronic Poverty,也可译作“慢性贫困”)。

有一种相对集中的意见是,“长期贫困”是指一个个体经历了5年或5年以上的确切的能力剥夺。个体可以指个人,也可以指一个家庭或家族。也有研究认为90%的长期贫困者都经历了4年贫困时期[2](P405)。

长期贫困的定义有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方面:

第一,长期贫困最重要特征就是贫困所持续的时间。根据Harper、Marcus、Moore等人的研究,很多文化背景中,5年都是一个人一生中重要的时期;在时间序列的横截面数据研究中,5年往往是作为一个阶段的数据搜集研究的,所以对学者来说,一般都把5年作为一个研究对象。 根据一些实证研究的结论,如果一个人的一生中有5年时间或超过5年的时间处于贫困状态,那么在他剩下的生命时间里他继续处于贫困状态的可能性将十分巨大。

第二,西方发展经济学家除了关注贫困人群的收入指标外,更多地关注贫困的多维指标。他们认为用古典经济学的收入和消费的角度来研究贫困还不足以说明贫困为什么会长期而顽固地存在。在他们看来,收入和消费的短期波动很大,从长期来把握十分困难。 阿玛蒂亚·森的贫困指数实际还是属于古典经济学的,是以收入为基本指标的。早期的贫困测度考虑贫困的三个方面,即贫困人口的数量、贫困人口与贫困线的差距、收入的不平等程度。

第三,长期贫困研究的一般都是家庭的数据。因为对个体的贫困的测定和跟踪十分困难,贫困人群长期的数据很难获得。

第四,和传统的贫困研究一样,长期贫困也区分了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但大多数研究者事实上研究的是长期绝对贫困。Yaqub(2003)认为消除长期相对贫困比消除长期绝对贫困要难得多[3](P11)。

在发展中国家,一般由国家统计部门确定一个“贫困线”,这种贫困线一般是指绝对贫困,在对这些国家进行研究时,经济学家往往还定义了“贫困”与“极端贫困”的概念。这样就有了两条绝对“贫困线”。而在转型国家和发达国家,经济学家则更注重相对贫困的研究。

二、长期贫困的测度

贫困的测度经历了单一的测度到贫困指数的过程,但国外对于动态贫困的测度还不足,几乎没有长期贫困的测度。不过传统的对于贫困的测度都可以运用于长期贫困的测度,对研究者来说,长期贫困的测度还应该有新的突破。

1.早期的贫困测度:H、I、G三维指标

Rowntree(1901)根据维持生活的必需品的最低收入定义了贫困线,并且根据收入分配情况测算了低于贫困线的人口数量,这种方法叫作“Head Count ratio(H)”。Batchelder(1971)根据贫困线和收入分配提出了另一种测度贫困的方法叫“贫困差距”(poverty-gap),其中有一个概念叫“收入差距比率”,指个人在所有贫困人群中的收入差距比。

有n个个体的收入分别是y[,1],y[,2],…y[,n],z是贫困线,q是贫困人口总数,那么H(贫困率)就是:H=q/n

g[,i]是收入差距,g[,i]=z-y[,i]

用m来表示收入,则:

I=Z-M/Z

Lorenz(1905)和Gini(1912)提出了“不平等指数”概念,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基尼系数:

H、I、G是早期测度贫困的三个最重要的指标:H表示有多少贫困人口,I表示穷人的收入低于贫困线多少,G表示穷人的收入(收入差距)不平等程度。

2.近期对贫困测度研究的发展

(1)阿玛蒂亚·森(Sen)的贫困指数

阿玛蒂亚·森在1974年提出了一种比较公认的规范的贫困指数,后来又提出了贫困的测度方法,实际上就是把早期的H、I、G指标综合起来提出了一个贫困指数:

P[,s]=H{I+(1-I)G}

(2)其他贫困指数

除了Sen之外,Atkinson、Kakwani和Foster也对贫困指数的发展作出了很重要的贡献。无论是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个体的贫困d可以用以下函数来表达,z是贫困线,y是个体的收入,

d=g(z-y)

d=g{(z-y)/z}

一般地,贫困可以用y与z的函数来表达;

d=d(y,z)

Atkkinson(1987)对贫困指数的定义如下:

P[,A]=∫[z][,0]d(y,z)f(y)dy

Shorrocks(1991)的贫困指数P如下:

其中z和d都是未知的,f(y)如下:

贫困指数为贫困的测度提出了一种新的测度方法,但这种方法仍然是基于收入/消费的测度方法,不能体现贫困者的整体生存状况,如教育、生存环境、健康和心理感受等。

(3)阿玛蒂亚·森的作为能力的贫困

森近年来提出了作为能力贫困的观点,1999年、2000年又提出了作为自由的能力发展观,对学术界和世界银行等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但森的角度是一种定性分析方法,只提供了一个研究框架。森的理论存在的问题是:作为能力的贫困既是贫困的原因也是贫困的结果, 陷入了逻辑上的循环论,同时对能力与自由的研究缺乏进一步的研究手段。

三、长期贫困的特征

和传统的贫困研究理论相比较,尽管长期贫困研究的内容也涉及传统的贫困研究,但长期贫困关注得更多的是贫困的动态分析,也就是对于贫困过程的分析。根据近年来国外对长期贫困的研究,其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力资本发育缓慢是长期贫困的一个重要特征。人力资本投资不足一直被看作是贫困的重要原因。研究发现,文盲和长期贫困之间存在着正相关。除了通过正规教育获得的人力资本外,缺乏经营技能等也和长期贫困有着紧密联系。

在长期贫困的研究中,研究者关注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长期化。很多研究者发现,持续发展的教育水平或教育时间可以有效地减少长期贫困的可能性。在另外一些研究中,发展较高水平的教育,如初中教育,可以有效地防止长期贫困。

2.长期贫困发生有其地域特征。和其他类型的贫困一样,长期贫困更容易发生在农村地区,一些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会加剧长期贫困。在偏僻的农村地区长期贫困更为严重,关于越南和我国四川省的研究发现,农村的山区特别容易出现长期贫困。地域在为家庭提供经济发展的机会方面实际上起到一个主要的作用。

3.长期贫困者的家庭固定财产贫乏。缺乏固定财产也是长期贫困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这些财产中,是否拥有土地的所有权尤为重要,缺乏固定财产的家庭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进一步远离贫困。

4.长期贫困者呈现一定的职业特征。经济行为是长期贫困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如有关乌干达的研究发现,自耕农的家庭更容易陷入长期贫困中。

5.长期贫困人群十分脆弱。从研究中发现,长期贫困人群在经济和社会上都比较脆弱,他们无法面对饥荒、家庭破裂、受伤和死亡等情况,他们除了要忍受低收入、低消费、低能力外,还要体验随之而来的巨大压力。许多研究发现,对于贫困人群来讲,疾病和健康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在很多情况下,长期贫困往往是由于家庭主要收入者的去世或患病引起的。

四、长期贫困的对象

对于长期贫困的对象也还没有得出一个一致的结论。根据国外学者的研究,长期贫困的对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英国部分学者的观点,认为长期贫困是由于人们处于人生的不同阶段产生的,如老年人、儿童、寡妇等。[4](P17)

2.长期贫困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些人所处的受歧视的社会地位,如处于社会边缘的阶层、异教徒、难民、土著、游牧民、流浪汉、移民等。

3.长期贫困者主要是家庭中受到歧视的某些成员,如女童、兄弟姐妹很多的儿童、儿媳妇、长期患病者、身体残疾和受伤者。

4.长期贫困者主要生活在边远的农村、城市中少数民族聚居区、长期处于暴力冲突和没有安全感的地区。

在通常情况下,长期贫困者同时会具有以上好几方面的特征,当这些原因综合在一起时,会进一步促使他们处于长期贫困状态并妨碍他们生活的改善。

五、长期贫困形成的原因

根据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贫困的成因源自收入的差别,新古典经济学模型中的经济选择理论可以解释贫困的成因。对于最贫困的一些国家的研究发现,这些国家大多缺乏可利用的资源,因此也很难吸引公共或私人的投资,个人收入大多用于基本生活品的开支。 这些国家中的人均公共支出水平也十分低,而且许多国家经历着十分复杂的政治冲突。

对于长期贫困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观点:

1.激进主义者认为贫困形成的内在原因是由于资本主义的扩张。新自由主义者认为持续贫困的原因是由于资本主义的障碍及其引起的地区、国家、全球市场的扭曲。还有一种很有影响但又备受批评的观点就是认为持续贫困的潜在原因来自“城市偏见”(urban bias)。 对于长期贫困的成因、特征等,目前只有一些框架性的笼统分析。

2.“国家水平理论”(national level theory)认为长期贫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这些国家低下的管理水平和缓慢的经济发展。无能的政府导致低效率或差的政策,影响了储蓄、投资、就业等,而且这些国家往往政治不稳定,冲突不断,经济发展缓慢,贫困存在绝对的增长弹性。这种弹性造成贫困人群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无法增长。

3.资产的结构性原因。长期贫困主要取决于健康、土地和工作特点等结构性因素,而要消除这些贫困必须是运气比较好,或是受到“正面冲击”(positive shock)。

4.经济、社会、政治和环境因素是形成长期贫困最重要的四个方面[4](P21),见表1。

表1 长期贫困的成因

经济低产出,缺乏技能,“差”的经济政策,经济冲击,交易方

式,科技落后和全球化

社会歧视,高依赖度,差的健康状况和艾滋病,缺乏信用和社

会资本,文化贫困

政治差的管理能力,不安全,暴力冲突,被地区或全球霸权控

制,全球化

环境低质量的自然资源,环境退化,灾难,偏僻和难于接近,

容易生病

许多学者用“生计分析”(livelihoods analysis)方法分析长期贫困的原因。这种结合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文化学、地理学的分析方法,有助于理解贫困形成的社会特征。在这种研究中,贫困者的脆弱性得到了极大的关注。“脆弱性”(Vulnerability)也是近年来经济学家关注的一个概念。在对贫困的“生计分析”过程中,学者们采用了代际传导的分析框架[5](P2),表2是一个关于两代人贫困因素传导的分析框架[1](P416),左栏被传导的内容可以通过右栏的方式在代际间进行传导:

表2 与贫困相关的资本在“父母”和“子女”两代间的传导

被传导的内容 如何传导

货币、财产和环境资本

——现金 ——保险,养老金

——土地 ——继承,遗产,剥夺

——家畜 ——不可传承的馈赠和欠债

——房屋和其它建筑物 ——嫁妆

——其它生产性/非生产性的有形财产(如,人力车,缝纫机,电视机等) ——环境保护和退休

——教育条件,知识,技能,处理事情的能力和生存技能

——社会化

——良好的精神和肉体健康 ——时间投资和节俭

——疾病,受伤 ——时间投资和对教育、技能的投资

——智力 ——时间投资和对健康、营养的投资

——传染病,母婴传播

社会、文化和政治资本

——传统、制度、权利规范、价值体系——社会化和教育

——社会地位(如:家庭、团体、种姓、种族、民族、语言、长相等)

——亲属关系

——能否接近主要的决策者,政治资助人,公民的社会组织和发展机构 ——地位

——“贫困文化” ——遗传因素

传导的因素

——获得权利的准则取决于人力资本,特殊教育,健康和营养

——经济取向和外部冲击(如:商品化,交易方式,恶性通货膨胀)

——市场路径和特性,如劳动力市场特性(儿童、年轻人、妇女受雇的机会,为了生计的劳动力转移);金融市场的路径

——面对公众、私人和交往的社会系统的外形、素质和认可度,以及保险网络

——家庭和家庭的结构,包括性别地位、出生排行、婚姻状况,以及孩子与父母的年龄

——对孩子的抚育和教育技能

——父母的教育和技能水平

——对父母和孩子的注意力、态度

——爱滋病流行;其它的地方病;以及与之相关的受到的歧视

——居住空间的特征,如安全、冲突、暴力、受歧视、偏僻、卫生设施

六、消除长期贫困的政策选择

对于消除贫困的政策选择,目前还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对经济学家来说,关注的仍然是市场对消除贫困的作用及其局限性,由于市场的局限性,政府干预是必要而且是重要的。对于消除长期贫困的政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第一,消除贫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需要包括富裕国家和富人的支持。

第二,要设计一种社会制度,使所有的穷人都能得到保障。这种制度应该能有效地使社会分配更为公平。以往的基于干预短期贫困的政策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些政策只关注那些经过帮助后有能力摆脱贫困并使之能维持在贫困线之上的人,而如老人、残疾人、 其他边缘人群则不能从这些短期贫困政策中受益。

第三,世界银行2000/2001发展报告目标中提出了三个消除贫困的策略[6](P45,99,135)。即:(1)突出管理能力和公平,提高国家和当地政府的管理能力有助于消除长期贫困;(2)为穷人提供更多的机会;(3)为穷人提供生活保障。

有关为穷人提供的生活促进计划和工资福利制度等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这些研究促进了我们对政府通过社会资金来发展金融、企业、基础设施等行为的理解,但对政府如何促进整个社会从而形成完善的生活保障机制的实证研究还不足。

在长期贫困的研究中,有不少对贫困国家或地区的实证文献。关于印度的贫困研究文献较多,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印度消除贫困的政策中包括经济高增长率、低出生率、相比价格(relative prices)、公共发展开支、国民原来的素质和基础设施情况、高识字率以及较低的婴儿最初死亡率。对于消除贫困的政策,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些较具体的建议,Aasha(2003)指出印度消除长期贫困的政策应主要包括5个方面[7](P506),即:

第一,土地分配和土地改革。

第二,专门针对偏僻地区小农户的社团和农村改革项目。

第三,为穷人和弱势人群提供一条个人的发展途径,包括提供生产性资金和技能学习。弱势人群包括妇女、没有土地者以及一些种族和部落。

第四,通过特别的就业计划为穷人提供代币券,其中包括以工代赈等,直接向穷人分发基本的日用必需品,如食物、衣物和住房。

第五,为社会边缘群体提供专门的教育计划,资助初等教育,为母亲和儿童提供专门营养计划。

对于以上消除贫困政策,还要考虑到几个问题:

第一,要减轻补贴预算的负担。

第二,要提高扶贫项目的效率,特别是对于健康和营养的项目,要尽量避免真正贫困人群的疏漏。

第三,通过技术、制度、市场的支持,发展农业特别是落后地区的农业,增加农业收益;同时推进非农产业的就业。

七、对长期贫困研究的评价

长期贫困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那些不能够通过正常的扶贫手段摆脱贫困的人群,这为我们研究贫困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但这种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1.对长期贫困的研究有数量化的趋势,比较关注“收入/消费”的测度。这种研究方法对于长期贫困的研究是有益的,但这种数量的研究方法必须由多维测度方法以及贫困者主观感受作为补充。

2.长期贫困是对贫困的动态研究。研究人员首先关注了那些经历了相当一段时间的贫困者,对长期贫困的研究还应当十分关注持续贫困的过程。

3.长期贫困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贫困代际传递”问题,贫困代际传递问题是长期贫困的特征,也许能揭示长期贫困成因的机理,贫困的代际传递可以通过资金和财产的转移来分析。

4.长期贫困者属于异质人群,因此对于长期贫困要从个体、家庭和社会群体层面来研究。

5.长期贫困的研究要对贫困的对象和贫困的原因有更深的研究才会变得有意义,因此对长期贫困对象的界定是研究的基础。

6.长期贫困研究注重政策的制定,政策分析是长期贫困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标签:;  ;  ;  

长期贫困的定义与特征_贫困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