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组织中FHIT基因5’端CpG岛甲基化及其与基因失活的关系研究

宫颈癌组织中FHIT基因5’端CpG岛甲基化及其与基因失活的关系研究

吴庆华[1]2003年在《宫颈癌组织中FHIT基因5’端CpG岛甲基化及其与基因失活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宫颈癌是妇女好发的恶性肿瘤,其发生率位于女性生殖系统常发恶性肿瘤的第二位,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已明确为宫颈癌的重要致病因素,但许多HPV阳性的妇女并不发生宫颈癌,故认为还有别的病因参与宫颈癌的发生。现有许多研究认为多种抑癌基因的失活、癌基因的激活是宫颈癌发生的重要原因。脆性组氨酸叁联基因(Fragile Histidine Triad gene,FHIT)作为与多种实体瘤发生密切相关的基因,已发现其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FHIT基因在人体许多正常组织如脾、前列腺、卵巢、小肠、肺,宫颈等都有正常表达。而在许多实体瘤中FHIT基因结构发生畸变,FHIT基因表达的蛋白有明显降低或缺失,但现在对FHIT基因失活机制还不甚清楚,因为其基因突变形式有杂合性缺失、纯合性缺失及额外碱基序列插入,而点突变较少。检测的某些FHIT基因处纯合性缺失仅影响了FHIT的内含子,反而使外显子排列更加紧密,还有人认为FHIT等位基因中的一条发生杂合性缺失,而另一条正常,不影响基因的转录。最新的研究发现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抑制基因的转录,从而导致抑癌基因的失活,如在某些肿瘤的发生中,RARβ、P16、DAPK、GSTP1、CDH13、RASSFIA等基因失活与基因高甲基化有关。FHIT基因5′端CpG岛的甲基化在前列腺癌、乳腺癌、食管癌、肺癌中也已被检测出来。但关于FHIT基因5′端CpG岛高甲基化与基因失活在宫颈郑州大学2003年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宫颈癌组织中FHIT墓因5’端c娜岛甲墓化及其与荃因失活的关系研究癌发生中的作用,国内外很少有报道。因此本研究检测了宫颈癌组织FHIT基因5’端CpG岛甲基化和FHrr蛋白表达状况,以探讨FHrr基因5’端CpG岛甲基化的发生状况与基因失活的关系及其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材料与方法 收集2001一2002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和河南省肿瘤医院妇瘤科 手术切除或门诊活检的宫颈癌新鲜标本40例,所有标本均经病理学明确诊 断。患者年龄26一68岁,平均年龄46岁。按1995年FIGO分期:I期14例,11 期23例,nl期1例,IV期2例。组织学类型均为宫颈鳞状上皮细胞癌,组织 学分级:高分化4例,中分化19例,低分化17例。所有标本切下后分为两份,一份作PCR,一份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另选10例因子宫肌瘤而切除子 宫的正常宫颈鳞状上皮作为对照。 本研究运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MSP)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了正常宫颈鳞状上皮、宫颈癌组织中FHrr基因的5’端CPG岛的甲基化发生状况和FHrr蛋白表达情况,并将它们与临床病理资料相结合进行分析。 采用SPSSn.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以尸<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40%(16/40)的宫颈癌、既(o/10)的正常宫颈存在FHxT基因5’端epo岛的甲基化,两组甲基化发生率的差异具有显着性, P<0.05; 2.宫颈癌临床I期、H期、IH一IV期的甲基化率分别是14.28%、56.52%、33.33%。I、H期之间甲基化率的差别具有显着性,P<0.05;而工期或H期与I工工一IV期间甲基化率差异无显着性,P>O.05; 3.用未甲基化的引物进行扩增,在10例正常宫颈和36例宫颈癌组织中检测有FHrr基因5’端cpG岛的未甲基化存在,二者间未甲基化的阳性率在统计学上差异无显着性,办0.05;16例存在甲基化状态的宫颈癌中有4例用未甲基化的引物未扩出阳性产物; 4.宫颈癌组织中FHIT基因的甲基化率随组织学分级的增高而增高,但在统计学上差异无显着性,P>0.05; 5.70%(28/40)的宫颈癌组织中有明显的F班T蛋白表达降低或缺失,1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FHrr蛋白表达正常。15/16例有FHIT基因5’端cpG岛甲郑州大学2003年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宫颈癌组织中FHIT基因5’端cPG岛甲墓化及其与基因失活的关系研究 基化的宫颈癌标本中有异常的FHrr蛋白表达,还有12例无FHIT基因5’端 CpG岛甲基化的宫颈癌标本中有异常的FHIT蛋白表达,其中2例缺乏FHIT 蛋白表达;甲基化阳性、甲基化阴性的宫颈癌标本中FHIT蛋白表达降低或缺 失率分别为93.75%、50%,差异具有显着性,P<0 .05。 6.4例宫颈癌患者的淋巴结有肿瘤转移,3例有FHIT基因5’端CpG岛的 甲基化和异常的FHIT蛋白表达。统计学上,FHIT基因甲基化率及FHIT蛋白 异常表达率在肿瘤淋巴结是否转移的标本之间,差异无显着性。 结论 1.正常宫颈鳞状上皮组织中不存在FHrr基因甲基化的状态;在宫颈癌组 织中,FHrr基因5’端cpG岛的甲基化率较高,且随临床分期的增高而增高, 这提示FHrr基因5’端cpG岛的甲基化可能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 用。 2. FHIT基因5’端cpG岛的甲基化发生率随宫颈癌的组织学分级的增高 而增高,而统计学上差异无显着性,这可能与我们选择的标本的例数较少有 关。 3.宫颈癌组织中有显着的FHrr蛋白表达降低或缺失,15/16例有基因甲基化的癌标本中有异常FHrr蛋白表达。然而,12例无基因甲基化的癌标本也有FHIT蛋白的异常表达,提示基因甲基化可以导致基因的失活,但不是基因 失

史惠蓉, 吴庆华, 索振河, Jahn, M, Nesland[2]2005年在《宫颈癌组织中FHIT基因5'端CpG岛甲基化及其与基因失活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脆性组氨酸叁联基因(fragile histidine triad gene,FHIT)作为抑癌基因与多种实体瘤的发生有关,并在多种肿瘤中因甲基化而失活。本研究拟探讨宫颈癌组织中FHIT基因5'端CpG岛甲基化状况及其与基因失活的关系。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ethylation鄄specificPCR,MSP)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10例正常宫颈鳞状上皮、40例宫颈癌组织中FHIT基因5'端CpG岛的甲基化发生状况和FHIT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正常宫颈鳞状上皮组织中未发现存在FHIT基因甲基化状态,而宫颈癌组织中FHIT基因5'端CpG岛的甲基化率为40.0%(16/40);(2)临床Ⅱ期宫颈癌病例中FHIT基因甲基化的发生率为56.5%(13/23),明显高于Ⅰ期的14.3%(2/14)(P<0.05);(3)宫颈癌组织中存在FHIT蛋白表达降低或缺失,阳性率仅为30.0%(12/40),显着低于正常宫颈组织的100.0%(10/10)(P<0.05)。结论:FHIT基因5'端CpG岛甲基化是宫颈癌中该基因失活的机制之一,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南晶[3]2016年在《HPV、叶酸和相关抑癌基因CpG岛甲基化在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作用及交互效应》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发生的主要但非唯一的因素。CIN作为宫颈癌前病变,由低级到高级再进展为宫颈癌一般要经历8-10年左右的时间,尤其低级阶段的病变具有可逆性,因此,发现其他影响病变进展的因素,对宫颈癌的防治极其重要。DNA甲基化作为表观遗传学的主要内容,与许多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特别是抑癌基因启动子区CpG岛高甲基化是多种肿瘤的早期特征事件。叶酸作为甲基供体参与DNA甲基化过程,使叶酸与DNA甲基化之间形成了内在生物学关联。虽然已有研究显示,叶酸和DNA甲基化均与宫颈癌变有关,但HPV、叶酸、抑癌基因DNA甲基化之间在宫颈癌变过程中是否具有交互效应,尚缺乏证据。本研究旨在探索HPV、叶酸和抑癌基因P16、FHIT、RAR-β、MGMT CpG岛甲基化在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作用及交互效应,以期为宫颈癌前病变的预防和治疗开拓新思路。方法:从课题组于2014年6月至12月在山西省介休市和阳曲县建立的社区宫颈病变研究队列中,选取经液基薄层细胞检测技术(TCT)筛查、阴道镜检查,最终由病理学确诊的低度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患者147例、高度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Ⅲ)患者134例以及正常宫颈(NC)妇女156例作为研究对象,并以居住地和年龄进行成组匹配。采用结构式问卷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生活习惯、生殖情况以及既往病史等资料。采用导流杂交法检测HPV感染状况,化学发光发法测定血清叶酸水平,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抑癌基因CpG岛甲基化状态。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相关资料的χ2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Logistic回归和因子分析。应用相加模型及其交互作用指标RERI、API、S进行两因素间交互作用的定性和定量评估,应用广义多因子降维法(GMDR)进行多因素间交互作用的分析。结果:(1)hpv与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关系:hpvs感染率和hpv16感染率在cinⅠ组(44.9%;15.0%)和cinⅡ/Ⅲ组(67.2%;46.3%)均高于nc组(36.5%;9.0%),且随着宫颈癌前病变程度的进展均呈升高趋势(c2趋势=26.43,p<0.001;c2趋势=55.63,p<0.001)。hpvs和hpv16感染率在cinⅡ/Ⅲ组与nc组差异具有有统计学意义(c2=26.14,p<0.001;c2=43.29,p<0.001),但未发现在cinⅠ组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2.19,p=0.139;c2=2.55,p=0.111)。(2)血清叶酸与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关系:血清叶酸含量在nc组、cinⅠ组和cinⅡ/Ⅲ组中不同(h=130.73,p<0.001),各两两组间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分级分析显示,随着血清叶酸水平的降低,患cinⅠ和cinⅡ/Ⅲ的危险性逐渐增加(c2趋势=42.48,p<0.001;c2趋势=106.31,p<0.001)。血清叶酸缺乏与hpv16感染在宫颈上皮内瘤变中存在正相加交互作用。(3)抑癌基因甲基化与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关系:p16、fhit、rar-β、mgmt基因cpg岛甲基化率在cinⅠ组(12.9%;17.0%;8.8%;7.5%)和cinⅡ/Ⅲ组(13.4%;19.4%;23.9%;17.9%)均高于nc组(4.5%;7.1%;5.8%;3.8%),且均随着宫颈病变的进展呈逐渐升高趋势(χ2趋势=6.66,p=0.010;χ2趋势=9.32,p=0.002;χ2趋势=21.09,p<0.001;χ2趋势=16.35,p<0.001)。但未发现rar-β和mgmt基因甲基化率在nc组与cin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p=0.360;χ2=1.83,p=0.177)。hpv16感染或血清叶酸缺乏与p16、fhit、rar-β、mgmt基因高甲基化在宫颈上皮内瘤变中均存在正相加交互作用。(4)hpv、血清叶酸和抑癌基因甲基化在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交互作用:采用广义多因子降维法(gmdr)分析其交互作用,以模型的交叉验证一致和检验样本的准确度均最高确定最佳交互作用模型。结果表明,cinⅠ组的最佳模型为血清叶酸、p16和fhit甲基化的叁因素模型;cinⅡ/Ⅲ组的最佳模型为血清叶酸、hpvs、hpv16和rar-β甲基化的四因素模型。结论:(1)hpv感染和hpv16感染均可增加患cinⅡ/Ⅲ的风险。(2)血清叶酸缺乏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发生风险的增加有关。血清叶酸缺乏与HPV16感染在宫颈上皮内瘤变中可能具有协同作用,提示两者同时存在时可能增加宫颈上皮内瘤变发生的风险。(3)抑癌基因P16、FHIT、RAR-β、MGMT CpG岛高甲基化与CINⅡ/Ⅲ发生风险的增加有关,其中P16、FHIT CpG岛高甲基化与CINⅠ发生风险的增加也有关,提示P16和FHIT CpG岛高甲基化可能是宫颈病变早期的标志,RAR-β、MGMT CpG岛高甲基化可能是宫颈病变加重的有效指标。(4)HPV16感染或血清叶酸缺乏分别与四种抑癌基因CpG高甲基化在宫颈上皮内瘤变中可能均存在协同作用,提示HPV16感染与抑癌基因高甲基化或血清叶酸缺与抑癌基因高甲基化同时存在时可能增加宫颈上皮内瘤变发生的风险。(5)血清叶酸、P16、FHIT基因CpG甲基化叁者的交互作用可能影响CINⅠ的发生风险。血清叶酸、HPVs、HPV16和RAR-β基因CpG甲基化四者的交互作用可能影响CINⅡ/Ⅲ的发生风险。提示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发生可能受环境、病毒和基因之间的交互作用调控。

白兰[4]2013年在《叶酸与DNMT1对FHIT基因在宫颈癌细胞中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宫颈癌是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均表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的持续感染是导致宫颈癌发生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唯一因素。叶酸参与DNA的合成和DNA甲基化,其在宫颈癌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DNA甲基化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的表观遗传学事件,而DNMTl作为这一过程中的关键酶,已被证实与多种肿瘤的发生有关。脆性组氨酸叁联基因(Fragile Histidine Triad gene, FHIT)是目前宫颈癌研究中报道最多的抑癌基因之一。其5’端CpG岛的超甲基化可能是其失活的主要机制。已有研究报道,叶酸可影响DNMT1的活性;且补充叶酸可使FHIT蛋白表达升高,但叶酸是否通过DNA甲基化过程而影响宫颈癌细胞中FHIT基因的表达,目前未见相关报道。本次实验将采用体外研究方法对其加以探讨。方法:运用瞬时转染技术将重组质粒和空质粒导入宫颈癌C33A和Caski细胞中,设立未转染组作为对照,分别向未转染组、空质粒组和重组组中添加不同浓度叶酸,采用细胞计数检测宫颈癌细胞的生长情况,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的增殖及凋亡情况,Real-time PCR检测DNMT1、EHIT及HPV16癌基因E6、E7mRNA的表达情况,Western—blot法检测DNMT1和FHIT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叶酸对宫颈癌细胞生长及DNMT1、FHIT基因表达的影响:(1)随着叶酸浓度的增加抑制率呈上升趋势(C33A:r=0.976,P<0.001:Cask i:r=0.952, P,<0.001),涂10μg/ml浓度组外,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施加不同浓度叶酸后,细胞周期增殖指数降低(C33A:r=-0.736, P=0.001:Caski:r=-0.864,P<0.001);凋亡率逐渐增加(C33A:r=0.776,P<0.001; Caski:r=0.679, P=0.002)。(3)两种细胞在高浓度叶酸500μ g/ml和1000μg/ml组中DNMT1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与1μg/ml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4)施加叶酸干预后,C33A细胞中,1μg/ml组FHIT基因甲基化阳性,500和1000μg/ml组FHIT基因甲基化阴性,其余浓度组部分甲基化;Caski细胞中,500μg/ml和1000μg/ml组FHIT基因甲基化阴性,250μ g/ml组FHIT基因部分甲基化,其余浓度组FHTT甲基化阳性。(5)随着叶酸浓度的增加宫颈癌细胞FHITmRNA (C33A:r=0.853, P<0.001, Caski:r=0.919,P<0.001)与蛋白(C33A:r=0.721, P=0.001, Caski:r=0.801, P<0.001)相对表达量呈升高趋势,在500.0、1000.0μg/ml组与对照组[(1μg/ml)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6)叶酸对Caski细胞HPVE6癌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无影响;HPVE7癌基因mRNA表达量降低(r=-0.728, P=0.001),1000μ g/ml与对照组相比有意义。2.DNMT1对宫颈癌细胞生长及FHIT基因表达的影响:(1)重组质粒与空质粒经酶切鉴定,分别在291bp和290bp处获得两条重组片段。重组质粒和空质粒成功转染宫颈癌细胞C33A和Caski,转染率为65%和63%,DNMT1基因抑制率为53%和52%。(2)重组组中宫颈癌C33A和Caski细胞活细胞数减少,与未转染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增殖指数降低,凋亡率升高,与未转染组和空质粒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3) DNMT1干扰后,未转染组与空质粒组,FHIT甲基化呈阳性,而非甲基化阴性。重组组中,出现了非甲基化条带,未见甲基化。(4)转染后,重组组与未转染组相比,FHITmRNA与蛋白相对表达量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质粒组与未转染组细胞相比表达量无明显差别。(5)DNMT1干扰对Caski细胞HPV16E6癌基因的表达量无明显影响;重组组E7癌基因相对表达量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3.叶酸、DNMT1对宫颈癌细胞生长及FHIT基因表达的影响:(1)宫颈癌C33A和Caski细胞中,叁组细胞均随着叶酸浓度的增加活细胞数逐渐减少,未转染组与重组组除10μ g/ml组外,与对照组(1μg/ml)相比均月统计学意义(P<0.05)。空质粒组中各实验组与对照组(1μg/ml)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叶酸浓度下,重组组与空质粒组,重组组与未转染组相比活细胞数减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细胞增殖,C33A细胞重组组中,随着叶酸浓度的增加周期增殖指数逐渐降低,500μ g/ml和1000μ g/ml组与1μ g/ml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Caski细胞,空质粒组与重组组细胞均随着叶酸浓度的增加,细胞周期增殖指数逐渐降低,且500μ g/ml和1000μ g/ml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叶酸浓度下,重组组与未转染组和空质粒组相比,细胞周期增殖指数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叶酸浓度的增加,重组组与空质粒组C33A和Caski细胞的凋亡率逐渐升高,除10μ g/ml组外,其它各实验组与1μ g/ml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叶酸浓度下,重组组中两种细胞的凋亡率均较未转染组和空质粒组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FHIT基因甲基化,C33A细胞,空质粒组中1000μ g/ml组FHIT甲基化阴性,500μ g/ml组FHIT基因部分甲基化,其余浓度组中FHIT甲基化阳性;重组组中各叶酸浓度组FHIT基因甲基化阴性。Caski细胞,空质粒组中250μ g/ml、500μ g/ml和1000μ g/ml组FHIT基因非甲基化阳性,其余浓度组FHIT甲基化阳性:重组组FHIT甲基化阴性。(4) FHIT蛋白表达,未转染组和空质粒组细胞FHITmRNA相对表达量逐渐升高,500μ g/ml和1000μ g/ml组与1μg/ml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组组细胞FHITmRNA相对表达量同样呈上升趋势,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叶酸浓度下,重组组细胞的FHITmRNA相对表达量较未转染组和空质粒组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C33A细胞,叁组均随着叶酸浓度的增加,HHIT蛋白表达量上升,未转染组和重组组在叶酸浓度为250μ g/ml、500μ g/ml和1000μ g/ml时,与1u g/ml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质粒组中500μ g/ml和1000μ g/ml组与1μg/ml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Caski细胞中,未转染组与空质粒组在500μ g/ml和1000μ g/ml组,FHIIT蛋白表达量与对照组(1μg/ml)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叶酸浓度为250μg/ml>500μg/ml和1000μg/ml时,重组组细胞FHIT蛋白表达量与1μg/ml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叶酸浓度下,除C33A细胞250μg/ml组和Caski细胞10μg/ml组外,重组组FHIT蛋白相对表达量较未转染组和空质粒组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叶酸干预、DNMT1干扰对宫颈癌Caski细胞HPV16E6癌基因无明显影响;叁个组中E7mRNA的表达水平均随着叶酸浓度的增加,表达降低。结论:1.高浓度叶酸可抑制DNMT1表达;使FHIT基因发生去甲基化,FHIT蛋白恢复表达。2.DNMT1基因可影响FHIT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及表达。3.补充叶酸、DNMT1表达降低对宫颈癌细胞的生长增殖抑制具有协同作用。4.补充叶酸、DNMT1表达降低可使宫颈癌细胞FHIT基发生去甲基化并恢复表达,二者具有协同作用;DNMT1干扰后再施加叶酸干预,基因表达水平进一步升高,提示叶酸可能通过降低DNMT1表达水平而使FHIT基因表达升高。5.补充叶酸、DNMT1表达降低对宫颈癌Caski细胞HPV16E6癌基因表达无影响,但可降低E7癌基因的表达,对Caski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可能与E7癌基因的表达改变有关,但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黄力, 陈立新, 姚启盛, 王晓康, 张孝斌[5]2008年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FHIT基因异常甲基化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的关系》文中指出目的检测FHIT基因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异常甲基化及其表达,探讨其与膀胱移行细胞癌临床病理学的关系。方法收集膀胱移行细胞癌新鲜组织标本共49例和10例正常膀胱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S-P法)检测FHIT蛋白表达,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PCR(MS-PCR)方法研究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正常膀胱组织中FHIT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结果FHIT蛋白在正常膀胱组织均为阳性;FHIT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阳性表达率为47%(23/49),肿瘤不同分级中随恶性程度的增高,表达减少,Ⅰ级与Ⅲ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临床分期中随分期的增高,表达减少,Tis~T1期与T2~T4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9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有8例发生了甲基化,阳性率为16%(8/49)。FHIT基因的异常甲基化和蛋白表达无相关性。正常膀胱组织FHI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频率0(0/10)。结论FHIT基因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FHIT蛋白异常表达可作为膀胱移行细胞癌肿瘤标志物。FHIT基因甲基化及表达缺失参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且与其临床病理有一定关系,可能是影响膀胱移行细胞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石莹[6]2013年在《SOX17基因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甲基化状态及表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是发生于子宫内膜上的上皮性恶性肿瘤,其分型十分多样,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子宫内膜腺癌。最近十余年来,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年龄趋向于年轻化,其发病率也较之前有着明显的升高。对于子宫内膜癌是如何发生的,目前的研究情况并不十分清楚,但是许多研究者认为,某些信号通路,在某些基因的调控下可能会发生传导的异常,该过程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SOX17(sex determining region Y-box containing gene17,SOX17)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的抑癌基因,参与胚胎的生长发育及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研究表明SOX17在Wnt信号转导通路的转导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的前期研究已经证实SOX17基因在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过程中的作用,证实SOX17可能通过作用于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对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近几年,表观遗传学方面的相关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中DNA甲基化现象成为研究肿瘤发病机制的新热点。DNA甲基化是指DNA甲基化转移酶作用于基因组的CpG岛,导致此处的二核苷酸的胞嘧啶,其5′碳位与一个甲基基团形成共价结合。DNA的甲基化,经研究证实,多发生于基因启动子区域的CpG岛位点。CpG岛是由胞嘧啶(C)和鸟嘌呤(G)组成的串联重复的DNA序列,在多种脊椎动物的已知基因转录起始位点周围可发现其存在。DNA甲基化和肿瘤疾病的过程关系极为密切,尤其是抑癌基因CpG岛甲基化导致该基因的转录失活问题,使得DNA甲基化在近年来的研究越来越多,成为表观遗传学方面的重要研究内容和热点研究问题。但是子宫内膜癌中关于SOX17基因甲基化的研究国内外尚未见报道,其能否成为子宫内膜癌的候选抑癌基因也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检测SOX17基因CpG岛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的甲基化状态和SOX17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分析SOX17基因CpG岛甲基化与子宫内膜腺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联系,探讨SOX17基因CpG岛甲基化在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作用,以便于为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提供可能的参考依据。研究对象与方法1.实验标本:1)收集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科2010年7月-2012年10月行全子宫切除的子宫内膜腺癌组织标本37例和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标本10例,均由术后病理诊断证实。2)收集2012年09月~2012年10月间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体检科健康女性外周血血液样本5例。2.实验方法:1)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法检测SOX17基因在子宫内膜组织标本中的甲基化情况。2)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SOX17基因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情况。3.统计方法:实验数据应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以α=0.05为检验水准。结果1.SOX17基因CpG岛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甲基化状态SOX17基因甲基化可在30例(81.08%)的子宫内膜腺癌标本中检测到,其中19例为完全甲基化,11例为部分甲基化;1例(10.00%)正常内膜组织标本中可检测到甲基化,且为部分甲基化。子宫内膜腺癌组与正常子宫内膜组中的甲基化情况相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4.176,P<0.05)。2.SOX17基因甲基化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SOX17基因甲基化状态与患者年龄(P=0.635),肿瘤FIGO分期(P=0.492)及淋巴结转移状况(P=0.281)等临床病理学参数之间的关系无明显差异,与肿瘤分化程度(P=0.004)及肌层浸润深度(P=0.015)的关系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3.SOX17基因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蛋白表达SOX17蛋白的阳性表达主要表达在细胞核上,少数可见于细胞浆或细胞膜。在37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SOX1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37.84%,其中12例为弱阳性表达,2例为阳性表达。1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9例为强阳性表达,1例为弱阳性表达。子宫内膜腺癌组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的SOX17蛋白表达情况相比较,其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x2=9.795,<0.05)。结论1.SOX17基因CpG岛的高甲基化状态和SOX17基因的低蛋白表达,提示SOX17基因在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过程中,可能作为一个抑癌基因起到一定的作用;2.SOX17基因CpG岛的甲基化状态与患者的肿瘤分化程度和肌层浸润深度有关,提示该基因CpG岛的甲基化状态检测对于子宫内膜腺癌预后的评估可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3.SOX17基因CpG岛甲基化是子宫内膜腺癌发生过程中的频发事件,可能是调控SOX17基因表达的重要机制。

参考文献:

[1]. 宫颈癌组织中FHIT基因5’端CpG岛甲基化及其与基因失活的关系研究[D]. 吴庆华. 郑州大学. 2003

[2]. 宫颈癌组织中FHIT基因5'端CpG岛甲基化及其与基因失活的关系[J]. 史惠蓉, 吴庆华, 索振河, Jahn, M, Nesland. 癌症. 2005

[3]. HPV、叶酸和相关抑癌基因CpG岛甲基化在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作用及交互效应[D]. 南晶. 山西医科大学. 2016

[4]. 叶酸与DNMT1对FHIT基因在宫颈癌细胞中表达的影响[D]. 白兰. 山西医科大学. 2013

[5]. 膀胱移行细胞癌中FHIT基因异常甲基化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的关系[J]. 黄力, 陈立新, 姚启盛, 王晓康, 张孝斌. 山西医药杂志. 2008

[6]. SOX17基因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甲基化状态及表达[D]. 石莹. 郑州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  ;  ;  ;  

宫颈癌组织中FHIT基因5’端CpG岛甲基化及其与基因失活的关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