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质量成本”若干问题的探讨_质量成本论文

关于“质量成本”若干问题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若干问题论文,成本论文,质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企业管理的实践充分证明: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建立企业信誉,获得最好经济效益的重要内容,因此,西方现代企业家深深懂得,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关键在于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以适应市场的变化,满足顾客的需要,而这种“质量第一”的意识,在我国企业管理中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企业管理者商品经济观念薄弱,经营思想不端正以及质量管理水平落后等原因,而使产品质量有所下降,劣质假冒产品时有发生,解决产品质量问题,要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两方面着手,在宏观控制方面,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完善市场机制,逐步形成使消费者可以自由选择优质商品的“买方市场”,给企业以竞争的压力和提高产品质量的动力,同时还要充分采用法律和行政干预的手段,制订有力措施,对生产劣质假冒产品的企业给以严厉的制裁。在微观经济方面,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同时要加强质检机构,改进检测手段,建立健全奖罚制度和产品质量档案,积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从财会管理的角度来看,推行和加强“质量成本”管理,是将成本工作渗透到生产、技术领域的好形式,也是把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提高经济效益,降低产品成本的有效途径,本文就“质量成本”的有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质量成本的概念

在我国,对“成本”应包括的内容,长期以来意见分歧,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是从成本的经济实质出发,认为成本只能按照马克思论述的包括C+V的内容;另一种意见认为,成本除包括C+V外,还应考虑在生产实践中有些同生产密切相关的,不可避免发生的费用,我认为第二种意见比较切合实际,成本作为商品生产的经济范畴,不但应包括C+V,而且还应包括为提高产品质量,顺利实现产品价值而耗用的所有费用,以及因未达到质量目标而发生的一切损失,从这一观点出发,我们可以把“质量成本”的概念表述为:企业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顺利实现产品价值而耗费的所有费用,以及因未达到质量目标而发生的一切损失的总和。

为了正确理解“质量成本”这一概念,我们还应把“质量成本”和“成本”(即总成本)区别开来,“质量成本”不是指用于生产产品全部工作上的费用,而是指用于质量目标上花费的费用,它不仅包括为达到既定质量目标而支出的费用,而且还包括因未达到质量目标而发生的各种损失。我们既不能把“质量成本”狭隘的理解为传统的“检验费用”与“废品损失”,也不能单纯地从“产品质量”的概念去理解“质量成本”这一概念,“质量成本”概念的提出,如同“价值工程”考察功能与成本的关系有联系,主要是用来研究企业为达到产品质量所花费的最合理费用以及未达到质量目标而发生的损失。

从“质量成本”的概念可以看出,加强“质量成本”的核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表现在

(1)可以了解企业用在保证与提高产品质量上的费用情况。(2)可以反映开展质量管理活动的效果。(3)为搞好产品质量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的核算数据。

二、“质量成本”的内容

在我国现行《国营工业企业成本管理条例》中,规定了许多属于质量成本的内容,如产品“三包”费用,废品修复费用,报废损失,检验费等,但是这些费用分别反映在各成本项目中,不能集中反映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花费的费用,因此,有必要探讨一下“质量成本”应包括的内容。

“质量成本”的内容,应包括以下两大类:

(一)由于质量原因造成的损失:具体包括两部分:

1.内部质量损失(或称内部故障成本)指在产品出厂前,由于产品质量不好而造成的损失,如废品次品损失,返修费用,复检费用,以及因质量事故而引起的停工损失等。

2.外部质量损失(或称外部故障成本)指产品售出后,由于产品质量问题而造成的损失,如赔偿损失,违约损失,降价处理损失,废品次品进行包修、包退、包换而发生的损失等。

(二)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发生的费用:它包括两部分:

1.检验费用(或称鉴定成本):指检验和评定产品质量而发生的费用,如进料检验费,外钩配套件检验费,产品与工序检验费,产品试验费,测试和检验手段的维护校准费等。

2.预防费用:指为减少质量损失和降低检验费用而需支付的费用,如质量控制的技术和管理费,新产品鉴定费,质量管理教育培训费,工序控制费,改进质量措施费以及对生产工艺过程进行技术革新所发生的费用等。

从上述质量成本的构成可以看出,产品质量的提高会引起成本的变化,但不能因此把质量和成本对立起来,认为提高产品质量,成本必然增加,因为在质量成本中,内部及外部质量损失均属可避免成本,而检验费和预防费用则属于不可避免成本,要提高产品质量,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适当增加保证质量的检验费和预防费用,其结果反而可使内部和外部质量损失大幅度减少,最终还是降低了产品的寿命周期成本,增加了经济效益,因此,质量与成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会计工作为了更好地为全面质量管理服务,必须正确树立质量成本观念,加强质量成本管理。

三、“质量成本”的管理

所谓质量成本管理,就是通过事前的质量成本决策,日常的质量成本控制以及事后的质量成本核算与分析等环节进行系统管理,借以实现在改善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寿命周期成本,并提高产品的社会效益、企业效益和用户效益。

开展质量成本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做起:

(一)要建立一套质量成本计算、分析的数据体系。

质量成本的数据采集、整理和信息反馈,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原始凭证,应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须要与可能,制订出一套能反映质量成本的数据凭证表格体系,如“产品质量成本报告单”,“质量成本汇总表”,“质量成本信息输出及反馈单”等,利用这些表格,就能基本满足数据的采集、汇总、计算、分析及信息反馈的要求,如“产品质量成本报告单”可设计为如下的格式和内容。

产品质量成本报告单

预算数实际数 差异数差异原

金额 占总额% 金额 占总额% 金额 占总额%

因分析

1.内部质量损失

废品次品损失

返修费用

复检费用

质量事故造成的停工损失

其他

小计

2.外部质量损失

赔偿损失

违约损失

降价损失

返修损失

其他

小计

3.检验费用

材料检验费

外购配套件检验费

产品及工序检验费

设备检修费

其他

小计

4.预防费用

质量控制费

工艺管理费

质量管理教育培训费

其他

小计

合计

(二)建立质量成本核算体系

没有一套比较完整的制度手续作保证,质量成本的计算分析就难以得到巩固和发展,质量成本的原始资料大都来自各生产班组和操作岗位,这些资料可由车间向质量管理人员定期进行收集,然后送车间会计员进行价值核算,形成一个数据信息传递程序,为便于分析,可设置“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四个成本项目,根据车间生产工艺特点,还可设“停工损失”、“效率损失”及“事故损失”等细目,在计算质量成本时,会计员将“产品质量成本报告单”既作为信息传递凭证,又作为登记入帐的原始凭证,大大简化了手续。

(三)建立质量成本控制体系

由于质量成本的损失及费用开支涉及面较广,必须确定质量成本的控制系统,由各部门分工协作对质量成本进行严密的控制,各部门可作如下分工:企管部门和财会部门共同负责制订控制标准及全面分析汇总,质量管理费由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废次品造成的损失由生产部门负责,外部的三包损失由销售部门负责。质量成本的控制要与内部经济责任制紧密结合,并通过各单位的所属关系,逐级落实到车间、班组及操作岗位。

四、“质量成本”的核算与分析

为了正确反映质量成本的执行情况,必须首先进行质量成本的核算。在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中,还没有专门核算质量成本的会计科目,在这种情况下,有两种解决办法,一是把质量成本核算与正常的会计核算及成本计算截然分开,单独设置质量成本的帐外记录。二是同现行成本核算结合起来进行。笔者认为后者较为切合实际,因为我国现行成本核算内容中已有一些质量成本的核算内容,只是分散于各成本项目中,没有分离出来单独核算,只要对现行成本进行改革,增加新的内容,便可达到预期目的,其核算方法初步设想如下:

(一)企业将过去的总成本分为两部分,设立“生产成本”与“质量成本”两个一级科目进行核算,从原来各成本项目中划分出来并加上新的内容在“质量成本”一级科目中进行总分类核算,这样,产品的总成本就等于“生产成本”加上“质量成本”

(二)企业增设“质量成本”总帐和明细帐以及质量成本报表,在“质量成本”总帐下,分别设置“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明细帐,月末,根据总帐和明细帐的资料编制“质量成本表”。

在进行“质量成本”分析时,可设置以下考核指标:

总之,通过事前决策,日常控制和事后核算分析几个环节来加强质量成本管理,就能使会计工作更好地为全面质量管理服务,最终必然能改进产品质量,降低产品寿命周期成本,提高企业和全社会的经济效益,如华北制药厂推行质量成本管理后,仅在生产青霉素中因玻璃屑而引起质量成本的损失便降低17.6%,仅此一项便减少损失五万余元,并相应增加青霉素合格品81.2万瓶①。笔者认为,在会计工作改革中,应引进“质量成本”的概念,加强质量成本管理的研究,进一步充实并完善《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使会计工作更好地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服务。

注释:

①仲殿华、刘宽志:推行质量成本管理的有益尝试——华北制药厂调查材料,《会计研究》,1986年5期。

标签:;  ;  ;  ;  ;  ;  

关于“质量成本”若干问题的探讨_质量成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