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阅读教学策略_陌生化论文

陌生阅读教学策略_陌生化论文

陌生化阅读教学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阅读教学改革推行至今,需要有新的理论与思路来充实与整合,需要及时破解司空见惯而又悬而未决的难题,从而营造阅读教学的新常态。

      一、阅读教学的陌生化呼唤

      多年来阅读教学存在的两种现象,一直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一是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明显高于对课文的阅读。究其原因,是由于教科书在开学之初就分发给了学生,绝大多数学生出于对“新书”的好奇,会在教师还没上“新书”之前或上“新书”不久,就把整册课文通览一遍,并自认为“熟悉”课文了,尤其是中高年级学生更是如此。当再上课文时,由于没了新奇感,因而提不起兴趣。二是多数教师把课文当作普通文本来教学。众人皆知,课文是美文中的经典,要么出自名家名篇,要么是名家名篇的节选或改编,要么是教科书编者的创作或名家的约稿等。对这类课文,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从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充分领略到文本的题材艺术、情感艺术和表达艺术等,使其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中发挥典范作用。而事实上多数教师没有领悟到教科书的这一本质特征和编者的良苦用心,只是借助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内容与结构和浅显的言语表达。

      阅读教学的实质是深入理解和运用,在展开阅读的过程中,创设冲击波,实现“深度阅读”。而要达成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教师跳出原有的思维,设法把学生自以为对课文的“熟悉”带入陌生化,从而增强新奇感,进一步激发阅读兴趣。教师的课文解读要从满足于浅层理解向挖掘陌生元素的研读转换,建构阅读教学新模式,这就是本文所倡导的陌生化阅读教学。“陌生化”理论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诗学概念,即“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化,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结构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这是艺术领域的思维方式,虽然它和阅读教学属于不同范畴,但在一定意义上两者是相融的。

      二、陌生化阅读教学策略

      简而言之,陌生化阅读教学策略就是教师设法创设一种超越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阅读基础的教学情境的教学策略,把学生多次带入阅读的最近发展区,再次激发学生阅读的浓厚兴趣和不竭毅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益。

      1.激发起教学内容的陌生化

      “教什么”决定了“怎么教”,类似内容决定文体一样。在阅读教学中,只有那些陌生的教学内容,才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阅读的浓厚兴趣和持续毅力。

      (1)事物的陌生化。事物的陌生化,即学生尚未身临其境的自然景观,如《鸟的天堂》中“落地生根,独木成林”的大榕树;《观潮》中山崩地裂,白浪翻滚,风号浪吼的钱江大潮;《少年闰土》中看瓜刺猹、雪中捕鸟、海边捡贝壳、沙地看跳鱼儿等有趣的事……在教学中教师要设法创设学生似见而非真见的教学情境,增添教学内容的陌生化、神秘感,激发学生深入认知事物的热情,并引导学生养成刨根问底的好习惯。如钱塘江大潮是为何形成的,榕树是南国怎样的一种树等,以此拓展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2)道理的陌生化。道理陌生化,就是学生自己尚不知道或很粗浅感知的道理。如《桃花心目》告诉我们要培育自立之心;《钓鱼的启示》说明最可贵的品质是道德与自律;《巨人的花园》告诉我们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等。教师要设法搭建学生从对道理的不知到知、从知之浅到知之深的脚手架,使学生剥笋般地理解道理的深刻性。

      (3)情感的陌生化。情感的陌生化,即学生尚未了解过或尚未体验过的情感。特殊情感往往产生于“非特殊”,如特殊时段、特殊事件、特殊经历。而这种“特殊性”不要说小学生,就连成人往往也是陌生的。如《跨越千年的美丽》的对献身科学的由衷赞赏;《怀念母亲》的旅居海外的中国人对生身母亲与祖国的无限思念;《梅花魂》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对经霜傲放梅花的钟爱,寄托了顽强不屈的中华民族的赤子之心。情感是很复杂的,体验、经历不同差异就会很大的,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已有体验,并恰如其分地铺垫和引导。

      陌生化的阅读教学,关键是教学内容的确定与精准发力。其次是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在文本细读中发现问题,教师指导提示中提炼问题,教师直接向学生提出问题。

      2.激发起教学内容理解陌生化

      理解是指每个人的大脑对事物分析决定的一种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阅读理解主要是指顺着脉络或条理进行剖析,遵循“陌生——熟悉——再陌生——再熟悉”的循环往复过程。

      (1)使熟悉的事物变得新奇。使熟悉的事物变得新奇,即学生自以为熟悉的内容,教师应设法使其变得陌生——新奇。①熟悉的事物,关注思想。如《草船借箭》一文,学生对故事情节大多耳熟能详。教学时,如果以“草船借箭”后论功行赏,谁的功劳最大为内容写一份推荐书,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②熟悉的情感,丰富内涵。比如《慈母情深》一文,谈谈对母爱的新认识——极度贫困情况下的母爱。③熟悉的语言,揣摩体味。如《少年闰土》中的“我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一句,联系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领悟被禁锢少年的成长烦恼。

      (2)使新奇的事物变得熟悉。陌生化不是教学目的,而是一种教学的手段,主要是为了给学生搭建一座通向深度理解的桥梁。①联系时代背景。因为无论哪篇课文的创作,都会打上深深的时代烙印,对生活在当下的儿童,如果脱离创作的时代背景是难以理解的,也不可能达成再次从新奇向熟悉的转换。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才能比较顺利地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时代背景,不是一个必要的教学环节,而是有机渗透在教学过程中的资源,“该出手时才出手”。②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主要是从学生的感性生活体验出发逐步引向对课文主旨的理性认识,降低认知的难度,提升认知的深刻性。如《桃花心木》一文的教学,可以结合熟悉的身边培养独立自主的事例来帮助理解。③联系网络影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给教学带来传统教学无法企及的便捷,教师们要珍惜,要利用好。如《雅鲁藏布大峡谷》《大瀑布的葬礼》《富饶的西沙群岛》《地震中的父与子》等,多数学生还无法亲自体验的内容,可以引入视频、下载资料,在图文并茂的阅读中加深感受,促进理解,培养探索自然豪情。

      3.激发起课文表达形式陌生化

      表达形式的陌生化主要是指学生对首次遇到的新语言现象或看似“超常”的用法的不理解、不会用,如看似“错误处”、平常处、华丽处、重复处和省略处等。这些都是作者为了表达需要的刻意安排,符合艺术性表达的需要。教师要能做到慧眼识“语”,把学生带入陌生化表达的境界中,通过有效教学,使学生习得语言表达的基本规则、技能和技巧等艺术手段。

      (1)对新奇的语言情感朗读并内化积累。随着学生阅读范围的扩大,新的言语表达形式和文章结构经常会与学生“第一次”相遇。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捕捉这些“新点”,通过教学促进其内化和运用,使学生逐步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夯实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如《匆匆》中比喻的新奇、《桂林山水》中排比的绚烂、《山中访友》中拟人的新颖、《晏子使楚》中辩驳的技巧等。同时,要关注不同文体的语言范式和结构特点,如《草原》的景物描写、《太阳》的说明方法、《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借物抒情等,同时应设法厘清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说明说理、诗歌诗词等文体的结构特点。

      (2)对新奇的语言揣摩体会和想象体验。艺术地表达往往是超“规范”的表达,教师要善于随机利用。①“错用处”,读懂“不恰当”的深刻。《鞋匠的儿子》“虽然我不是伟大的鞋匠,但我从小就跟父亲学到了做鞋子的艺术。”“我无法像父亲那么伟大。”对于学生来说,无法理解大街上“修鞋匠”的技术为“艺术”,修鞋匠是“伟大”的。这里的“艺术”和“伟大”两个词,对初读学生来说是“意外的”,甚至是“错误的”。②平常处,领略浅淡的情意。如《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有力衬托出空旷寥廓、寒意萧条的气氛,给人留下意蕴无限的想象空间。③华丽处,品味意境。如《老人与海鸥》中“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与“海鸥依他的节奏飞翔”的比较中品味老人在世时与海鸥的和谐相处、亲密无间。④重复处,体悟浓浓的深情。如《慈母情深》中“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采用了重复、倒装的手法,类似影视中特写的慢镜头,寄托了浓浓的亲情。⑤省略处,感受语言的艺术魅力。如《穷人》中桑娜的心理描写有11处用上省略号。课题是“穷人”,而文中没有一处提及“穷人”;学生初读课文时也未觉得他们是穷人,但依据课文语境补充省略部分再读课文,会觉得他们穷得不能再穷了,再读原文会发现穷人却是精神的富翁。课文语言的精妙无处不在,教师要慧眼识途,挖掘语言的“金矿”。

      (3)对新奇文章结构还原常式或分开理解。结构安排是学生阅读的陌生化要素之一,如果教师不加以引领会成为学生的阅读障碍,造成思路不清。通常可以采用还原常式或分开理解的方式。①还原常式。如《桥》一文,采用了设置悬念,结尾揭谜的结构。教学时当学生读完全文,深深被老汉(党支部书记)的自我牺牲精神打动后,回到课文,把里面的“小伙子”改回“老汉的儿子”,理清事情发展的过程,领悟结构的巧妙。②分开理解。如《凡卡》一文在描述凡卡写信的过程中,两次插叙了他对乡村的回忆。把插叙部分抽出来理解,可以理解到凡卡乡村生活的艰辛,他却充满了温馨的回忆。再把插叙部分放回篇章中理解,乡村生活与莫斯科学徒生活交织着写,以苦衬苦,凡卡“两苦相权取其轻”,在对比中可以体会到学徒生活更加悲惨。

      (4)对练笔采用陌生化的语言尝试运用。阅读教学中仅有语言习得是不够的,还需要在实践运用中进一步熟练巩固。从习得语言到熟悉运用,也是一个“熟悉——陌生——再向熟悉”的循环过程。①模仿练习。模仿练习是延续文本语境的练习。如《灰雀》一课学生学得了“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色的……”静态美与动态美相结合,从外形到动作的描写,很有代表性。教师及时要求学生照课文样子描写。如“我家邻居养着两只小狗,一只是满身雪白的皮毛,另外一只全身披着咖啡色外衣。它们整天在楼下跑来跑去……”。②改写练习。改写练习就是把新学的表达方式方法运用到已有文本的改写中。如用《桥》一文“设置悬念,结尾揭开悬念”的表达方式改写《草船借箭》一文,要求学生改变文本顺序,先安排草船借箭的壮观场面,再安排周瑜与诸葛亮之间的斗智斗勇,然后揭开诸葛亮“知天气、懂地理、识人心”的神机妙算的悬念。其次,要求学生根据“结尾揭开悬念”的表达方式对原文语言、对话和场景描写进行适当的删减。最后,趁热打铁,及时强化。对学生改写后的《草船借箭》进行自评、同伴互评、师生互评,教师在此基础上,结合各种建议,给予学生比较一致的修改方法,要求学生细致修改。课文改写形式多样,运用新学的表达方式方法改写课文,基础性、针对性、挑战性强,学生兴趣盎然。③运用练习。运用练习主要是指跳出模仿练习与改造练习的局限,真正运用于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表达。如学了《颐和园》,要求学生运用《颐和园》中学习的写作方法写某景点的旅游线路。一是景点串读,引出游览路线介绍的必要性。创设生活情境,深深体会游客游览的实际需要,顺理成章引出介绍游览路线的练习。二是移步换景,练写景点的游览路线。明确游览路线要运用准确、丰富的动词串连,选择代表性的标志物。三是情境模拟,完整串联景点导游词。创设交际情境,在小导游的模拟介绍中,随机点拨说好欢迎词、景点整体印象、结束语,巧妙地完成了完整导游词的学写指导。

      应该说,陌生化阅读教学不是什么阅读方法的创新,许多教师无意中也在运用,但需要明确、完善,逐步成为一种自觉行为,最后成为主流。

标签:;  ;  ;  

陌生阅读教学策略_陌生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