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生态门槛论”看西部经济的发展_经济论文

从“经济生态门槛论”看西部经济的发展_经济论文

从“经济生态阈理论”看西部经济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论文,生态论文,理论论文,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经济生态阈的基本理论及对西部经济发展的启示

经济生态阈是指经济系统的最大功能空间。这种功能空间,表现为自身的稳态能力、生产能力和发展能力。所谓稳态能力是指经济系统对内部的调控能力和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内部调控能力可防止内乱,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可抗外界不良干扰,可接受外界良性影响;生产能力是指满足社会需要的能力——它是经济系统的主要功能,只有足够的生产能力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发展能力是指经济系统的可持续生存能力。经济生态阈就是这三种能力的正比函数。而这三种能力的发挥是由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的供给量决定的。由于供给量的大小决定和限制了经济系统的最大产出能力,因此,这就说明了影响经济发展的经济生态阈的客观存在。

影响经济生态阈值的供给量的因素有:(1)生产要素。 经济系统的运作需要自然系统供给的资源和社会系统供给的人,而人财物的供给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生产要素。一般而言,在其他条件一定时,生产要素的数量越大,质量越高,其经济生态阈值就越大。(2)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是生产要素的有机组合,是经济系统功能发挥的基础,因此结构合理与否影响了经济生态阈值的大小,它包括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布局结构、规模结构等,一般而言,结构越合理,经济生态阈值就越大。(3)组织能力。生产要素有机地耦合,形成了经济结构, 在此基础上,经济系统在自组织能力的作用下运作才能生产出“产品”, 这种自组织能力通过一种政策导向或经济杠杆调节等手段表现出来。

从决定经济生态阈的三因素看,三者之间的关系为:若以经济生态阈为因变量,生产要素和经济结构为自变量,经济系统的自组织能力就是影响因变量和自变量的函数。三者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即:Y=f (x[,1],x[,2])。这里,Y为经济生态阈值,x[,1]为生产要素,x[,2]为经济结构,f( )就是经济的自组织能力。可以看出,x[,1]、x[,2]一定时,自组织能力越强,Y值越大。因此, 研究经济生态阈的决定因素能够帮助我们把握规律。一方面想方设法减少有损经济生态阈的不良行为;另一方面力求扩大经济生态阈的瓶颈因素,为经济系统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该理论对西部经济发展的启示主要是:(1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高低不是人为决定的,而受制于该地区经济生态阈值(Y )的大小,因此,不能任意超过该地区的Y值而盲目发展经济, 造成以牺牲经济的持久发展为代价而获得近期利益的结局。(2)在决定Y的三个因素中,弹性最大的是自组织能力,可以在x[,1]、x[,2]一定时以自组织能力为突破口,使西部经济获得最大限度的Y值。(3)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若以GNP(GDP)指标来衡量,那么在考虑Y值的基础上, 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为

Y[,1]∑GNP[,1] ∑GNP[,1]

P=────×────=β珐ぉぉぉぉ¤

Y[,0]∑GNP[,0] ∑GMP[,0]

其中,

Y[,1]

β=───,

Y[,0]

它表示西部地区经济生态阈值的发展程度,说明它以倍数的多少扩大或缩小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因此如何提高β值对西部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西部经济的现状对经济生态阈值的制约

从决定经济生态阈值的三个因素看,目前西部经济的现状使其经济生态阈值的增大受到制约。

1.生产要素对Y值的影响。

生产要素的供给包括劳动力供给、自然资源供给、资金供给等。首先,从自然资源要素看,我国西部各省区是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国土面积广阔,地大物博,人少地多,资源丰富。虽然自然资源供给相对丰裕,但由于其它供应要素即劳动力整体素质较差,技术水平不高,资金短缺等制约,特别是在全球知识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西部的资源已毫无优势可言,因而自然资源的优势无法发挥出来。其次,从劳动力供给看,由于东西部地区差距较大,必然引起劳动力特别是高素质劳动力向东部地区流动,使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整体素质较差,不利于西部地区的长远发展。再次,从资金供给看,虽然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西部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但为西部地区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仍严重不足。因为在目前经济条件下,我国投资来源已呈多元化,国家的、外商的、地方政府的、个人的、金融机构的资金等都有,其中国家投资仅占很小比例,目前仅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多一点。因此, 即使国家将其掌握的全部资金都投入西部地区,也难以带动西部经济高速增长。另外,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各种条件确实好于西部地区,必然使外商在追求利润的驱使下,暂不会把大量资金投向西部地区。因此,西部地区生产要素的现状制约了西部经济生态阈值的增大,也制约了西部经济发展速度的提高。

2.经济结构对Y的影响。

从构成经济结构的各种成分看,笔者认为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对西部经济结构的影响较大。首先,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看:长期以来,西部地区传统的发展思路是:“立足资源搞开发”,很显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决定地区产业选择和发展的主导因素是市场需求,而不仅是当地资源;并且资源型产业大都具有成本递增的特点,当资源开发到一定深度后,难以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收益水平,如果西部地区长期将资源性产业作为支柱产业,那么资源的枯竭势必导致西部经济的衰退。因此,西部走资源消耗型的产业低级化路子是不能提高Y值的。其次, 从西部地区的技术结构看,由于产业结构的实质是各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而技术是各产业间进行关联的根源,因为技术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技术杠杆的效应的作用,即

△G/G

K=────

△T/T

(其中,K表示技术杠杆系数,G 表示GNP(GDP),T表示技术水平,△表示增加值), 该指标反映技术水平的提高会使GNP( GDP)以更快的K倍的速度增长,反之亦然。 长期以来,由于西部的资源开发战略,忽视了科学技术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使西部地区的科技长期落后于内地和沿海地区,而且技术结构极不平衡。西部地区的技术结构存在“四世同堂”的布局,即以采集渔猎的原始技术为基础的西部边远落后地区;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广大农村;以机器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布局;以电子技术为特征,由一系列高技术的新产业群为代表的现代技术并存。由于“四代”技术水平的“代沟”很深,“融合度”很差,因而西部的整体技术水平较低,严重制约了西部地区Y 值的增大。

3.自组织能力对Y的影响。

自组织能力是通过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国家政策的倾斜以及市场经济的“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等多方面表现出来。长期以来,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西部地区提供原料、东部地区进行加工的社会分工模式。在这种组织模式下,国家、地方、个人、外商同时大量投资于东部地区,经济资源在国家优惠政策的导向下转移力度很大,并形成较大的轰动效应。此国家政策和宏观经济调控手段长期对西部地区发展不利。目前,虽然西部开发战略会使国家给西部地区一些政策倾斜,但由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经济环境的改变,不会象原有的东部地区一样形成显著的优惠政策“高地”,这必然会使经济不发达而资源相对丰富的西部地区,只有依赖于资源的掠夺性经营来支撑当地经济不健康地增长,从而制约Y的持续发展。

三、提高经济生态阈值以促进西部经济的发展

由于经济发展速度受到经济生态阈值即Y值的影响, 发展西部经济必须建立在提高Y的基础上。

1.增大Y的基础——改善西部地区的供给要素。首先, 西部劳动力资源有待开发。西部劳动力整体素质较差,但并非没有优势可言。西部科技人员在人口中的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种种原因,西部人力资源的优势没有得到应有发挥,因此,西部地区在引进人才时,更重要的是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开发和留住本地人才,才能带动整个地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其次,西部地区的资金供给应有充分保证。从目前看,我国西部投资正在稳步增长,但幅度较小,西部投资占全国比重即使在最高的1998年也只有14.5%,因此国家应在加大投资力度的前提下,大力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采取多元化的投资方式,只有西部投资比重至少占到全国20%~30%,西部经济才会出现飞跃性发展。再次,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战略转移。一是西部资源开发由资源东运为主转向西部资源就地加工为主;二是资源开发体制应由中央的直接管理、垄断经营为主转向国家所有、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以及其它国内外投资者平等开发经营;三是国家采取有力措施和政策提高西部地区资源开发的投资回报率,吸引东部地区生产要素向西部地区流动,以此带动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2.增大Y的关键——调整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据测算,西部10省区(包括重庆直辖市)人均GDP约合400多$,工业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6个百分点。要使西部经济超常规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极其重要的。但目前必须考虑我国经济总体上已告别了短缺时代,大多数工业品的生产能力已严重过剩,因而以资源开发为导向的产业战略已不适应21世纪知识信息时代的要求。必须选择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战略,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西部经济的支撑点,发展特色产业为西部经济的增长点,这才是增强西部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同时,技术结构调整是增大Y的条件, 也是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的基础,如何缩小西部地区的技术“代沟”的差距,以高新技术带动整个西部技术水平的升级,使西部经济的发展有持续的后劲,这是西部经济发展中必须重点研究的课题。

3.增大Y的动力——创新西部地区的自组织能力。 西部地区生产要素供给的改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要想在此条件下快速发展经济,必须以软件形式存在的自组织能力的增强为突破口,以增大Y值来达到经济的超常规发展。(1)观念创新:西部开发战略说明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开发者们的创新意识,为此,必须突破传统的经济发展速度的量的观念,建立注重经济发展的质和量相结合的观念,特别是要在保证经济质量优先的前提下提高经济发展的量的速度。(2)机制创新:西部经济的发展虽然政府的扶持是必要的,但却是次要的。解决发展问题的核心是培育一种该地区的自身创造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机制,原则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否则,再多的支持也难以奏效。(3)模式创新:在目前情况下, 西部地区实行全面推进式的开发显然是力所不能及的。为此应该突破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借鉴美国“据点开发方式”和培育“增长极”的做法,结合西部地区的区情,建立一种适应市场需求与开拓的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简而言之,西部地区的发展以其在速度上下功夫,还不如在如何增大经济生态阈值的问题上有所突破。

标签:;  ;  ;  ;  ;  

从“经济生态门槛论”看西部经济的发展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