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免犯错误”和“难免不犯错误”类似用法的探讨论文

“难免犯错误”和“难免不犯错误”类似用法的探讨论文

“难免犯错误”和“难免不犯错误”类似用法的探讨

□潘颖慧 王宏敏

【内容摘要】 由于经济的稳定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的上升,随之扩大的还有普通话的运用范围。这就要求做好普通话的规范工作。因为,汉语有着丰富的词汇,而其本身也在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吸收一些自身需要的词,所以,不但要统一汉语的基础读音,还要加强对汉语语句的各种用法的研究,以达到更好理解和运用汉语的目的。就如同《现代汉语》书中说到的那样“普通话的内部表达同一个意思的截然相反的两种说法,也是语法规范工作应予注意的现象”[1]

【关键词】 普通话;语法运用;语言规范

我国一向注意语言的规范化问题,并于1955年召开了“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其中明确规定了普通话的标准,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从中,可以看出语言规范化问题的解决势在必行。它不仅在人们日常的言语交际中发挥着传递信息的重要作用,而且在科技现代化的今天,信息大量涌入的时代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所以在众多语言语法语用中,笔者选择了一种在肯定与否定的句式中都表达相同意思的一类用法,即对“难免犯错误”和“难免不犯错误”这样的语句进行研究,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如何理解这样语句的表意,以及对于这类词在现代汉语中出现的这一现象的观点:是否应该予以剔除或是规整保留。

一、不规范语句的表现形式

类似于上述用法的语句有以下几种:“专家难免犯错误。”和“专家难免不犯错误。”;“他考试差点没及格”和“他考试及格了”;“上海的夜晚好热闹!”和“上海的夜晚好不热闹!”;“除非大家同意,才能决定。”和“除非大家同意,不能决定。”;“我们战胜了敌人”和“我们战败了敌人”;“前面的路还很长,别灰心。”和“后面的路还很长,别灰心。”;“地上很脏,赶紧打扫。”和“地下很脏,赶紧打扫。”等。通过比较这类用法,可以发现这类句子大体可以分为两种表达方式:一是以肯定和否定这两种形式进行表达同一种意思;二是通过相对的方位词来表达同一种含义。

二、对不规范语句的分类分析

(一)以肯定和否定这两种形式进行表达同一种意思。

1.通过“负负得正”的法则进行分析。这里以“专家难免犯错误。”和“专家难免不犯错误。”为例。句中,“难免”的意思是不容易避免的、没有经验的。在前者“专家难免犯错误。”中,通过寻找否定词的意思,可以发现,只有“难免”有着否定的意思,即“不容易避免的”,换句话说,则为“容易发生的”。所以,整句话理解为:专家也容易犯错误;而后者“专家难免不犯错误。”中,通过寻找,可以发现两个带有否定意义的词“难免”和否定词“不”,所以“否定+否定=肯定”,也就符合了“双重否定变肯定”的语法规则。所以该句意为:专家也会犯错误。所以,前后两个句子的语义具有一致性。

2.通过增减词的方式来进行句意分析。以“除非大家同意,才能决定。”和“除非大家同意,不能决定。”为例。对于前者“除非大家同意,才能决定。”,可以增添为这样的新句,即“(这件事,)除非大家同意(了),才能决定。”,从句子中,可以发现,关联词“除非……才……”表示“大家同意了这件事”是“决定”的唯一条件;而后者“除非大家同意,不能决定。”则变为“(这件事,)除非大家同意(了),(不然)不能决定。”也正是表达这样的意思,所以两个语句依然具有一致性。

(二)以相对的方位词来表达同一种含义。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这类句子与汉语词汇中的正反义词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如正反义词:舍得、忘记、动静、开关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并不是指所有的正反义词。它应该满足的是正反义词带有偏义复词成分的要求,即只侧重于一方的表达。如,“舍得”偏重于舍的含义,具有离开的意味;“忘记”则更偏重于忘的意思;“动静”也是动的含义较重;“开关”更趋向于开的表达,如同上述用法的语句,尽管都用相反的表达方式,含义的侧重点却只有一方。

2.通过分析句子的语境来进行分析。像“地上很脏,赶紧打扫。”和“地下很脏,赶紧打扫。”这个例子也是一样的。前者“地上”就可以正常理解为地表面;而后者“地下”则具有两个含义:一是地深层;二是地表层。二者都是以“地”为参照标准。根据句意来说,在正常情况下,是无法把地深层打扫干净的,所以这里只能取意思二,即将地面打扫干净。所以,虽说是方向相反的方位词,但是其在句子中的指代意思却是相同的。

(二)锻炼学习者的思维反应能力。现今生活中,越来越多的统一方式与规律使学习者动脑思考的过程逐步缩减。由于人类自身的惰性,思考也成为了一件越来越奢侈的事情,因此,大量的一致品也就出现在了人们眼前。汉语中的这类表达,正可以作为开拓学生思维的一把钥匙,通过研究、探讨、思考来发掘这类用法的深层意义。王力先生曾在《汉语讲话》中这样说过“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有一定的“质”。这“质”是事物和现象内部所固有的一种规定性,它是许多性质、特征、特点的有机统一体,事物和现象就靠着这种规定性来和其他事物和现象分别开来。因此,要研究一种事物或现象,主要是研究它的“质”,研究它内在的规定性,也就是研究它所固有的那些特性。”[2],所以,可以将这类表达以一种辅助教学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

1.通过选择参照标准来进行分析。以“前面的路还很长,别灰心。”和“后面的路还很长,别灰心。”为例。两句话唯一的不同点在于前面的修饰语是相反的,即“前面的”和“后面的”。如果抛开句子单看两个词,这表达了完全相反的方向。再回归句子里,可以发现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相同的,都具有“未来”的表意。在“前面的路还很长,别灰心。”中“前面的”是以说话人为终点,向“未发生的那条路”看;而后者句子“后面的路还很长,别灰心。”中的“后面的”则是以说话人为起点,向“未发生的那条路”看。两者都是以“说话人”为分界点,将前后表达的两件事分裂开来,却又都指向了相同的方向。所以,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

(三)“两句一意”的特殊性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尽管在语法书中,可以看到各种语言规则、语用原则的基本表示方法,但面对博大精深的、极具包容性的中华文化,又岂能是几个基本语言规则就可以囊括得了的呢?而就语言本身所具有的这样特殊性来说,这正是人们可以进行探索的一个出发点。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可以发现,这类语言不是简单的一条,也就是说这类用法的背后很可能是一条从未挖掘到的语法规律,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就像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曾经说过那样“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3]由此回顾人们所取得的关于语言上的成就,正是这样一点一滴得来的。

三、对此类不规范语句的发展建议

(一)便于更好的言语交际。一方面,如果剔除只是为了普通话更加规范的使用,可以通过调查,从日常使用最多的语法、语义的歧义表达出发,解决语言规范化的重点,再考虑是否有必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来规整没有错误但不常用的语言表达。另一方面,由于上述的类似例子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多应用的,尤其是在口语方面。像:差点迟到、差点挂科、差点就做到了;难免犯错、难免会有些吃力等。不仅如此,除了口语以外,书面语也会出现这样的表达方式。可以看出人们已经习惯于这类的表达,一旦进行剔除,也许会带来其他的影响,应趋向于对其进行选择规整,取利去弊,使其更利于人们的表达与交际。

经过对这类语句的了解与分析,笔者认为保留的益处会比剔除的益处更大些。

共直流母线分布式系统具有稳定性更高,容量更大,为分布式发电提供了很好的模式,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因此其控制方法[2-3]、能量管理策略[4-5]等正成为研究热点。

全面开展智能电表等高级量测技术和直流配电网技术应用,探索水、电、气等信息集采、构建高效灵活能源综合服务平台,实现电源、电网、用户高效互动;全面支撑智能建筑、智能园区、智能家居建设,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用能服务;推广以动态电价为基础的需求侧响应机制,鼓励用户参与市场互动,实现削峰填谷,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鼓励电动汽车作为储能和负荷响应积极参与需求侧管理,实现电动汽车与电网友好互动。

钻头的扩孔结构采用二级扩孔设计方案,相较于常规单级扩孔双心钻头,该方案的优越性在于:分级扩孔有利于释放地层应力[8-9],从而降低扩孔部分的切削能耗,提高扩孔钻进效率和扩孔能力,同时减小扩孔刀翼的工作载荷。

总体来说,对“关于‘难免犯错误’和‘难免不犯错误’类似用法的浅析”就告一段落了。但是,相信关于这类用法的研究价值却是不可用眼前的规则进行约束的。这就像是历史画卷的再次重现:在人们面对压迫与战争时,选择了顽强的抵抗与战斗;当人们面临着时代的要求与挑战时,国家崛起了;以及人们所面对的是一切未知时,依然在奋力前行。因此,相信在探索特殊性语言的这条道路上,人们也会因为这条牵引线,而探索出更多的,不论是关于其本身还是与其有关的一些其他的未知语言规则。

作业的布置要分层次,分为基础题与提高题,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王力.汉语讲话[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

[3]鲁迅.故乡[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7年黑龙江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青年人才创新培养计划项目“‘一带一路’对沿线国家汉语文化传播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编号:UNPYSCT-2017151)和黑龙江省教育厅基本科研业务费基础研究项目“新时期对外汉语文化传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编号:2017-KYYWF-0550)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潘颖慧,佳木斯大学

王宏敏(1982.5~),佳木斯大学讲师

标签:;  ;  ;  ;  

“难免犯错误”和“难免不犯错误”类似用法的探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