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学本土化的内涵与目的_社会学论文

论社会学本土化的内涵与目的_社会学论文

论社会学本土化的内涵及其目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目的论文,本土化论文,社会学论文,内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社会学本土化运动——从地区性到世界性

“本土化”一词,英文"indigenization",它由动词"indigeize"变化而成,又译为“本国化”、“本地化”或“民族化”。

在汉语中,“本土化”系“本土”一词后缀“化”字而构成。“化”字缀于名词或形容词之后,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因此,从语义上说,本土化就是使某事物发生转变,适应本国、本地、本民族的情况,在本国、本地生长,具有本国、本地、本民族的特色或特征。

具体到社会学这门学科里,本土化的字面含义大体是:使从本国、本地区之外传入的社会学发生转变,使之在解释、说明、应用等方面适合本国、本地的情况,形成具有本国、本地的特色或特征。这种转变,既可以体现在本国、本地个别学者的学术活动中,也可以体现在本国、本地区多数学者的学术活动中,成为一种自觉的群体性的学术取向。

在社会学变迁史上,本土化作为一种自觉群体性的学术活动取向,率先出现于20世纪20~30年代的拉丁美洲(尤其墨西哥)社会学界和中国社会学界。这两个国家,特别是中国,在世界的社会学本土化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对墨西哥和中国来说,社会学最初均是从欧美国家传入和引进的,所接受的社会学知识原本是对欧美社会现实的反映且有浓厚的西方文化特征。到20世纪20年代后,随着社会学学科在这些国家的逐步制度化以及本土社会的社会学研究力量的增强,如何在社会学研究中重视本国的社会现实、社会特性、文化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寻求社会学理论的创新,几乎同时引起了墨西哥和中国一些既熟知西方社会学知识又具有强烈的反省意识的社会学者如墨西哥的曼努埃尔·加米奥、中国的许世廉、孙本文等人的关注。

曼努埃尔·加米奥(Manuel Gamio,1883~1960)是墨西哥著名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20世纪20~30年代,他发起并领导了一场有众多墨西哥及南美大陆本地学者参加的、具有文化民族主义色彩的“本土主义者运动”(indigeinst novement)。他强调社会学应重视对墨西哥土著民族即印第安人的研究,认为土著民族的文化和品格对墨西哥社会具有积极的影响。他反对西方社会学、人类学关于土著民族的影响是消极的这类观点,反对把西方的民主、制度强加于土著民族的尝试,认为这种尝试会导致这个民族的解体。加米奥的研究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社会学本土化概念,但他发起的以强调本地区独特的社会现象或因素为研究重点的“本土主义者运动”,直接引发了拉美学者对其民族文化遗产进行“重新评价”①(P79),开启了拉丁美洲社会学本土化的先河。此后,质疑西方社会学知识,注重对本土社会现象的研究,逐步成为拉美地区社会学本土化的两大重要倾向。

同一时期,在中国,社会学家许世廉(1896)于1925年在《社会学杂志》上发表《对于社会学教程的研究》一文,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学教学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倡导建设“本国社会学”。随后,社会学家孙本文(1891~1979)更是明确地论述了社会学在中国的本土化即“中国化”问题,呼吁构建“中国化的社会学”。

1930年2月,孙本文联合许世廉、陶孟和、陈达等学者,在上海成立了全国性的社会学学术团体—中国社会学社。成立大会上,孙本文当选为中国社会学社的负责人(正理事)。1931年2月,在中国社会学社的第一次年会上,孙本文发表了题为《中国社会学之过去现在及将来》的演讲。在这篇演讲中,孙本文明确使用了社会学的“中国化”概念,并特别地将“建设一种中国化的社会学”强调为中国社会学今后的四大“基本工作”之一。孙本文说:“采用欧美社会学上之方法,根据欧美社会学家精密有效的学理,整理中国固有的社会思想和社会制度,并依据全国社会实际状况,综合而成有系统有组织的中国化的社会学”,是中国社会学界“今后之急务”(国内学者王建民在其1997年出版的《中国民族学史》(上)第279页里,将这篇演讲误认为是1930年发表的)②(P18~19)。可以认为,孙本文在中国社会学社第一次年会上的演讲,标志着社会学本土化运动在中国的正式开始。此后的十多年里,中国社会学步入了轰轰烈烈的本土化运动时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在亚洲乃至世界社会学史上,孙本文的这篇演讲也算得上是正式地、明确地倡导社会学本土化的最早范例。

如果说20世纪中叶以前,社会学本土化作为一种学术运动,还局限于世界某些地区,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学本土化则开始逐步成为一场世界性的学术运动。而且,“本土化”作为一个社会学学术概念,也是战后被正式引入社会学领域的。

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原隶属于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政治上纷纷获得独立。这种世界政治结构的重大变动,直接影响了非欧美国家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学术活动,使这些国家学术群体的自主意识和反省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与此同时,随着知识社会学和科学哲学的发展,人们也开始对西方社会科学知识的普遍适用性,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批评和质疑。如同一位学者所说,二战后非西方民族政治上的独立,意味着“社会科学的许多假设将会遭到质疑,因为它们(假设)所反映的是那个已经结束的或至少是行将结束的时代的政治偏见”③(P37)。在这样一种社会政治和学术变动大背景下,社会学研究的本土化也就自然而然地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的响应和重视。

1953年,拉丁美洲社会学协会召开了第二届拉美社会学家大会。正是在此次大会上,巴西著名社会学家、教育和文化部高级研究所主要创始人阿尔韦托·格雷罗·拉莫斯(Alberto Guerreiro Ramos,1915~1982)“首次”提出了社会学的“本土化运动”,将“本土化”概念正式纳入社会学领域。④拉莫斯批判了那种对欧美社会学理论的“简单引进”的做法,竭力敦促他的社会学同仁丢弃从发达世界运来的“罐装社会学”。他认为,各国社会学者应根据本国的经验和特殊问题以及不发达国家的普遍问题,对已有的社会学概念和理论进行改造,提出自己的理论设想,建立适合于解决本国问题和拉美问题的社会学学派。拉莫斯的观点,较为概括地展示了社会学本土化概念的主要内容,勾勒出了社会学本土化的一些主要目的,如提高社会学对本国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构建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或学派。由于拉莫斯等拉美社会学者的倡导和努力,社会学本土化运动在20世纪50后的拉美地区,得到了蓬蓬勃勃的发展。

在拉美地区社会学本土化运动和到蓬勃发展的同时,亚洲、非洲甚至一些西方国家的社会学界,也开始程度不同地出现了社会学的本土化运动。在中国,由于社会学学科的被取消等原因,社会学本土化运动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一度处于停滞状态。社会学本土化运动在中国的再度勃兴,始于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期。

总之,从20世纪上半叶墨西哥、中国的社会学本土化运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拉丁美洲、亚洲以及加拿大等地世界性的社会学本土化运动,社会学本土化概念的内容日趋丰富,本土化的目标日愈明确,本土化运动的地缘范围也得到了不断的扩展。在社会学本土化的过程中,社会学者们一方面反对那种脱离本国或本地区社会现实、文化传统而简单地移植、套用国外社会学尤其欧美社会学的做法,另一方面,始终将社会学本土化的目标或内容,与本国或本地区社会问题之解决以及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之构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社会学本土化的内涵——从界说看本土化运动的目的

那么,到底该给社会学本土化下一个什么样的定义呢?

我们这样认为:社会学本土化是一种使外来社会学的合理成份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增进社会学对本土社会的认识和在本土社会的应用,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方法的学术活动和学术取向。

在定义中,社会学本土化首先是一种“学术活动和学术取向”。主要有三层含义。

第一,社会学本土化作为一种“学术活动和学术取向”,在发展中国家是对民族独立运动在思想文化上的曲折反映,但不直接等同于政治活动和政治民族主义。政治民族主义主要解决的是某一民族的权利问题和独立问题,而社会学本土化主要涉及的是社会学的学科发展问题,如何改造外来社会学,以使社会学在本国得到成长发展,得到更有效的应用。

第二,社会学本土化不同于作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方式和途径”的“本土化”概念。后者主要指发展中国家在其现代化过程中,将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合理内容纳入本土社会,使其成为本土社会的一部分的活动。⑤

第三,作为一种社会学领域内发生的学术活动或学术取向,社会学本土化运动有时又称为社会学“本土主义”运动(如非洲学者A·阿格沃沃曾用此术语来代替本土化运动),但它不同于人类学者所论述和研究的“本土主义”运动。人类学中所使用的“本土主义”运动一词,系由美国人类学家林顿(R.Linton,1893~1953)提出的,指某些土著民族重新提倡和肯定本民族固有文化的运动,如美国印第安人的仙人掌教(peyotism)活动,西南太平洋美拉尼西亚人的船货崇拜(Cargo cult)活动等。

在我们的定义中,将社会学本土化看成是“使外来社会学的合理成份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其具体含义主要有三层。

其一,社会学本土化决不意味着对社会学这门社会科学的否定和拒绝。在社会科学史上,社会学所以能于19世纪30年代在西欧得以产生,而后又迅速地被传播到其他国家或地区,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巨大的现实需要。因为:社会学学科有他独特的研究视角,社会学能解释其他社会科学所无法解释的一些社会现象或社会事实,社会学研究有助于研究者所在国的社会问题的解决。社会学学科能在19世纪后期传入日本,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在20世纪初被引入澳大利亚的大学课堂,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其二,社会学本土化发生并体现于外来社会学的合理成份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在社会学本土化过程中,“化”的对象就是外来社会学,“化”的结果就是寻求外来社会学发生转变,以使外来社会学在本土社会得以成长和发展,满足本土社会的需要。那么,如何实现这一转变呢?通常,当一种外来社会学被引入某一国家或地区后,就必须与学科引进者所在的国家或地区即本土社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这种结合构成了社会学在引进者所在的本土社会得以成长、发展并满足本土社会的需要的基本前提。如果外来的社会学不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社会学在引进国就可能处于单一的“国外社会学研究”状态而难以在引进国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在世界社会学史上,外来社会学与本土社会实际的结合,结合点主要是选在本土社会的社会现实上,有时也选在本土社会的文化传统(含学术传统)上。如果我们将中国社会学先驱者严复当年在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为《群学肄言》时,对社会学所作的界说——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治乱兴衰的原因,揭示社会所以达到治的方法或规律的学问,看成是一种社会学本土化的尝试,那么,严复在使外来社会学与中国社会的实际相结合时,结合点便选择在具有中国文化学术传统特征的“群学”上。

外来社会学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的结合,结合的具体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用外来的社会学理论分析本土社会现象,用本土社会的经验事实验证外来社会学理论,用外来社会学方法研究本土社会现实以集聚有关资料,以及将外来社会学知识应用于本土社会问题之解决等,均是外来社会学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的具体方式。正是在这些结合中,本土社会的社会学者们察明了外来社会学具体的合理成份(科学性、正确性)之所在,同时也发现了外来社会学知识的固有缺陷,发现了外来社会学理论在解释本土社会现象时的局限性,发现了外来社会学方法对研究本土社会的不完全适切性。最终,本土社会的学者不得不对外来社会学进行改造或修正,因而在他们的研究活动中显示了社会学的本土化取向,甚至明确地提出了社会学本土化要求。

其三,社会学本土化意味着本土社会的学者在批判地吸收外来社会知识的基础上,以本土社会为基本对象而展开其研究活动。在世界社会学的发展变迁史上,由于历史的、物质条件的以及研究力量等方面的原因,先是欧洲社会学后来是美国社会学,交替地居于社会学世界格局的中心或主导位置,成为世界社会学中的强势社会学,他们在社会学研究上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颇为丰富,他们对欧美社会的研究,方法上亦日趋标准化和规范化。在这种客观的世界学术环境下,欧美以外的国家或地区,在其社会学发生、发展过程中,必须有一个学习和掌握欧美社会学成果的过程。但是,这种学习和掌握过程,决不是为学习而学习,为掌握而掌握。学习和掌握欧美社会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吸收欧美社会学的合理成份基础上,以本土社会为基本对象,进行社会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发展出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

在社会学本土化过程中,以本土社会为基本的研究对象,并不是说对本土社会的所有现象或所有问题都应予以面面惧到的、轻重不分的重视,正确的选择应该是以那些具有重要理论价值或现实意义的本土社会的现象或问题为研究重点或研究的突破口。从社会学本土化史的角度看,有的学者注重以本土社会较特殊的重要社会现象为研究的突破口,也有学者注重以本土社会基本的结构、机制和变迁等重大问题为研究的突破口。前者如墨西哥社会学本土化先驱曼努埃尔·加米奥对土著印第安民族的研究,非洲学者A·阿格沃沃对约鲁巴人口头诗的研究,日本学者有贺喜左卫门对日本乡村租赁制度的研究,以及近20年里一些中国社会学者对中国人的面子、人情、孝等社会现象的研究。后者如中国当代学者郑杭生对中国社会运行和社会转型的研究。

在我们的定义中,社会学本土化的目的,就在于“增进社会学对本土社会的认识和在本土社会的应用,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

社会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应用学科,既有其理论目标亦有其应用目标。早在19世纪30年代,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Auguste Comte,1798~1857)就曾明确地论述了社会学所具有的理论目标和应用目标。在孔德看来,社会学的理论目标就是用“纯粹理论的态度”或“严格的科学态度”去研究社会现象,发现其规律,预测其未来;社会学的应用目标就在于将所得到的预测现象发生的原则应用于社会,指导社会生活。孔德对社会学的理论目标和应用目标的具体含义的概括虽不尽完善,但他关于社会学研究目标的二分法(理论目标与应用目标)却对后来的欧美社会学者和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会学本土化作为社会学领域内出现的一种学术活动或学术取向,不在于改变社会学研究由来已久的理论目标和应用目标,而在于推动这些目标在某一国家或地区得到更有效的实现。社会学本土化的目的,就在于通过使外来社会学的合理成份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的多形式结合,以增进社会学对本土社会的认识和在本土社会的应用,形成具有本土社会特色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说具体一点,社会学本土化有四大基本目的。

社会学本土化的第一个基本目的,在于增进社会学对本土社会的认识。应当指出,虽然欧美社会学者长期以来在其理论研究中力求获得具有“普适性”特征的研究结论,但欧美社会学所获得的结论,所构建的理论,主要是对欧美社会的反映,且具有明显的“欧洲中心主义”或“美国中心主义”特征。这些结论或理论对欧美以外的国家或地区尤其与欧美文化差异极大的国家或地区来说,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其解释力是有限的,搬用这些理论去认识非欧美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现象无疑是非科学的也是行不通的。在社会学本土化活动中,社会学者对本土社会进行研究,首先就在于增进社会学对本土社会的认识,如:拓展对本土社会的了解,深化对本土社会的理解,强化对本土社会的有效预测。

社会学本土化的第二个基本目的,在于增进社会学在本土社会的应用。与其它社会科学相比,社会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它的应用,有助于社会问题之解决,有助于改进社会系统和社会子系统的运行状态,也有助于提高政府部门和其他社会组织决策的科学化水平。社会学的应用,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依据某一理论,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措施办法并加以实施,也可以是运用某一实用性的社会学方法(如社会指标、市场调查法),去实施社会管理或组织管理活动。然而,在社会学知识的应用中,如果不加分析地以外来社会学的理论为依据构设本土社会问题的解决办法,如果机械地搬用外来社会学中的某些实用性方法于本土社会的社会管理活动或组织管理活动中,那么,这些解决办法和管理方案,或难以实施和推行,或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甚至会引发出一系列的负面效应。例如,西方流行的“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是建立在“人拥有愈多愈好”、“环境愈能控制则愈安全舒适”、“社会福利愈多愈周全则愈好”等西方观念之上的。因此,这些指标体系是不能照搬到中国的,必须加以改造,方能适用于中国现实。社会学本土化的目的之一,就在于经由外来社会学与本土社会实际的多形式的结合,改进社会学在本土社会的应用状况,提高社会学的应用水平,拓展社会学的应用范围。

社会学本土化的第三个基本目的,就在于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方法。这一目的与社会学本土化的前两个基本目的彼此依存,关系密切。一方面,要增进社会学对本土社会的认识和在本土社会的应用,没有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社会学方法技术是不行的。可以说,在社会学本土化过程中,形成有本土特色的研究方法是客观地、准确地认识本土社会并使这种认识成果得以有效应用的基础。另一方面,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方法,本身也是在社会学者对本土社会的认识、研究活动和社会学者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本土社会的活动中,逐步得以形成的。正是在这样一些活动中,本土社会的学者们发现了什么样的社会学方法是可行的,获得的结论是可靠的和准确的。

要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方法,需要批判地吸收外来社会学的研究方法,高度重视本土社会成员的文化心理特征以及本土社会现实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制约性。众所周知,欧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较高,值得非欧美社会学界加以学习和借鉴。但是,欧美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在以欧美社会为对象的研究活动中提炼和形成的,研究方法的客观性、有效性明显地受它的研究对象的制约。因此,若将欧美社会学的方法机械地套用于对非欧美社会的研究中,不仅研究方法的有效性程度会大大降低,研究所获结论的可靠性也颇值得怀疑。比如,在欧美社会的经验研究中形成的调查工具(问卷、量表等),是不能直接地搬用到对中国社会的研究中的,因为中国人与欧美人在文化心理结构上有差异,对调查活动或询问活动的态度也有差异。又如,适合于在欧美社会使用的社会指标体系,不一定适合在中国社会使用,因为中国在社会结构、发展水平以及社会成员的价值观等方面,与欧美社会存在较大的差异。

形成具有本土社会特色的社会学方法,也就是要构建出符合本土社会成员文化心理特征的、与本土社会现实结构相吻合的科学有效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包括研究框架、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以及实用性方法技术等。

社会学本土化的第四个基本目的,就在于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这一目的与“形成具有本土社会特色的社会学方法”合在一起,构成了社会学本土化的远期目的。而且,这一目的与前面所提及的社会学本土化的其他三大基本目的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联系。通常,具有本土社会特色的社会学理论,是在本土社会学者们以有效的方法对本土社会进行研究,获得大量的经验材料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它本质上是对有关本土社会的认识的抽象和升华。反过来,具有本土社会特色的理论一旦形成,它不仅对进一步认识和研究本土社会有指导意义,本身也可能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应用价值。

在社会学本土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本土社会特色的社会学理论,既可以表现为微观社会运行方面的理论,也可以表现为宏观社会运行方面的理论,还可以表现为社会学学科体系方面的理论。它既可以是关于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互动、社会群体方面的理论,也可以是关于社会组织、社会分层流动、社会设置、社区、社会变迁方面的理论,还可以是关于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社会保障方面的理论。

综上所述,社会学本土发生并体现于外来社会学尤其强势社会学的合理成份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地过程中,其目的就在于增进社会学对本土社会的认识,增进社会学在本土社会的应用,形成具有本土社会特色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对社会学学科的引进国和后发展国家(如非欧美国家)来说,只有经由社会学本土化这一途径,实现社会学本土化的目的,社会学才有可能在这些国家得以成长发展,根深蒂固,才有可能形成新的社会学学派,社会学者才有可能获得在世界社会学界中与社会学学科的起源国和发达国(如欧美国家)的学者平等地对话、交流和合作的条件。

标签:;  ;  ;  ;  ;  ;  ;  ;  

论社会学本土化的内涵与目的_社会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