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世界民族冲突热点问题综述_车臣论文

95世界民族冲突热点问题综述_车臣论文

’95世界民族冲突热点问题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热点问题论文,冲突论文,民族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5年的民族问题,仍是世界的一个热点问题。虽然各种形式的民族冲突依然不断,但从总体上看民族热已有所降温,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亦多了几分文明和温和的色彩。尽管在新年钟声敲响之时,这些矛盾和冲突远没有完全解决,但过去的毕竟已成为历史。因而回顾过去一年的世界热点民族问题,研究这些矛盾的发展和处理过程,就可以发现一些耐人寻味的现象,得到一些规律性的启示。这对于我们全面、准确地把握世界民族问题的发展动态和趋势,进一步做好我国的民族工作无疑是很有裨益的。

一、许多持续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热点民族问题普遍出现转机,消除冲突有了希望

1995年,世界各地的热点民族问题大都是原有矛盾的继续和发展。这些矛盾往往与民族间的历史积怨、现实利益冲突和国家关系交织在一起,经过各种力量的殊死较量,武力手段与和平调节的交错使用,在过去的一年里许多持续时间较长的民族纷争或武装冲突出现了转机,有的结局已经初露端倪。

波黑战争宣告结束 从1992年4 月开始的波黑内战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折。1月,在联合国驻波黑维和部队司令万斯的斡旋下, 有关方面在全面停止敌对行动的协议上签了字。这个三年波黑血战中签署的无数协议中的一个协议,谁也没有认真执行。3月, 波黑穆斯林利用安全区发动攻势,企图夺回战争主动权,后在塞族反击下节节败退。5月25日, 北约空袭帕莱附近的塞族军事目标。塞族扣押数百名维和士兵为人质,这次人质危机使塞族与国际社会的关系空前紧张。6月, 北约快速反应部队进驻波黑,表明西方大国对波黑塞族转向实行强硬的军事政策。 7月11日和16日,在战场上得势的塞族不顾北约的空袭和最后通牒,一举攻占联合国划定的斯雷布雷尼察、泽帕等“安全区”。

波黑局势的恶化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对联合国维和行动失败的批评也更加尖锐,力主用和平手段解决争端的联合国特使明石康被迫辞职。围绕着是否取消对波黑穆斯林的武器禁运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论,美国众议院通过了取消对波黑穆斯林武器禁运的决议(后被克林顿否决)。大国之间的分歧也越来越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一些穆斯林国家偏袒波黑穆斯林,而俄国为塞族说话,阵线越来越分明。

出于大选年前争取选民支持的需要,克林顿政府加大了对波黑问题的干预力度,在美国的支持下,8月4日,克罗地亚军队对其境内的科拉伊纳塞族发动“风暴行动”,此后,穆克军队联手在波黑中、西部夺取了大片的土地,使和平方案规定的领土划分比例变为战场上的现实。 8月30日,北约以萨拉热窝市受炮击为由开始了对塞族为期半个月的大规模空袭。在北约和穆克联军的打击下,塞军丢城失地,伤亡惨重,实力大受削弱。

战场上的失利使塞族降低了谈判的价码,在美国的压力下,通过塞尔维亚总统米洛舍维奇的斡旋,波黑塞族被迫接受了新的和平方案。 9月8日,波黑、 克罗地亚和南斯拉夫联盟三国外长会晤并达成原则协议,10月19日波黑全境停火。经过21个日日夜夜的艰难谈判,11月21日在美国俄亥俄州代顿空军基地草签了全面和平协议。这个协议12月14日在巴黎正式签署生效,波黑战争宣告结束。协议规定穆塞双方按51比49划分领土,以一个国家、两个实体的形式建立联邦,东斯拉沃尼亚经过一年的过渡期后回归克罗地亚。协议的实施给饱受战争煎熬的波黑各族人民带来了结束战乱、恢复和平的希望。

中东和平迈开步伐 1991年开始的“以土地换和平”的中东和平进程,在各国人民的关注下继续取得突破性进展。1995年9月28日, 巴以在埃及塔巴草签了巴勒斯坦第二阶段自治协议。这是自1993年9 月《华盛顿原则宣言》和1994年5 月《开罗协议》以来双方签署的又一个十分重要的文件。根据协议,以色列十天后从约旦河西岸撤军,巴勒斯坦权力管辖的范围将从加沙和杰里科扩大到约旦河西岸27%的地域。虽然在这一年内先后发生巴勒斯坦哈马斯运动领袖沙卡基和以色列总理拉宾被极端民族主义分子刺杀的事件,但和平是人心所向,趋势不可逆转。到1995年年底,以色列军队从约旦河西岸的6 个城市和数百个村庄全部撤离,让出了大片的土地,结束了以军在这些地方占领28年的历史,巴勒斯坦在约旦河西岸行使了自治权力。与此同时,约以和平进展顺利,双方互派大使。叙以和谈也有了进展,以方已承认叙利亚对戈兰高地拥有主权,表示要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从戈兰高地部分撤军,并在水资源的分配上做了让步。10月底,第二届中东北非经济首脑会议召开,以色列派代表到会。这个会议为结束地区战争,实现中东全面和平创造了有利条件。

北爱尔兰出现和平曙光 在北爱尔兰,信仰天主教的爱尔兰人与信仰新教的英国移民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北爱尔兰天主教徒的武装组织“爱尔兰共和军”长期进行恐怖活动,企图以此实现北爱尔兰的独立。随着社会上和平呼声的日益高涨,从1994年开始北爱尔兰局势出现缓和,进入1995年后和平步伐进一步加快。经过历时两年的谈判,2月22 日英国和爱尔兰将修改宪法, 取消统一北爱尔兰的条款; 英国也将修改1920年制定的分割爱尔兰岛的法律,承认北爱尔兰人民的自决权利。至此,从1969年一直生活在动荡之中的北爱尔兰人民看到了和平的曙光。11月28日,英爱政府进一步确定,从1996年2 月开始就英国统治下的北爱尔兰地区前途问题进行谈判。

缅甸少数民族武装放下武器 自40年代末以来,缅甸的克伦、克钦、孟等少数民族一直为独立进行武装斗争,长期的内战使各方力量消耗殆尽,形成谁也吃不掉谁的僵持局面。近年来,缅甸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绥靖政策,武力和招安的手段并用,在内政和外交方面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还许诺给少数民族更多的自治权利。1995年3月, 克伦族的武装首先同意无条件停火。到年底,原有的16个少数民族反政府武装已有15个向政府投诚。缅甸出现了几十年来少有的和平。

比利时民族语言矛盾有所缓和 比利时讲佛拉芒语(类似荷兰语,属印欧语系日尔曼语族)的佛拉芒人、讲瓦隆语(法语方言,属印欧语系的罗曼语族)的瓦隆人以及讲德语的日尔曼人之间语言争执已有很长的历史,对政局的影响很大。为解决语言纠纷问题,在七十、八十年代分别成立过三个语言区政府、三个地区政府,但收效甚微。1995年5月,比利时的国家政体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举行了由中央集权的君主立宪制转变为联邦制以后的第一次立法选举。实行联邦制使比利时的政治经济形势明显好转,地区政府和语言区政府的权利扩大,部分满足了地方分权的要求,地区间、民族间的矛盾有所缓和,分离主义势头有所减弱。

加拿大魁北克民族独立美梦难成 英裔加拿大人与法裔加拿大人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部分法裔人一直要求本民族人口占多数的魁北克省独立。1994 年再次掌权的魁北克党人重新掀起了分离主义浪潮, 但在1995年10月30日就独立问题进行的全民公决中以49.4比50.6败给联邦派,主张魁北克独立的该省总理亚·帕里佐引咎辞职。加拿大的民族分离活动暂时受到遏制,国家保持了统一与完整。

斯里兰卡政府攻占贾夫纳半岛 泰米尔人是斯里兰卡最大的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18%),历史上曾建立过贾夫纳王国。1956年,斯通过了以僧伽罗语为唯一官方语言的“只要僧伽罗法案”,使僧泰两族关系恶化。1979年泰米尔民族解放阵线提出建立泰米尔人独立国家的主张,1983年7月24日爆发了内战。12年的武装冲突,使3500余人丧生, 几十万人沦为难民。库马拉通加夫人上台伊始奉行民族和解政策,提出与泰米尔猛虎解放组织和谈,1995年1月8日双方达成停火协议。经过四轮会谈后,4月19日, 猛虎解放组织以政府未能满足其三项先决条件为由撤出谈判进程。1995年10月17日,政府军向泰米尔猛虎解放组织发起代号为“阳光行动”的军事攻势,12月7 日收复被猛虎解放组织盘踞多年的贾夫纳半岛贾夫纳城,打破了泰米尔民族解放阵线的独立幻想。泰米尔猛虎解放组织受到重创,被迫从贾夫纳城撤离,在短期内无力组织对政府军的反攻。

利比里亚走上民族和解之路 利比里亚有近30个部族。美国黑人移民后裔——美裔利比里亚人仅占人口的3%,却长期执掌着权柄, 由此引起了严重的部族矛盾和冲突。1989年爆发的内战,不仅使15万人死亡,70万人沦为难民,战火还波及邻近的科特迪瓦等国。为此,联合国、非统组织等多次出面,先后签署过12个和平条约,但均没有得到真正贯彻执行。1995年9月,利比里亚各派代表首次面对面地坐在一起, 签署了阿布贾和平条约,宣布全面停火,解除各派武装,遣返难民,举行全国大选。

俄军击溃杜达耶夫武装 伴随原苏联的解体,1991年出现了杜达耶夫领导的武装力量宣布车臣独立的事件。当时俄国内政外交正陷于困境,无暇解决这一波及其他少数民族、影响国家统一的问题。1994年底,叶利钦下定了用武力解决车臣危机的决心。当年12月11日俄军进入车臣,虽然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但因各种复杂的原因,军事进展并不顺利。1995年5月,俄军攻占了车臣的首府和大部分城镇, 杜达耶夫武装伤亡惨重退居深山密林,以图东山再起。俄军宣布车臣战事基本结束。 但6月14日发生的布琼诺夫斯克人质事件使车臣局势发生了转变。国家杜马借此提出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主张用强力手段解决车臣危机的三个部长被迫辞职。在公众舆论和国家杜马的压力下,俄政府开始与车臣叛乱分子谈判,7月30日,俄车签署停战协议,宣布停止军事对抗。12月8日,俄车又签订相互关系基本原则协议,确定了车臣在俄罗斯联邦的特殊地位。12月14日—17日车臣举行选举,扎夫加耶夫当选为车臣共和国元首,表示将集中精力执行基本原则协议。车臣问题的解决,维护了俄国的统一,也使俄联邦内其它少数民族共和国的分离主义倾向得到遏制。

以上这些热点民族问题的解决,预示着这些问题的发展暂告一段落,今后可能会出现一个相对平静的发展时期,在短期内,还不会打破目前的格局。但这并不意味着问题的根本解决,爆发新的冲突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仍在发展,从长远看有的前途和结局还难以预料。如加拿大的魁北克联邦派仅获得微弱的胜利,全民公决的得票率仅比分离派多出1.2个百分点。如果与1980年就同一问题的全民公决结果相比, 就可以看到魁北克的分离主义势力有了很大发展(当时得票率联邦派比分离派高出20个百分点),分离派目前仍未放弃独立的主张。波黑和平协议则是在大国特别是在美国的直接干预下达成的,带有几分强加的色彩。虽然有了协议,但原有的深层次矛盾远没有解决,随时都可能爆发新的冲突。在车臣,杜达耶夫残余势力被排除在和平进程之外,他们并不承认在俄罗斯刺刀下选举的政权,不断进行武装骚扰和恐怖活动。另外,虽然斯里兰卡政府军收复了贾夫纳半岛,但伊拉姆猛虎组织的军事实力仍然存在,他们的斗争不会就此结束。这些不稳定因素,成为现已实现的脆弱和平的隐患。

二、一些地区的热点民族问题仍扑朔迷离,多种矛盾交织在一起,难分难解,前景还不明朗

这类问题主要发生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由于非理性的和不确定的因素对事件的进程影响较大,目前还看不出这些问题朝哪个方向发展的迹象。

布隆迪部族仇杀肆虐 非洲部族矛盾由来已久,特别是胡图族与图西族之间历史积怨很深。1994年在卢旺达发生的种族大屠杀余波荡及布隆迪,1995年3月11日, 由胡图族一位部长被暗杀引发起新的部族冲突,导致约1000人死亡,约5万多人逃亡邻国。

阿富汗内战硝烟迷漫 1992年,原苏联扶持的纳吉布拉政权被推翻以来,持续不断的阿富汗内战仍没有出现要结束的迹象。1995年2 月以来,随着主要以普什图人组成的伊斯兰学生组织“塔利班”的崛起和杜斯塔姆将军领导的乌兹别克民兵力量的日益壮大,阿富汗各派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武装冲突持续不断,形势变得更趋复杂,一时还难以看到和平的曙光。

巴基斯坦民族冲突不断 “移民民族运动”(另译为“全国移民运动”,主要由1947年印巴分治时从印度移民来的讲乌尔都语的穆斯林组成)活动频繁。去年3月,美国驻卡拉奇的两名外交官被枪杀。6月,政府军袭击移民民族运动在卡来奇的总部,使冲突进一步升级,全年约有1800人死于由此引发的各种暴力事件。另外,巴基斯坦的部落冲突也不断。7月,勃汗克赫尔和穆加克赫尔两个部落因1.8万公顷土地的归属问题发生冲突,双方均使用包括火箭和迫击炮在内的重武器,造成13人死亡,45人受伤。

墨西哥恰帕斯问题积重难返 恰帕斯州面积为7.4万平方公里, 这个地区石油等自然资源丰富,但当地的印第安人与其它民族相比却处于贫困状态。贫困、农民和民族等问题交织在一起,使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终于酿成了1994年1月的武装暴动。 尽管墨政府与主要由当地印第安人组成的萨帕塔民族解放军都希望以和平对话的方式解决问题,但由于这里贫困落后等问题很难能在短期内得到解决,矛盾和冲突也就一时难以消除。有报道说,最近在萨帕塔民族解放军重新集结的同时,又出现了新的武装组织。

尼日利亚处决少数民族活动分子,各国反应迥异 11月10日,尼日利亚执政的军事委员会把包括肯·萨罗—维瓦(1995年被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在内的9名争取部族权利的少数民族活动家处以绞刑。 由于东西方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观等的不同,各国舆论和政界对这一事件的看法和态度也大不相同。西方各国反应强烈,欧盟15国(包括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等)在召回大使的同时,宣布将对尼“实施彻底的武器禁运”。在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的提议下,英联邦决定限尼日利亚在两年内进行改革,否则将其开除出英联邦。与这些举动相反,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反应则比较温和,如尼日利亚所在的非洲统一组织对此事件仅表示遗憾而已。

三、围绕着解决民族冲突,国际社会的介入逐步加深

面对范围较广的民族问题,特别是对跨国界的民族问题,国际社会的介入普遍加深。既有军事合作也有政治磋商,前一种形式有时遭到批评,有时得到默认,而后一种形式往往能赢得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

欧安会通过旨在防止民族和边界争端升级的欧洲稳定条约 3 月20日,来自52个国家的代表在巴黎通过一项条约,以便解决本地区的边界争端和与少数民族有关的问题。

斯印两国合作对付泰米尔猛虎组织 泰米尔人分布在斯里兰卡北部和印度南部,自60年代僧泰关系恶化以来,泰米尔人问题一直是影响斯印两国关系的敏感因素。1994年斯里兰卡人民联盟上台后,斯印关系明显改善。在1994年9月至1995年4月斯政府同猛虎组织和谈期间,印度公开表示支持斯的和平进程。4月19日和谈破裂,斯内战又起。 在这种情况下,印海军封锁保克海峡,加强对泰米尔纳德邦来往船只的检查,以防止猛虎组织从印度走私武器。6月和谈期间, 斯改变了不引渡猛虎组织领导人普拉巴卡兰的态度,从此与印度方面的合作更加默契。斯印两国的这些合作显然增加了对猛虎组织的压力。

印缅两国共同围剿印度反叛者 印度东北部高哈蒂一带的土著民族5月开始武装斗争,谋求脱离印度的统治而独立。为此, 印缅两国自80年代以来首次合作采取军事行动,在边界附近发动一次钳形攻势,使反叛者受到重创。

国际社会对土耳其越境袭击库尔德工人党武装反应暧昧 土耳其、伊朗、伊拉克等有库尔德人居住的国家都不愿意看到库尔德人实现独立。为了打击库尔德人武装力量,在3—7月期间,土耳其政府军竟先后两次进入伊拉克北部,对土耳其库尔德工人党武装分子发动清剿。对这种侵犯他国主权的行为,除欧洲联盟表示轻微的反对外,国际社会的反应则非常平淡。美国公开表示“理解”和“有限的支持”;俄罗斯认为这是有关国家之间的内部事务;伊朗也表示支持。被侵之国伊拉克的态度则更加暧昧,在土出兵3天后才发表一个不痛不痒的声明, 表示“遗憾”和“提出抗议”,强调“美国对这一地区事务的干涉威胁了土耳其和伊拉克的安全”。伊的这一声明,表面是谴责土耳其,实际是针对美国。只是后来才发表声明表示“坚决谴责”。

马希关系实现正常 马其顿民族是个跨界民族,主要分布在前南斯拉夫、希腊、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等国家。长期以来,希腊等国不承认马其顿民族。1991年11月,马其顿共和国宣布独立后,希马矛盾骤起。希腊方面认为“马其顿共和国”这一国名与希腊北部的马其顿省重名,国旗中的放射性太阳图案也仅属于希腊民族。希腊还认为,马其顿宪法中的某些条款有向希腊北方领土扩张的野心,因此要求马其顿对这些条款予以更改。遭到拒绝后,希腊于1994年断然宣布对马其顿实行经济禁运,并关闭希北部的萨罗尼卡港口和驻马其顿首都的总领事馆。由于马其顿的进出口贸易80%通过萨罗尼卡港进行,双方的紧张关系使独立不久还很脆弱的马其顿经济受到极大打击。在美国国务卿助理霍尔布鲁克的斡旋下,希马两国于1995年9月13 日在纽约签署了表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雅典—斯科普里友好协议,这一为期7 年的协议规定:双方相互承认主权、领土完整和保证边界安全;马方不使用现有国旗、修改宪法中的某些条款;希取消贸易禁运,承认马的存在。

1995年发生的世界热点民族问题,有的仅涉及国内民族矛盾,与他国无关;有的却涉及到跨国界的民族。因而会影响到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对于那些纯属国内问题的民族争端,国际社会一般都采取谨慎的态度,除个别国家有时指手划脚外,一般国家都不说三道四,更不会粗暴地干涉别国的内政。例如俄军平定杜达耶夫的武装叛乱,连美国也认为这是属于俄国内政。但对于那些涉及不同国家民族的武装冲突和争端,国际社会一般都进行调节或干预,如联合国和北约介入波黑冲突,就是属于这种情况。但西方某些国家对待这类问题往往采取双重标准,怀着矛盾心态。他们支持或反对某一民族的分离、独立活动没有什么客观标准,完全出于本国的利益,因而使一些问题的处理变得十分复杂。他们利用民族、人权问题鼓动一些民族分裂分子从事反对政府的活动,但又怕事情闹大了打开“潘多拉的盒子”,引发本国的民族冲突,所以有时他们对待某一问题的政策往往前后不一致。还有东西方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观不同,各国对某一事件的看法和态度迥异等等,这些都增加了国际干预与合作的复杂性。

四、极端民族主义分子策动的恐怖、暗杀等事件呈增多的态势

在过去的一年里,伴随着一些地区民族冲突的解决,先后发生了一些由极端民族主义分子策动的恐怖、暗杀等事件。这类事件大多发生在局势即将出现转折的时刻,具有很强的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不仅在武装冲突中,失败的一方利用这种形式铤而走险,就是在和平进程中,激进的反对派也利用这种手段迫使局势按着自己的意愿发展。极端民族主义分子采取的这种方式,并不能改变历史的发展方向,却给一些无辜的人们造成了很大伤害。因此,这种行为遭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

俄克拉何马城大爆炸 美国的种族矛盾仍很突出,白人至上主义思想又有所抬头。4月19日, 位于美国中南部的俄克拉何马城发生大爆炸,导致165人死亡,400余人受伤,造成5亿美元以上的财物损失。 该爆炸案凶手麦克维等人均属一个持有种族主义观点的极右组织,该组织几乎以白人至上主义者组成,他们自称是“爱国者”,极力反对美国政府支持犹太人的政策。

布琼诺夫斯克人质事件 车臣武装叛乱分子在被俄军击溃后不断制造恐怖事件。6月14日,他们闯入与车臣毗邻的布琼诺夫斯克市, 占领市医院,把副市长、市民及医院伤病员等千余人扣为人质,要求俄联邦政府停止对车臣的进攻。布琼诺夫斯克人质事件引发了俄政坛的一场政府信任危机,最后俄政府同意停止在车臣的军事行动。6月20日, 人质危机结束。在整个人质危机过程中,包括人质在内约有100人死亡。

西班牙巴斯克民族分子企图刺杀国王 长期以来,西班牙不承认国内存在不同的民族。

虽然

1978 年的宪法正式使用了“民族”(nacionalidades)一词,但由来已久的民族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特别是在巴斯克地区,从“巴斯克民族主义党”分裂出来的“埃斯卡迪与自由”恐怖主义组织一直进行恐怖活动,企图用暴力方式实现独立。8月, 西班牙警方挫败了一起巴斯克民族和自由组织企图刺杀国王卡洛斯的阴谋。巴斯克分裂主义分子采取这种孤注一掷的行动,目的是为引起人们的注意,以挽救处于低潮的分裂运动。

拉宾遇刺身亡 在中东和平不断取得成果的同时,一些极端民族主义分子不时制造恐怖事端,企图阻止和平进程。1月22日, 以色列中部城镇尼塔尼亚发生汽车炸弹爆炸事件,造成19人死亡,62人受伤。7 月24日,特拉维夫发生自杀性汽车爆炸事件至少有6人丧生,30 余人受伤。11月4日, 以色列总理拉宾在特拉维夫的和平集会上被一犹太极端分子刺杀身亡。拉宾遇刺震惊世界,不仅战争要流血,和平也会流血,可见结束冲突是何等的艰难。据凶手伊贾尔·阿米尔供认,他下此毒手就是为了“制止把以色列领土拱手让给阿拉伯人”。

谢瓦尔德纳泽险遭暗算 格鲁吉亚独立4年多来内战不绝, 特别是阿布哈兹的民族冲突几乎耗尽了国库资金。国家元首谢瓦尔德纳泽致力于和平解决阿布哈兹冲突,使动荡的政局和混乱的社会秩序有了好转。但反对派极力阻止和平进程,8月29日制造了汽车爆炸事件, 谢瓦尔德纳泽受了轻伤。

马其顿总统遇刺受伤 马其顿与希腊实现关系正常化,遭到马其顿国内极端民族主义势力的极力反对。在马希关系正常化不久,10月3 日,马其顿总统格利戈罗夫在上班途中被炸弹炸伤。

五、难民和移民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新热点

1995年难民问题仍显得比较突出。民族冲突的副产品之一是带来棘手的难民问题,波黑冲突和卢旺达的种族大屠杀都使数以百万计的难民逃离家园。目前世界上约有2800万难民,而难民的数字1963年为130万,1979年阿富汗战争之前为570万。 近年的民族冲突使难民数量大为增加。这些难民大都来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他们离乡背井,有家难归,不仅自身处境艰难,也给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增添了许多麻烦。

卢旺达难民营发生流血惨案 卢旺达爱国阵线武装(以图西族为主)在4月20日和22 日连续向位于卢旺达西南部的基伯奥难民营的难民开枪射击,造成数百名难民死亡。这些难民是1994年4 月卢旺达爆发内战后逃出来的300万胡图族难民的一部分。

扎伊尔强制遣返卢旺达难民 扎伊尔政府认为,因躲避战乱而到其境内的100万卢旺达难民已成为扎的严重负担,而且还会进一步恶化。 为此,8月19日扎伊尔军队开始强制遣返卢难民。 有十几万难民因惧怕遣返躲入深山丛林。后因国际社会的压力,扎政府表示此事将交联合国有关机构处理。

利比亚驱赶巴勒斯坦难民 10月4日,卡扎菲发表讲话, 称巴以和平已实现,巴勒斯坦人应返回自己祖国。据统计,巴难民约300万, 在约旦100万,在叙利亚30万,而在利比亚仅为3万。根据巴以协议,难民问题留待最终阶段解决。舆论认为,利驱赶巴难民是对巴以协议不满,要以此向巴和有关方面施加压力。

波黑内战继续产生大批难民 不论是穆族、塞族还是克族,攻城略地后都毫不例外地进行种族清洗,仅科拉伊纳失陷就有15万塞族逃往邻近的南斯拉夫。三年的波黑内战使400万人沦为难民。 这些难民的安置,不仅是执行和平协议的严重障碍,也是令周边国家头痛的一大难题。

在欧美,难民问题与移民问题交织在一起,正在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移民引起瑞士人的不安 截止到1994年底,长期居住在瑞士的外国人已占全国人口的18.8%,达126万人。不少瑞士人认为, 这些移民的增加影响了本地人就业,导致失业率上升,破坏了瑞士的传统文化和环境。瑞士舆论和各阶层普遍对移民现象不满,政府已开始对来瑞士定居或移住的外国人采取更加严厉的限制措施。

美国拟限制移民 美国目前约有400万非法移民, 由移民引发出一系列社会问题。有鉴于此,克林顿总统改变了原来的立场,对由两党议员组成的国会“移民改革委员会”提出的限制移民的建议表示赞同。该建议给直系亲属移民的配额为每年40万,给因有专长应聘美国雇佣者移民的配额将从1993年的14.7万减少到10万,而“难民”移民将减至5 万(1993年有6.2万“难民”成为合法移民)。 移民问题将成为今年美国总统选举和国会选举争论的热点议题之一。

法国制定对付非法移民的措施 面对日益增多的非法移民问题, 8月24日法国政府专门制定了10条措施,以便通过外交途径和加强警察、司法与各行政部门之间的合作来对付秘密移居的问题。主要内容包括:增加拘留所,年底前增设100个新的拘留所,在18个月至两年内再建150个拘留所;设立一些国际移民局分局,并已增派100名工作人员; 向有关国家进行“强有力的外交交涉”,以便“使与原籍国的协作更加有效”。

德国以法治理移民问题初见成效 在德国8000万人口中,外国人占690万。难民大量的涌入给德国社会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 引起一些人的不满。加上新纳粹分子的煽动,出现了一些排外思潮。在这种背景下,德国各政治党派经过长期的争论,1993年通过了新的避难法,限制避难的范围,规定“经济难民”一概不收。实践表明,这几年德国对移民的管理是比较成功的,既限制了移民无限制流入,也能有选择地接受各方面的高级人才,从而满足经济活动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

六、民族主义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世界各地掀起的各种民族主义浪潮在1995年仍波澜起伏,但发展受到一定的遏制。如以土耳其为重要基地的泛突厥主义,因土耳其自身的原因其影响有一定程度的减弱;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影响的高峰期已经过去,一些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影响较大的国家目前也力求以较务实的政策来适应时代的发展。与传统的民族主义相比,其它类型的民族主义有发展的迹象。特别是上升为国家意识的“唯我主义”,即本国利益至上排他性很强的民族主义已成为一种潮流。

美国经济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回潮 在美国,经济民族主义有越来越多的市场,一些人反对凌驾于国家主权之上的把就业机会地转移到低收入国家的国际贸易协定,借着反倾销的旗号实施新的贸易保护主义。美国的种族主义抬头也是人们关注的热点。10月16日,约有40万黑人在华盛顿集会,反对白人至上主义和种族歧视。这是继1963年马丁·路德·金发表“我有一个梦”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黑人集会。在此前不久,围绕着黑人球星辛普森涉嫌杀害白人妻子而无罪释放问题,社会上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反应,绝大多数黑人欢呼雀跃,而白人则表示震惊和失望。11月,纽约的公共交通工具票价上涨引起黑人和拉美裔人的不满,一些人为“25美分的种族歧视”闹得不可开交。有报道说,美国的白人开始远离移民热点城市。这些现象表明,美国不同种族之间业已存在的鸿沟还在加深。

日本民族主义情绪升温 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长,日本在国际关系中的民族主义倾向日益显露。9月4日,驻日美军强暴日本女童,再一次激发日本人的民族情绪。10月21日,日本冲绳县各界集会,抗议美军暴行,要求修改驻日美军地位协定。参加集会的人数达8.5万人, 是近40年来冲绳最大的群众抗议集会。日本大和银行纽约分行违反规定买卖美国国债被迫关闭,再次引发日本的反美情绪。日本国内的极右势力不承认其对外侵略战争的侵略性,也是这种民族主义的一种表现。

七、简要的总结的展望

通过以上简要的回顾后,需要说明的是,这些热点民族问题是与其他问题交织在一起的。有的主要是民族问题,有的则是国家冲突或政权争夺与民族问题有牵连,有的是民族冲突所带来的问题。研究这些问题,可以得到一些规律性的启示,发现一些带有倾向性的现象,并可对今后一个时期世界民族问题的发展趋势有所预测。

1.那些持续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民族热点问题出现了解决的希望。在解决争端的过程中,人们将越来越多地选择和平协商的方式。但是,各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在解决争端的形式和手段上也各有特点:欧美等发达国家已走上法制轨道,民主意识较强,主要以和平的手段解决民族问题,如加拿大全民公决、爱尔兰的《框架文件》、比利时的联邦制等等。在东欧、原苏联等地,则是和平协商与武力手段交错运用,如在波黑、车臣等地,一直是能打就打,打不了才谈。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解决民族冲突仍然以武力或暴力为主要手段,如在斯里兰卡、尼日利亚、卢旺达等国。这种以武力解决问题的作法,容易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今后一个时期,各国政府根据本国特点按传统模式处理民族问题的特点仍不会改变。

2.在解决民族争端的过程中,那些即得利益受到影响的极端民族主义集团容易铤而走险,制造恐怖事端。从目前情况看,凡是和平进程迅速或是武斗镇压手段比较残酷的地方,就越有可能发生由这些极端民族主义势力制造的恐怖事件。这种情况将有可能持续一个时期。

3.围绕着解决民族问题,国际社会的介入进一步加深。但民族问题本质是属于一国内部的事情,需不需要国际社会介入,哪些问题需要国际社会介入,不同国家的人们的看法差异很大。某些西方大国将以此作为干预他国事务的一个借口,在民族问题上的两种标准将更为露骨。因此,东西方围绕着民族、人权等问题的争论和斗争将会长期进行下去。

4.民族主义的表现形式将继续趋于多样化。除了政治领域的表现外,随着国际间经济技术领域的竞争,文化领域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日益激烈,经济上的民族保护主义、文化(包括宗教)上的民族排他主义等思潮还会有所发展。

标签:;  ;  ;  ;  ;  ;  ;  ;  ;  ;  ;  ;  ;  ;  ;  

95世界民族冲突热点问题综述_车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