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斯大林“立国”理论的再认识_斯大林论文

对斯大林“立国”理论的再认识_斯大林论文

重评斯大林的“一国建成”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斯大林论文,一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斯大林关于苏联一国能够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在过去一个很长的时期内,曾被人们认为是对列宁“一国胜利”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大理论贡献。今天,我们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结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重新审视斯大林的“一国建成”论,就会作出一个不同以往的评价。

一、斯大林的“一国建成”论是为在政治上打倒党内反对派而提出来的

1924年初列宁逝世以后,俄共(布)内部以斯大林、布哈林等人为首的多数派同以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等人为首的反对派,围绕苏联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本来,对于苏联的前途问题,列宁晚年已作出了明确回答。国内战争结束以后,列宁根据国际国内出现的新形势,号召布尔什维克党和苏联人民,利用国际局势中出现的敌我双方都既没有取得胜利也没有遭到失败的“均势”,在得到巩固的苏维埃政权下,一方面努力开展经济文化建设,尽快提高生产力和科技水平,另一方面逐步实行社会主义经济变革,巩固国有经济,发展合作经济,争取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以迎接西方革命的到来和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列宁逝世以后,俄共(布)的领袖们若能准确地理解和认真地宣传列宁的这一思想,就完全可以对全党和全国人民回答清楚“苏联向何处去”的问题。但是,他们却没有做到这一点。相反,他们在抛弃或曲解列宁思想的基础上展开了一场大争论,把本来已经十分清楚的问题搞乱了。

在这场争论中,反对派与多数派各执己见,各走极端。反对派自恃“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传统完全在我们这方面”,照搬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必定是世界性的胜利的结论,断然否定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可能性;他们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看不到历史条件的变化和列宁晚年思想的变化,株守马恩和早期列宁的个别结论。1922年,托洛茨基在《1905年》一书的序言中宣称:“在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落后国家内,工人政府所处地位的矛盾,只有在国际范围内即在无产阶级世界革命舞台上,才能求得解决。”同年,他在《和平纲领》的跋中又说:“俄国社会主义经济的真正高涨,只有无产阶级在欧洲几个最重要国家内获得胜利以后,才会是可能的。”托洛茨基这个被称为“不断革命论”的观点,虽然是在联共(布)发生“一国社会主义”的争论之前提出来的,但是这一观点托洛茨基一直没有放弃或改变。直到1930年,他在《不断革命》一书的德、英文版序言中还坚持说:联共(布)党内的斗争正是以两种对立的理论,即单独一国的社会主义和不断革命两种理论的形式进行的。1925年,季诺维也夫在《列宁主义》一书中指出:我们正在苏联建设社会主义,并且还将进行建设。但是,我们反正不能建成社会主义。他在党的十四大上所作的结论中又说:可能在一个国家内建成社会主义是“胡说八道”,具有“民族狭隘性的气味”。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还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叫嚷,在西欧无产阶级革命延缓发生的情况下,落后的技术和经济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不可克服的障碍,所以,苏联一国是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总之,反对派的总的政治纲领是错误的。他们从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就是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而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就是无阶级、无国家的社会的认识出发,否定苏联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他们无视列宁关于在得到巩固的苏维埃政权下,俄国一国能够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的思想,死抱马恩和早期列宁的个别结论不放。这种立场和方法,使反对派在关于社会主义胜利问题上固守一个极端,而不能向前迈出一步。

与此相反,斯大林在这场争论一开始,就迅速改变了自己过去关于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观点,提出了一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列宁逝世之初,斯大林同其他俄共(布)的领袖一样,并没有提出苏联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问题。1924年5月, 斯大林在《论列宁主义基础》一书中指出:“可是,在一个国家内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还不等于保证社会主义的完全胜利。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即组织社会主义生产的任务尚待解决。没有几个先进国家中无产者的共同努力,能不能解决这个任务,能不能在一个国家内获得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呢?不,不能。为了推翻资产阶级,一个国家的努力就够了,这是我国革命的历史给我们说明了的。为了获得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为了组织社会主义生产,单靠一个国家的努力,特别是像俄国这样一个农民国家的努力就不够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有几个先进国家中无产者的共同努力。”〔1〕在这里, 斯大林明确表示一国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完全胜利,不能获得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不能组织社会主义生产。但是时过不久,斯大林便改变了提法。1924年12月,他在《十月革命和俄国共产党人的策略》一文中批判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时指出:“在其他国家(即使这些国家的资本主义比较发达)还保存着资本主义的情况下,社会主义在一个国家(即使这个国家的资本主义不大发达)内胜利是完全可能的,是可以肯定的。”但是,“为了社会主义的完全胜利,为了有免除旧制度恢复的完全保障,必须有几国无产者的共同努力。”〔2〕在这里, 斯大林把一国能够获得“推翻资产阶级”的胜利,改成一国能够获得“社会主义”的胜利;把一国不能“组织社会主义生产”,改成一国不能“有免除旧制度恢复的完全保障”。斯大林的这一新提法,显然是针对托洛茨基的“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1925年4 月召开的俄共(布)第十四次代表会议明确地将这一新提法与托洛茨基的观点对立起来。这次会议通过的决议中指出:“两个直接对立的社会制度的存在,经常引起资本主义封锁、其他种种经济压力、武装干涉和复辟的危险。因此,几个国家内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最后胜利的唯一保障,即免除复辟的唯一保障。”“但由此决不能得出结论说,在俄国这样落后的国家中,如果没有技术上经济上比较发达的‘国家援助’(托洛茨基),就不可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3〕此后, 斯大林一直坚持并进一步阐发了苏联一国能够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结论。他将“社会主义的胜利”区分为“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和“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认为一国可以取得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但是一国不能取得免除资本主义制度复辟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

斯大林的“一国建成”论,是与反对派“对着干”的理论。针对托洛茨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工人和农民之间的矛盾,只有在无产阶级世界革命舞台上才能求得解决的说法,斯大林说:“我们能够而且必须和农民一起并且依靠工农联盟来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4 〕针对托洛茨基关于俄国社会主义经济的真正高涨,只有在欧洲革命获得胜利以后才会是可能的说法,斯大林说:“我们能够用自己的力量克服这些困难,从而取得‘最终的胜利’,即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5 〕针对季诺维也夫关于可能在一个国家内建成社会主义是“胡说八道”的提法,斯大林说:“我们能够而且应当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因为我们拥有为建成这个社会所必需而且足够的一切。”〔6〕毋庸置疑, 反对派笼统地否定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是违背列宁晚年思想的。但是,反对派认为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即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必定是世界性的胜利,却是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因此,斯大林全面地与反对派“对着干”,必不可免地在某些方面将自己置于错误的境地。

同时,斯大林还把是否承认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问题,提到了政治斗争的高度来认识。他说:如果否认列宁在1915年8 月《论欧洲联邦口号》中就提出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那么,“列宁在1917年10月对无产阶级发出的夺取政权的号召就会是不可理解的了”。〔7〕他还说:“谁否认社会主义在一个国家内建成的可能性, 谁也就一定要否认十月革命的合理性。”〔8〕这就是说, 否认苏联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就是否定俄国无产阶级的政治革命。这样,斯大林就把反对派推到反对无产阶级革命的阶级敌人的位置上去,为在政治上打倒他们和在肉体上消灭他们提供理论依据。

二、斯大林的“一国建成”论是在曲解列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斯大林是在曲解列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的。

首先,斯大林曲解了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在《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中,他说:列宁在1915年8 月《论欧洲联邦口号》中说的这句话——“‘在本国组织了社会主义生产’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获得了胜利的那个国家的无产阶级,在夺得政权以后,能够而且应当在本国组织社会主义生产。‘组织社会主义生产’又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建成社会主义社会。”〔9 〕由于斯大林曲解了列宁关于“一国组织社会主义生产”的提法,认为列宁在1915年就具有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所以他在阐述列宁的“一国胜利”论时出现了混乱。

起初,斯大林否认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所以他在《论列宁主义基础》中,把“组织社会主义生产”解释为“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并将其与“社会主义的完全胜利”和“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等同看待,认为“为了组织社会主义生产”,“就必须有几个先进国家中无产者的共同努力”。为了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就必须有几个先进国家中无产者的共同努力,这是符合列宁思想的;但是,“组织社会主义生产”就是“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却不是列宁的本意。列宁认为,一国可以组织社会主义生产,但一国不能取得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即一国不能完全组织起社会主义社会。国内战争结束以后,列宁产生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基础的思想,从而在事实上将“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与“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区分开来。实际上,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中所说的在一个国家内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剥夺了资本家并在本国组织了社会主义生产”,是指无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夺取资本家的生产资料,建立国营经济,掌握国家经济命脉,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这种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中组织的生产,性质当然不是资本主义的,而是社会主义的;但这只是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还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建成。这就是说,列宁所说的“组织了社会主义生产”,是指在过渡时期为实现社会主义而组织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由于斯大林对列宁的这一提法作了错误的解释,所以他在阐述列宁思想时不免出现悖谬。列宁认为一国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可以在本国组织社会主义生产,而斯大林却说:“不,不能。”

后来,斯大林提出了一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为了从列宁那里寻找理论根据,他便在《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中改变了说法。他认为自己在《论列宁主义基础》中的说法“有缺点”因而“不正确了”。他把“社会主义的胜利”问题分成两个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可能在一个国家内获得胜利的问题,即可能在一个国家内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的问题,另一个是社会主义不可能在一个国家内获得完全的最终胜利的问题,即不可能在一个国家内提供免除资产阶级制度复辟的完全保障的问题。斯大林的这一划分,十分明显地歪曲了列宁关于“获得最终胜利,即完全组织起社会主义社会”〔10〕的思想,也与自己先前关于“取得‘最终的胜利’,即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的提法相矛盾。为了证明自己的新说法是来源于列宁思想的,斯大林便来了一个180°的大转弯,认为“组织社会主义生产”就是“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列宁提出一国可以组织社会主义生产,就是提出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是对列宁“一国胜利”论的曲解。

其次,斯大林曲解了列宁的“一国建成”思想。斯大林在与反对派的论战中,曾引用过列宁的一些话,其中引用最频繁的,是列宁1922年在莫斯科苏维埃全会上所说的“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和1923年在《论合作社》一文中所说的苏联具有“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需的一切”。斯大林用这些话来证明列宁提出了一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同样是片面的。如前所述,国内战争结束以后,列宁的确认为俄国可以利用国际局势中出现的“均势”,抓住“喘息时机”,积极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争取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但是,列宁并不认为俄国当时已经具备了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需的一切条件,俄国一国能够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他认为,作为社会主义真正的唯一的物质基础的大机器工业,俄国并不具备,而且在短期内也不可能具备。列宁是在实行新经济政策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和无产阶级学会管理的意义上,才说“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大家知道,列宁始终认为,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就是无阶级、无国家的社会。既然是社会主义的“俄国”,就不会是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俄国”,而只能是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基础的“俄国”。同时,列宁认为,要建成社会主义社会,还必须实现文化革命;在一个文盲的国家内是不能实现电气化的,是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在《论合作社》一文中,列宁指出:俄国只要实现了文化革命,就能成为完全的社会主义国家了;但是这个文化革命,无论在纯粹文化方面或物质方面,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异常困难的。〔11〕这就是说,俄国即使要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异常困难的。列宁的意思很明确,俄国一国是不可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所以,列宁在这篇文章中列举了无产阶级掌握着国家权力,国家支配着一切大的生产资料,无产阶级和农民结成联盟,无产阶级对工农联盟的领导,合作社等等条件之后,仍然说“这还不是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列宁所列举的这些条件,确切些说,只能是“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需而且足够的一切”国内条件,而且只是一切前提条件,还不是一切必要条件。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需的大工业、大农业、高度发达的无产阶级文化以及民主高效的国家政权机关等等条件,当时苏联并不具备。1923年3月,列宁在《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一文中还指出:“我们的文明程度也还够不上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虽然我们已经具有这样做的政治前提。”〔12〕另外,建成社会主义社会,除了要具备国内条件之外,还要具备国际条件;在这里,列宁将它撇开未谈。就在《论合作社》一文中,列宁在谈到苏联应该把工作重心转到和平组织“文化”工作方面时说,这是“把国际关系撇开不谈,只就国内经济关系来说”的。而如果考虑到国际关系的话,那么结论应该是什么呢?列宁在国内战争结束以后还仍然认为,只要苏俄还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那种认为苏俄经济完全可以独立和各种各样的危险已经消失的想法,就是十分可笑的幻想和空想;只要这种根本对立还存在,危险也就存在,并且不可避免。因此,俄国一国是不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的。

总之,列宁认为,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胜利,只能是世界性的胜利。换句话说,如果从社会主义最终胜利的意义上讲,那么,列宁自始至终也未提出“一国胜利”论或“一国建成”论。列宁的真实思想是:一国可以取得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一国可以开始甚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的经济变革,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但不能取得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不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要取得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只有在全世界范围内,只有靠各国工人的共同努力。1918年5月,列宁指出:“我知道,当然有一些自以为很明智、 甚至自称为社会主义者的聪明人,他们硬说在一切国家爆发革命以前不应夺取政权。他们没有料到他们这样说就是脱离革命而转到资产阶级方面去了。要等待劳动者阶级完成国际范围的革命,那就是要大家在等待中停滞不前。这是荒谬的。革命的困难是大家都知道的。革命在一个国家虽以辉煌的成就开始,但以后可能要经历痛苦的时期,因为只有在全世界范围内,只有靠各国工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够最终取得胜利。”〔13〕这段话,准确无误地表达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胜利问题的完整思想。1922年2月, 列宁还指出:“我们向来笃信并一再重申马克思主义的一个起码的真理,即要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必须有几个先进国家的工人的共同努力。”〔14〕这里说的“社会主义的胜利”,即“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可见,斯大林认为列宁早就具有了俄国一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违背了列宁的本意。确切些说,斯大林曲解了列宁的思想。

三、斯大林“一国建成”论的主要缺陷

斯大林的“一国建成”论,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这主要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苏联一国能够建成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斯大林的认识是模糊的,有时甚至是矛盾的。他认为苏联一国能够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但又不能有免除资产阶级制度复辟的完全保障。斯大林所谓的“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就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它究竟是什么含义呢?是指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社会,还是指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的社会主义社会?如果指的是前者,那么斯大林的提法还是讲得通的,因为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还不能免除资本主义制度复辟的危险;如果指的是后者,那么斯大林的提法就讲不通了,因为无阶级、无国家的社会主义社会要么根本建不成,——处在资本主义世界包围之中的一国不可能最终消灭阶级和国家,要么建成后就一定能够免除资本主义制度复辟的危险,——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的社会是不会存在资产阶级复辟与无产阶级反复辟的斗争的。

1925年,斯大林在《问题和答复》一文中说:“什么是社会主义呢?社会主义就是由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向无国家的社会的过渡。”〔15〕在这里,“社会主义”也是一个模糊概念。因为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既可以理解为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起到社会主义社会建立止的这样一个过渡时期,又可以理解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初始阶段;而无国家的社会,既可以理解为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又可以理解为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本身。因此,“社会主义”就是由前者向后者的“过渡”,从本质上看是混乱不清的。

1926年,在《再论我们党内的社会民主主义倾向》一文中,斯大林在答复“建成社会主义是什么意思”的问题时说:“社会主义在我国的胜利是可能的,可以认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可能性是有保证的。”〔16〕他认为,多数派与反对派“争论的只是我们能不能用自己的力量来打好我国经济的社会主义基础”〔17〕。那么,“社会主义的经济实质和经济基础是什么呢?是不是在人间创造‘天堂’使大家都富足呢?不,不是这样的。这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实质的庸俗的、市侩的见解。”〔18〕他说,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是把农业和社会主义工业结合为一个整体经济,使农业服从社会主义工业的领导,在农产品和工业品交换的基础上调整城乡关系。可见,斯大林与列宁强调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的思想不同,他要在苏联建成的社会主义,是低层次的社会主义,是“贫穷”的社会主义,而不是“使大家都富足”的社会主义。

1928年,斯大林在《答库什特谢夫》的信中说:社会主义的实现意味着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19〕这与他在《再论我们党内的社会民主主义倾向》中的说法形成了矛盾。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认识并没有成为斯大林和联共(布)所要建成的“社会主义”的目标。他们降低了“社会主义”的标准,急于“建成”社会主义。1929年,联共(布)指出:社会主义经济形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提高,说明在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内建成社会主义的事业是可以在最短的历史时期内完成的。〔20〕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苏联废弃了新经济政策,加快了经济形式变革的步伐。1932年,联共(布)又指出:苏联已经建成社会主义基础,社会主义已经战胜资本主义,列宁所提出的“谁战胜谁”的问题,已经彻底地永远地解决了。〔21〕1936年,斯大林宣布:苏联社会已经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者又称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的制度。这就是说,我们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22〕1938年,斯大林更加明确地指出:我国的内部关系问题,即战胜本国资产阶级和建立起完全的社会主义的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因为我国资产阶级已经被消灭,社会主义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胜利,确切些说,就是社会主义建设在一个国家内的胜利。〔23〕斯大林在当时宣布苏联已经基本上建成了社会主义,已经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这不是不可以的。但是,斯大林和联共(布)宣布当时苏联已经建立起完全的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已经战胜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已经战胜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已经彻底地永远地解决了,这却是不对的。苏联所建成的“社会主义”,并不像斯大林所说的那样,实际上,无论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看,还是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上看,它都既不是马克思所称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也不是列宁所称的“共产主义低级阶段”。斯大林的估计过高了。

斯大林的“一国建成”论,后来又有了新的发展。1939年,他在党的十八大上所作的总结报告中,在回答“我们的国家是不是在共产主义时期也要保存下来”的问题时说:“是的,要保存下来,假如那时资本主义的包围尚未消灭,假如那时外来的武装侵犯危险尚未消除的话”。〔24〕此时的斯大林,虽然没有改变一国不能免除资本主义复辟危险的观点,但是同时又提出了“一国共产主义”的问题,因而形成了新的矛盾,并将社会主义胜利的理论推向了与反对派的“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相反的另一个极端。二战结束以后,斯大林又指出,“一国的共产主义”是完全可能的。1946年9月,他在《答韦尔特先生问》中认为, “新战争”的实际危险并不存在,英、美等国已不能对苏联造成“资本主义包围”。他“无条件地相信”苏联和西方民主国家能够建立友好的、长期的合作,开展两种制度间的“友好竞赛”。他说:当苏联继续向共产主义迈进时,它同外部世界和平合作的可能性不仅不会减少,甚至能够增加。“‘一个国家内的共产主义’,特别是苏联这样的国家的共产主义,是完全可能的。”〔25〕1952年,苏共十九大又提出,“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已成为苏联各族人民的实际任务了”。“一国的共产主义”,错误是十分明显的。在理论上,这一提法是荒谬的。它否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的胜利只能是世界性的胜利的正确结论,陷入了乌托邦式的空想。只要世界上还存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斗争,资本主义国家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就不会放弃;只要世界上还存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反社会主义分子也就不会绝迹。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对峙的条件下更是如此。因此,“一国的共产主义”是不可设想的。在实践上,这一提法是有害的。第一,它容易使社会主义国家产生“左”倾冒进情绪。离建成无阶级、无国家的社会主义社会还相距甚远,就提出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实际任务,势必导致“左”倾冒进的错误。1961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上宣称,苏联将在20年内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然后,苏联便产生了“土豆烧牛肉的共产主义”等一系列严重失误,不但未能加速共产主义的到来,而且阻碍甚至破坏了社会的进步。当然,这些失误不能由斯大林来负责任,但是,他的“一国共产主义”的提法,确实对后世造成了不良影响。第二,它容易使社会主义国家产生和平麻痹思想。由于不承认“新战争”的实际危险和国际上的阶级斗争,所以往往导致社会主义国家放松对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颠覆与和平演变两种战略的警惕,使社会主义国家在与帝国主义国家“友好相处”和“友好竞赛”的喧闹声中丧失自己的阵地。苏联的蜕变在这一方面也留下了极其沉痛的教训。

综上所述,斯大林的“一国建成”论,不是在审视国际国内形势和总结革命斗争经验的基础上,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要求提出来的,而是在党内的派别斗争中为击败对手而打出的一面旗帜。斯大林的“一国建成”论,不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结果,而是误解或曲解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某些思想的产物。斯大林的“一国建成”论存在着重大缺陷,因而它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注释:

〔1〕《斯大林选集》上卷,第434—435页。

〔2〕同上书,第285页,第288页。

〔3〕《苏共决议汇编》中文版第3分册,第47页。

〔4〕〔5〕〔6〕《斯大林选集》上卷,第337页,第340页,第442页。

〔7〕〔8〕同上书,第441页,第341页。

〔9〕《斯大林选集》上卷,第441页。

〔10〕《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6卷,第294页。

〔11〕参见《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3卷,第368页。

〔12〕《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3卷,第391页。

〔13〕《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4卷,第313页。

〔14〕同上书,第42卷,第450页。

〔15〕《斯大林选集》上卷第356页。

〔16〕〔17〕〔18〕同上书,第512页,第546页,第511页。

〔19〕〔20〕参见《斯大林选集》下卷第110页, 《苏共决议汇编》中文版第4分册,第72—73页。

〔21〕〔22〕参见《苏共决议汇编》中文版第4分册,第289—290页,《斯大林选集》下卷第399页。

〔23〕参见《斯大林文选》第169—170页。

〔24〕参见《斯大林选集》下卷第471页。

〔25〕《斯大林文选》第478页。

标签:;  ;  ;  ;  ;  ;  ;  ;  ;  ;  ;  ;  ;  

对斯大林“立国”理论的再认识_斯大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