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技意识及其当代形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形态论文,当代论文,意识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科技意识是对科学技术实践活动及其相关对象的反映。按照认识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程序来分析,我们对科学技术的了解和认识首先来自于其表层的部分,即作为科学技术活动认识成果的科学知识。科学知识作为科学技术实践活动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直接结果,在科技意识的结构中显然处于外层部分。但是,科学知识不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在获得科学技术知识的实践活动过程中,科学家们不断总结和积累有关实验或观察的经验教训,提炼出如何才能获得真知的认识程序和工作技巧,并且逐渐形成要求科学共同体普遍遵守的操作规范和一般法则,这个过程的根本东西就是科学方法。更为重要和宝贵的是,在科学技术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体现科学技术实践活动优良传统的科学精神,它反映着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及其对科学家的行为要求和规范,折射出科学家们的人格品质和文化价值观念,规范和制约着科学家从事科学活动的思维习惯和行为特征。因此,在科技意识的结构中,有着三个重要的层面,这就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当前,在科学普及和宣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科学技术知识的介绍和传播,更要重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宣传和普及。
一
众所周知,科学知识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现象、内部结构和运动规律的系统认识成果。科学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是科学研究的结果。目前,按照人们对科学研究概念的一般理解和分类,它是由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种基本形式所组成。所以,科学知识也主要由基础科学知识,应用科学知识和技术开发知识三大部分组成。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呈现出指数增长和高度综合的趋势,因此,科学知识的数量增长和学科范围的扩大是非常惊人的,我们即使废寝忘食、皓首穷经、终生学习也难以掌握科学知识发展的全部。但是,我们可以从宏观整体层次上在上述三个方面了解和把握当代科学知识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大致轮廓。
在当代基础科学知识方面,由于当代基础科学研究的核心部分是自然科学的一些重大基本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我们人类从古至今不断探索的自然奥秘,它与人类树立正确的自然观、认识论等关系密切,因而是一些有着重大哲学意义的基本课题。对这些重大基本问题的探索成果就值得我们加以关注和学习了解。比如,关于物质结构之谜的研究,关于宇宙演化的基本知识,关于地球的起源和演化,关于人类智力的发育和生命本质的新的理论,关于物质运动的线性与非线性规律等等。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的每一重大进展,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新的高度和里程碑。对这些基础科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是构建我们合理知识结构的重要一环。
科学知识中内容更加庞杂、变化更加迅速的是那些与实际问题联系紧密的应用科学知识和技术开发知识,它们对于我们的生产、生活有着更大的影响和作用。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我们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广泛领域都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产业化紧密相关,因此,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终生学习,不断了解和掌握有关高新科技及其实际应用的大量知识。比如,21世纪将是信息科学技术占主导地位的时期,信息科学技术中的微电子光电子技术、信息通讯技术、电脑网络技术等等,这些知识都是我们在信息化时代生存发展的必备知识,没有这些知识,我们在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中就会大大落伍。其它像生命科学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知识,都是我们应该积极学习了解的应用科学知识和技术开发知识的重要方面。
二
在科学技术的实践过程中,科学知识只是科学认识主体认识客观事物获得的最直接的认识成果。与此同时,科学技术认识过程本身也存在着大量的可资总结的方法、技巧和原则等等,成为科技意识的重要内容和我们应该掌握的精神财富,这就是科学方法。从科学研究与科学知识的关系来看,科学方法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工具,是获取科学知识的行之有效的手段。有了这些科学方法,科学研究才能顺利进行;不按照科学方法行事,研究探索所获得的认识结论的可信度就大打折扣。科学方法本质上是规律性认识的应用和在科学研究中总结的相对稳定的认识程序和技巧。这些方法在科学技术实践中经过无数次检验而行之有效,并且为具体的科学实践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原则。比如,实验要有可重复性,要有对照组或者采用双盲法原则等。正是科学方法为我们揭示了科学研究过程的运行特点和规律,才使得科学技术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科技成果源源不断,科学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科学方法对社会其它领域的认识和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实践的发展,会不断产生新的更加有效的科学方法。当代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实践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复杂,突出表现在空间活动范围上越来越大,时间尺度上变化越来越快,层次结构越来越复杂,效果和影响越来越广泛和深远,客观事物越来越呈现出其本身固有的复杂特征。随着认识的触角逐步伸向复杂系统事物,建立在系统科学基础上的系统科学方法也就应运而生,这是当代科学方法的主要进展。目前,比较成功有效的、处理复杂事物(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科学方法,是“从定性到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方法”。这一方法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等人在20世纪80—90年代研究系统科学时总结出来的。这个方法继承了自然科学定量分析的长处和优势,同时又考虑了研究复杂事物时定性分析判断和思辨方法的作用,以及在计算机及其网络发展基础上获取尽可能详尽信息数据的可能,把专家系统(人)、信息数据系统以及计算机体系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一个高度智能化的人——机结合体,通过人机结合和人机优势互补,实现以人为主的知识的综合集成,从定性、定量和直觉判断等方面对客观复杂事物进行综合集成研究。此外,系统科学中黑箱方法、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决策方法等,都对我们研究复杂事物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
三
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不仅表现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更宝贵的是贯彻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之中的,经过长期科学实践形成为优良传统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处于科技意识结构中的最深层,是科技意识的精髓和灵魂,是使科学工作不断前进的本质的东西。科学精神,就其一般意义来说,它是科学共同体(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在科学技术实践中形成的正确对待客观事物以及彼此相互关系的基本态度、基本立场和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科学精神是对科学技术实践本质特征的反映,它折射出科学活动主体的人格品质和文化价值取向,规范和制约着科学家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的思维习惯和行为特征。科学精神一方面被科学家内化为科学良心,为科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非科学性干扰进行理性校正,同时又广泛渗透到普通大众的意识之中,引导着社会生活的广阔领域步入到科学、理性、秩序的道路之上。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相比,科学精神具有更加稳定持久的特性,其精神内涵随着科学技术实践的深入发展而更加明晰和凸现,其作用和影响也更加显著和持久。
科学精神丰富的内容,涉及科学认识主体与客观对象以及科学共同体内部相互关系的方方面面,但其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实事求是,或者说,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最精炼的概括,也是科学精神的集中表述。
如果从科学认识活动的总体特征及其获得科学知识途径的特征来看,科学精神主要体现为理性精神和求实精神。理性精神强调,客观世界本身一是合乎规律的,二是通过主观努力可以加以理解认识的。合乎规律性和可以理解性是客观事物的基本性质,也是科学活动之所以可能的客观基础。理性精神要求人们认识要以客观事实为前提,认识结论要与客观对象相一致,即通常所说的言之有理,持之有故。一句话,要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来认识世界。这是科学活动中科学家对待自己与客观对象关系时必须首先应该坚持的基本态度和立场。求实精神则是强调实验——即检验自然科学理论的主要实践形式——对于获得科学知识(理论)的重要性和基础作用。因为,科学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客观真理性认识,而科学活动的认识成果——科学概念、科学假说是否具有真理性,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不是求助于表演和“发功”,而是依靠科学实验(包括科学观察)来检验和确认。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和重大理论的确认和建立,都是在严格的可控制条件下,经过多次重复实验获得科学事实之后才被接受。求实精神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从求实精神的要求出发,“法轮功”等歪理邪说的荒谬性是不难揭穿的。
如果从科学实践与科学知识的相互关系来看,科学精神又包括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怀疑批判和开拓创新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是贯穿科学活动全过程的本质要求。怀疑或批判的精神,是由认识对象的无限性与认识主体有限性的矛盾决定的。客观世界是无穷无尽、无限发展的,而人的认识总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和具体条件下的认识,是对一定范围内事实的概括和推理,因此,科学认识具有相对真理的特性,科学理论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扩展。怀疑精神正是对这种矛盾关系的正确反映。在实践中,怀疑或批判,是“破”,是对一切过时的事物的超越,而创新则是“立”,是在破除旧对象的废墟上建立新结构的积极行动。科学的发展过程,不仅有“先破后立”,更有“破立并举”,“以立来破”,在创新的过程中实现对旧有科学理论的发展和超越。因此,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的本质要求和鲜明特征。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怀疑或批判启发和促进着发现和创造,而创新又必须接受批判性的检验,这种相互促进、相互作用正好构成了科学理论发展的良性循环。在发展知识经济的过程中,创新更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基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理性精神、求实精神、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主要是体现为科学共同体在处理与客观对象关系时应该坚持的基本态度,实际上,在处理科学共同体内部相互关系时,也有一些需要大家共同普遍遵守的基本规范,比如,互相协作、继承发展、相互宽容、敬业奉献等,这也都是科学精神中的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科技意识不是一个笼统的术语,我们可以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三个层面加以理解和把握。在走向知识经济的时候,我们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学习科学知识、应用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的弘大局面,使全社会从狭义的“科普”走向全面的“公众理解科学”,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铺就科学文明的理性观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