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场经济的利益原则:剩余价值理论新探_市场经济论文

论市场经济的利益原则:剩余价值理论新探_市场经济论文

论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剩余价值理论新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剩余价值论文,市场经济论文,效益论文,原则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市场经济效益原则的内涵。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转所围绕的轴心,是“用最小限度的预付资本生产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①];资本(其人格化是资本所有者)所关心的就是剩余价值同资本价值的比较即资本价值增殖的程度。这里提出了资本效益原则:资本追求剩余价值(利润)最大化的原则。

过去长时期中,由于对马克思主义著作教条式的形而上学的理解和受“左”的思想影响,资本和剩余价值被看作资本主义经济特有范畴,社会主义经济中决无它们存在的余地,资本效益原则当然也就只作用于资本主义经济而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必然归于消失。随着思想禁锢的被打破和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诸如资本范畴和剩余价值范畴也存在于社会主义经济、资本效益原则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的认识,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②]。不过,对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再认识还有待深化。这里,笔者试图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与原则的视角作一些探讨。

依据经济发展过程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对于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范畴和剩余价值范畴,如果剥除其反映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特殊本质,就其一般含义来说,应该将它视作市场经济的范畴,而资本效益原则则是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

我们知道,效益原则始终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原则。马克思指出:“在一切社会状态下,人们对生产生活资料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必然是关心的,虽然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关心的程度不同”[③]。这就提出了劳动消耗量和劳动成果(这里指生活资料的数量)这一衡量一般生产活动的效益的客观尺度。

在商品生产条件下,劳动消耗量和劳动成果的比较,表现为商品的价值量和使用价值量的对比关系。“真正的财富在于用尽量少的价值创造出尽量多的使用价值。换句话说,就是在尽量少的劳动时间里创造出尽量丰富的物质财富”[④]。商品生产的劳动成果首先表现在劳动的结果必须是具有社会使用价值的生产物。耗费在商品上的人类劳动,只有耗费在对别人有用的形式上,才能算数。如果所生产的使用价值不为社会所需要,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若从全社会范围考察,只有某种产品的生产量和供应量,同社会需要量相适应,投在这种产品生产上的劳动才能算数。这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如果说个别商品的使用价值取决于该商品是否满足一种需要,那末,社会产品总量的使用价值就取决于这个总量是否适合于社会对每种特殊产品的特定数量的需要,从而劳动是否根据这种特定的数量的社会需要按比例地分配在不同的生产领域”[⑤]。

在商品生产中,由于用以和劳动成果进行比较的劳动耗费不是个别劳动耗费而是社会必要劳动耗费,致使大于社会必要劳动耗费的个别劳动耗费,其超出部分不能算数;而小于社会必要劳动耗费的个别劳动耗费则仍按社会必要劳动耗费计算和补偿。结果是,不同的个别劳动耗费,其效益是不同的。同时,价值规律还要求不仅在每个商品上只使用必要的劳动时间,而且在社会劳动时间中也只把必要的比例量使用在不同类商品上。“如果某个部门花费的社会劳动时间量过大,那末,就只能按照应该花费的社会劳动时间量来支付等价。因此……总产品的价值……就不等于它本身所包含的劳动时间,而等于这个领域的总产品同其他领域的产品保持应有的比例时按比例应当花费的劳动时间”[⑥]。

由上可见,在简单商品经济中,就个别商品生产者来说,经济效益就是指以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取得尽可能多的价值;而由于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因此这又表现为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生产出尽可能多的合格产品。就整个社会来说,经济效益还包含符合社会需要的社会总劳动在各个部门的合理分配,以尽可能避免与减少社会劳动的损失这一要求。

在社会化的发达的商品经济(在马克思的年代,其唯一形式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而在当代,还包括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进一步展开为价值增殖规律。发达商品生产过程的结果必然是商品价值超过其形成要素即预付资本的价值,也就是资本价值必须增殖。于是,上述一般商品经济的效益原则也就转化为资本效益原则。社会化的发达的商品经济,也就是近代和现代市场经济。因此,资本效益原则也就是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

注重效益是商品经济的内在要求,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越高,经济效益原则的作用也越显著。因此,在社会化的发达的商品经济中,经济效益原则得到最充分的体现。马克思曾经分析了资本效益原则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巨大作用力,指出这是两方面的机制的作用的结果。一是强烈的利益驱动。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获取剩余价值,而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于是,资本主义企业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追求(表现为对利润的无限追求),形成一种强大的动力,促使它们千方百计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资本效益。二是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资本无限地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冲动,表现为各资本主义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它们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竞相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生产方法,降低成本,以此来压制与打败竞争对手。正是由于这种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逼迫着各个资本主义企业要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中求生存求发展。应当肯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对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和各市场主体之间的对抗性矛盾已不复存在,但利益驱动力和市场竞争压力使资本效益原则发挥巨大作用这一点,是没有也不会改变的。

二、决定与影响市场经济效益原则实现的因素。

市场经济效益原则的实现,取决于一系列因素的作用;换句话说,也就是经济效益的提高,依赖于多种手段与方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创造与完善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整套手段与方法,马克思曾对此作过系统的阐述。

(一)提高劳动生产力。“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在这里一般是指劳动过程中的这样一种变化,这种变化能缩短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需的劳动时间,从而使较小量的劳动获得生产较大量使用价值的能力”[⑦]。而决定劳动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则有:劳动者的素质;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应用程度;生产过程社会化和劳动组织状况;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等。

(二)节约不变资本。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能提高利润率。“生产资料使用上的这种节约,这种用最少的支出获得一定结果的方法……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并标志着它的特征的一种方法”[⑧]。

(三)加速资本周转。资本周转速度不同,同量资本在一定时期内的作用程度就不同,所能维持的生产规模也就不同;同时,还会影响到年剩余价值量(或年利润量)和年剩余价值率(或年利润率)。怎样才能加速资本周转?就固定资本来说,就是要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正确提取和合理使用固定资产折旧基金;就流动资本来说,就是要改进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各种条件,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减少流通费用。

(四)充分发挥资本的潜能。货币资本的作用具有伸缩性,一定量的货币资本,“在转化为生产资本之后,包含着生产的潜力,这些潜力的界限,不是由这个预付资本的价值界限规定的,这些潜力能够在一定的活动范围之内,在外延方面或内涵方面按不同程度发挥作用”[⑨]。因此,充分发挥这些潜力的作用,如充分利用决定生产力的诸因素,就能提高资本效益。

(五)重视扩大再生产的内涵形式,并在积累没有增加的条件下寻找生产扩大的途径。尽管资本积累对于扩大再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但扩大再生产同资本积累并不完全是一回事。“一定量的资本,没有积累,还是能够在一定界限之内扩大它的生产规模”[⑩]。例如,在固定资本进行实物更新以前,把一部分折旧基金暂时用于扩大生产能力,或进行实物更新时用效率更高的机器设备来更新;又如,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同量资本可以扩大生产规模。

(六)按照一定比例,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合理分配社会劳动。这与提高宏观经济效益有很大关系。例如,周转时间长和周转时间短的部门的比例安排是否恰当,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宏观经济效益。这是因为,周转较快的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不只是从市场取走劳动力、生活资料、生产资料,也相应地把商品产品(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投入市场,为社会提供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物质要素。而周转较慢的部门,在这同一时期内,只是从市场上取走劳动力及其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取走生产资料,而没有向市场提供任何生产物,以补偿从市场取走的生产资本的各种物质要素。这就决定了资本周转快慢不同的各个生产部门之间,客观上要求保持一定的比例。如果这一比例不能实现或遭受破坏,就会招至社会劳动的巨大浪费。

以上这些为提高剩余价值率即资本效益所运用的手段和方法,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完全适用的。

三、我国经济发展中贯彻市场经济效益原则的重要意义。

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也就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则。不仅如此,它对于我们来说,还有其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使经济效益特别是宏观经济效益的重要性显得更加突出。马克思早就预见到:社会发展、社会享用和社会活动的全面性,都取决于时间的节省。因此,时间的节省以及劳动时间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有计划的分配,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联合生产的基础上仍然是首要的经济规律。他还说:“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①①]。

(二)我国国情特点决定必须把提高效益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我国国情的显著特点是底子薄和人口多,不少重要资源相对短缺。虽然经过建国以来40多年的建设,经济实力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但由于起点太低,整个说来我国经济文化仍然没有摆脱落后状态。而且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人口多,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民收入还很低,我国仍然是世界上很穷的国家之一。而且,我国不少重要资源却相对短缺,如人均耕地为世界的1/3;人均占有水资源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耕地占有水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是世界13个贫水国之一。人均草地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林地面积位居世界120位之后。因此,我们要在国力相对较弱和资源相对不足的约束下,尽快发展生产力,推进现代化,就要依靠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即在增加产出的同时,尽量减少投入,节约资源消耗。

(三)我国经济现状要求把发展的重点转到提高效益上来。经济效益低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尽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不断地反复强调要把全部经济工作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但总的来说经济效益差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扭转。生产消耗高,产品质量低,建设浪费大,资金周转慢、劳动生产率低、企业亏损严重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据国家计委对90种产品物耗的统计,从1985年到1994年,其中50%的产品的物耗大幅度上升。目前我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比日本高3倍,比印度高出1倍。我国能源利用率只有30%,比工业发达国家低一半;钢材成材率仅82%,比工业发达国家低近30%;地下资源总回收率只有30-50%,比工业发达国家低10-20%。再者,产品制造过程损失大。据中国质量管理协会统计,由于产出废品多,每年损失达千亿元,超过全年国有企业上交的利润。此外,由于管理不善和宏观失控引起的亏损也相当严重。国家统计局最近对8省市2586家亏损企业的调查表明,企业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亏损的占80%以上。据建设银行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从1979年到1991年,由于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造成无效投资或投资的生产能力闲置造成的国有资产浪费高达6800亿元。

上述经济现状表明,为了保证国民经济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逐步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过去长时期中,我国在经济发展战略上采取了速度型(粗放型、外延型)的增长方式,并一直延续下来。这种方式具有高收入、高成本、低效率的特点,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例如,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科技进步贡献率约占50%,而我国大约只有25%。如果再沿袭这种增长方式,经济发展肯定是没有出路的,赶超目标也势必落空。所以,我们对于贯彻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实现从速度型(粗放型、外延型)增长方式到效益型(集约型、内涵型)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有紧迫感,真正把发展经济的重点转到调整结构、增加效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上来。

注释:

①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①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第625页;卷32第88页;卷26第28页;卷26第235页;卷26第235页;卷23第350页;卷25第100页;卷24第395页;卷24第565页,卷25第927页。

②关于这方面问题讨论的代表性论著有:蒋学模:《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资本范畴和剩余价值范畴》(《经济研究》1994年第10期)、冯子标等:《论社会主义“资本”》(《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冯子标等:《“社会主义资本”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年9月出版)、武建奇:《应对资本范畴进行怎样的“再认识”》(《经济研究》1995年第3期)、藏志风:《也谈社会主义为什么可以运用资本范畴》(《中国青年报》1994年4月5日)、汤为本:《论广义资本》(《中国财经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等。

标签:;  ;  ;  ;  ;  ;  ;  ;  

论市场经济的利益原则:剩余价值理论新探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