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内耳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凋亡及其相关蛋白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内耳病的表达

自身免疫性内耳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凋亡及其相关蛋白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内耳病的表达

柴亮[1]2003年在《自身免疫性内耳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凋亡及其相关蛋白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内耳病的表达》文中提出自身免疫性内耳病(Autoimmune inner ear disease,AIED)是目前少数几种经恰当治疗可获得较好疗效的内耳病之一。因为尚无满意的检查方法以确定内耳自身免疫的进程,而且人的内耳疾病不能经活检诊断,故建立该病的动物模型对于揭示其发病机理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现有的AIED动物模型还有很多缺点。Fas-FasL信号系统通过介导凋亡在各种生物进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包括发育及组织稳态。Bcl-2可通过多种途径对凋亡进行有效的抑制。在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的组织破坏阶段,Fas-FasL的相互作用可能是共同的致病机制。 目的 1.建立一种自身免疫性内耳病的动物模型,应具有可重复性高,适于进行深入的免疫学分析的优点。以有助于进一步阐明AIED的发病机制、病理特点及内耳免疫反应进程。 2.了解凋亡与AIED发病机制的关系,明确凋亡及其相关分子Fas、FasL和Bcl-2在AIED小鼠的耳蜗中的表达,及其在AIED的产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 1.提取豚鼠内耳膜迷路组织为内耳抗原(Inner ear antigens,IEAg),皮下注射等量IEAg与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的乳剂,加用百日咳减毒活菌免疫近交系动物,C57BL/6小鼠,仅此一次,不再进行加强免疫。 2.ABR法检测反应阈的改变,ELISA法检测血清中抗IEAg抗体水平,光镜下对H.E.染色的切片进行内耳形态学改变的评价,免疫组化法鉴定内耳中浸润的炎性细胞。 3.提取小鼠耳蜗组织RNA,免疫前后耳蜗中Fas、FasL和Bcl-2 mRNA的变化由RT-PCR法半定量检测,以β-actin mRNA为内对照。 4.TUNEL法检测耳蜗组织内凋亡的表达,耳蜗中Fas,FasL和Bcl-2分子的表达变化由免疫组化法检测。 5.实验数据以均值±标准差表示,行方差分析或t检验等统计学处理。

张莉萍, 杨向茹, 夏立军, 张芩娜, 赵海亮[2]2005年在《凋亡及其相关蛋白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内耳病的表达》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一种自身免疫性内耳病的动物模型,了解凋亡与自身免疫性内耳病发病机制的关系,明确凋亡及其相关分子cmyc和Bcl-2在自身免疫性内耳病小鼠耳蜗中的表达,及在其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内耳抗原、完全弗氏佐剂及百日咳减毒活菌免疫C57BL/6小鼠的动物模型,检测听性脑干反应阈的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耳蜗中cmyc和Bcl-2分子的表达变化。结果:免疫后小鼠听性脑干反应阈显着提高,cmyc和Bcl-2在正常和免疫小鼠耳蜗的神经元细胞均有表达,而Bcl-2在二者的内毛细胞、血管纹和螺旋韧带均无表达。两种分子均可在浸润的炎性细胞表达,表达Bcl-2的炎性细胞数量在病程后期逐渐增多。结论:体液与细胞介导的免疫损伤均参与了自身免疫性内耳病的发生,凋亡和坏死均造成了自身免疫性内耳病耳蜗结构和功能的破坏,凋亡在耳蜗损伤和浸润的炎性细胞消散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Bcl-2对抑制耳蜗中发生的凋亡起重要的作用。

董小琴[3]2008年在《TLR4抗体对Hsp70在自身免疫性内耳病中表达的干预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听力残损是一个全球性的医学问题。目前,占人类10%以上的成年人群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感音神经性耳聋(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SHNL),而听力下降随着年龄的老化而日渐增多。像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老龄化人群所占比例会进一步上升,耳聋占人类群体的比例也会进一步升高。我国听力言语残疾者约有2700万人,新生儿听力障碍的发病率达1/1000。听力残损不仅给患者生理、心理及家庭带来痛苦,而且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研究发现,许多感音神经性聋与免疫因素有关,但在临床工作中常不被重视。突发性耳聋(sudden deafness,SD)、梅尼埃病、耳硬化症、慢性中耳炎、颞骨创伤及一些伴发听力丧失的全身免疫性疾病都存在内耳免疫因素。目前,免疫相关性内耳疾病的名称有多种,自身免疫性内耳疾病(autoimmune inner ear disease, AIED)是其暂定统称。近十几年来,该病在世界范围内被报道越来越多,我国也有陆续报道,但因其流行病学特点不清,发病机制亦不明确,故其临床诊断还十分困难。AIED主要症状:进行性、波动性、双耳或单耳的感音神经性聋,可伴耳鸣、眩晕(除外噪音性聋,药物性聋、外伤性聋、早老性老年性聋等),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补体C3、循环免疫复合物等免疫学参数变化。国内外先后报道,在AIED患者中检测出了不同的非内耳组织特异性抗原:热休克蛋白70、Raf-1蛋白、Po蛋白、β-肌动蛋白、β-微管蛋白、68KD蛋白、钙粘蛋白S-100β、Ⅱ型胶原、层粘连蛋白等。由于发病机制不清,既没有确定免疫系统攻击的内耳特异性抗原,又没有特异性实验检查指标,故AIED在治疗原则上还存在争议。至今尚未发现有研究报道证明热休克蛋白70(heat-shock protein 70,Hsp70)的产生是自身免疫性内耳疾病的主要因素,还是一种从属的关联因素以及Hsp70是怎样发挥作用造成内耳损伤而引发AIED的。研究证实,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介导Hsp70的信号传导,诱导hsp70活化NF-кB,启动相关靶基因转录,表达炎性细胞因子及细胞黏附分子(TNF-α,ICAM-1等),介导炎性反应。本课题就此通过建立一种高阳性率的伴听力损害的自身免疫性内耳疾病的动物模型,探讨TLR4、Hsp70、及其信号传导阻断剂TLR4抗体与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内耳病的关系,阐明TLR4/Hsp70在病因学上的地位和重要性,并进一步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同时也为研制受体阻断剂,开发与TLR4有相同靶点的新的抗炎药物提供理论依据,为AIED的预防和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治疗策略。第一部分自身免疫性内耳病动物模型的建立目的:拟建一种高阳性率听力损害的自身免疫性内耳病动物模型,并证实模型建立成功。方法:提取豚鼠内耳膜迷路组织,采用制备性SDS-PAGE从内耳组织中分离、纯化Hsp70蛋白,豚鼠经过环鳞酰胺预处理后,以纯化的豚鼠内耳Hsp70作为抗原与等量弗氏完全佐剂进行颈、背部、足部皮内多点注射接种免疫豚鼠,观察内耳形态变化;检测血清抗Hsp70抗体;测定不同时段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阈值、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C3及循环免疫复合物(circle immune complex,CIC)浓度,并观察内耳损伤程度。结果:动物免疫后7d,ABR阈值最大程度升高,听功能下降;血清IgG、C3、CIC明显升高,这与临床上AIED患者血清学检查结果一致。在患自身免疫性内耳疾病时,组织损伤大多是由Ⅱ、Ⅲ型变态反应引起,可以出现血清IgG、IgM和C3、CIC的升高;血清中检测到抗hsp70抗体;内耳出现炎细胞浸润,螺旋神经节细胞变性、脱髓鞘改变;免疫后14d与免疫后7d结果无明显变化;免疫28d后,上述各值开始降低,听功能开始好转。结论:纯化的同种异体hsp70抗原免疫豚鼠后能够提高ABR阈值,降低听功能,增加血清IgG、IgM、C3、CIC浓度,表明自身免疫性内耳病动物模型建立成功,其中以动物免疫后7d模型建立最为理想。第二部分TLR4介导的Hsp70信号传导与ABR的关系目的:在自身免疫性内耳病动物模型中检测不同时段模型动物内耳TLR4、Hsp70及其诱导产生的NF-κв(P65)、TNF-α、ICAM-1表达与ABR的关系,证实ABR值提高与Hsp70、NF-κв(P65)、TNF-α、ICAM-1表达增加正相关,表明TLR4介导的hsp70信号传导与自身免疫性内耳病的疾病发展过程正相关。方法:从第一部分已知,豚鼠接种免疫后7d内耳形态学和病理改变最明显、28d后开始恢复正常。故选取第一部分接种免疫后7d, 28d的模型动物,断头处死(处死前行ABR检测),提取耳蜗,制作石蜡切片;提取内耳总蛋白;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western blot、ELASA等方法检测上述指标在内耳的表达,运用直线相关方程分析ABR与TLR4/Hsp70的相关性。结果:豚鼠免疫后7d,ABR值最大程度升高,为51.25±3.48dB,听功能下降最低,内耳TLR4、Hsp70、NF-κв(P65)、TNF-α、ICAM-1的表达明显增加,免疫后28d,ABR值降低,为48.75±3.54 dB,豚鼠听功能开始提高,上述各指标的表达也开始下降,ABR与TLR4/Hsp70直线相关分析呈正相关。说明内耳在同种异体外来抗原的刺激下,发生免疫应答,使内耳Hsp70的表达增多;TLR4识别增多的hsp70信号,并介导其信号传导,活化Hsp70,诱导其激活NF-κв(P65),调控和释放炎症因子和炎症介质,引发内耳损伤,听功能亦随之下降。结论:在自身免疫性内耳病动物模型中,ABR值与TLR4、Hsp70、NF-κв(P65)、TNF-α、ICAM-1表达均增加,且ABR值随TLR4/Hsp70表达的增加而升高,直线相关分析证明两者呈正相关。表明TLR4/Hsp70与AIED的疾病发展过程正相关。第叁部分鼓室注射TLR4抗体干预Hsp70在内耳表达的作用的研究第一节鼓室注射不同剂量TLR4抗体干预Hsp70在内耳的动态表达变化目的:鼓室注射不同剂量TLR4抗体,研究抗体注射时间和注射剂量对内耳Hsp70的表达,选择最佳注射时间和抗体注射剂量。方法:豚鼠免疫后2d、5d、7d,每只耳分别经鼓室注射TLR4抗体50、100、150、200、250μg,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western blot等方法观察不同时间不同剂量TLR4抗体对Hsp70在内耳的表达变化,从而选择最佳抗体注射时间和最佳抗体注射剂量。结果:豚鼠免疫后2d,注射50、100、150、200、250μg TLR4抗体,7d后内耳Hsp70的表达逐渐降低,而200μg与250μg剂量使Hsp70表达变化不明显;豚鼠免疫后5d、7d ,鼓室注射TLR4抗体干预hsp70表达的能力逐渐降低,但均发现200μg剂量TLR4抗体能最大程度干预Hsp70在内耳的表达,故选择豚鼠免疫后2d ,鼓室注射TLR4抗体200μg为最佳抗体注射时间和最佳抗体注射剂量。结论:在豚鼠免疫后2d,每只耳经鼓室注射TLR4抗体200μg,可最大程度干预Hsp70在内耳的表达。第二节TLR4抗体干预后NF-κв(P65)、TNF-α、ICAM-1、在内耳的表达变化及意义目的:观察鼓室注射TLR4抗体后内耳NF-κв(P65)、TNF-α、ICAM-1的表达变化,并进一步探讨其可能的病因学机制。方法:将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干预组和对照组,联合早期实验结果,模型动物免疫后2d,干预组施加干预因素:每只耳经鼓室注射TLR4抗体200μg,7d后,每组动物行ABR检测,然后处死动物,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western blot、ELISA等方法检测各组动物内耳ICAM-1、NF-κв(P65)、TNF-α的表达。结果:动物免疫后7d ,豚鼠ABR明显升高,内耳ICAM-1、NF-κв(P65)、TNF-α呈高表达;给予TLR4抗体干预后,内耳NF-κв(P65)、TNF-α、ICAM-1表达明显降低,豚鼠ABR阈值降低,听功能提高。推测鼓室注射TLR4抗体后,与TLR4发生抗原抗体结合反应,阻断了TLR4介导的Hsp70信号传导通路,使Hsp70活性下降和诱导NF-κв(P65)活化转录的功能减弱,从而使NF-κв(P65)调控、诱导产生的炎症因子和炎症介质减少,内耳损伤减轻。结论:鼓室注射TLR4抗体,能抑制Hsp70基因mRNA和蛋白在内耳的表达,提高听功能;减少炎症因子和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内耳炎症反应。提示TLR4/Hsp70在AIED发病中可能起主要作用,它可能是AIED发病的主要机制之一,并为进一步研发受体阻断剂,从而在源头控制炎症反应提供理论依据,为AIED治疗提供一种新的策略。

柴亮, 高扬, 顾之燕, 倪道凤[4]2005年在《凋亡及其相关基因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内耳病小鼠内耳组织中的表达》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凋亡及其相关基因在自身免疫性内耳病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用近交系C57BL/6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免疫7、14、21、28d组,每组16只。提取豚鼠内耳膜迷路组织为抗原,与等量完全弗氏佐剂,百日咳杆菌一次免疫实验组动物,制备自身免疫性内耳病动物模型,应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erminaldeoxynucleotidyltransferase-mediatedd-UTPnickend-labing,TUNEL)检测内耳中的细胞凋亡,应用免疫组化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Fas、FasL及bcl-2在内耳的表达。结果正常小鼠内耳组织中,TUNEL染色阳性细胞极为少见,偶尔在Corti器或球囊斑的支持细胞发现。免疫7d后,内毛细胞和少量的血管纹边缘细胞TUNEL染色阳性,14d后TUNEL染色阳性的细胞数量及种类显着增加,但外毛细胞、螺旋神经节细胞与前庭神经节细胞免疫前后均未见凋亡表达。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正常小鼠内耳中Fas表达广泛,FasL在部分螺旋神经节细胞与前庭神经节细胞表达,bcl-2仅在螺旋神经节细胞、前庭神经节细胞有较强表达。免疫后FasL在各种组织均有较强表达,bcl-2在外毛细胞出现表达,在耳蜗神经元细胞的表达增加。RT-PCR检测正常小鼠内耳组织的FasmRNA、FasLmRNA、bcl-2mRNA均为阳性,FasLmRNA低水平表达,免疫后升高,在2周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bcl-2mRNA在免疫后进行性升高。结论Fas/FasL信号系统介导的凋亡与自身免疫性内耳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关系密切,bcl-2对内耳中Fas/FasL介导的凋亡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张阳[5]2007年在《凋亡调节蛋白Bcl-2与Bax在Ⅱ型胶原建立自身免疫性内耳病中的表达》文中研究指明前言感音神经性耳聋是耳科学重点研究领域之一,自身免疫性内耳病(autoimmune inner ear disease,AIED)被认为是感音神经性耳聋中唯一可望治愈的疾病,因此受到广泛重视。细胞凋亡是在基因控制下的细胞主动死亡,它对细胞的增殖、器官的发生和器官自身平衡的维持有重要意义。许多病理因素可以诱发内耳细胞发生凋亡,但内耳的免疫反应是否可造成细胞凋亡,细胞凋亡及其相关蛋白在自身免疫病中是否也有重要的作用,国内尚鲜有报道。本研究拟应用Ⅱ型胶原(typeⅡcollagen,CⅡ)建立自身免疫性内耳疾病的动物模型,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er minal-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mediated nick end labeling,TUNEL)和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内耳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与Bax在AIED大鼠耳蜗中的表达,了解细胞凋亡在AIED的产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材料:取耳廓反射正常的健康雌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3组。实验组30只,予Ⅱ型胶原全身免疫;佐剂组15只,予以佐剂;对照组15只,予以等量生理盐水。方法:(1)DPOAE检测:各组大鼠于免疫前及免疫后10%水合氯醛(3ml/kg)腹腔注射麻醉,测试1、2、4、6、8KHz处的DPOAE幅值。(2)耳蜗冰冻切片标本的制备:动物麻醉状态下,先后用生理盐水及4%多聚甲醛心脏灌流固定,分离耳蜗,行内灌流后置于相同固定液中4℃24小时。PBS漂洗后置于甲酸-甲酸钠溶液中室温下脱钙10天。PBS洗涤后移入30%蔗糖溶液4℃过夜,沉降后行OCT包埋,恒冷箱切片机沿平行蜗轴方向连续切片,片厚10um。(4)TUNEL法检测凋亡:冰冻切片以3%H_2O_2孵育,加入标记缓冲液及生物素化抗地高辛抗体37℃反应,DAB显色,梯度酒精脱水,封片。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与Bax:冰冻切片,滴加一抗(兔抗鼠Bcl-2和Bax单克隆抗体)及二抗(生物素化羊抗兔IgG)孵育后,DAB显色,封片。以显微图象分析系统计算出TUNEL及Bcl-2与Bax阳性反应物的的平均光密度值。所有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实验结果1.免疫后实验组DPOAE幅值在各频率均较免疫前下降,且有显着性差异(P<0.01),而佐剂组和对照组与免疫前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实验组听力损失耳的Corti器外毛细胞和支持细胞、螺旋神经节、血管纹均可见TUNEL阳性细胞,而照组和佐剂组切片中上述部位仅见极少量的阳性细胞。3.实验组听力下降耳Corti器、螺旋神经节细胞、血管纹Bcl-2蛋白表达阴性,对照组及佐剂组在上述部位Bcl-2蛋白表达阳性。而实验组Corti器、螺旋神经节细胞和血管纹Bax蛋白表达阳性,对照组螺旋神经节细胞、血管纹Bax蛋白表达弱阳性,Corti器表达阴性。讨论本研究应用皮下注射牛Ⅱ型胶原的方法诱导内耳免疫反应,免疫后实验组部分大鼠出现听力下降,累及单耳或双耳,这与AIED的临床发病特点相一致。并且免疫后大鼠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明显升高,这说明内耳抗原在免疫大鼠后产生了抗体,在循环中形成了抗原抗体复合物,提示本实验用牛Ⅱ型胶原成功诱导了自身免疫内耳病的动物模型。细胞凋亡,是在基因调控下的一个严密完整的程序过程,其中Bcl-2基因蛋白家族是与细胞凋亡相关因素中最受关注的基因之一。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听力下降耳大鼠耳蜗Corti器的外毛细胞、血管纹和螺旋神经节均见TUNEL染色阳性细胞,而在对照组大鼠内耳的上述结构仅见极少量TUNEL染色阳性细胞,此结果说明内耳免疫反应诱导了这些细胞的DNA降解。本实验显示内耳免疫反应时,实验组耳蜗上述结构的Bcl-2反应阳性细胞显着减少,而Bax蛋白染色阳性的细胞显着增多,即Bax/Bcl-2的比率显着升高,结合TUNEL染色结果,证实了内耳免疫反应时存在细胞凋亡,并且Bcl-2蛋白家族在调节内耳免疫反应诱导的中起着关键作用,为阐明自身免疫性内耳病的发病机制开辟了新的思路。结论1、证实了牛Ⅱ型胶原可以诱发大鼠产生自身免疫性内耳病,造成鼠内耳形态结构和听觉功能的损伤。2、自身免疫性内耳病发病机制中Ⅱ型胶原起一定作用,但存在种系和个体差异。3、证实了内耳免疫反应可引起耳蜗毛细胞凋亡,凋亡相关蛋白Bcl-2与Bax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佚名[6]2005年在《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第40卷主题词索引》文中研究指明说明:(1)本索引主题词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2)冠有阿拉伯数字、西文姓氏的主题词,按其后的汉字的拼音排序,在汉字相同的情况下,按数字、英文字母、西文字母顺序先后排列;(3)为了集中同一种性质的主题词,采用倒装词,如疱疹,带状,耳部;(4)作者后括号

刘建桥[7]2003年在《针刺对不同应激源所致免疫功能失调早期影响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灸的疗效早已被临床实践所证实。实验证明,针灸并不直接消除致病因子,也不直接针对局部病变组织,而是通过调节机体的功能状态、使失衡的机体恢复稳态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大量的研究进一步提示针灸的疗效与免疫调控有关,但是针灸免疫调控作用的机理即针灸通过何种途径、层次、环节影响机体目前尚不是十分清楚。所以,近年来针灸免疫调控机理的研究成为针灸研究的一大热点。 本实验以束缚和佐剂性关节炎(Adjuvant arthritis, AA)为致病因素,以电针为处理手段,通过检测大鼠血清IL-2含量、血浆、下丘脑和垂体p-EP含量、胸腺HSP_(70)表达、大脑c-fos基因的表达,观察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早期免疫介导物质的变化以及电针对它们的影响,总结针刺影响的规律,进一步阐释针刺免疫调控的机理。 本实验共用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7组,分组如下:正常组(6只)、模型对照组(模型组,6只)、束缚应激模型组(束缚模型组,6只)、电针关元束缚组(8只)、电针六穴束缚组(8只)、电针关元关节炎组(AA关元组,8只)、电针六穴关节炎组(AA六穴组,8只)。实验选取任脉六穴、关元,选穴依据是:从现代医学角度看,任脉六穴、的位置靠近中枢免疫器官胸腺,而且与胸腺处于相同或相近的神经节段;关元穴位于任脉上,中医认为针灸关元穴具有培肾固本,补益元气的作用,是中医传统强壮要穴之一。 实验结果表明: 1、针刺后关节的病理切片HE染色表明:关节病变改变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提示针刺具有减少炎症渗出,促进渗出物吸收,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 2、针刺能促进胸腺HSP_(70)的表达和降低大脑c-fos基因表达。 3、针刺后AA各组下丘脑β-EP含量下降、垂体β-EP含量上升、血浆β-EP含量上升,提示针刺可以促进下丘脑、垂体β-EP释放,使循环血液β-EP含量上升,AA六穴组变化明显,表明针刺引起β-EP消耗性下降后,启动了机体的代偿机制。 4、针刺后血清IL-2含量上升,提示针刺可以抑制机体的炎症反应,增强细胞免疫功能。 5、佐剂性关节炎可导致血浆β-EP含量下降,下丘脑、垂体β-EP含量上升。 6、血浆β-EP和血清IL-2相关性研究表明二者存在正相关(R=0.6589),提示β-EP对细胞免疫功能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7、短期束缚应激模型血液、组织中β-EP含量有所改变,针刺后胸腺HSP_(70)表达增强,大脑c-fos基因表达明显减弱,血液、组织中中β-EP含量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提示针刺对早期免疫失调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8、比较疾病损伤早期治疗与长期治疗的穴位规律特点:关元穴作用持久,具有明显的正向调节作用;任脉六穴作用短暂且效应呈逐渐减弱趋势。 综合以上实验结果可以看出,β-EP可能是免疫-神经-内分泌网络间共同的介导物质,针灸免疫调控的机制很可能是针灸通过影响不同部位β-EP的含量变化进而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而实现的。针灸刺激传导到中枢,中枢调控下丘脑、垂体β-EP释放入血,β-EP与免疫细胞膜表面的阿片受体结合,促进免疫细胞分泌IL-2等细胞因子而发挥针灸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可能是针灸免疫调控的途径之一。 不同应激源对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针灸作为一种良性应激源,对机体免疫功能具有明显的正向调节作用。且关元穴与任脉六穴的作用具有不同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自身免疫性内耳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凋亡及其相关蛋白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内耳病的表达[D]. 柴亮.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3

[2]. 凋亡及其相关蛋白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内耳病的表达[J]. 张莉萍, 杨向茹, 夏立军, 张芩娜, 赵海亮. 临床医药实践. 2005

[3]. TLR4抗体对Hsp70在自身免疫性内耳病中表达的干预性研究[D]. 董小琴. 重庆医科大学. 2008

[4]. 凋亡及其相关基因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内耳病小鼠内耳组织中的表达[J]. 柴亮, 高扬, 顾之燕, 倪道凤.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5

[5]. 凋亡调节蛋白Bcl-2与Bax在Ⅱ型胶原建立自身免疫性内耳病中的表达[D]. 张阳. 中国医科大学. 2007

[6].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第40卷主题词索引[J]. 佚名.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5

[7]. 针刺对不同应激源所致免疫功能失调早期影响的机制研究[D]. 刘建桥.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3

标签:;  ;  ;  ;  ;  ;  ;  ;  ;  ;  

自身免疫性内耳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凋亡及其相关蛋白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内耳病的表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