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政道路设计与交通安全分析论文_曹明庆

辽宁艾特斯智能交通技术有限公司 辽宁省沈阳 110166

摘要:市政道路设计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工程,其设计难点主要在于城市道路的施工方面,在对城市道路进行设计时,不仅要科学合理,还要充分考虑施工难度问题,其设计方案要便于施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城市道路建设逐渐得到完善。但是,道路设计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交通安全的问题需要引起相关设计人员的注意。本文针对市政道路设计与交通安全之间的联系及影响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市政道路;设计;交通安全

一、市政道路的特点与设计要求

与其它道路相比,市政道路具有以下特点:功能丰富,构成复杂;交通负荷较大,车型、车速差异较大;十字路口、丁字路口较多,两侧建筑物较密;交通负荷在时间与地点上存在不同。对于城市中心道路和繁华地段,还存在不同程度的早高峰、晚高峰、交通管制等特殊情况。上述这些特点也就决定了市政道路对道路线形、路基路面、行车视野、桥梁隧道的建筑结构等具有特殊的要求,如果市政道路的设计施工达不到这些要求,就会为交通事故的发生埋下祸根。

市政道路与、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城市的个性特色,其通行能力应该与城市所需的交通运输能力相协调。城市规模不同、所处地理环境不同,其市政道路网络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在进行城市市政道路的布局设计时,应该根据城市的土地使用、交通负荷、地形地貌、建筑格局、河川走向、铁路分布等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使设计方案更加科学合理。对此,交通部提出了“安全、环保、舒适、和谐”的八字原则和“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的理念。搞好市政道路设计不仅有利于市政道路建设的顺利开展,还是确保市政道路建设质量的关键,因此,设计者必须全面考虑影响道路质量、埋藏交通隐患的因素,以从根本上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

二、做好道路设计的重要性

交通工程是道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系统工程。交通工程的先决条件是设计。交通工程设计应以提高道路使用功能及其安全性为目标。交通工程的线路设置以沿线地形、地物为基础,综合考虑线路位置的设置。通过选线确定道路走向,随选定的几何线形来确定桥涵等构造物的位置、安全设施,使之更趋于合理。影响交通安全的因素有很多方面,道路设计是道路的安全性的基础。道路线形的好坏,对驾驶者而言,就是能提供其安全性、快速性及舒适性的程度。合理的道路设计,可以提供醍目的行车方向,提供良好的视距,增加驾驶人员的心理舒适期望。道路设计要综合考虑道路功能、行车安全、自然环境等因素,坚持地形选线、地质选线,做到安全选线;充分考虑道路设施的自身安全和运营安全,避免并消除道路事故多发点和安全隐患;要尽量采用改善平纵线形的措施,从而解决行车安全问题,针对长陡纵坡行车安全问题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故道路设计工作必须做好道路立体线形的设计,保证道路安全、舒适、和谐。

三、市政道路设计与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联系

交通事故多发,安全隐患有时候不只是人的原因,因为道路设计的不合理而酿成的惨祸,所以,要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就要想办法提高道路的安全合理性能,做好道路的技术设计。全面的考虑到一切有关于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隐患,进一步优化道路的技术设计,规避所有可能性的道路危险的发生。所以,现通过对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与道路线性的关系进行深度分析,并就不同的因素对道路安全的影响做简要阐述。

四、市政道路设计易造成道路交通事故的问题

城市道路的规划没有结合地理、人文和城市特色,设计城市道路时存在相对混乱的局面,和城市形象的差异性较大,最为严重的问题是市政部门在规划城市道路时,并没有征求市民意见以及不断改变的需求,也不考虑不同地区城市道路的功能性不同,仅简单根据以往的经验以及规范所提供的标准图纸进行设计,致使规划出来的道路无法满足城市居民的使用要求,丢失了城市道路建设的根本。就现今而言,我国交通道路的规划和管理水平还无法达到畅通工程的需求,工程建设不符合民生需求,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不够人性化,建设阶段不能满足道路使用标准,所体现的现代城市道路规划的问题体现如下。

4.1平纵线形与平纵组合问题

4.1.1平面线形

水平对齐方式应是垂直的、持续的、平衡的和兼容的地形,地形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水平对齐方式设置是否合理,是否适合驾驶员的心理,视觉和习惯,是行车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曲线半径的选择,要注意前后的线性协调,不应该突然减小半径曲线。长直线或线形较好路段,车速难以控制到设计车速,而不是采用最小曲线半径。差的地形条件下一部分的地形,技术指标的曲线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渡,防止突变,避免采用长直线尽头设小半径圆曲线。

4.1.2纵断面线形

纵断面线形应与地形相适应,设计成视觉连续、平顺而圆滑的线形,避免了频繁的跌宕起伏,在短距离内,应尽量不采取垂直边坡极限轮廓的设计,同时纵断面设计必须能够满足线视线要求。长、大纵坡中卡车行驶中处于劣势,上坡导致速度减慢,妨碍后续的快速车辆的超车,超车需求一旦增多,“强超硬会”的可能性增大,同样也就降低安全性,而下坡导致刹车过热,降低刹车效率,更容易导致交通事故。

4.2视距问题

足够的行车视距使驾驶员有充足的时间准确判断前方道路上方向和坡度的变化;驾驶员据此选择合适的车速和相应的车道,以避免追尾或避幵路障绕行;或在突发事故情况下,将车停靠在紧急停车带上。视距不良是诱发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影响行车视距的因素常见的有以下几种:①平面弯道上曲线半径偏小,若遇到内侧障碍物遮挡,视线形成暗弯(内侧有建筑物、树木、路堑边坡等);②纵断面上的小半径凸形竖曲线夜间行车车头灯照射距离、下穿式立体交叉的凹形竖曲线,都有可能存在视距不足的问题;③光线强烈变化;④雨雾天气能见度降低;⑤沿线景观设计不协调对视距的影响。

4.3地基和台背材料方面的问题

道路设计的地基最容易受到生态环境的影响,产生地基独有的特点。地基的特点主要表现含水量较高,空隙较大,强度能力较低。因此,如果遇到车辆荷载的情况,再加上道桥自身的重量后就极易出现塌陷的现象。在道路设计实际施工中,一般都会选择透水性比较好的材料来建造台背,但是透水性好的材料有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空隙率较大,要想将其压实就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会导致道路设计发生沉降。

4.4软基的设计处理方面的问题

由于施工技术的限制,在对软基的设计时,不能及时发现软土地基,使现实情况与设计理念产生偏差,导致道桥墩的施工质量达不到要求。除此之外,由于道桥工程的施工时间较长,有些工程单位盲目的追求工程完工速度,只想快速竣工,不注重工程质量,在施工过程中没有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操作,这样不仅严重影响工程质量,出现裂缝,车辙,泛油等各种病害(见图1),还为道桥在投入使用后路基沉陷埋下相当大的隐患。

4.5路网结构设计不合理

当前,许多城市的路网结构设计存在不合理现象,造成道路系统自身功能的严重紊乱。城市道路交通生成点与干路系统之间的连接缺乏过渡性设施,导致城市交通流量多集中于主要交通干道,造成交通拥堵,严重阻碍了城市交通分流系统的形成和完善,不利于不同类别的道路系统功能的发挥,对人们的日常出行造成影响。

4.6道路交叉口不够通畅

很多市政道路设计人员在进行道路设计时,对于相关知识和信息了解不足,缺乏交通工程理论的指导,从而使得市政道路的设计方案与实际脱节,在道路交叉口处存在严重的交通拥堵现象,影响着路段和交叉口的交通通行能力。部分道路交叉口的红线、车道数与市政道路路段上完全一样,使得市政道路的交通能力大打折扣,通行能力受到限制,加上道路交叉口受过往车辆和行人的影响较大,存在相互等待或相互避让的现象,造成了道路网络资源的严重浪费。

4.7缺乏对特殊道路的考虑

这里的特殊道路主要指盲道。相对于正常人来说,盲人对于道路的需求是不同的,而现代市政道路设计时,往往会忽略这一特殊群体,对于盲道的设计不够重视,布局不合理,管理不到位,盲道中没有可以为盲人明确提示方向的物品,并且在道路两端或居民点出入口存在盲道中断的现象,进一步加大了特殊群体的出行难度。

五、避免引起道路交通事故的市政道路设计措施

规划城市道路前,首先应开展调查活动,科学论证道路建设的合理性,然后组建专门的技术攻关小组,评价道路建设的优劣。城市道路实施环节,应对各施工阶段的规划工作合理掌控,并开展监督与跟踪调查工作,在规划初期,应以保障道路建设的权威性为首要任务,使道路规划能满足城市居民的出行要求,保证交通安全。同时,在规划设计城市道路时,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核心设计理念,综合考虑交通,安全,经济等重要要素,科学制定规划方案(见图2)。

5.1平面交叉口的设计措施

合理设计设置交叉口位置和数量。司机驾驶与不同的汽车行驶在不同的路面上,每天奔波于各种不同的路段,车辆越多,地形越复杂的路口就更容易发生交通事故。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交叉路口的车辆行驶轨迹和车速,更要考虑车辆的行驶状态以及车辆前方的车道,所以考虑的多了,精神就不易集中,所以,交通意外事故通常发生在岔路口。合理的设计岔路口的位置和数量可以更好的减少意外交通事故的发生,交叉口的位置最好设在直线路段上,设置水平曲线的时候,曲线的半径是大于最小曲线半径的,所以,道路交叉口位置不应设在顶部的凸形垂直线,交叉点的斜率变化也不应太大。

5.2采用平纵组合设计措施

行车安全性的大小与不同线形之间的组合是否协调有密切的关系,不良的线形组合往往是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道路线形的设计,必须集中平整,垂直的表面上的合理组合。车辆运动学和力学不仅要满足的要求,并应考虑到驾驶员在视觉和心理上的问题。平纵组合设计应该考虑车辆的动态,驾驶员视觉和心理上的要求,路面排水要求,为道路使用者提供一个良好的驾驶环境。

5.3选用合理的施工材料

在道路设计过渡阶段要结合实际的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等情况合理选择施工材料。首先要对各种土壤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各种土壤之间的差别,分析土壤的性能和性质,了解什么样的土壤适合什么样的材料,结合实际施工条件来选择建筑材料,其次,要注意所选材料的特性会不会对工程的质量造成不良影响,如空隙较大的材料,压实度就比较低,在施工中很容易就发生变形,因此,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空隙率小且透水性好、压实度高的材料进行施工,综合考虑土壤的性质和性能,这样才能保证道路设计在投入使用后保证地基沉稳,不使地基变形。

5.4使用土工格栅抑制地基变形

通过使用土工格栅可以使路基的荷载下降。土工格栅作为一种特殊的工程材料具有良好的应力和应变分散作用,可以减少路基在摩擦时台背的垂直应力,并且在质量较大的车辆荷载的反复作用下使路面具有一定稳定性,使沉降现象发生的概率降低,保证工程的稳定性。

5.5加强对城市快速路的规划设计

城市快速路是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道路建设中等级最高的道路。加强城市快速路的建设,可以缩短远距离出行的时间,为人们提供便利。在对城市快速路进行设计规划时,必须从城市的实际需求出发,对城市的形态布局和规模进行综合考虑,对城市是否需要建设快速路进行合理分析,并对快速路的建设地点进行科学选择,在兼顾安全与经济的前提下,将快速路与城市道路网络融为一体。设计人员在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以及地理环境,严格把关,做好质量管理工作。在设计施工图纸和施工方案时,要充分考虑施工的难点,结合交通工程原理和力学原理等进行。同时,要设计多个施工方案,通过对比,选择性价比最高的设计方案,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

5.6加强道路节点设计

在对市政道路节点进行设计时,要根据节点功能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设计方法,充分发挥节点的交通功能。加强道路节点设计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5.6.1针对性原则

市政道路设计人员在对道路节点进行设计时,要针对城市的实际情况,结合现有的交通设计成果、城市规划以及交通规划,制定切合城市交通实际的设计方案。

5.6.2协调性原则

要根据道路交叉口的位置以及交通流量,对其进行适当的改进,增加交叉口进出口处的车道数量,扩大交叉口的空间环境,使得道路交叉口的交通通行能力与市政路段的通行能力相互协调。

5.6.3以人为本原则

对于过街设施如过街天桥、斑马线等的设计,必须根据该路段的交通流量,设置相应的宽度,减少拥挤现象的发生。

5.6.4节约原则

在对市政道路进行设计时,要在保证设计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消耗。对于现有路段,要努力挖掘潜力,做到物尽其用。立交桥的设计要结合地形,尽量节约用地和资金。

5.7加强道路整体格局设计

要对道路组成因素进行统一整理和规划,加强道路整体格局设计,以道路的交通通行能力为标准,对相应设施进行合理的比例分配和布局,充分考虑道路的环保问题以及行人、车辆的安全问题。要结合路段的实际交通流量,对原有车道数量进行相应的调整,减少交通拥堵现象的发生。

5.8加强特殊道路设计

对于盲道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使用盲道北向砖指示方向,在道路节点或盲道两侧,设置盲文指向标,方便盲人判断自身所处的环境。

结语

如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发展迅速,车流量与日俱增,所以道路交通的修建变得尤为重要。保障道路交通的安全更是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证,所以改善道路条件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道路的合理设计起到了重要意义。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道路上的汽车更是日益见长,与此同时,科技不断创新,车子的性能和技术含量的提高,伴随的是驾驶速度也被不断提高,交通事故的发生几率也随之上涨。所以,要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就要想办法提高道路的安全合理性能,做好道路的技术设计。全面的考虑到一切有关于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隐患,进一步优化道路的技术设计,规避所有可能性的道路危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古劲松.浅谈如何利用高质量的公路几何设计保证交通安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9).

[2]梁兴胜.市政公路设计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5):41.

[3]李世伟.市政道路设计应注意的问题探讨[J].河南科技,2013(6):143

论文作者:曹明庆

论文发表刊物:《北方建筑》2016年12月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23

标签:;  ;  ;  ;  ;  ;  ;  ;  

关于市政道路设计与交通安全分析论文_曹明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