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为主治疗无先兆型偏头痛疗效及机理的临床研究

电针为主治疗无先兆型偏头痛疗效及机理的临床研究

郑英典[1]2000年在《电针为主治疗无先兆型偏头痛疗效及机理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偏头痛(MI)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一般认为是因颅内外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所引起的反复性发作性头痛。发作时常伴随恶心、呕吐、畏光、畏声和视觉紊乱症状,头痛常发生在头的一侧,呈搏动性。偏头痛虽然可以列入中医的“头痛”证中,但因其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的特点,故应归属于“脑风”、“头风”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与风邪客于巅顶、脏腑功能失调和瘀血阻络有关,运用中医学和针灸治疗偏头痛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治疗近年来虽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目前为止尚无“根治良方”。近年来针灸治疗偏头痛进展很快,且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其中电针治疗应用得最为广泛。本研究在导师组的指导下,采用太阳、丝竹空透率谷、列缺、颌厌透悬颅为主穴,并辨证配穴,运用电针和针刺治疗无先兆型偏头痛,并与尼莫地平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其临床疗效,探讨和阐明电针为主治疗无先兆型偏头痛的疗效和作用机制。 1.电针、针刺和尼莫地平治疗无先兆型偏头痛临床疗效评价 根据临床症状将无先兆型偏头痛分为三类:头痛发作时畏光、畏声;头痛发作时伴有呕吐、恶心、和头痛发作时伴有畏光、畏声且呕吐、恶心。每类无先兆型偏头痛均随机分成电针组、针刺组和尼莫地平治疗组,选择太阳、丝竹空透率谷、列缺、颌厌透悬颅为主穴;水不涵木型配肾俞、太溪、太冲;痰热内阻型配阴陵泉、丰隆、关维;肝风上扰型配太冲、阳陵泉、风池。经过治疗发现电针组疗效优于针刺组和尼莫地平组,而针刺组与尼莫地平组比较,两组疗效无差别,三组比较,电针组疗效最佳(总有效率为72.15%)。MWA采用电针、针刺、尼莫地平治疗后,各症状组临床疗效无差异(P>0.05)。同时,通过对电针治疗无先兆型偏头痛不同中医证型的疗效分析,发现电针对每类无先兆型偏头痛三个证型的的疗效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电针疗法治疗MWA,乃导师组通过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和实验研究总结出的较为完善、效果独特的治疗体系,具有平肝潜阳、滋水涵木、祛风化痰的作用,从而使之熄风通络,补肾填髓,促进脑部血液循环,达到止头痛的目的。 2.电针治疗对无先兆型偏头痛患者颅内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影响 电针治疗MWA患者0.5小时后,立即做TCD检查,结果发现,各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电针能迅速降低颅内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缓解血管痉挛状态,从而达到缓解偏头痛症状的目的。电针、尼莫地平均能降低颅内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与治疗前比较,P<0.01)。电针组与尼莫地平组比较,二者在降低平均血流速度幅度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无先兆型偏头痛患者经电针治疗后 TCD改变的机理可能是:电针治疗可调节血管的舒缩功能,从而排除脑血管痉挛,调节血流平均速度,进而达到治疗偏头痛的目的。 3.电针治疗对无先兆型偏头痫患者血浆6-Keto-PGF;。(6-酮前列腺素Fla)和TXBZ (血浆血栓烷 BZ)的影响。 偏头痛与血小板聚集及血管舒缩功能有关,而前列环素(PGI。)和血浆血栓烷A。 (TXA。)均与这:者关系密切,但 PGI。和 TXA。本身在体内代谢中均不稳定。6-Keto-PGF;。是PGI。的稳定代谢产物,TXB。是TXA。的稳定代谢产物。本研究表明,电针、尼莫地平均能明显降低偏头痛患者血浆TXB。含量,均能明显提高血浆Keto-PGF。显含量。二组比较,二者在降低 TXBZ及提高 Keto-PGF;。幅度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作用机制可能是:电针能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干扰了花生四烯酸的环氧化酶代谢,使头痛区PGI。合成能力增强,血小板产生*队能力降低,抑制血小板聚集,调整m二。一*MZ动态平衡紊乱的异常情况,促进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4.电针治疗对无先兆型偏头痛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于的影响。 近年未研究表明:细胞因子参与了偏头痈的病理过程,其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在偏头痛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表明:无先兆型偏头痛发作期血清u-6及TNF水平均显著升高,二者呈正相关,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发作较频繁,持续时间较长的无先兆型偏头痛患者血浆IL-6及TNF水平相对较高,提示几-6及‘l’NF在偏头痛发向中起一定作用;电针组与尼莫地平组均能明显降低血清TNF含量及血清IL-6含量,二组比较,电针组降低TNF、IL6含量明显优于尼莫地平组,提示电针是治疗无先兆坝偏头痛比较理想的疗法,其疗效作用途径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浆IL-6及TNF水平而达到治疗目的。 5.电针治疗对无兆型偏头痛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影响。 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ZR)由激活的T细胞释放,是一种上要免疫抑制性物质。本研究结果显示:各组无先兆型偏头痛患者治疗前血清SIL-ZR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后。采用电针、针刺和尼莫地平治疗后,各组患者血清中SIL-ZR水平均显著降低。提示SIL-ZR参与

香伟雄[2]2016年在《少阳经穴刺络放血治疗实证偏头痛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观察少阳经穴刺络放血治疗偏头痛的疗效,与针刺组做对照,通过客观评价刺络放血疗法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及安全性,初步探讨刺络放血疗法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理,为刺络放血疗法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本研究收集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香港同仁中医中心诊断为偏头痛且符合纳入标准的偏头痛患者共60例。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按照随机简单数字的方法分为两组,其中刺络放血组(治疗组)30例,针刺组(对照组)30例。偏头痛的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3年国际头痛学会(HIS)制定“头痛疾患的国际分类”的无先兆型偏头痛及有先兆型偏头痛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的偏头痛的辨证分型的诊断标准,其中纳入实证型偏头痛患者,包括肝阳上亢头痛、血瘀型头痛和痰浊头痛。治疗方案:治疗组选取两组穴位角孙、中渚、足临泣与丝竹空、外关、丘墟,两组穴位交替应用进行三棱针点刺放血治疗。对照组选取患侧太阳、风池、率谷、悬颅、头维穴,及双侧太冲、外关、足临泣穴,应用普通毫针刺法,两组均隔天治疗一次,5次为一疗程,共2个疗程,即20天。疗效评价标准有: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量表)、头痛积分量表、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评分量表(MSQ)。即时镇痛疗效评定采用VAS疼痛评分量表观察治疗后0.5h、2h、6h两组患者的得分;综合疗效评定采用头痛积分量表得分进行评分。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偏头痛患者60例,没有脱落及未完成试验者。通过对刺络放血组和针刺组患者基线水平的分析,包括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与病程比较分析、治疗前视觉疼痛模拟评分量表(VAS)、头痛积分量表(包括两组患者每月头痛发作次数、发作时头痛程度、每次头痛发作时间及头痛发作时的伴随症状评分)、偏头痛特异性生活品质问卷(MSQ)评分(涉及功能受限、功能障碍、情绪影响三个方面的评价),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以上指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VAS评分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VAS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可比性。治疗后0.5h、2h、6h时两组患者的VAS得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值均小于0.05)。两组间比较,治疗后0.5h及6h时,刺络放血组患者VAS得分明显低于针刺组患者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刺络放血组患者VAS评分降低得更加显著(P<0.05)。结果表明:在即时镇痛疗效方面,刺络放血疗法和毫针针刺法在偏头痛的即时镇痛方面均有疗效,而且刺络放血疗法在偏头痛的即时镇痛方面比毫针刺法疗效好;在整体止痛方面,刺络放血疗法和毫针针刺法在改善偏头痛程度方面均有疗效,而且刺络放血疗法在对偏头痛头痛程度改善方面比毫针刺法疗效好。头痛积分量表评分治疗前后比较:(1)两组患者头痛发作次数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每月头痛发作次数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头痛发作次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每月头痛发作次数评分差异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可降低偏头痛患者头痛发作评分,可以减少患者每月头痛发作次数,但两种治疗方法对减低偏头痛患者每月头痛发作次数方面疗效相当。(2)两组患者头痛程度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头痛发作时疼痛程度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头痛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间比较,两组患者头痛程度评分差异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可降低偏头痛患者头痛程度评分,可以缓解患者发作时头痛的程度,但两种治疗方法对缓解偏头痛患者发作时头痛程度方面疗效相当。(3)两组患者头痛持续时间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头痛持续时间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头痛持续时间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间比较,两组患者头痛持续时间评分差异性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头痛持续时间评分降低得更加明显。结果表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可降低偏头痛患者头痛持续时间评分,可以减少患者发作时头痛的持续时间,而治疗组患者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头痛持续时间减少得更加显著,说明刺络放血疗法在减少偏头痛患者头痛持续时间方面效果优于针刺组。(4)两组患者头痛发作时伴随症状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头痛发作时伴随症状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头痛发作时伴随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间比较,两组患者头痛发作时伴随症状评分差异性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头痛发作时伴随症状评分降低得更加明显。结果表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可降低偏头痛患者头痛发作时伴随症状评分,可以缓解患者头痛发作时伴随症状,而治疗组患者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可以更加明显地缓解伴随症状,说明刺络放血疗法在缓解偏头痛患者头痛发作时伴随症状方面的效果优于针刺组。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MSQ)评分治疗前后比较:(1)两组患者功能受限领域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因偏头痛所致功能受限领域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功能受限领域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两组间比较,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两组患者功能受限领域评分差异性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功能受限领域评分升高更加明显。结果表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提高偏头痛患者功能受限领域评分,可以改善偏头痛患者因本病而致的功能受限的状况,而治疗组患者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可以更加明显地改善偏头痛患者因本病而致的功能受限的状况,说明刺络放血疗法在改善偏头痛患者功能受限方面的效果优于针刺组。(2)两组患者功能障碍领域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因偏头痛所致功能障碍领域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功能障碍领域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两组间比较,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两组患者功能障碍领域评分差异性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功能障碍领域评分升高更加明显。结果表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提高偏头痛患者功能障碍领域评分,可以改善偏头痛患者因本病而致的功能障碍的状况,而治疗组患者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可以更加明显地改善偏头痛患者功能障碍的状况,说明刺络放血疗法在改善偏头痛患者功能障碍方面的效果优于针刺组。(3)两组患者情感影响领域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因偏头痛所致情感影响领域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情感影响领域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两组间比较,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两组患者情感影响领域评分差异性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情感影响领域评分与对照组相当。结果表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提高偏头痛患者情感影响领域评分,可以改善偏头痛患者因本病而致的情感影响的状况,而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改善偏头痛患者情感影响的方面疗效相差不大,即刺络放血疗法与毫针刺法在改善偏头痛患者情感影响方面的疗效相当。两组患者治疗后综合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30例患者中治愈5例(占16.7%),显效15例(占50%),有效8例(占26.7%),无效2例(占6.7%),总有效率达93.3%;对照组30例患者中治愈2例(占6.7%),显效8例(占26.7%),有效14例(占46.7%),无效6例(占20%),总有效率达80.0%,经统计学Raddit检验分析,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治疗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即刺络放血疗法在治疗偏头痛的综合疗效评价中,疗效优于针刺组。结论:从剌络放血组和针刺组治疗后的综合疗效来看,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3.3%,对照组总有效率达80%。两种治疗方法均对偏头痛患者有良好疗效,而刺络放血疗法疗效要高于针刺法。刺络放血组和针刺组均可改善偏头痛患者疼痛程度,无论是即时镇痛效果还是综合止痛效果,而且刺血组对患者头痛改善程度更加明显。两种治疗方法均可减少偏头痛患者头痛发作次数和头痛持续时间,缓解偏头痛发作时伴随症状,改善因偏头痛而致的功能受限、功能障碍及情感影响的状况。并且刺络放血疗法在减少偏头痛持续时间、缓解疼痛和发作时伴随症状及改善因本病而致功能受限和功能障碍方面具有比毫针针刺法更高的疗效。少阳经刺络放血疗法具有疗效显著、操作简便、安全性好等特点。采用本法治疗偏头痛体现了针灸“本经有病本经求”、“凡治病必先去血”的治疗原则与方法,成熟的理论体系以及显著的临床疗效为刺络放血疗法治疗偏头痛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林坤成[3]2010年在《电针治疗无先兆性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偏头痛是多发病,常见病之一,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紧张,生存压力的日益加大,偏头痛的发病率又有所增高,并且累及人群广泛,影响因素复杂,且反复发作,各种疗法难以彻底治愈,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和沉重的医药负担,同时引发不同程度的心理、社会及经济问题。无先兆性偏头痛是偏头痛中最为常见的类型,约占偏头痛病人的80%。目前偏头痛治疗方法很多,如西药、中医药和针灸等,但由于其发病机制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治疗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试验性的。探讨治疗本病的发病机制有效治疗手段和疗效机理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导师许能贵教授积数十年临床经验总结,根据祖国医学脏腑经络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生理解剖知识,形成了一套效果较为独特的针刺治疗方法。为了深入研究我国偏头痛患者的发病特点和发病机制,寻找疗效确切且无毒副作用的治疗方法,本研究在导师的指导下,运用主穴为主,并辨证配穴的电针和针刺的方法治疗无先兆偏头痛患者,观察其临床疗效,并探讨其疗效机制。研究目的运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无先兆性偏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毫针刺法的基础上加上电针,系统观察治疗前后的症状,发作周期和时间等变化,探讨本方法在治疗无先兆性偏头痛方面的操作规范,适用范围,禁忌症,综合分析和评价近期、远期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台湾德昌中医诊所或立安中医诊所就诊并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无先兆性偏头痛患者147例。无先兆型偏头痛的临床表现,将本病分为三类:头痛发作时伴随畏光、畏声;头痛发作时伴有恶心、呕吐;头痛发作时伴有畏光、畏声且恶心、呕吐。每类无先兆型偏头痛均随机分成电针治疗组及单纯针刺对照组两组。并对疗效进行综合评价,同时根据临床表现和祖国医学理论,将每类无先兆型偏头痛又分成常见的水不涵木、痰热内阻和肝风上扰三种证型,并对电针治疗本病不同中医证型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电针组总有效率为72.15%,优于单纯针刺组总有效率为52.94%。采用电针及单纯针刺两组治疗无先兆性偏头痛后,各症状比较临床疗效无差异(P>0.05)。电针组及单纯针刺组均末出现明显副作用。本研究根据望、闻、问、切四诊所得的临床资料,将三类无先兆性偏头痛患者均分为水不涵木、痰热内阻、肝风上扰三个证型,采用电针治疗观察电针对中医不同证型的疗效,电针主穴为丝竹空透率谷、颔厌透悬颅、列缺、太阳;水不涵木型配穴为:太溪、肾俞、太冲;痰热内阻刑配穴为:头维、丰隆、阴陵泉;肝风上扰型配穴为:太冲、阳陵泉、风池。治疗结果经过统计学分析,发现电针对每类无先兆性偏头痛患者二个中医证型的疗效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运用太阳、丝竹穴透率谷、列缺、颔厌透悬颅为主穴,并根据不同证型辨证配穴的以电针为主的疗法具有疗效确切、实用、无副作用等优势,值得推广应用和进一步的疗效机理研究。

陈勤[4]2009年在《少阳经穴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代谢组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采用基于核磁共振(NMR)的代谢组学(Metabonomics)方法。分别研究急性偏头痛大鼠模型电针治疗前后的血浆代谢谱图改变和无先兆偏头痛患者针刺治疗前后的血浆代谢谱图改变。通过比较少阳经特定穴与少阳经非穴电针治疗对急性偏头痛大鼠模型血浆~1H-NMR谱图的影响、少阳经特定穴针刺治疗对无先兆偏头痛患者血浆~1H-NMR谱图的影响,探讨少阳经特定穴对偏头痛治疗作用的特异性及其内在生物机制。方法:1、5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偏头痛模型对照组、循经特定穴组、循经非穴组、正常对照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按CRISTINA方法皮下注射硝酸甘油(NTG)制作急性偏头痛大鼠模型。循经特定穴组以电针“外关”、“阳陵泉”作为治疗方法;循经非穴组以电针“少阳经非穴”作为治疗方法。运用~1H-NMR技术获取急性偏头痛大鼠血浆~1H-NMR谱图,运用模式识别技术对谱图进行分析,并进行组间比较。2、纳入无先兆偏头痛女性患者9名,毫针针刺角孙、外关、阳陵泉、丘墟连续治疗5天,运用~1H-NMR技术获取无先兆偏头痛患者针刺治疗前后~1H-NMR谱图,运用模式识别技术对谱图进行分析。比较无先兆偏头痛患者针刺治疗前后血浆~1H-NMR谱图变化,并与健康女性血浆~1H-NMR谱图进行比较。结果:1.硝酸甘油注射对大鼠体内的物质代谢有显著影响:与正常组比较,硝酸甘油诱导的偏头痛大鼠模型血浆中Lac(乳酸)、3-HB(β-羟丁酸)、Glucose(葡萄糖)、Glu/Gln(谷氨酸/谷氨酰胺)、Cre(肌酐)等物质含量升高;脂类(Lipid(脂类)、LDL/VLDL(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N-乙酰糖蛋白(Nac)、丙氨酸(Ala)含量下降;2.生理盐水组大鼠血浆内小分子代谢产物的种类和含量与正常组接近,与模型组存在明显差异;3.循经特定穴电针能够降低偏头痛大鼠异常升高的Lac、Glucose、Glu/Gln(谷氨酸/谷氨酰胺)含量,使其血浆水平向正常水平靠近;循经非穴电针也能降低偏头痛大鼠异常升高的Lac含量,但对Glucose、Glu/Gln没有调整作用;4.偏头痛患者与健康人比较,血浆Glu/Gln、Ala(丙氨酸)、UFA(不饱和脂肪酸),Cho(胆碱)、VLDL/LDL含量升高;血浆Lac、Glucose、Nac含量降低;5.经少阳经特定穴针刺治疗后,偏头痛患者体内的Glu/Gln、Nac、Oac、Ala等物质含量均向对照组靠近,针刺对Lac、Glucose以及脂类物质水平改善不明显。结论:1.硝酸甘油皮下注射所引起的血浆小分子物质变化可能与继发于血管扩张、神经源炎症和疼痛等反应。少阳经特定穴电针治疗对急性偏头痛大鼠血浆内小分子物质的改善作用优于少阳经非穴。少阳经特定穴对偏头痛状态下异常升高的血浆谷氨酸、葡萄糖水平具有调整作用,这种作用与少阳经非穴比较显示出特异性。2.无先兆偏头痛患者体内的高谷氨酸水平可能与无先兆偏头痛患者体内的痛觉敏感和血小板功能异常有关;少阳经特定穴针刺对无先兆偏头痛患者体内的物质代谢具有良性调整作用。偏头痛患者体内的糖类、脂类物质水平是否与偏头痛存在必然联系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李嘉[5]2008年在《刺血疗法结合电针治疗无先兆性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无先兆性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一般认为是因颅内外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引起的反复性发作性头痛。发作时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光,头痛常发生在头的一侧,呈搏动性。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近年来无先兆性偏头痛的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并且发病年龄提前。因此加强对无先兆性偏头痛的研究,为临床探求一种安全、操作简便、疗效确切的新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法进行前瞻性实验研究,收集无先兆性偏头痛患者5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8例患者采用刺血疗法结合电针治疗的方法;对照组29例患者单独采用针刺进行治疗。治疗组及对照组均为隔日治疗1次,2周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疼痛指数、治疗前后视觉模拟VAS评分。研究结果1.总体疗效:治疗组痊愈13例、显效13例、有效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43%:对照组痊愈8例、显效12例、有效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2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2.治疗前后两组V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对于治疗无先兆性偏头痛疼痛程度有一定改善。治疗前后VAS差值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于头痛程度的改善,治疗组要优于对照组。3.从每次治疗前后视觉模拟VAS评分差值来看,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刺血疗法缓解疼痛的即时效应优于对照组。4.从治疗前后疼痛指数相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疼痛指数疗效百分比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对患者头痛程度、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总体改善要优于对照组。研究结论1.刺血疗法配合电针及单纯电针疗法对于无先兆性偏头痛患者的症状体征均有改善,但刺血疗法的总体疗效优于单纯电针组。2.两组对于无先兆性偏头痛的疼痛程度、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均有改善,刺血疗法的即时镇痛效果明显优于电针组。

方震[6]2014年在《电针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单纯针刺和电针取穴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疗效差异,为临床治疗无先兆偏头痛推广一种更为方便有效的方法。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无先兆偏头痛患者,按就诊顺序先后,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电针组和针刺组,每组各50例,参考石学敏主编的《针灸治疗学》中的头风篇,主穴取头维、率谷、百会、风池、太阳、合谷、三阴交,针刺组进针后平补平泻,阴阳偏胜者随症施用补泻手法,留针30分钟。电针组取穴同针刺组,进针后选头维-率谷,风池-太阳两组连接韩氏电针仪,采用疏密波,频率为2Hz/100Hz,强度1-2mA,以患者耐受为度,通电30分钟后出针。各组每周均治疗5次,2周为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分别对治疗前后的疼痛计分评定(包括头痛程度用VAS评分、头痛持续时间、头痛指数)及偏头痛PRO量表评分进行观察和分析,并于治疗结束3个月后回访,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结合回访结果,统计有效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安全性、依从性评价。结果1.治疗前后两组自身比较头痛程度(VAS评分),头痛持续时间,头痛指数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头痛程度(VAS评分),头痛持续时间,头痛指数有统计学意义(p<0.01)。2.电针组治疗前后的偏头痛PRO量表评分减分值大于普通针刺组,经统计检验p<0.01。3.两组总体疗效比较,经统计检验,总体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4.两组病例治疗过程中安全性及依从性良好,适合临床观察分析。结论1.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有效缓解疼痛,减少头痛持续时间,降低头痛指数,电针组头痛指数下降作用更优,说明电针组对无先兆偏头痛的改善作用更好。2.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有效改善偏头痛对工作及生活的影响,提高心理适应性,其中电针组的疗效更明显。3.本研究表明电针在临床上治疗偏头痛的效果更佳,本研究对临床中偏头痛的治疗有指导意义。

张月圆[7]2016年在《子母补泻配穴法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比较子母补泻配穴法与常规配穴法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肝阳上亢型偏头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取百会、风池、头维,施捻转提插泻法。治疗组再按照子母补泻配穴法泻行间、补复溜,对照组采用常规配穴法泻太冲、侠溪,补太溪,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4周。通过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头痛症状积分的变化,比较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治疗后头痛症状积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均P<0.05)。2.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头痛症状积分差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下降的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3.治疗组愈显率为66.6%(20/30),优于对照组愈显率36.6%(11/30)(P<0.05)。结论:1、子母补泻配穴法和常规配穴法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均有疗效。2、子母补泻配穴法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疗效优于常规配穴法。

林锦长[8]2011年在《透刺疗法结合电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通过规范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偏头痛患者为对象,观察透刺头部腧穴治疗偏头痛与常规针刺治疗偏头痛的即时镇痛疗效和总疗效的差异,以探讨透刺头部腧穴治疗偏头痛的临床应用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研究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偏头痛病例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5例选用百会、神庭、头维、角孙、太阳等穴,采用透刺疗法,神庭透百会、头维透率谷、角孙透太阳;对照组35例采用常规针刺,穴选太阳、率谷、风池、外关、太冲、足临泣等,两组针刺得气后加用电针,疏密波,频率2Hz/100Hz,电流强度的范围在0.1~1.0mA,以患者耐受为度。两组每次治疗30min,5次/周,共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后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偏头痛发作的次数、发作程度、头痛强度、持续时间、伴随症状、VA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生存质量评分,以判定近期疗效,治疗结束1个月后随访观察各项指标,比较两组远期疗效。结果:(1)近期疗效:①治疗组总有效率(91.18%)明显高于对照组(78.13%),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治疗组头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发作程度、VAS计分以及头痛强度治疗后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显示,除持续时间评分外,治疗组其它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2)远期疗效:①治疗组总有效率(94.1%)高于对照组(84.38%)(P<0.01):②入组8周治疗组头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发作程度、VAS计分及头痛强度均优于治疗前(P<0.05),入组8周两组间比较显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③对两组生存质量WHOQOL-BREF各维度得分治疗前后自身进行比较,治疗后,两组在生理领域得分、心理领域得分评分比较上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成组t检验,P<0.01),两组在环境领域得分评分比较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成组t检验,P<0.05),而其他3个维度的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成组t检验,P>0.05),可认为试验组可以更好地改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和环境领域三个维度的得分。结论:对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总疗效、中医证候总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治疗方法对改善偏头痛及中医症状上均有较好疗效。而透刺法在改善头痛发作次数、头痛程度、伴随症状(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上疗效要优于对照组。对生存质量WHOQOL-BREF各维度得分的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均可有效改善生存质量,但试验组在改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和环境领域三个维度上较优。

姜海威[9]2014年在《膈俞刺络拔罐治疗偏头痛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采用膈俞穴刺络拔罐治疗偏头痛后患者的症状及脑血流速度的变化,探求膈俞穴刺络拔罐疗法治疗偏头痛的机理,为膈俞穴刺络拔罐疗法治疗偏头痛提供理论依据。证明它是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手段。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膈俞穴刺络拔罐组)和对照组(单用药物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取双侧膈俞穴用三棱针刺络拔罐治疗,每周2次,每次间隔2天,2次为1疗程,共4疗程。对照组每晚睡前10mg西比灵口服,一周一疗程,共4疗程。所有病例在治疗的前两周不能服用相关药物。观察即时疗效及短期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各项观察的指标和治疗前比较都有明显减低;对两组治疗前后的各项疼痛评分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提示两种疗法都具有减低头痛程度、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等作用;对两组治疗后的疼痛综合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提示在镇痛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的脑动脉血流速度异常对比提示:两组的脑动脉血流速度异常的改善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提示在改善脑动脉血流速度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在改善偏头痛的疼痛方面和脑动脉血流速度方面的效果,膈俞穴刺络拔罐法优于口服药物。

李学智[10]2009年在《电针少阳经穴对偏头痛患者脑内葡萄糖代谢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电针少阳经特定穴对偏头痛患者脑内葡萄糖代谢的影响,探索循经取穴干预偏头痛的脑内特异性响应特征,探讨经穴效应的脑内神经信息调制基础。方法:健康受试者8名,偏头痛(无先兆型,左侧痛)患者30例。将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3组:少阳经特定穴电针组、非穴电针组、偏头痛组,前两组分别应用电针刺激左侧少阳经穴及非穴进行治疗,少阳经特定穴选取风池、外关、阳陵泉,非穴选取上下肢的3个非经非穴点。治疗结束后,运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18)F-FDG PET)采集脑内葡萄糖代谢信号,健康受试者及偏头痛组不针刺直接行PET扫描。应用统计参数图(SPM2)软件分析电针经穴与非穴的脑内神经信息响应特征。结果:1.扫描后三组偏头痛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均有降低,少阳经特定穴电针前后与非穴组、偏头痛组扫描前后比较,VAS评分的降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2.偏头痛患者脑内葡萄糖代谢增高区主要见于同侧(左侧)脑干(脑桥及中脑)、双侧小脑前后叶、同侧枕叶的梭状回和舌回、双侧海马旁回及双颞叶部分区域;代谢减低区主要见于前额叶皮质、眶额叶皮质(BA11、47)、右扣带回前部(BA24、25)和左扣带回后部(BA23、31)、双侧顶下小叶和中央后回以及双侧颞叶部分区域。3.与偏头痛组相比,电针少阳经穴激活了对侧(右侧)岛叶(BA44、45)、对侧前扣带回、顶下小叶等区域,代谢减低区见于左右小脑、对侧海马旁回及基底核区、感觉运动皮质(中央前后回,BA3、6、40);针刺后脑功能变化有回归正常的趋势。4.与偏头痛组相比,电针非穴激活了边缘系统的双侧海马旁回、扣带回后部、双侧顶叶缘上回、顶下小叶(BA40)、额叶(双侧BA4、6)、双侧颞叶、双侧枕叶梭状回、楔叶、楔前叶等区域;代谢减低区见于小脑前后叶、前额叶、海马旁回、右颞叶部分区域。与健康人相比,有明显的脑干、双侧顶枕叶(枕中回、枕上回、楔叶、楔前叶、顶上小叶,BA5、7、18、19)等代谢增高区以及前额叶皮质、右前扣带回等代谢减低区。结论:1.少阳经穴相对于非穴电针干预偏头痛显示出相对特异性的脑内神经信息响应特征。2.针刺少阳经穴可能通过脑干-丘脑-基底节-岛叶-边缘系统-皮质的综合调控网络发挥对偏头痛的镇痛效应。3.边缘系统中的前扣带回、海马旁回等结构,可能参与针刺的镇痛神经调制网络,但在针刺经穴和非穴不同刺激负荷下,其兴奋或抑制的性质、部位和强度可能不同。

参考文献:

[1]. 电针为主治疗无先兆型偏头痛疗效及机理的临床研究[D]. 郑英典.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0

[2]. 少阳经穴刺络放血治疗实证偏头痛的临床观察[D]. 香伟雄.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

[3]. 电针治疗无先兆性偏头痛的临床研究[D]. 林坤成.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

[4]. 少阳经穴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代谢组学研究[D]. 陈勤.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9

[5]. 刺血疗法结合电针治疗无先兆性偏头痛的临床研究[D]. 李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

[6]. 电针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方震.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4

[7]. 子母补泻配穴法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疗效观察[D]. 张月圆.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6

[8]. 透刺疗法结合电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D]. 林锦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

[9]. 膈俞刺络拔罐治疗偏头痛临床研究[D]. 姜海威.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4

[10]. 电针少阳经穴对偏头痛患者脑内葡萄糖代谢影响的研究[D]. 李学智.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9

标签:;  ;  ;  ;  ;  ;  ;  ;  

电针为主治疗无先兆型偏头痛疗效及机理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