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计算与评价方法研究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计算与评价方法研究

任俊[1]2004年在《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计算与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提出并研究了用EHTV法进行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计算与评价。EHTV建筑节能设计计算与评价法包括:建筑围护结构EHTV指标、EHTV空调采暖耗电量计算及基准EHTV指标。 建筑节能设计中围护结构的设计和能耗指标的计算非常重要。对居住建筑,我国已颁布了包括采暖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叁个节能设计标准,对北方寒冷地区,用建立在稳态传热基础上的有效传热系数法进行能耗计算;对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围护结构受室外动态温度和太阳辐射热的综合作用,明确应采用动态方法计算围护结构传热。 建筑围护结构传热量指标(Envelop Heat Transfer Value)是单位建筑面积通过各围护结构的传热量。EHTV指标中考虑了外墙、外窗、屋面的温差传热及太阳辐射热作用,也包括了围护结构在动态热作用下的蓄热和放热影响。EHTV简化计算的基础是将这些动态热作用分解为等效温差、标准窗太阳辐射得热等参数,而且系统地提出外遮阳系数,简化了建筑遮阳对外窗太阳辐射得热的计算方法。 建筑能耗计算不仅考虑围护结构的传热,而且要包括空气渗透传热、内部得热、室内照明、空调采暖设备的能效比等因素。在室外动态变化的气象条件及围护结构动态传热的影响下,这些参数对能耗的影响非常复杂,难以用理论公式简单计算。本文提出了空调采暖耗电量系数和建筑物形状修正系数,在一个简单的公式中综合了上述各种影响。 夏热冬暖地区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已采用规定性指标及性能性指标进行节能设计,EHTV法简化了能耗计算方法,适用于性能性指标的设计。基准EHTV指标则创新地解决了受规划要求、地形、使用条件等限制的各种体形建筑节能控制指标为相同带来的矛盾,明确建筑节能设计的关键是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水平及设备能效比。 EHTV指标及相关参数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对一个设计模型用动态模拟程序DOE-2进行模拟计算的基础上,研究的关键是建立的模型及计算条件要具有代表性,分解各因素的方法要科学。本文以室外气象条件为依据划分各地空调、采暖计算期,EHTV指标各参数是空调、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暖计算期的平均值。研究表明EHTV指标及参数能客观地反映围护结构的动态热作用。 EHTV指标的研究吸取了国外及香港地区OTTV指标的研究经验,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创新。首先是扩大了指标的适用范围,OTTV主要是针对炎热地区的空调节能指标,EHTV指标能适用于各种气象条件,此外EHTV的能耗计算方法,解决了OTTV指标不包括空气渗透、采光、空调采暖设备等因素,不能直观反映建筑能耗的不足。 本文以 EHTV指标、能耗计算方法及基准ElnV指标为基础,设计了EHTV计算程序,将各地的计算参数放入数据库,可以直观、方便地进行EHTV指标、基准EHTV指标计算,并评判设计的建筑是否符合节能要求。 EHTV的研究表明其方法合理,使用方便,和动态模拟程序DOE一2的计算结果相比,EHTV的计算结果误差较小,数据可靠。EHTV法能适应各种气象条件下的节能设计和计算,EHTV指标能反映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水平,基准EHTV指标为更合理的节能设计指标。因此EHTV指标及能耗计算方法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必将促进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发展。

赵敬辛[2]2014年在《豫西南地区保障房绿色建筑应用技术及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豫西南地区,保障房建设缺乏适宜的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策略,致使住宅室内环境质量与居住舒适度较差;由于地域气候、经济水平、生活习惯的特殊性,现行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不适宜在该地区应用,影响了绿色建筑在当地的推广。基于以上问题,本文选取该地区保障房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示范工程----绿色保障房实例进行了研究。论文共分四部分进行论述:首先,提出问题、确定研究对象和路线,对保障房、绿色建筑和评价标准的基本理论展开阐述、解读与比对,归纳绿色保障房建设要点,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基本的理论支持。其次,针对研究对象的现状表现进行了调查和总结,通过对豫西南地区南阳市的四个保障房社区的调研结果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总结当地气候特点、能源结构、经济水平和居民热舒适适应行为及保障房建设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再次,结合南阳保障房绿色建筑的设计过程,利用计算机对被动式规划技术的效果、住宅户内舒适度、居住能耗进行模拟分析和测算;通过环境分析结果,确立了保障房套型设计优化模型和绿色建筑适宜技术;从费效比的角度出发,对绿色能源应用技术进行甄选;结合社区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及都市农业种植园优化配置方案,对社区绿地碳汇量进行测算,提出了节约型绿化技术方案。最后,结合前期调研数据与分析结果,以南阳市保障房绿色建筑研究成果为基础,编制了豫西南地区保障房绿色建筑评价系统,为该地区保障房绿色建筑设计、建造、评估提供一个多方协同工作的技术平台;并通过实际案例测试,初步验证其合理性与可行性。本文从住户居住舒适度需求与国家标准之间的差距入手,以当地传统住宅套型为基础,针对地方行为习惯和资源存量,结合案例研究过程,提出了适宜该地区保障房的、能够提高室内环境质量与居住舒适度的绿色建筑应用技术,建立了符合地域特征的、经济合理的设计优化模式;依据研究结论,编制了基于信息技术的豫西南地区保障房绿色建筑评价系统。

杨玉兰[3]2009年在《居住建筑节能评价与建筑能效标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能耗在总能耗中所占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能源消耗不但加剧能源危机,而且造成环境污染。当前,我国建筑用能中十分突出的问题是能源利用效率低,而且建筑室内舒适性较差。建筑节能评价和能效标识是提高我国建筑能效的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措施之一。然而当前我国建筑节能评价及能效标识研究存在以下不足:首先,当前建筑节能评价研究尚未构建出一个获得普遍认同的建筑节能评价体系及权重分配;其次,当前建筑节能评价及能效标识方法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运行阶段的计算机建筑能耗模拟,尚缺乏具有说服力的建筑节能综合评价模型及方法;第叁,建筑节能评价是比较复杂的课题,评价中存在主观判断与客观判断,主观判断中必然存在不确定信息和不完全信息,然而,就作者当前的知识水平而言,未发现如何处理建筑节能评价中的不确定信息和不完全信息的文献资料。针对目前建筑节能评价及能效标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本文主要从以下七个方面对建筑节能评价及能效标识进行研究。第一章对能源短缺和能源使用造成的环境影响背景作简要说明。对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叁大类建筑节能相关的评价方法:清单列表法、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和基于建筑运行能耗计算和模拟的建筑节能评价方法作简要的对比分析,并指出以上方法存在的主要不足。此外,本章还简要概述了我国建筑节能评价与能效标识现状。第二章提出了一套建筑节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方法主要从以下叁方面获得评价指标的输入:1)学术论文中的建筑节能评价指标体系;2)国外建筑节能及环境评价方法;3)我国现行建筑节能技术标准规范。在以上叁个指标来源的基础上,按照数据可得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和多准则决策规则进行指标的筛选,形成我国居住建筑节能评价指标体系初稿。并通过在建筑节能评价体系初稿基础上的专家问卷调查及访谈,对指标初稿进行修正和完善,最后得到一套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评价指标体系。第叁章在比较目前常见的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方法的基础上,选择群体层次分析权重模型作为建筑节能评价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根据问卷调查的方法和原理,组织专家问卷调查。根据专家问卷调查结果,计算出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评价指标权重。后验数据一致性结果分析表明本次调研数据一致性达到非常满意的程度,而且调查专家人数合适并且权重结果稳定可信。第四章以证据理论和国家及地方建筑节能技术标准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建筑节能评价与能效标识模型。将该模型应用到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评价,形成了一套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与能效标识方法。方法主要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满足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中强制性标准条款;第二个层次是对已经满足了强制性条款的居住建筑进行建筑能效标识。能效标识采用在证据理论和证据推理算法基础上构建的建筑能效标识模型进行。建筑能效标识主要有两个步骤:首先,从各建筑节能评价指标出发,依据本文已经建立的一套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评价指标建筑节能等级信度分配原则,对被评建筑进行建筑节能等级信度分配;然后,应用证据推理算法将分项指标信度综合成为最后的建筑节能等级信度分配。本章所建立的建筑节能评价与能效标识模型既结合了当前建筑节能技术标准又能处理评价中的不确定和不完全信息。不但具有完整的数学理论基础,而且还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第五章开发了一套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评价及能效标识方法的计算机软件工具。采用Delphi作为开发工具,应用软件工程理论和方法指导,以第四章建立的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评价与能效标识方法为基础,开发出了一套基于windows的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评价和能效标识软件工具1.0版本。第六章为了演示和验证本文提出的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评价及能效标识方法和软件工具。应用本文开发的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评价与能效标识方法和软件工具对重庆一实例建筑进行节能评价及能效标识。同时,应用我国即将正式发布的《节能建筑评价标准》对该实例建筑做节能评价。两种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趋于一致。演示和验证结果说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切实可行,评价结果稳定可靠。第七章对本文所作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做简要总结,并对下一步的研究提出展望。

许景峰[4]2005年在《间歇采暖条件下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和设备节能设计是实现建筑节能与热舒适的两个重要手段,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影响。使用者不同的需求对应不同的设备运行模式,不同的设备运行模式会产生不同的设备节能设计,同时也影响建筑节能设计。但目前在制定国家建筑节能设计相关标准时,仍然沿用连续采暖、空调模式进行建筑能耗的计算,对建筑进行节能设计和节能效果评价,却未考虑实际的设备运行状况,使得预测的节能效果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同时,在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评价上也未考虑不同运行模式对其影响,使得目前对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评价不够精确、合理。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评价是进行建筑节能设计的前提和基础。为了更准确的评价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本文通过对不同墙体在不同采暖运行模式下的建筑能耗和热舒适度的理论和实测研究,分析了在不同模式下不同墙体的热工性能,为正确评价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提供了方法,为建筑节能设计和节能效果评价提供更可靠的依据。本次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 章),课题的提出。首先对热舒适环境、建筑节能、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空调系统节能设计四个方面目前的现状进行综述,并指出当前存在的一些不足,阐明了本课题——“间歇采暖条件下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评价研究”的研究意义。第二部分(第2 章),运行模式的确立。通过对成都地区居住建筑采暖、空调系统运行模式及其建筑能耗状况的问卷调查,确定了本课题研究的5 种采暖运行模式。第叁部分(第3、4、5 章),课题研究的理论分析。通过对墙体非稳态传热数值计算方法的研究,确立了本文理论模型计算的方法。通过对DOE2IN 与DeST-h两款建筑能耗软件模拟计算结果的对比,发现软件之间与自身均存在一定的差异,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作者利用隐式有限差分法建立了描述传热过程的数学理论模型,并采用MATLAB 数值计算软件进行程序编制和计算,通过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 第四部分(第6 章),课题研究的实测分析。通过对成都节能展示中心检测房的冬季现场测试,对不同墙体在不同采暖运行模式下的热工性能进行评价,虽然测试所得的结果不是很理想,但其规律验证了理论传热模型的正确性。第五部分(第7 章),课题研究的结论与展望。通过对理论和实测结果的总

邓建英[5]2016年在《新建居住建筑节能监管效能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建筑节能是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政府、各相关企业孜孜以求的目标。我国每年新增建筑面积达18-20亿m2,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场,建筑能耗已占全社会总能耗的27.5%,且呈逐年上升之势。近年来的国家住房制度改革推动新建居住建筑迅速发展,新建居住建筑能耗随之快速增长。为了控制能耗,政府要通过有力的监管推动新建居住建筑节能工作有效运行,控制新建居住建筑能耗的增长速度。因此,完善与加强新建居住建筑节能监管是很有必要的。目前新建居住建筑节能监管效能评价面临五个方面突出问题:1.如何确定新建居住建筑节能全过程闭合监管的要素及其权重,从而有效评价监管效能的问题。对新建居住建筑节能项目,不能从立项、规划、设计、施工、质量监督、能效检测及竣工验收、物业管理等方面,系统建立监管效能评价体系,实现建筑节能的全过程闭合监管评价。2.新建居住建筑节能政府内部监管不到位,导致监管效能低下的问题。政府信息管理不到位,政府规划、设计、图审把关不严,擅自变更、降低节能标准的行为时有发生。政府策略管理不到位,部分地方市县政府和主管部门认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不到位不会被追责、被问责,违法违规成本很低。政府强度控制能力欠缺,存在“建筑用能总量控制目标缺失,建筑领域的节能量数据无法反映真实情况的问题”。3.新建居住建筑节能政府对市场监管的评价面临存在政策信息传递缺失的问题。新建居住建筑节能政府对市场监管效能评价指标存在偏差,导致信息在监管层级传递过程中扭曲,直接影响到新建居住建筑节能产出效能目标的实现。4.如何在合理的利益分享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服务机构协助政府监管效能的评价问题。在实施新建居住建筑节能监督管理过程中,政府及相关部门处于委托人地位,是信息劣势方;受政府及相关部门委托的建筑节能服务机构处于代理人地位,是信息优势方,服务机构可以凭借信息优势产生道德风险行为。5.如何有效解决新建居住建筑节能监管过程中涉及各主体之间利益冲突,实现最优监管效能的问题。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政府与开发、建设企业之间、政府与建筑节能服务机构之间、建筑节能使用者与房地产开发企业之间存在相互交织、动态变化的利益博弈。目前国内外对新建居住建筑节能监管效能评价的相关研究较少,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还很不成熟。我国目前对新建居住建筑节能监管效能评价的研究尚处于空白,既缺乏监管所需的基础能耗数据,也缺乏对新建建筑低能效高能耗行为的有效控制手段,难以保证新建居住建筑节能运行中实现监管的目标:低能耗高能效,从而提升监管效能。因此,论文研究新建居住建筑节能监管效能的评价问题,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论文所做的工作如下:1.提出新建居住建筑节能监管效能评价的指标体系。论文通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专家调查论证、调研问卷等方法,从新建居住建筑节能政府内部监管效能评价、政府对市场监管效能评价、服务机构协助政府监管效能评价叁个维度和综合角度,构建一套较为完善的新建居住建筑节能监管效能评价指标体系。新建居住建筑节能监管效能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不同层次的指标群,是对新建居住建筑节能监管效能分项指标的综合,能较全面地反映新建居住建筑节能监管效能的基本特征。2.提出新建居住建筑节能监管效能评价的模型集合,用于叁个维度的监管效能评价以及监管效能综合评价。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模型,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基于政府信息管理能力、政府策略管理能力和政府强度控制能力3个准则,构建新建居住建筑节能政府内部监管效能评价模型。运用模糊网络层次评价法,基于建筑节能投入、建筑节能产出与使用者需求3个准则,构建新建居住建筑节能政府对市场监管效能评价模型。运用证据推理法,基于物业运营效能与建筑节能协会督查效能2个关键影响因素,构建新建居住建筑节能服务机构协助政府监管效能评价模型。运用证据推理法,基于新建居住建筑节能政府内部监管效能、政府对市场监管效能、服务机构协助政府监管效能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结果,建立新建居住建筑节能监管效能综合评价模型。运用新建居住建筑节能监管效能评价样本与数据,进行应用研究与分析。3.建立监管博弈模型,找出各主体提升新建居住建筑节能监管效能的优化策略。从政府内部监管层面、基于企业开发建设与使用者需求的市场监管层面、基于服务机构的协助监管层面3个层面,针对新建居住建筑节能监管过程中涉及主体之间利益冲突与博弈关系,构成贯穿新建居住建筑节能政策执行始终的利益博弈过程,建立新建居住建筑节能监管博弈模型:中央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委托-代理博弈模型,政府对开发、建设等企业的监督-管理博弈模型,基于服务机构层面的激励-约束博弈模型,基于使用者需求层面的诚信传递博弈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政府、企业、服务机构各方优化新建居住建筑节能监管效能的策略及建议。4.在研究新建居住建筑节能监管效能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当前建筑节能总体形势分析,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建筑节能潜在发展空间很大,合适的监管实施强度可以减缓甚至逆转中国建筑能耗快速增长的态势。要因地制宜提高新建居住建筑节能监管效能,降低建筑能耗。要强化政府监管政策:节能政策应从“提高能效”转向“总量控制”,强制性与自愿性政策组合使用;实行建筑能耗信息公开;优化城市空间格局、产业布局;健全建筑能耗总量控制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加大依法治理力度,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创新市场监管机制:强化激励约束机制;激励新建居住建筑开发企业等参与主体;综合运用政策手段引导和推动社会合理用能;发挥市场机制拓宽资金渠道;强化节能政策的监控与评估。要健全协助监管政策:提升建筑节能服务行业;规范物业节能管理体系;健全建筑节能的法律法规;加大建筑节能宣传培训力度。要健全政策保障机制:保障资金投入;保障信息对称;保障节能目标;保障广泛监督,形成良性的新建居住建筑节能政策运行机制,推动良性的新建居住建筑节能市场循环,促进建筑节能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仇红涛[6]2012年在《内蒙古地区居住建筑节能综合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建筑能耗占社会商品能源总消费量的比例不断增加,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的正常工作生活的影响日益突出。目前我国在居住建筑节能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建筑节能技术、节能政策等方面,强调建筑节能意义和效果,缺乏对居住建筑节能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价,而建筑节能评价是建筑节能工作开展的依据。对居住建筑节能进行评价就需要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以对其做出正确的评估。通过建立居住建筑节能综合评价体系,对居住建筑节能进行综合评价,既能掌握既有居住建筑的节能情况,又能指导新建居住建筑的节能工作。内蒙古地区地处祖国北部严寒地区,建筑能耗大。而且内蒙古是能源产地,建筑节能意识低,建筑节能形势不容乐观,建筑能耗过高对能源、环境等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参考相关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并结合内蒙古地区自然气候和地理区位特点,构建了建筑综合能耗、建筑设计、建筑围护结构、建筑采暖系统及建筑技术经济五方面为基准层的内蒙古地区居住建筑节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选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评价指标的权重;结合内蒙古地区实际情况,确立了评价基准。最后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构建了内蒙古地区单体居住建筑节能评价体系模型,基于灰色多层次综合评判法构建了多个居住建筑项目节能优劣次序的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工程实例,初步验证了评价体系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内蒙古地区居住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和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祝书丰[7]2007年在《深圳市居住建筑节能竣工验收检测与评价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建节能居住建筑是否达到节能标准的要求,竣工验收时需要检测评价。目前国内外已有的检测与评价方法存在不足,没有一种检测评价建筑整体热工性能的综合方法。本论文通过研究得到一种科学有效、简便易行的关于居住建筑节能性能综合检测方法的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为居住建筑节能竣工验收服务,其具有测量参数简便,便于操作,测试持续时间短等优点。对新建建筑节能性能检测,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测量其能耗。但是该方案在实际中不可行。新建建筑能耗的高低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有关。在自然状况下,室外热环境的影响下,室内温度的衰减、外墙内表面温度的变化与建筑冷热负荷变化存在一定相关规律。因此,本文以室内外温度变化规律为研究的突破口,以软件分析和实测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得出本文研究的结论。本论文提出两个概念“房间自然抵御能力”和“房间自然亲和能力”。用无量纲因表示。“房间抵御自然能力”表征建筑围护结构抵御室外恶劣热环境的能力,旨在考察没有通风情况下围护结构的整体热工性能,称为房间是否节能的本体指标;“房间自然亲和能力”表征通风房间达到室外舒适热环境的能力。“房间自然亲和能力”不仅考察房间自然通风能力的大小,也考察建筑围护结构的散热性能。本文以深圳市已竣工的但尚未入住的居住建筑(不考虑内热源)为研究对象,对该种状态下的居住建筑的各节能参数进行调研统计,确定这些节能参数的取值范围。用DeST软件模拟分析了房间自然抵御(亲和)能力与建筑能耗的相互关系,得出房间空调能耗和房间自然抵御(亲和)能力具有很大的相关性,房间能耗和房间S御值的相关方程为y = -80.542x + 188.4,相关系数R=0.964;房间能耗和房间S亲值的相关方程为y = -176.36x + 554,相关系数R=0.984。得出“房间自然抵御(亲和)能力值”越大,房间空调能耗越低的结论。考虑到竣工验收实测操作性特点,本文通过研究建筑各节能参数与房间自然抵御(亲和)能力值的关系,确定出一栋建筑中节能性能最差的房间,以该房间为测试对象,若空调季节其自然抵御能力大于参照建筑自然抵御能力,就认为该建筑本体达到节能标准的要求。考虑到竣工验收时间性特点,本文对深圳市气象进行归类分析,分别研究节能建筑和参照建筑在不同天气状况下房间自然抵御(亲和)能力的大小关系,以其作为评判实际建筑是否达到节能标准的要求。对比实际建筑和参照建筑房间自然亲和(抵御)能力的无量纲比值可以对实际建筑自然通风等级进行评判。本文还研究了节能建筑和参照建筑全年“房间自然抵御(亲和)能力”差值与太阳辐射强度日平均值的相互关系,确定了适宜进行竣工验收的实测天气条件及评判方案。软件分析结果是否合理需要实测验证。本文作者对深圳市两栋建筑进行实测,对比实测建筑“房间自然抵御能力”和“房间自然亲和能力”和参照建筑的相互关系,实测结果验证了理论研究结论的正确性。最后本文提出了适合深圳市节能居住建筑竣工验收检测和评价的方法,并对测量方法进行规范化。

张强[8]2007年在《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及考核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涉及各方面的利益,改造规模大、体系复杂、头绪多,实施起来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只有进行目标考核评价,从改造结果来综合评价节能改造工作,才能更好的促进节能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本文研究的内容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中子课题叁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关键技术研究的内容。本文分析了我国北方地区既有采暖居住建筑的能耗现状及节能潜力,同时针对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目标识别、改造障碍及我国现有的针对节能改造的经济激励政策进行了分析。以北京地区为例,研究了适合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不同技术方案,并依据全生命周期的评价方法建立了我国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目标考核评价体系,同时根据多指标综合评价法,结合层次分析法、成功度评价法,构建了评价体系的数学模型。通过对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皇木厂村既有建筑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热桥及锅炉供热量测试,得出皇木厂村现有建筑的耗煤量指标和面积热指标,与北京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第叁步节能要求规定的节能标准相比,皇木厂村节能改造的节能潜力巨大。继而对皇木厂村既有建筑提出了节能改造方案,通过方案比较决定采用全面改造围护结构(外墙、屋面和外窗)、热源系统与供热管网系统对皇木厂村进行节能改造,并借助数学模型计算得到改造后的建筑面积热指标和耗煤量指标,结果显示节能减排效果显着。另外,根据全生命周期的评价方法,利用已经建立的评价体系的数学模型,对皇木厂村既有采暖建筑节能改造目标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为A(成功)级,同时验证了全生命周期评价体系是可行的。本文通过研究我国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目标评价体系,得出了有实际参考价值的结论,为进一步的节能改造研究提供了参考资料,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发展。

黄茜[9]2012年在《节能建筑模块化体系设计与评价及仿真优化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十二五”是我国建筑节能工作推进的关键阶段,然而随着我国节能建筑的蓬勃发展,同时也出现节能建筑工业化水平低,成套技术集成度低,劳动力生产率低,资源消耗高的问题,导致“节能建筑不节能”。在建筑物全寿命周期内,“节能”概念越早进入建筑的设计过程,其节能的效果就越明显。因此,木文在查阅当前国内外节能建筑设计方法、能耗模拟、评价方法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提出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建筑设计理念——构建节能建筑模块化体系进行节能建筑模块化设计。本文按照从实践认识到理论探索,再到实践运用的基本逻辑与线索,基于建筑的集成设计理论、模块化理论和技术经济评价理论,以可持续发展和全寿命周期理论为指导,借助辅助设计——虚拟现实技术,从节能建筑模块化的概念、内涵出发,就节能建筑模块化设计的可行性、机理方法与节能建筑模块化体系的构建、评价模型、可视化仿真及实践应用方而展开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并尝试有所突破和创新,主要进行的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研究了节能建筑模块化设计的可行性。采用了模块化理论中“复杂产品简单化”的思维方式,对节能建筑的体系构成和节能关键技术按类型进行分析。从理论上验证了节能建筑被模块化的可行性;同时运用Logistic方程对节能建筑模块化发展机理进行了推导演绎,从机理上分析了模块化节能建筑的可行性。第二,研究节能建筑模块化体系的构建。包括界定节能建筑模块化体系的内涵、设计原则从发,选取节能建筑的模块要素,构建体系,明确其功能。该体系的构建能够实现节能建筑模块化快速设计。本文还对节能建筑模块化体系中的子模块进行了组合构造出18个大模块,供需求者选择,使模块化设计更加精准。第叁,研究了节能建筑模块化设计的评价模型。包括节能建筑模块化体系评价模型的构建,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评价层次结构,着重选取了4个技术经济评价指标经济技术综合评价,便于业主决策,同时基于现有的节能建筑能耗模拟软件的不足之处的分析,运用matlab开发节能建筑模块化评价软件,使方案评价简单方便。第四,研究了虚拟仿真技术对节能建筑模块化设计的辅助作用。包括节能建筑模块化仿真原理的研究、仿真流程的建立,明确体系仿真的功能。对节能建筑模块化设计的虚拟仿真有助于设计人员、业主和专家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建筑方案的完善和最终确定。第五,节能建筑模块化体系的实施应用。以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园项目为例展示对节能建筑模块化体系的设计使用、评价和可视化仿真,验证节能建筑模块化体系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董旭娟[10]2016年在《夏热冬冷地区住宅供暖与节能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夏热冬冷地区主要包括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其周围地区,总体气候特征表现为夏季湿热、冬季阴冷,昼夜温差小,年降水量大,日照率低。但由于其地域范围广,区域内各地气候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南北方向的气候差异尤其大。夏热冬冷地区不属于集中供暖地区,而调查表明不供暖时冬季室内热环境不能满足舒适性要求,尤其是北部和中部区域居民的供暖需求强烈。近年来,居民采取多样化的自主供暖方式,但不能与合理需求相匹配,室内热环境状况差别较大。部分供暖方式能效低且对环境的危害大,加之该地区住宅没有严格按节能要求设计,更导致了供暖能耗急剧上升,而室内热舒适却并无保障。在对夏热冬冷地区住宅供暖以及冬季室内热环境现状实地调研和测试的基础上,进行了住宅供暖分区研究;总结出该地区的供暖特征,计算和确定了冬季供暖住宅室内设计参数;通过对供暖需求的分析,提出了各分区住宅适宜的供暖方式选择方法;以提高保温性能为目标,优化了住宅单体及建筑围护结构的设计措施。通过实地调研、热环境测试、理论分析、软件模拟等方法对夏热冬冷地区住宅的供暖气候分区和节能优化设计进行了研究,主要成果为:(1)通过对夏热冬冷地区12个典型城市的实地测试和问卷调查,总结了该地区的供暖方式、住宅能耗、建筑构造以及不同供暖方式下的冬季室内热环境等现状。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的室内热环境差异较大且不能满足舒适要求,室内热环境设计参数与实际需求不匹配,缺少根据气候特征对供暖方式的科学引导,供暖住宅围护结构性能差,因此,有必要结合气候差异划分详细的供暖分区。(2)利用系统聚类定量分析的方法,确定了累年最冷月平均温度、采暖度日数HDD18和1月份太阳总辐射作为供暖气候分区指标。提出了采用“气候特征+行政区划”的分区线绘制方法,将夏热冬冷地区划分为北部高供暖Ⅰ区、中部供暖过渡Ⅱ区(包括Ⅱa、Ⅱb两个子区)和南部低供暖Ⅲ区等叁个区域,绘制了供暖气候分区图,并给出了64个夏热冬冷地区代表城市住宅供暖气候分区情况及气象参数表。(3)根据住宅冬季室内热环境、居住行为、着装习惯及人体适应性等热舒适特征分析,针对南北部居民的热舒适需求差异较大的特点,采用主观实际热感觉投票AMV来评价室内热舒适温度,并采用主观评价温度进行验证,分别提出了各供暖气候分区住宅冬季室内设计温度修正限值,北部高供暖Ⅰ区15.0~15.8℃,中部供暖过渡Ⅱ区15.3~16.0℃,南部低供暖Ⅲ区15.8~16.5℃,并建议选取下限值作为室内设计温度。(4)以各分区的供暖适宜性为目标,在综合分析气候条件、围护结构性能、居民在室行为、供暖经济性及舒适度等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各供暖气候分区已建和新建住宅的适宜供暖方式。并针对中部过渡Ⅱ区供暖方式多样化的特点,绘制了相对舒适性和相对经济性关联的双目标C-E供暖方式选择图表。(5)在各供暖气候分区满足热舒适的前提下,通过定量分析住宅各项设计参数对建筑能耗的影响,采用DeST-h软件模拟分析方法,提出了建筑体形系数、窗墙面积比、外窗传热系数、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和热惰性指标等参数的推荐限值和主要围护结构的节能优化措施。夏热冬冷地区住宅供暖与节能设计研究,能够为掌握该地区住宅冬季室内热环境特点提供参考,对适应气候差异的住宅热工设计和参数选择具有分区借鉴价值,为供暖设备的选择使用提供科学的依据,对该地区住宅建筑节能优化设计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计算与评价方法研究[D]. 任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4

[2]. 豫西南地区保障房绿色建筑应用技术及评价研究[D]. 赵敬辛. 天津大学. 2014

[3]. 居住建筑节能评价与建筑能效标识研究[D]. 杨玉兰. 重庆大学. 2009

[4]. 间歇采暖条件下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评价研究[D]. 许景峰. 重庆大学. 2005

[5]. 新建居住建筑节能监管效能评价研究[D]. 邓建英. 湖南大学. 2016

[6]. 内蒙古地区居住建筑节能综合评价研究[D]. 仇红涛.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2

[7]. 深圳市居住建筑节能竣工验收检测与评价的研究[D]. 祝书丰. 重庆大学. 2007

[8]. 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及考核评价体系研究[D]. 张强.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2007

[9]. 节能建筑模块化体系设计与评价及仿真优化方法研究[D]. 黄茜. 武汉理工大学. 2012

[10]. 夏热冬冷地区住宅供暖与节能设计研究[D]. 董旭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计算与评价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