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地区综合类博物馆建筑地域特色及其创作方法研究论文_柳睿

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430000

摘要:荆楚地区是荆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近年来随着当地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博物馆建设也随之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在已建成的博物馆中,对当地的地域特色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因此,笔者以最能够体现一个城市或地区地域特色的综合类博物馆为研究对象,对荆楚地区已建成的综合类博物馆进行实地调研,总结其建筑创作经验及存在问题,结合传统建筑与大量博物馆案例,归纳出一套基于地域特色的荆楚地区综合类博物馆建筑创作方法,以期为其他地区的综合类博物馆建筑创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荆楚地区;综合类博物馆;地域特色;创作方法

1.博物馆的定义

“博物馆”一词的定义最早来自西方的“Museum”,其在词源学上的词根来源于希腊语的“Mouseion①”。缪斯神庙,原指祭祀掌管历史、科学与艺术的九位缪斯女神神庙,后来法国学者G·比代在《希腊语—拉丁字语词典》中将博物馆这一词语解释为“供奉缪斯、从事研究之处所②”。这一概念显示了博物馆作为知识的象征。我国博物馆工作座谈会于1979年通过的《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中将其定义为:博物馆为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科学研究机构。

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提升,我国的博物馆类型也随之增多,并无统一的分类标准。我国的博物馆事业主管部门参照国际博物馆分类,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将中国博物馆划分为历史类、艺术类、科学与技术类、综合类四种类型[2]。综合类博物馆定义为:综合展示一个城市或地区自然、历史人文、艺术科学的博物馆。

2 荆楚地区博物馆概况

2.1 荆楚地区博物馆总体现状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三国文化的发生地、首义文化的策源地、红色文化的富集地③。目前,全省有各级各类博物馆(含纪念馆)197座,其中,文化系统管理的博物馆128座、行业博物馆26座、非国有博物馆43座,博物馆总数位于中部省份前列。全省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39座,居全国前列。初步形成以省直博物馆为龙头,市州级博物馆为骨干,县级博物馆为基础,以行业和民办博物馆为补充的门类齐全、特色鲜明、分布广泛的博物馆体系和发展格局。

2.2 荆楚地区综合类博物馆特征

综合类博物馆是指一个城市对当地历史人文全面展示的博物馆建筑类型,同时包含了对社会人文与自然科学的双重展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荆楚地区的综合类博物馆形成了以下三个特征:

(1)规模较大

相比于其他专业性博物馆而言,综合类博物馆综合展示了地方自然、人文历史、科学、艺术方面的藏品,展品种类丰富,展示、库房等功能空间面积需求较大,因此,综合类博物馆整体规模较大。

(2)特色明显

综合类博物馆作为城市或地区对外展示的重要公共建筑,具有强烈的文化属性,需表达出异于其他地区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因此,综合类博物馆在建筑创作上应体现本地区的地域特色。

(3)公共参与

综合类博物馆为城市或地区的人们提供了交流和学习的空间场所,进一步强调了公共参与对于博物馆的重要性,将综合类博物馆建筑融入城市生活,加强与人之间的体验与互动,满足大众的使用需要才是博物馆建筑发展的应有之义。

2.3 荆楚地区综合类博物馆发展状况

湖北地区综合类博物馆分布广泛,其下属的17个行政区都建设了展示自身城市风貌和历史人文的综合博物馆。为了整合功能和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求,部分地区也开始了综合博物馆新馆的建设,如下表所示:

表2.1 湖北省行政区综合类博物馆改建状况

来源:作者自制

序号行政区博物馆名称是否改扩建和新建

1武汉市湖北省博物馆是

2黄冈市黄冈市博物馆是

3黄石市黄石市博物馆否

4荆门市荆门市博物馆是

5荆州市荆州市博物馆否

6鄂州市鄂州市博物馆否

7十堰市十堰市博物馆否

8随州市随州市博物馆否

9孝感市孝感市博物馆否

10咸宁市咸宁市博物馆是

11襄阳市襄阳市博物馆是

12宜昌市宜昌市博物馆是

13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是

14神农架林区神农架自然博物馆否

15潜江市潜江市博物馆是

16天门市天门市博物馆是

17仙桃市仙桃市博物馆是

从上表可以得出,荆楚地区的综合类博物馆建设正在迅速的发展,大部分地区的综合类博物馆处于扩建或者新建的过程。同时,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地区综合类博物馆的大小、规模由于受时代久远、技术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已经无法体现地域特色以及适应新时期博物馆发展的需求。

3.荆楚地区综合类博物馆创作方法研究

3.1 尊重地形地貌

任何一个城市和地区都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建筑的发展同样受着自然环境的影响,地形地貌作为自然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合理运用地形条件,创造出与地形适应、因地制宜的建筑形式。

3.2 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博物馆的建造环境因选址的不同而面临着各种情况,有的位于商业气息浓厚的中心区,有的毗邻风景优美的风景区,有的与历史文化建筑相邻......。如何将新建的博物馆融入当地复杂的建造环境,使二者产生有机的联系,寻求博物馆与周边环境之间的对话,是博物馆建筑创作的又一重要方法。

3.3 适应地方气候特点

一个地区的气候条件一般由光照、湿度、雨量等具体因素组成,对地方文化以及建筑形态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合理运用这些气候因素,是建筑创作的重要来源。荆楚地区气候夏热冬冷、多雨,是典型的季风性气候,传统建筑通过建筑布局、室内空间等多方面考虑了建筑对于气候的回应,并形成了许多应对气候的处理手法,这些手法对荆楚地区综合类博物馆的建筑创作有着参考意义。

3.4 建筑造型结合文化

博物馆作为对外一个城市或者地域对外展示文化的窗口,其所蕴含的文化属性不言而喻。荆楚地区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根基,都为建筑师们进行建筑创作提供了大量语汇。因此,以“文化”为切入点,从丰富多彩的荆楚文化中获取创作思路是综合类博物馆建筑创作的重要途径,并且是对其地域特色的直接体现。

3.5案例分析—宜昌市博物馆新馆方案

宜昌,古称夷陵,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处,地形地貌较为复杂,以山地地形为主,山川秀丽、峡谷广布,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雨热同季,历史文化悠久,是楚文化与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随着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以土家文化、赛龙舟为代表的民间传统民俗与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为了进一步对外展示宜昌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完善城市的文化功能,宜昌市政府决定在“十三五”期间,建造一座具有地方地域特色、高标准的城市综合类博物馆。

3.5.1 项目概况

(1).项目位置

宜昌市博物馆新馆位于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新区核心区,紧邻宜昌市老城区。建筑基地南临柏林河路,西临新区规划道路,东临新区中轴绿化带,与老城区规划馆隔轴相望(图3.1)。

图3.1 宜昌市博物馆基地现状图

来源:根据资料改绘

3.5.2 规模与设计主要内容

(1).建设规模

宜昌市博物馆新馆建设拟用地3.3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地下一层面积为1万平方米。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局部夹层,总高度为34.7米的一类高层建筑(图3.2、图3,.3)。

图3.3 宜昌市博物馆透视图

来源:上海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设计主要内容

宜昌市博物馆新馆性质为综合类博物馆,主要由历史博物馆、三峡移民博物馆、龙化石博物馆以及党史馆四馆合一而组成。博物馆在功能方面主要关注以下五点:

1)公共展示区

公共展示区全面展示宜昌的人文历史、自然科学以及文物等,增强了宜昌这座城市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是博物馆最主要的功能。

2)文物库房区

主要以管理、存储文物为主,并设置有库房、资料室和员工办公用房等。

3)公共服务区

为游览博物馆的人们提供休息交流空间,包括文物商店、超市、餐饮、接待中心、儿童培训中心等。

4)行政管理配套区

主要由办公区、多功能演示大厅、学术报告厅、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等功能组成。

5)外部环境及配套设施区

主要指建筑外部环境相关配套设施,包括集散广场、停车场、道路绿化等。

(3)场所与流线

博物馆位于宜昌市伍家岗新区核心区,基地南临柏林河路,西临新区规划道路,东临新区中轴绿化带,与新建的城市规划展览馆隔轴而立。整个建筑所处的自然环境条件较为优越,基地内部道路围绕建筑环通,与基地景观环境整体考虑,成为基地景观构图的一部分(图3.4)。车形入口位于用地西侧,人行入口位于基地东侧面向新区景观中轴,与城市广场相结合,共同形成了博物馆的广场空间,满足大量人流的集散需要。

图3.4 博物馆总平面流线分析

来源:根据资料改绘

3.5.3 地域形态构成分析

(1).地域形态的形体组合—整体式

博物馆建筑的地域性形态表达与建筑形体布局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建筑设计初期,建筑师根据具体的地形条件、规划要求以及功能流线等因素,确定出最佳的建筑布局,建筑方案或融合于周边环境,亦或形象特点鲜明,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通过不同的布局形式,对建筑产生不同的影响,建筑的地域性也因此而得到体现。一般可将博物馆建筑布局分为:集中式、分散式以及综合式。

宜昌市博物馆新馆作为一个具有象征性与文化性较强的博物馆建筑,且集合多种功能为一体。因此,建筑采用集中式布局,既是功能组合的需要,同时也是博物馆建筑更具宜昌地区地域特色的合理选择(图3.5)。

图3.5 宜昌市博物馆建筑体量分析

来源:作者自绘

(2)地域形态的建筑立意—太阳石刻

宜昌市博物馆作为宜昌历史文化的展示窗口,在对宜昌的本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提炼的基础之上,以最具宜昌代表性的“太阳人石刻”这一重要文物作为立意点,将中庭上空的圆形穹顶寓意为“太阳”,建筑的四个基座寓意为四方星辰,以及同活动于其中的人三位一体,表现了太阳人石刻的全息再现,构成了“天人合一”和谐画面,从而表达了宜昌的地域文化(图3.6、图3.7)。

图3.6 博物馆中庭空间 图3.7 太阳人石刻

来源:宜昌市规划局 来源:百度百科

(3)地域形态的表达方式—符号

巴楚文化是荆楚文化和巴蜀文化在三峡地区交融形成的特色文化圈,它是宜昌地域文化的代表,也是宜昌历史文化中最为厚实、最为独特的资源。因此,在宜昌市博物馆新馆的立面设计中,设计者将“巴人尚虎、楚人崇凤”这一祖先们对自然崇拜的民俗融入其中,建筑的立面通过对石材的组合与纹理,形成了东凤西虎的图案,同时也寓意着宜昌为巴楚文化的交融之处,带有明显特征符号的运用较好的表现了宜昌的地域特色(图3.8)。

图3.8 博物馆立面符号分析

来源:根据资料改绘

另外在建筑穹顶外围的铜质装饰—“历史之窗”采用了镂空的篆刻设计,巧妙的将对楚国历史文化名人屈原的崇敬之情融入其中。

(4).地域形态的技术运用—适宜技术

宜昌市地理气候属于夏热冬冷地区,博物馆建筑以绿色二星级为目标,在节地、节水、节材、节能等方面全面运用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技术和材料。例如:建筑外立面开放式幕墙采用磨面石材并就地取材,不应对周边建筑物带来光污染;局部采用太阳能供电,减少建筑能耗;建筑采用中水系统等。

结语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我国的综合类博物馆的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从表达地域特色的方面来看,仍需不断的加强和深化。

虽然综合类博物馆在不同的地域反映出不同的地域特色,但是可以从已建成的国内外优秀博物馆案例、传统建筑中总结归纳出一套完整的设计方法体系,用于指导综合类博物馆的建筑设计,相信会对在地域特色表达方面的博物馆建筑创作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沈克宁.批判的地域主义[J].建筑师,2004,05:45-53

[2]肖福林,蔡姜瑶.地域主义在西方的学术发展脉络[J].建筑与文化,2014,05:169

[3]何镜堂,王扬,张振辉,黄瑜,地域性背景下的建筑叙事—宁波帮博物馆设计.南方建筑[J].2012,03:55-61

[4]柳发鑫.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学报[J].1995,03:43-45

[5]张锦秋.和而不同的寻求.建筑学报[J].1997,02:31-33

[6]省荆楚文化研究会.荆楚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研究报告—以湖北文化遗产为视角[R].2012.8

[7]彼得·卒姆托.一种观察事物的方法[R],1998

[8]王辉.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利亚.世界建筑[J].1990,06:68-72

[9]梅洪元,张向宁,朱莹 2010 .回归当代中国地域建筑创作的本原.建筑学报[J].2010,11:106-109

注释:

①姚安,博物馆12讲.科学出版社,2011

②《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译载文化部文物局教育处、南开大学历史系编:《博物馆学参考资料》

③省荆楚文化研究会,荆楚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研究报告—以湖北文化遗产为视角.2012.8

论文作者:柳睿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9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6

标签:;  ;  ;  ;  ;  ;  ;  ;  

荆楚地区综合类博物馆建筑地域特色及其创作方法研究论文_柳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