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服务可视化的研究

Web服务可视化的研究

张鹏[1]2013年在《云Portal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云计算的发展,云平台下软件也越来越多,包括云平台下的一些基本服务、云平台功能、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和传统的Web服务等。如何把这些服务与软件集成后以恰当的形式提供给用户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在深入分析了现有的云平台、Portal平台以及SaaS服务机制等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云Portal的构想,用于集成云平台下的用户管理、服务管理、软件管理及访问控制等功能,并在以下叁个方面进行了研究。首先,本文结合一般Portal原理,提出并实现了一个云Portal的基本架构。该框架是一个集云平台功能、云计算平台下软件、Web服务的呈现和租用于一体的Portal门户网站,用户通过权限访问Portal,可以得到该云平台下所有服务,并以Web的形式提供给用户。其次,本文在详细分析了开源云计算平台以及平台下的软件接口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把云平台下的软件和接口加入到云Portal平台下的方法,通过此方法用户可以方便地把云平台下的功能呈现在Portal上统一进行管理。最后通过一组实验验证了Hadoop云计算框架下的接口和软件在Liferay Portal上的集成。最后,本文借鉴SaaS平台的实现机制,在分析了当前主流SaaS平台所使用的方法和SaaS软件服务的思想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可以在云Portal上部署SaaS软件的方法,并对云平台下传统Web服务的可视化交互和如何实现SaaS服务的支持进行了剖析,并设计了一个可以同时支持SaaS软件和传统Web服务的云Portal。本文提出的云Portal框架,是对云计算实现的一项有益探索,为云计算和云服务的最终落地提供了一个平台。

丁晓辉[2]2008年在《基于WSRF的可视化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目前,可视化技术已经在医学、分子化学和生物学、计算流体动力学、有限元分析、气象、地球物理等科学研究和国民经济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传统的可视化方式主要是利用本地资源或单个资源对数据进行处理,没有充分利用网格环境下各种高性能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信息资源等。随着Web服务和网格技术的发展,在网格环境下,将Web服务技术应用于可视化领域已经得到了初步的研究,并证明了其可行性和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对可视化资源的利用问题。但是,研究中发现Web服务是无状态的,而可视化资源是有状态的,这些状态属性在Web服务中无法表达。WSRF的出现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契机。WSRF是一个在网格环境中设计和处理有状态资源的规范,通过约定的Web服务机制来申明、创建、访问、监测、改变和销毁Web服务资源,同时保持了Web服务的无状态性。目前,这一方面研究才刚刚起步,有待深入而系统的探索。将WSRF应用于可视化领域,是一个崭新的理念,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国内外还未见相关的研究报道。本文在深入研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如何将WSRF应用于可视化领域做了初步的探索,主要工作包括:(1)对可视化技术及其发展现状做了全面的分析,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Web服务和网格技术做了详细介绍,总结了Web服务的优点与不足,并重点剖析了WSRF工作机制,阐述了资源状态的重要性。(2)提出了一种有效的可视化资源的分类方法,这种分类方法将可视化资源划分为计算资源、算法资源和结果资源,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对可视化Web服务资源的设计,实现了基于WSRF的可视化Web服务资源的封装。可视化Web服务资源是有状态的,这种状态作为资源属性来描述。(3)设计并实现了基于WSRF的可视化框架模型,该模型分为可视化服务器端和客户端,服务器端提供了对可视化Web服务资源的创建、访问、利用、销毁等方法。客户端可以通过查看服务器端所创建的可视化Web服务资源的状态,来选择满足要求的可视化资源以完成所提交的可视化任务,从而实现对可视化资源的充分利用。(4)对目前数据量较大的金融领域中的股票数据进行分析,设计了处理原始数据的可视化算法,该算法属于可视化资源的一部分。客户端提交四个公司近二十年的股票数据,利用上述(3)中所提出的基于WSRF的可视化框架模型,进行了可视化处理。该实验结果表明,将WSRF应用于可视化领域,提高了对可视化资源的充分并合理的利用,从而验证并分析了所开发的基于WSRF的可视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罗军刚[3]2009年在《水利业务信息化及综合集成应用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水利需要信息技术。水信息应用问题突显,但有其特点。要共享资源、整合应用,就要水信息综合集成:大手笔的服务平台、组件化的信息处理、创新的应用模式。深入理解需求,用知识图关联信息、组织应用过程、描述事件和主题,把数据、信息、知识可视化,用图来存贮经验、用事例推理来延长应用;把业务处理方法和模型组件化、规范化;按主题提供信息服务、按需要提供计算服务、按个性化提供决策服务;从高性能计算和可视化表现,创建平行系统,开展计算实验;把卫星遥感图片及实景拍摄照片组合应用,由多元信息及全局影像的发展变化,挖掘信息价值;以人为主,实现“人机结合”,在综合集成服务平台下提供信息、知识、决策服务。由平台、组件、主题、知识图、可视化工具组成新模式:由平台支持应用;由组件、主题、知识图快速组织应用;由丰富的多元信息可视化直观表现应用。在个性化定制应用和相关行业标准制订中,发挥行业导向作用,逐步推广新的应用模式。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采用知识图实现知识的可视化表达,并把知识图着作工具产品化。①以基于过程的知识获取、表达为手段,建立水信息与知识的知识图,把应用业务知识图化。采用知识图来关联信息、组织应用过程中的信息、描述事件和应用主题。②研究知识图方法支持下的人—机结合机理。从信息感知、融合的角度,运用实证和经验总结的方法,研究水信息应用过程中专家运用知识及知识图的过程,实现知识共享与传递的机制、规律,并研究提高知识传递效率的途径。③研究知识图方法支持的群体智慧形成机理。运用实证的方法,研究基于知识图的个体智慧转变为群体智慧的机制、规律,并支持群体创意,引导专家群体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论证。通过群体专家之间进行知识传递,形成“群体记忆”,促进群体智慧的产生。(2)与水信息应用中具体业务适应,按照组件开发标准,开发表现层和业务层组件。扩大传统模型对信息的依赖,发展新模型,并逐步组件化。不断丰富,建成应用组件库。利用组件库(已有了一定基础),解决应用系统构造、知识资源共享问题,规范组件应用的流程及服务组合,为快速集成和组建不同应用,创建人机结合综合集成平台打基础,并结合平台促进新模式的推广,逐步构建一个支持专家群体研讨的“知识场”。(3)采用中间件、网格、综合集成研讨厅等技术构建综合服务平台体系。采用平台提供数据、信息、知识的综合集成;用平台提供叁个服务:按照主题提供信息服务、按照需要提供计算服务、按照个性化组织应用提供决策服务;用平台建立具有开放的可以增长的知识体系,使系统具有方便服务、切近实用、长久生命力;在平台上用知识图来存贮经验、用事例推理来延长应用;通过决策知识集成与评价,发掘优秀决策知识,总结、提炼规律,从定性到定量,更好地提供服务。(4)对具体应用主题,采用平台支持的模式,开展个性化的应用。以基于平台的洪水预报、水库调度和应急管理为实例,把主题用一系列的知识图来表达,知识图、平台、用有机结合,在应用过程中,检验信息、知识、决策服务的有效性和实用性。(5)随着业务应用组件库(解决问题的过程或方法组件化)、主题服务标准库(由事件驱动,形成应用主题)、应用知识图库(解决问题的过程或方法、信息融合、知识形成等的图形化)的不断丰富,数据中心就成为了面向服务的主题服务中心,由此提出实用的数据中心建设方案。就目前多分布式数据源,分布存放、相对抽象,在应用中单独提供数据、没有语义,很难理解。只有给数据加以语义,变为信息才能提高应用效率、才有价值。所以,设计可行、可操作的数据中心,就有着重大的实用意义。(6)探讨从主题到知识图形成信息集成,由平台、组件、主题、知识图、可视化工具组成新的应用模式。由平台可以支持应用;由组件、主题、知识图可以快速组织应用;由丰富的多元信息可视化可以表现出更直观应用。把多元信息融合、用知识表达决策过程、用平台提供服务、方便组织应用作为近期应用模式,并逐步加以推广(7)基于平台的MODIS遥感信息分析、处理、应用。在遥感技术的支持下,提高多元信息的利用率,以信息融合和MODIS遥感信息的应用为重点,由多元信息及全局影像的发展变化,挖掘信息价值,通过对MODIS信息的集成,可将点信息、线信息和面信息结合起来,实现叁位一体的洪水预报。(8)结合网格技术、可视化技术,创建水信息应用的人工平行系统。在高性能计算和可视化表现下,从主动、被动两方面,提供计算服务,并开展计算实验。以洪水预报为例进行分析和论证。(9)构建面向服务的水利业务应用服务中心。通过组件实现数据与业务集成,通过知识图和服务组合实现应用集成,通过平台实现综合集成,通过水利应用中心实现水利业务应用集成服务体系。

李江[4]2014年在《面向服务的系统可视化开发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面向服务架构是一种新的系统开发原则与架构模式。针对面向服务的系统开发,Web服务的编程与开发,已经不再是开发所关注的重点,而是更加强调系统的重用与设计。对于由各种服务所组合成的系统,服务之间的交互和关系至关重要。当前面向服务系统开发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开发人员开发和维护的效率,以及怎样重用已有的设计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面向服务系统开发过程,在此基础上,设计和实现了一个可视化的面向服务系统开发流程。通过B/S的结构,在浏览器上实现了对工作流程的可视化开发的并定义了可视化开发过程中的图形建模语言——XDVDL。互联网上存在大量的服务,在服务管理模块,设计和实现了一个可以搜索这些服务的搜索引擎,并对收集到的服务进行检测和建立索引。在工作流执行模块,通过规则推理,实现了工作流引擎,并通过对工作流引擎的管理和通信中间件技术,实现分布式的工作流执行系统。在Web客户端和后台服务器的数据转换的实现中,设计了将前端数据转换为后台对象的转换算法。最后,通过实验结果证明,面向对象的可视化开发系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达到了设计要求。

王卫民[5]2004年在《Web服务可视化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Web服务的成熟,出现了很多重要的Web服务的应用,这些Web服务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以像本地组件一样被集成到桌面应用程序和Web应用程序中。但困难的是如何让这种组件成为控件(可视化组件)。 本文在交互式Web服务领域专用语言(Domain Specific Languages for Interactive Web Services)思想的基础上,设计并初步实现了一个基于文件下载机制的Web服务可视化方案,然后又提出了基于界面自动生成机制的可视化改进方案(WSVL)。由于基于扩展标记语言(XML)的Web服务具有远程分布式的特性,为了准确表述Web服务可视化的要求,也为了使开发的Web服务更易于程序员的使用,甚至可以直接提供用户使用,需要描述Web服务可视化后的标准界面、界面的分布、执行和它的执行结果。Domain Specific Languages for Interactive Web Services可以使交互式Web服务动态产生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文件,利用这些文件可以实现和客户端的交互,利用这种思想,在添加Web服务时,WSVL将根据Web服务的各个操作生成相应的可视化界面(实现与客户端交互用的),这些界面可以直接加载到控件箱(Control Box)中,供Web服务客户端编写人员进行可视化的使用。我们采用了MDA(模型驱动架构)的原理,利用Rose分析设计了一个Web服务数据库访问中间件WSDBM的需求,产生模型,然后将模型输入到Visual Studio.Net平台,利用其同步工程能力,产生部分c#代码,然后对算法实现进行编程,同时也注意了代码和模型的同步,最后我们对这个Web服务组件进行了初步的可视化操作,检验我们提出的WSVL的可实现性。 论文首先介绍了Domain Specific Languages for Interactive Web Services的概念,研究了它的基本思想;接着提出了基于Domain Sp Web服务可视化的研究ee 1 f 1 e Languages for 1 nteraet 1 ve Web Sery 1 ees思想的Web服务可视化实现方案,并改进了方案,提出了WSVL;随后叙述了Web服务的基本概念和MDA的基本概念,介绍了.Net的同步机制,并利用Rose分析设计了WSOBM模型,然后实现了这个模型,最后实现了WSOBM的可视化,展现了可视化方案的实用性。

贾文珏[6]2005年在《分布式GIS服务链集成关键技术》文中研究表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Web由静态的信息发布平台发展为动态的网络计算平台。空间信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地理信息系统由封闭、紧耦合的单机系统向开放、松耦合的地理信息服务发展,要求新一代的地理信息服务具有分布式的集成能力。Web Services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为分布式异构GIS集成和互操作提供了新平台。Web Services与GIS的结合成为分布式GIS服务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实现途径。OGC、ISO/TC21l等国际组织进行了大量的GIS Web服务的基础研究,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各主要GIS软件提供商纷纷发布大量的GIS Web服务。在GIS Web服务不断丰富的今天,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将这些现有的GIS Web服务,动态的组合起来,完成用户指定任务,实现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的按需动态集成。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分布式GIS服务链的集成关键技术,在分析了现有的分布式GIS集成方法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分布式GIS服务链集成方法和集成框架,并在该集成框架的基础上,对GIS服务链的叁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首先,本文深入研究了GIS服务链的服务基础—GIS数据服务和功能服务。分布式GIS数据和功能服务是分布式GIS服务链的实现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 结合Web Services技术,研究了基于Web Services技术的GIS数据服务实现方法。 2) 针对GML数据量大以及网络传输速度的限制,提出了Web要素服务性能优化策略,包括:CGML模式定义策略、GML压缩传输策略以及客户端内存构建策略。CGML模式定义策略通过减少GML中的属性标签冗余降低GML文档大小;GML压缩传输策略根据GML文档大小、网络速度以及服务器和客户端性能决定是否进行压缩传输;客户端内存构建策略通过构建客户端内存结构减少用户进行基本操作时对远程服务的访问请求。以上叁个策略的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GIS Web数据服务的效率。 3) 针对目前分布式GIS功能服务接口定义尚不成熟的现状,为了满足分布式GIS服务链的要求,本文在分析现有GIS功能接口定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分布式GIS功能服务接口的原则并给出叁种常用的分布式GIS服务接口定义实例。 接着,本文深入研究了GIS服务链的基础设施—GIS服务的注册—查找机制。服务的查找和发现机制是分布式GIS服务链集成的基础设施,为服务链组合中的服务发现和选择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本文针对目前UDDI注册中心缺乏对分布式GIS服务分类的支持的现状,提出通过建立分布式GIS服务分类法扩展UDDI的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 在分析现有的GIS服务分类体系基础上,研究了面向服务链的分类原则,并在该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满足分布式GIS服务链集成要求的分布式GIS Web服务分类体系,给出了分类实例。 2) 利用分布式GIS Web服务分类法扩展UDDI,并实现了基于扩展的私有UDDI的

李昭[7]2010年在《虚拟海洋环境时空数据建模与可视化服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海洋是人类未来生存和社会发展所不可缺少的物质和能量源泉,也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已经达到了立体化水平,对海洋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同时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日益增大。海洋环境复杂多变,动态交换频繁,研究海洋环境的各类特征、规律是进一步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关键。随着我国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深入,海洋环境监测已经成为海洋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长期以来海洋环境监测与调查积累了大量的多源、多维、动态、异构的海洋环境数据,利用海洋GIS技术对海洋环境数据进行管理、通过可视化方法进行海洋现象规律的探析已经成为近几年的研究趋势。本文分析了海洋GIS近期的研究成果,以海洋环境数据为研究对象,设计面向服务的海洋环境时空数据模型。结合GIS服务技术,自主开发出虚拟海洋环境可视化服务系统。从数据模型、可视化表达和共享与互操作等方面为海洋GIS研究与发展注入新的元素。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探讨了海洋环境时空数据建模与可视化服务技术与方法,包括:GIS数据共享与互操作技术、GIS服务框架体系、虚拟现实建模语言和海洋环境时空可视化方法等。海洋GIS与GIS服务相结合需要解决以下问题:对海洋环境时空数据进行面向服务的一体化组织;建立合理、高效的海洋环境场景与环境参数可视化模型;建立一种面向服务的叁维可视化框架体系。(2)在分析海洋环境时空数据特点和现有数据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场和特征的海洋环境时空数据概念模型,实现了特征域、场域、时间域、空间域和语义专题域的一体化描述与表达,并分析了海洋时空变化的特点及其状态表达。采用地理标记语言GML设计并实现了面向服务的海洋环境时空数据的组织与存储。(3)研究了虚拟海洋环境可视化建模方法,给出了海空动态模拟、基于Gerstner-Rankine模型的海浪仿真、基于轮廓线的海洋水体构建以及海底地形可视化优化方法,实现了海洋空面体一体化的表达。针对海-气CO2通量、海表风场、海洋温度场等典型海洋环境要素给出了建模方法,通过可视化和动态模拟实现了海洋现象直观表达。(4)针对海洋环境可视化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面向服务的虚拟海洋环境可视化以及多层次的可视化服务集成新模式,搭建了面向服务的海洋环境时空数据可视化与共享框架,实现了海洋环境叁维GIS服务动态创建、调用与组织,并对海洋环境GIS服务资源分类、描述以及元数据管理等进行了讨论与实现。(5)基于本文提出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建立了系统原型,实现了海空、海面(海浪)、海洋水体、海底地形和多环境要素一体化的海洋环境综合可视化服务,提供了海洋环境时空数据的访问、集成、显示、查询、分析等功能。研究表明,本论文设计的海洋环境时空数据模型能较好地表达海洋多源、多维、动态时空数据,并能适应面向服务体系架构的需要;自主开发的虚拟海洋环境可视化服务系统原型,能够实现海洋环境数据的广域共享与可视化。

吴佳鑫[8]2009年在《Web环境下信息可视化模型研究》文中指出“一幅图胜过万语千言”,信息可视化技术使人们可以通过观看可视化的图形图像获取信息的内涵和潜在结构,这大大降低了人的认知负担,大量成熟的信息可视化技术已经涌现出来,许多面向信息可视化的应用系统都开始出现,但将信息可视化技术应用于Web还处于初始阶段。Web作为最大范围的信息共享、信息交流与协作的平台,为应用和普及信息可视化技术提供了巨大的舞台。而要将信息可视化技术应用于Web环境,则需要解决许多相关问题:该把信息可视化技术用在Web的哪些范围;应该采用何种实现方法具体实施;如何解决多用户协作可视化问题。本文围绕这些问题,并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课题“我国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的可视化模型研究”进行了Web环境下信息可视化模型研究,研究成果包括如下六个方面。(1)以“信息构建”为视角构建了Web信息可视化模型(第2章)在解决信息可视化技术在Web上的适用范围时,本文选取“信息构建”作为研究视角,以Web2.0作为研究背景,构建了Web信息可视化模型。该模型融合了信息可视化过程的核心步骤,将信息构建理论中的信息空间、功能系统(导航、组织、标引和检索)引入其中,通过五个映射层(功能空间映射、可视化空间映射、可视化映射、视图映射和交互映射)和六个空间层(角色空间、Web信息空间、功能空间、可视化信息空间、可视化对象空间、可视化视图空间),描述了以信息构建中用户体验模型为目标的可视化应用构建过程。Web2.0理念也被引入该模型,这主要体现在信息构建中信息空间的划分上,划分出叁类Web信息空间:微信息空间、中信息空间和宏信息空间,为可视化提供信息内容。本文给出了Web信息可视化的实证研究“大学信息库”,对大学信息的采集、组织、导航、标引及可视化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提出了大学关联网的采集方法及节点重要度隐喻方法。(2)提出了Web信息可视化的叁种实现方式(第2章)在解决如何将信息可视化技术在Web上实施的问题时,本文根据功能组件在浏览器端及服务器端部署方式的不同,划分了叁种实现方式:可视化结果传输型、可视化程序组件加载型和本地可视化运行型。其中又将可视化结果传输型划分为传输结果图像和传输结果描述文件两类。并从“运行时”“功能部署”“数据传输”“交互性”四个角度对叁种实现方式进行了分析比较。(3)采用Ajax技术完善了多视图协调可视化模型(第3章)首先界定了多视图协调可视化的内容,总结了叁种视图生成策略:替换、复制和重迭。分析了多视图之间的关系,划分了直接操纵、间接操纵两种多视图交互操纵技术。介绍了“以数据为中心”和“基于MVC模式”的两类多视图协调可视化模型,对模型的结构和机理进行了阐释。在解决如何在Web上实现多视图协调可视化的问题时,提出了基于Ajax的多视图协调模型,该模型能够解决浏览器端可视化视图异构及互操作问题,能保证视图与服务器协调交互时Web页面不重复刷新。(4)探讨了采用Web服务技术构建信息可视化应用的方法(第4章)介绍了两类不同风格Web服务:传统基于SOAP的Web服务以及REST风格的Web服务,并给出了二者的特点和区别以及适用情境。提出了信息可视化Web服务的分解方法,即按照可视化流程分解为:数据采集服务、数据处理服务、可视化映射服务,其中可视化映射服务是核心。介绍了Web服务组配方法以及成熟的信息可视化服务,对Google Chart和Google可视化API进行了介绍。并给出了一个以关键词推荐为背景的可视化服务的具体实现,提出了基于电阻距离的椭圆隐喻可视化方法。(5)提出了信息可视化协作模型(第5章)在解决Web环境下信息可视化协作的问题上,本文借鉴了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CSCW的定义、概念、模型和方法,提出信息可视化协作是CSCW的特殊形式,其特殊点在于协作过程中是以信息可视化的五个原子任务组成,且任务执行具有清晰的顺序性及迭代特征。在此基础上,对信息可视化流程进行了修正,添加了“数据采集”和“可视化分析”两个步骤,构建了包含五类基本元素(对象、角色、参与者、任务、组)及各元素间相互关系的信息可视化协作模型,并在分析协作感知的过程中强调了可视化技术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协作感知可视化”的概念。以协作范围和协作关系紧密程度为依据,对Web信息可视化协作进行了分类。并针对同步功能的实现问题,总结了叁种支持Web可视化同步协作的技术:浏览器端套接口、Comet和HTML 5 Web Socket。(6)构建了Web信息可视化原型系统——InfoVisModel(第6章)本文进行了Web信息可视化的实践,开发了基于Web的信息资源可视化检索系统(InfoVisModel)。该系统采用了多种可视化技术,通过信息资源采集、信息资源标引、信息资源检索、可视化展示四个功能模块,实现了文本信息、图像信息、音频信息的可视化检索。

马伟[9]2009年在《Web服务组合语言可视化编辑器的研究》文中指出Web服务作为分布在Internet的Web对象,是基于网络的、分布式的模块化组件,能够允许不同平台和不同实现技术的应用之间相互操作为客户提供服务。通常单个Web服务不能满足人们对复杂业务的需要。如何重用已有的Web服务,为客户提供具有较强功能和质量保证的组合服务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各大研究机构和厂商纷纷提出了许多服务组合语言及其支持工具,这些语言多是基于XML标准。但是,通过简单的文本编辑器或XML编辑器手工描述业务过程非常复杂、繁琐并容易出错。可视化的Web服务组合工具以图形化的直观表示形式大大提高了Web服务组合的效率。因此,对各种Web服务组合语言可视化支持工具的研究也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的一个研究热点。作为可视化支持工具的一部分,可视化编辑器的研究也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介绍了Web服务及服务组合的相关知识以及Eclipse与图形编辑的实现技术,在课题组研究的服务协同计算模型(CCM)与服务协同计算语言(CCML)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一个适应服务协同计算模型的Web服务组合语言可视化编辑器。该编辑器基于Eclipse RCP平台,结合图形编辑框架(Graphical EditingFramework),具有与Eclipse IDE相似的用户界面,提供了许多对图形的编辑以及方便图形操作的功能,如图形的生成、复制、粘贴、缩放等;图形编辑区域工具选项板提供的图形是CCM模型的图形化表示,对于不同的图形可以提供不同的功能。同时,编辑器可以提供二进制、图形、XML文档叁种方式供用户选择存储编辑结果。本文介绍了Web服务组合语言可视化编辑器的总体设计和功能实现,并以航空机票预定系统为例,对使用编辑器进行Web服务组合进行了实例验证。

赵卓峰[10]2004年在《面向服务的应用的即时构造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今天,企业、政府等众多机构不仅要面对快速多变的业务需求,还越来越多地倚重跨组织协作。一些应用领域(如企业动态供应链、城市应急指挥等)的跨组织协作具有很强的动态性,提出了对动态应用集成的要求。为了满足这种要求,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思维的变革,人们开始关注其计算机应用系统的按需、即时构造的能力。作为一种新兴的、面向Internet的分布式计算模式,近年流行的面向服务架构也为松耦合的跨组织应用集成提供了更好的使能技术。本文从支持业务用户自行构造面向服务的应用的角度出发,依托面向服务架构,提出一种面向服务的应用的即时构造方法以提高集成化计算机应用系统的按需、即时的构造能力,并围绕其中的核心内容从模型、语言、支撑机制、及系统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其主要工作和贡献如下:对面向服务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在此基础上,按照对物理服务资源进行业务抽象并基于此提供业务级服务组合手段以及进而实现业务级服务组合到软件级服务组合的转换的基本思路,从支持业务用户“编程”的角度提出了面向服务的应用的即时构造方法——CAFISE。通过实例验证以及与相关工作的比较可表明:CAFISE方法在提高集成化应用的构造效率以及快速响应多变的跨组织协作需求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在上述CAFISE方法基本思路的指导下,针对其中支持业务端编程的服务资源虚拟化和业务级服务组合两个与业务用户直接相关的核心内容,提出了CAFISE模型,并设计了相应的建模语言——VINCA。其中,CAFISE模型包含聚合服务和业务级服务组合模型两部分内容:聚合服务提供了一种业务驱动及“两头定义、中间相遇”的服务虚拟化机制,使得业务用户透明使用IT领域的物理服务资源成为可能。相对于一般单纯从软件角度考虑的、自底向上的服务虚拟化机制,聚合服务具有两点好处:一是在业务抽象层面为业务用户提供了可以反映业务需求的业务服务;二是同时在IT实施层面提供了对业务服务到动态多变的物理服务资源的自动落实的支持。业务级服务组合模型通过将(聚合服务中的)业务服务看作是表示用户需求的业务过程中业务活动的执行者,提供了一种基于业务服务的业务过程描述方式,使得业务用户可以在以此方式进行“编程”时专注于对其需求的直接表示,而不必考虑物理服务资源的使用细节以及服务组合的IT实现。在CAFISE模型基础上,进一步从实现角度讨论了CAFISE方法的核心支撑机制:一是通过提出聚合服务的生命周期模型将聚合服务具体化为具有一定状态的可操作对象,为聚合服务的管理提供了明确指导,并基于此设计了聚合服务管理机制及关键算法;二是对于CAFISE方法中与业务用户不直接相关的另一核心内容(即业务级服务组合到软件级服务组合的转换)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式与反演的转换机制,该机制的特点在于通

参考文献:

[1]. 云Portal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D]. 张鹏. 苏州大学. 2013

[2]. 基于WSRF的可视化研究与实现[D]. 丁晓辉. 武汉理工大学. 2008

[3]. 水利业务信息化及综合集成应用模式研究[D]. 罗军刚. 西安理工大学. 2009

[4]. 面向服务的系统可视化开发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李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4

[5]. Web服务可视化的研究[D]. 王卫民. 广西大学. 2004

[6]. 分布式GIS服务链集成关键技术[D]. 贾文珏. 武汉大学. 2005

[7]. 虚拟海洋环境时空数据建模与可视化服务研究[D]. 李昭. 浙江大学. 2010

[8]. Web环境下信息可视化模型研究[D]. 吴佳鑫. 武汉大学. 2009

[9]. Web服务组合语言可视化编辑器的研究[D]. 马伟. 大连海事大学. 2009

[10]. 面向服务的应用的即时构造方法研究[D]. 赵卓峰.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2004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Web服务可视化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