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科技进步要效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进步论文,效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是今后15年必须贯彻的重要方针。推进科技进步,向科技进步要效益,是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环节。正如李鹏同志在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报告中指出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归根到底要靠加快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
一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它把巨大的自然力并入大工业的生产过程,提高了生产的自动化程度,促使劳动者向智能化发展;改革和创新了劳动工具,扩大、改进了劳动对象,使生产资料进入了更高级的发展阶段;现代科学技术为生产管理提供了一整套知识、理论、方法和先进的工具及手段,合理地组合生产力各要素,使之更为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当今世界处于高科技时代,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迅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国民经济,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由之路。
在我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中,科技进步产生过重要作用。据统计,我国的人均年产值,手工业约为2000元,传统工业约为2万元,高科技产业可达10—20万元。在农业生产中,1976年至1993年单是由于在24亿亩耕地推广了杂交水稻技术一项,就增产粮食2400亿公斤。改革开放以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成为我国企业技术进步的先导,不少行业、企业引进的设备达到了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从1982年以来,国有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近几年我国工业产值和实现利税的增长中,2/3是现有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创造的。1978年以来国家投资进行节能技改,直接节约能源1亿多吨标准煤。有关资料表明,1984—1994年10年间,我国技术改造投入1元,产出2元,创利税0.4—0.6元;与基本建设相比,投资只相当于同样规模的40%,而产出利税比新建高一倍,建设周期短一半。由于技术开发,近几年产品质量提高的企业约占87%,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企业约占76%,原材料消耗减少的企业约占58%,产品成本降低的企业约占56.6%,能源消耗减少的企业约占53.2%。这些数据说明,科技进步是促进我国经济局长和效益提高的强有力杠杆。
但是,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还是很低的。有关资料分析表明,1952年到1982年,各生产要素和科技进步对产值增长的贡献,资金投入占22.3%,劳力投入占49.9%,二者合计为72.2%,科技进步仅占27.8%。近几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虽然已提高到30%左右,但不仅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35%的平均水平。
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直接表现为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落后。现有企业20%的设备老化,40%的设备超期服役,经过全面技术改造的设备只有20%左右;国有重点企业关键设备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15%,2/3的设备属于国内一般水平或落后水平;工业的技术水平大约比发达国家落后15—20年,其中机械、电子制造业差距更大。企业技术进步的步伐缓慢,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一是投入多,产出少,经济效益低下。大量落后的技术装备导致了高投入、低产出,许多行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只有美国的1/10,成为大批企业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据测算,我国每增加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当年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六五”期间为3.2亿元,“七五”期间下降到2.2亿元,“八五”前4年与“七五”大体相同。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高技术产业比重小,产品质量差。低水平的高投入使建设资金使用分散,一些行业重复建设严重,一般加工工业生产能力过剩与基础产业的“瓶颈”制约并存。近几年一次产品合格率仅为60%,不合格产品加上假冒伪劣产品,每年损失达几千亿元。1994年我国高技术产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份额仅为8%,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只占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的8.44%;而这两项1992年发达国家分别是:美国26.6%和48.6%,日本30.9和54.9%,德国18.6%和26.4%,英国20.2%和39.3%,法国15.4%和28.9%。三是产品中物耗比重过高,资源损失浪费严重。我国经济增长的能源消耗系数比发达国家高4—8倍,主要产品单位能耗高出发达国家30—90%,能源对GNP的产出率只有世界水平的1/7,能源利用率仅为30%。这些问题说明,企业技术进步缓慢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当前经济生活中投资过热、需求过旺、通货膨胀严重、经济结构失衡、资源紧缺浪费、经济效益低下、经济运行受阻等许多矛盾和问题的症结所在。
二
我国过去长期忽视科技进步,因循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原因是多方面的。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科技和教育落后,基础薄弱,科技水平起点低,文化素质尤其是干部素质都不高,缺乏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的明确认识,没有真正把科技进步看作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在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上,把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仅仅等同于生产规模的扩张,盲目追求产值速度,重外延轻内涵,重基建轻技改,重数量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低水平的生产要素投入,铺新摊子,建设新项目,造成了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不高,经济虽然高速增长但质量和效益低下。
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形成,与我国建国后经济基础薄弱,经济规模小,技术水平低有直接的关系。为了加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现国家工业化,在经济发展总量上尽快赶超世界发达国家,主要注重的是扩充经济建设规模,加快经济增长速度。旧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则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得以实施的体制保证。这种经济体制以外延投资和速度考核为其管理手段和运行机制,产值增长成为考核各级政府官员的政绩功过和决定其升迁的重要指标。因此,争投资、争项目、搞短、平、快就成为官员出政绩的有效途径,致使多年来存在着一种矛盾现象:一方面,不少企业因缺乏资金得不到技术改造,生产能力放空闲置;另一方面,各地各部门却热衷于铺新摊子,搞许多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项目。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紧缺浪费,而且阻碍了技术进步。
在旧体制下,企业只是被动地按计划指令行事,缺乏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更不可能具有追求科技进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科技进步本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但由于利益机制、管理体制不合理,直接从事社会生产的经济组织包括科研部门,失去了自身的生机和活力,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与经济发展脱节,使得科技进步缺乏发展的动力和空间,其结果直接表现为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科技进步缓慢,经济效益低下。
要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向科技进步要效益,除了在指导思想和宏观决策上必须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彻底转变外,最根本的还必须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08页)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建立起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的体制和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进步的主体,在市场竞争的外在强制和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内在动力的支配下,自觉地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科技进步全面提高经济效益。
三
企业是经济增长和效益提高的基本单位,企业的技术进步是科技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结合点。我国要通过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提高经济效益,最基本的是企业必须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切实实现向科技进步要效益。
受财力、物力的限制,我国企业技术进步的基点除了着力于技术改造,通过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或扩建现有企业以提高生产能力和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外,必须积极推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和一体化发展,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技术创新,是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商品的竞争力为目标,从新产品或新工艺的最初设想,经过研制、开发,到工程化、商业化生产,直至通过市场推广应用而产生经济效益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企业的技术创新,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开辟新市场、利用和开发新资源、实现企业的新组织等基本内容。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有机结合和一体化发展,直接表现为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开发了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降低了物质消耗,改善了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实现了企业组织、工艺的创新,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近几十年来特别是新技术革命以来,国际上新产品、新工艺层出不穷,这些都是高新技术与经济直接结合的产物。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的产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与贸易地位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业创新能力的增强。一些工业化国家为了适应国际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都把全面提高全社会的技术创新能力作为参与竞争的核心战略。
长期以来,我国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相脱节,企业缺乏市场竞争意识,技术创新的动力和压力不足,产品几十年一贯制。虽然近些年来这种状况有所改变,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市场机制的作用日益加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企业如果不加快建立技术创新机制,就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图生存、求发展。技术创新,是市场经济对企业提出的更高要求,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的关键措施。企业向科技进步要效益,主要应当表现为向技术创新要效益。因此,企业必须彻底扭转过去一度只注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倾向,坚持贵在创新。有创新才会进步,才有发展。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要把建立技术创新机制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目标,特别要把建立、健全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和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关键环节。”
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表现为企业受市场竞争规律的支配,以追求自身经济效益为动力,在其生产经营活动中自觉地通过技术变革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以开发新产品、实施新工艺和新的组织管理体系。要建立起企业技术创新机制,首先,企业必须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在市场竞争中使之具有开发新技术、新工艺,促进产品升级换代的强大动力和压力,增强技术创新意识。其次,企业要加大资金投入。除国家在这方面加强必要的投资,进行政策性导向外,企业自身应彻底克服“等、靠、要”的观念,积累资金优先保证技术改造和创新的投入需要。再次,企业要大力加强生产与科研的结合和一体化发展,扩大与科研机构的联系,密切注视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成果,根据市场的需求,利用科技成果进行创新活动。通过创新产品和工艺,开辟新市场,利用和开发新资源,实现企业组织优化,向市场提供更多更好的适销对路、质优而价格合理的产品和服务,以此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和生存发展的能力,真正实现向技术创新要效益。
为了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建立,科研部门应当面向经济建设,面向企业生产,把攻克国民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作为重要任务,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卓有成效的科研成果。同时,要加强科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大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据统计,中央在京的科研院所1986—1991年向全国转让的成果,只占成果总数的16%,占应用技术成果的24.3%,技术成果的推广率和转化率则更低。因此这方面的潜力巨大,任务十分艰巨。国家应当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政策,以规划、引导、鼓励、扶持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