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澳文化交流的历史与展望_粤剧论文

粤澳文化交流的历史与展望_粤剧论文

穗澳文化交流的历史与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交流论文,前景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已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这是20世纪末的大事。穗澳两地的文化交流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及广阔的发展前景。长期以来,两地文化互相交流、互相影响,为培育和发扬岭南文化作出卓越的贡献。澳门回归后,穗澳两地的文化交流将更为频密。下面笔者试图就穗澳文化交流的历史与前景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同时,也希望能为穗澳文化交流研究提供引玉之砖。

一、穗澳文化交流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1.明清时期的两地文化交流某种程度上具有中西文化交流的意义

自古以来,广州和澳门同属一个自然地理区域,两地人民语言文字相通,风俗习惯相同,人口交流频密。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一种特殊的人文关系。明清时期,广州和澳门的贸易进一步发展,两地的文化交流亦日益频繁起来。由于澳门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的缘故,穗澳文化交流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中西文化交流的意义。首先是宗教文化相互影响。由于澳门居民出海贸易的原因,澳门人崇拜神佛之风与广州人相同,在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澳门居民热衷于顶礼膜拜刚兴建的妈祖阁庙。对这个供奉道教水神天妃娘娘(妈祖)的庙宇,广州的水上居民也是十分膜拜的。此外,清初澳门重修普济禅院(观音堂)时,广州的大汕和尚亦积极捐资重建禅院,使佛教在澳门更为流行。在漫长的岁月中,妈祖庙不仅是居澳中国人的精神寄托,而且它对西方人同样有很大的吸引力。《澳门纪事》中记载:“葡人初入中国,寄碇澳门,是处有大庙宇,名曰‘妈祖’,葡人误认此庙之名为地名。”这是西方人对妈祖崇拜的认同,他们除了喜用中国海上女神这个名字称呼澳门这个港口外,还表现在许多西方画家以妈祖阁庙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中。除佛教外,西方的天主教对两地的影响甚大,葡萄牙等西方国家的天主教耶酥会士来到澳门,并进入广州传教。他们在穗澳两地学习文化, 使中西文化得以交汇。 意大利耶稣会士罗明坚( Michel Ruggieri),以及后来的利玛窦(Matteo Ricci )等一批耶酥会士先后经澳门入广州进行传教活动。他们中的一些人还翻译中国儒家著作在广州出版或经穗、澳两地寄回本国出版,使穗澳两地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枢纽。在新闻传播方面,澳门也对广州产生了影响。在1822~1838年间,葡萄牙人在澳门先后创办了《蜜蜂华报》、《澳门钞报》、《帝国澳门人》、《澳门政府公报》等报,虽是以葡萄牙文出版,但对广州报刊的萌生有促进作用。1832年,美国传教士在广州创办英文月刊《中国丛报》,于1839年迁往澳门,后又迁回广州。1838年,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时,曾请人翻译澳门出版的外文报纸,辑为《澳门月报》。再次,西方的建筑艺术和医学亦由澳门传入广州。在清代广州商馆区建设时,葡萄牙人在澳门的欧式建筑物和教堂,成为清朝广东十三行商馆建筑的模仿式样。其建筑物特色为三层楼结构模式,独具西欧国家建筑风格。嘉庆十年(1805),英国东印度公司外科医生皮尔逊(Alexander Reason),将西方国家种牛痘的痘苗运入澳门并加以宣传,他后来又在广州行商会馆设立牛痘局。从此,种牛痘防天花医术逐渐传播全国。

由此可见,明清时期穗澳文化交流的特点是西方文化精粹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汇合的过程中互相影响,互相消化,共同提高。

2.清末及民国时期两地文化交流表现出人们要求变革创新的思想

清末及民国时期正是中国社会处于大变革的时期,新思想、新文化与旧思想、旧文化进行着激烈的交锋,穗澳文化交流亦富有时代的特点,它反映了当时进步的知识分子要求变革创新的思想。这首先体现在新闻业上。甲午战争后广州封建顽固派势力较为强大,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康有为、梁启超先后来澳门与康广仁、何延光等人创办《知新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当时该报对澳门居民影响很大,其发行量亦很大,畅销全国各地。孙中山先生曾于光绪十九年在澳门创办《镜海丛报》,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该报既出葡文版又出中文版,为宣传鼓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起过重要作用。其次,这时期的教育交流亦十分密切,光绪二十六年(1900),广州的岭南学堂迁到澳门。在岭南学堂影响下,澳门教育界纷纷将旧式学塾改为新式学堂。抗战时期,广州迁往澳门的中小学就达30余间,使澳门的教育事业得以蓬勃发展。再次,这时期美术和戏剧交流在穗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30年代初,以高剑父为首的新国画派提出了“艺术革命”、“折衷中外、融会古今”的主张,在现代中国画坛举起了革新的旗帜,充分表现了时代精神,后人称他们为岭南画派。抗战期间,高剑父、关山月、方定人、杨善深、司徒奇等人从广州来澳门演讲或举办爱国画展,鼓动澳门人民的抗日情绪。澳门的爱国同胞也组织宣传队和剧团,来广州、中山等地演出《血洒卢沟桥》、《布袋队》等街头剧、话剧。这些都充分反映了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要求社会变革的良好愿望。

3.建国后,两地人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文化交流体现了爱国统一战线的特点

建国后,尽管穗澳两地的社会制度不同,但是广州和澳门人民保持密切联系,两地人民通过文化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深厚情谊。如1961年10月,澳门业余音乐曲艺团来广州作旅行演出,在人民戏院演出《旗开得胜》等传统曲目。同月,广州、澳门、汕头及佛山的音乐曲艺界人士聚会于广州红荔音乐厅,以艺会友,演出节目,粤剧界著名人士白驹荣、罗品超等也到场联欢。1960年1月,广东省粤剧团一团在白驹荣、 罗品超率领下到澳门演出了《林冲》、《荆轲》等近10个优秀剧目,受到了澳门各界人士热烈的赞赏。同年12月,广东曲艺杂技团在澳门进行了14场演出,观众达到1.6万多人。演出期间,场场满座,盛况空前。 50~60年代,港澳艺术家多次到广州举办书画、摄影展览。其中,影响较大的是1957年4月, 中国摄影家协会在北京举办“穗港澳摄影家作品展览”,展出200多幅作品,加强了三地摄影界的联系。改革开放后, 穗澳两地的文化交流显得更为密切,范围更为广泛。它涉及文学、粤剧、美术、舞蹈、摄影、宗教、教育、新闻、文物等多个领域。1980年、1981年,广东粤剧院、广州粤剧团、广东民间艺术团先后到澳门演出。1990年广州举办’90羊城国际粤剧节,广州、香港、澳门及美国、新加坡、加拿大等地20多个曲艺社团参加。粤剧节历时13天,观众达8.5 万多人次,这次盛会在国内外产生较大的影响。

80~90年代,广州和澳门各种社团之间的文化交流联谊活动不断开展。市政协、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等组织在联络、接待澳门同胞,促进两地文化交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1986年5月, 市政协与澳门颐园书画会及香港越秀企业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穗港澳国画联展”,在此基础上成立的市政协诗书画室,也聘请了澳门的诗人及书画家作顾问。由此可见,改革开放后,在爱国主义旗帜下穗澳两地的文化交流显得更为活跃,两地艺术家的友情显得更为深厚,体现出爱国统一战线的特点。

二、穗澳文化交流合作前景

近百年来,穗澳两地人民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团结一致,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两地人民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将西方的文化精粹与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华结合起来,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成为岭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澳门回归祖国后,穗澳文化交流有着更为广泛的合作前景。这里,笔者仅提出几个课题,以供有关研究人员参考。

1.关于早期西方画家对两地文化影响的研究

18~19世纪先后有40余位西方画家通过澳门进入中国开展艺术活动,这些画家来自英国、法国、葡萄牙等国家,他们代表不同的画派,他们的作品有不同画种,风格各异,他们在穗港澳三地写生作画,对中国文化尤其是对穗港澳地区的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是英国画家乔治·钱纳利(1774~1852),他于1825年移居澳门,并先后在广州、澳门两地作画授徒。其次还有法国画家博尔杰(1808~1877)和葡萄牙画家毕仕达(1826~1896)等人在澳门和广州创作了不少细致、真实的油画和素描。由于这个时期,欧洲油画界弥漫着一股追求具有中国风味的艺术风气,外销画因此应运而生。广州和澳门的外销画进入了创作的鼎盛时期,钱纳利等外国画家的中国学生林哌、新哌、庭哌等人创作了大量的港口风情画、乡土风情画和人物肖像画。如《广州商馆区》、《广州江岸两景》和《江边古刹》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这段历史及有关史料对我们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和研究穗澳早期文化市场的发育是很有帮助的。

2.关于康有为书艺理论及其书法艺术的研究

曾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的康有为于光绪十五年(1889)写成中国书学史上的名著《广艺舟双楫》,他在书法上推崇汉魏六朝之碑,对中国、日本书坛都起到震撼性的影响。康有为及其弟子在广州留下不少书法作品。光绪二十三年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在澳门活动并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在澳门期间亦留下了一些墨宝。这段历史及有关史料对我们研究康有为书艺理论及其书法风格是很有好处的。

3.关于当代中国画城市建筑题材画的研究

中国画的创作历来以山水、花鸟、人物作为题材,过去的国画家在创作时很少注意表现城市建筑。80~90年代,穗港澳三地的中国画家开始注意表现城市街道景观。1998年12月和1999年7 月由广州市政协和澳门基本法协进会举办的谭大鹏“澳门风情”画展先后在广州和澳门展出。这次画展展出作品的题材多为澳门建筑物,作品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因此,城市建筑题材画的研究是值得穗澳两地美术界人士进行深入探讨的课题。

4.关于岭南摄影艺术特色的研究

自民国时期到新中国建立初期,穗澳两地摄影家有着密切的交往。50~60年代,中国摄影学会广东分会举办摄影训练班,还特意邀请港澳摄影界人士前来进行艺术交流。广州的一些老摄影家也到澳门实地摄影并作艺术交流。改革开放后,澳门著名摄影家李公剑、康标等人也常来广州与广东省摄影家协会的成员开展交友联谊活动。1993年12月,他们还特意来广州参加广东省国际摄影艺术节。经过穗港澳摄影界人士多来年的努力,一个“岭南摄影”群体已初步形成。这主要表现在清、淡、轻、透、雅、绿的艺术品位上,这些品味是岭南的地理环境和人文传统造成的。穗澳两地摄影家在如何“进一步创作富有岭南摄影艺术特色的作品”这个课题上有着良好的合作前景。

5.关于进一步振兴粤剧艺术的研究

粤剧是广东最大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和澳门。广州又是粤剧的发源地之一,穗澳粤剧戏班历来交往频繁。二三十年代是粤剧迅速发展变化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以广州、香港、澳门三大城市演出为主的戏班。人们称之为省港班。省港班形成后,群星辈出,涌现出一批很有艺术造诣的演员、编剧、乐师以及舞台美术师,他们为穗澳两地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建国后,粤剧艺术的海内外交流得到进一步发展,1990年,广州举办“羊城国际粤剧节”,包括港、澳地区在内的36个粤剧、粤曲社团前来参加演出,共演出41台节目并举办粤剧艺术研讨会,成为粤剧史上的空前盛会。80年代,穗澳两地的粤剧事业虽然获得新的发展,但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如剧目创作和艺术革新未能适应时代和观众的需求,加上娱乐品种日益增多,粤剧演出的上座率逐年下降。因此,如何加紧艺术革新,如何从剧目创作、舞台表演、唱腔音乐、伴奏乐器的配置、舞台美术等方面进行改革,是穗澳粤剧界面临的一个问题。因此,穗澳两地粤剧界人士共同开展振兴粤剧艺术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综上所述,穗澳两地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并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两地的文化交流有着十分广泛的合作前景,并可以为丰富和发扬岭南文化作出贡献。

标签:;  ;  ;  ;  ;  ;  ;  

粤澳文化交流的历史与展望_粤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