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异常波动,保证有效供给--我国棉花产量波动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分析_棉花论文

避免异常波动,保证有效供给--我国棉花产量波动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分析_棉花论文

避免异常波动 保障有效供给——我国棉花生产波动的特点、成因剖析与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因论文,棉花论文,对策论文,异常论文,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国以来,我国棉花生产的最大问题是波动性大、稳定性差,这是导致棉花供需矛盾加剧的突出原因。要保障棉花有效供给,实现产需基本平衡,必须充分认识我国棉花生产波动的特点与原因,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措施。

一、波动特点

综合分析我国棉花生产波动的特点,可以概括为频率高、波幅大、范围广、下滑快、上升慢。

1.频率高。我国棉花生产,无论是面积,还是单产、总产都呈现频繁波动的趋势。1950~1994年45年间,年际之间出现两位数波动的年份,总产有28年,单产有24年,面积有14 年。 特别是近10 年(1984 ~1994),波动频率进一步加快,出现10%以上波动年份有8年。 而同期我国粮食生产,总产量波动率超过5%的仅2年。同期世界棉花生产(除去中国)总产量波动率超过10%的仅2年。 由此可见我国棉花生产波动的频率不仅大大高于粮食,而且也大大高于世界上其他产棉国家。

2.波幅大。我国棉花生产,多次大起大落。45年中,产量年际波幅在20%的年份有19年,其中超过30%的有10年。下降幅度最大的时期是严重自然灾害的1959~1962年和创历史最高水平(1984年)后的1985~1986年,年际下降幅度分别为-26.9%和-24.2%。而世界棉花产量波幅最大的年份仅在10%左右,大大低于我国棉花波动的幅度。

3.范围广。我国棉花生产地域辽阔,有一定的互补性,有利于分散产量波动的风险。但我国实行统一的棉花产销政策,政策性造成的生产波动则往往波及全国各大棉区。最为典型的是1985年,国家大幅度调整棉花产销政策,全国三大棉区均是大减产。

4.下滑快。我国棉花生的滑坡往往出现在大丰收年景之后。而且下滑速度很快,一般2年左右滑到最低谷。如1984、1991年大丰收后, 随后2年即1986、1993年滑坡到最低点。

5.上升慢。棉化生产滑坡容易上坡难。从波谷上升到波峰一般需5年以上。建国初期化了8年才赢来了1958年的棉花丰收年。改革开放初,经历了6年调整,取得了1984年历史最高纪录。1991 年棉花生产的再度崛起,也是经历了5年的艰苦努力才逐步恢复的。

二、波动原因

我国棉花生产长期波动频繁,多次大起大落,其原因十分复杂,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自然灾害影响。棉花与其它作物相比,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更大,这是棉花的生长发育特点决定的。首先,棉花对栽培条件要求较高,生长周期长,对气候因子反应敏感,易遭受自然灾害的影响,风险大。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有一半以上的棉田属中低产田,抗灾能力弱,尤其是我国最大的产棉区——黄淮海棉区,中低产田的比例更高。同时,棉花的病虫害种类多,危害重。枯黄萎病、棉铃虫至今仍是导致我国棉花生产波动的重要因素。1992年以来,棉花病虫害发生严重,特别是棉铃虫大发生,给棉花生产造成很大损失。

2.政策变化频繁。我国棉花政策变化频繁,调整剧烈,缺乏稳定性、连续性和超前性。这是近十多年来棉花生产波动的突出原因。1978~1994年的16年间,国家进行棉花价格调整共有14年。如果加上其它奖励政策,几乎是每年变动政策,有时甚至一年内变动几次,如1994年国家就先后三次调整棉价格,而且棉花价格调整幅度不是循序渐进,而是大起大落。在1978年以后的14次价格调整中,出现4次(1982、1984、1985、1986)实际收购价格的下降,3次(1989、1990、1994)大幅度的上调,上调幅度最高的1994年,比1993年收购价格提高65%。

棉花政策的调整,集中反映在粮棉比价上。我国棉花生产的波动与粮棉比价关系十分密切。1978~1984年,粮棉比价一直在1:8以上, 而且同期农用物资价格平稳,从而促进了棉花连年增产,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1985年粮棉比价急剧下降,此后一直在1:7上下徘徊,1989 年下降到1:6.6,而同期农用物资不断涨价, 棉花收购价格指数一直低于农资价格指数,致使这一时期棉花生产波动下降。1989、1990年国家连续两次较大幅度提高棉价,棉粮比价有所回升,分别达到1:8.66和1:9.56,而且农资价格指数低于棉花价格指数,1991年棉花产量达到了第二个历史高产水平。但丰收以后,各地出现了打白条、卖棉难、压级压价等现象,并取消了1992年棉花加价扶持,使粮棉比价下降,棉花产量再度下降。1994年棉花价格大幅度提高,棉花生产又有所恢复。

3.科技发展滞后。科技发展滞后是制约棉花单产的重要因素,也是造成单产波动的重要原因。近十多年来,棉花单产一直徘徊不前,1984年取得60.5公斤的历史最高水平以后,不仅未能突破,而且单产波动剧烈,1992年下降到44公斤,比1984年下降27.5%。根本的原因在于科技发展缓慢。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缺乏“丰抗优早”综合性状好的优良品种;二是棉田耕作栽培技术不配套,北方棉区正处于一年一熟向一年两熟的改制过程中,麦棉两熟高产栽培技术尚未完善;三是防治棉铃虫技术未突破;四是高产简化栽培技术未有新进展。

4.进出口逆向调节。棉花进出口数量与棉花产量的丰欠出现逆向调节,往往是欠收年份出口数量多,丰收年份出口数量少,甚至增加进口,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国内棉花供需矛盾,加剧生产波动。1984年我国棉花大丰收,棉花净出口仅为18.7万吨,1985年开始棉花生产滑坡、国内供求矛盾趋紧,而1985~1987年连续三年棉花净出口量反而大大增加,分别为60.9万吨、68.7万吨和48.7万吨,1986年创净出口量历史最高纪录。1990年棉花生产回升,1991年又是大丰收的年份,而国家却大量进口棉花,1990~1991年两年分别净进口27.8万吨和23.1万吨,1990年为净进口量的最高年份。1992年以后,国内棉花供求形势逆转,而国家进口量反而减少,出口量增加,成为净出口年份。

5.购销体制障碍。棉花购销体制改革困难重重,削弱了国家对棉花的宏观调控能力,加大了棉花生产波动。长期以来形成的独家经营,使国家的有关政策,如质量标准、价格等政策的执行造成偏差,农民的合法收益缺乏保障,农民成为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的最终承担者,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棉花经营部门出于部门利益,往往使棉花供求信息严重失真,导致国家宏观决策失误。丰收年景,虚报库存,放大“过剩”信号,套取国家政策性补贴;欠收年景,又少报收购量,放大“短缺”信号。这样,棉花经营部门就往往成为供求信号的“放大器”和生产波动的“助动器”。如1991年秋季,棉花减产已成定局,但社会上却形成棉花“过剩论”,最终导致决策失误,生产滑坡。

三、对策建议

要从根本上避免棉花生产异常波动,实现棉花生产的稳定持续发展和供需基本平衡,必须尽快完善政策、改革体制、强化科技、调整布局、增加投入。

1.完善政策。要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决策机制,提高科学决策的水平,避免决策失误造成的异常波动。具体来说,政策制定要坚持“四性”:一是科学性。棉花价格政策的制定,应以价值规律为主要依据。在生产成本调查预测的基础上,根据供求关系、粮棉比价水平、物价指数、进口棉价格和棉纺企业承受能力等因素的变化,综合权衡,进行科学决策。粮棉比价一般应以1:9-10为宜。同时,棉花价格要有合理的地区差价、购销差价、品质差价和季节差价。二是连续性。棉花政策的调整不能频繁变化,更不能大起大落。随着物价指数,特别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的上升,棉价也应相应提高。三是超前性。要超前制定与公布棉花价格,以便落实棉花茬口和布局,一般来说,次年的棉花收购价应在第一年的秋播前公布。四是严肃性。政府制定各项棉花政策要慎重,一经公布,不能随意变更,地方各级政府、各部门都必须坚决执行,取信于民。

2.改革体制。改革棉花购销体制势在必行,避免棉花生产异常波动必须有体制保障。棉花购销体制改革方向要坚持,步子要稳妥。即要坚持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市场取向。具体步骤要按照1992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改革棉花流通体制的试点方案”的文件精神,迈小步,不停步,不走回头路。在目前市场体系不完善的条件下,应以减小经营环节、降低调拨基数作为过渡性改革措施。建议取消棉麻公司的二级经营站,实行产区与销区一级站直接经营的体制。同时,各级政府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逐步降低调拨基数,使棉纺企业逐步进入市场。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全新的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经营结构,使棉农与加工经营企业形成互相依存、共担风险的利益共同体。这样一种新型的生产经营体制,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一是以现有棉花收购加工企业为载体,进行股份制改造,使其真正成为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实行合作经济组织对棉农的代理制,让农民参与加工和销售的利润分配;二是以棉纺企业为龙头,联接棉农合作经济组织,产销直接挂钩。建议国家选择一些棉花主产省,进行培育棉农合作经济组织的试点。

3.强化科技。加快科技进步不仅是提高棉花单产、提高植棉效益的根本出路,也是增强棉花生产稳定性的重要途径。根据当前棉花生产上的制约因素,要加快实现三个突破:一是在棉花“丰、抗、优、早”新品种选育上要有新突破;二是在棉铃虫的综合防治技术上要有新突破;三是在棉花高产简化栽培技术上要有新突破。为此,国家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稳定科技推广队伍,组织重点科技攻关,增加科技推广投入,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推进科学技术进步再上新水平。

4.调整布局。调整棉花生产区城布局,有利于分散灾害风险,实现区域优势互补。从历史经验与发展趋势看,棉区过于集中,将增大风险。近几年黄淮海棉区,特别是冀鲁豫三省,由于农业结构的调整,耕作制度的变革与棉铃虫大暴发,棉花生产大幅度滑坡,引发全国棉花生产波动起伏,这与棉区的过分集中密切相关。因此,必须根据我国棉区生产条件、宜棉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和植棉比较效益,进一步调整棉花生产布局,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的方向是:适当恢复黄河流域棉区,稳定提高长江流域棉区,加快开发新疆棉区,形成三足鼎立、区域优势互补的新格局。这是稳定发展棉花生产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我国棉花产量的长远之策。

5.增加投入。我国棉花生产的实践证明,调整政策、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只有与增加农业投入结合起来,才能稳定提高棉花综合生产能力。“七五”以来,国家建立了188个优质棉基地县, 约占全国植棉县总数的20%。棉花总产量占全国的70%左右。优质棉基地县建设在稳定恢复棉花生产、减少波动、增强后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九五”期间要继续采取国家与地方联合投资的办法,完善配套老基地,加快建设新基地。目前全国360多个植棉10万亩、总产10 万担以上的集中产棉县,应在“九五”期间分期分批列入国家优质棉基地县建设计划。建设内容由过去单纯的棉花良种繁育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向产前、产后延伸,并适当增加投资规模。国家要建立对棉花基地县的宏观调控机制,实行投入与产出挂钩,以合同形式明确基地县的权利与义务。增加投入首先要增加科技投入,建议尽快建立棉花发展基金,用于产区发展棉花生产。基金来源:以县为单位,调出部分按收购价的10%提取,由用棉单位负担。江苏省1994年已经开始实行。这样既可以缓解产区与销区的矛盾,提高产区发展棉花生产的积极性,又可以增强产区政府对棉花生产的调控、引导、保护、支持的功能。

标签:;  ;  ;  ;  ;  

避免异常波动,保证有效供给--我国棉花产量波动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分析_棉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