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评价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_课堂教学论文

非正式评价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物理论文,评价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非正式评价是指教师在与学生日常教学的接触、互动过程中,以观察(包括直接和间接的观察)和交流为主要方式,不断地了解学生,进而在有意或无意之间形成对学生某种看法和判断的一种评价方式。

现行的物理教育采用的多是终结性评价,如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在一段学习过程结束以后给予评定,不能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而非正式评价正好能弥补这个缺点。非正式评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将非正式评价融合在物理教学中,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并根据学生的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并把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态度、建议等反馈给学生,及时帮助学生调节、改进自己的学习。

可见,在物理教学中运用非正式评价,可以优化物理课堂的教与学。非正式评价应该融合在日常的物理教学中,成为物理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物理教学中非正式评价的特点

1.评价方法的“非正式性”

正式评价一般都有一套完备的评价程序,如确定评价目的、制定评价标准、选择评价指标、收集相关信息、检验并整理这些信息等。而非正式评价是在真实自然的情境中进行的,没有固定的结构和程序。教师没有明确的评价目的,也没有对评价情境进行预先的设定和控制,在方法的运用上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自发性。

2.评价标准的不确定性

正式评价在评价之前往往设计好一套评价标准,而非正式评价因为在自然真实的情景下进行,没有确定的评价标准。教师往往根据不同的学生体现出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灵活性更大,针对性更强。例如,对于学困生和学优生,常以各自的学习基础为起点,衡量学生的进步。

3.内容的真实性

纸笔测验和表现性评价都不是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其测验结果不能代表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表现。而非正式评价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更能反映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

4.评价的主观性

非正式评价没有固定的评价标准,更多的是依靠教师个人的经验和智慧进行评定,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对于学生的同一个行为,不同的教师会得出不同的评价结果。此外,教师个人的主观因素(情绪、态度、价值观等)也会使非正式评价带有更多的主观色彩。因此,非正式评价在使用时应尽量避免主观影响。

5.评价的即时性

正式评价一般是在教学的某个特定环节进行的。而非正式评价则融于教学过程中,与教学活动同时并进。由于能随时掌握学生的最新情况,教师可以此作为依据,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并把自己观察评价的结果反馈给学生,让学生也能知道自己的进步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这是非正式评价的一种优越性。

6.评价的动态性

非正式评价应贯穿在整个物理课堂教学活动中,通常不只评价一次,是多个周期的动态过程。单次的非正式评价的时间很短,甚至可以说是即时性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一般没有自觉的评价目的,只是在师生的互动过程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然后作出判断:这个学生“认真听讲”、那个学生“走神了”,再把这种判断通过言语、表情、动作反馈给学生,学生接受教师的反馈做出相应的调整——这就是评价的一个周期。所以,单次的评价往往会在瞬间完成。但是从整个非正式评价活动的流程来看,它又是连续性的,一个评价结束了,下一个评价又已展开。一般从时间上说,上一个评价的结束就是下一个评价的开始;从内容上说,上一个评价的结果,又是下一个评价的依据,指导着下一个评价的进行,进而得出新的结论。例如对于那个“走神”的学生,在得到教师的反馈之后,调整了精神状态,于是教师就会得出结论:“这个学生又认真听讲了,应该鼓励他一下。”

三、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非正式评价的方法

运用非正式评价,目的是为了及时地获得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信息,进而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并把信息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改进学习。在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以下3种。

1.提问法

提问法是一种将评价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的方法,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它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思考,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来获得有关学生学习现状的反馈信息。例如,教师可通过提问来发现学生是仍固守原来错误的生活经验还是能接受课本中的科学的概念、规律。

(1)原因式提问

这类问题不是让学生简单地回答“是”与“不是”,因为有的学生虽然能回答对,但其分析过程却是错误的,或者是能迅速地从书上找出正确答案,但对于原因却不理解。原因式提问需要学生回答“为什么”,从而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获得更多有关学生学习现状的信息。问题应避免偏离目标或死背定义,好的问题应该具有一定启发性,能启发学生高层次思维。例如,在讲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以及平衡力的区别后,不是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以及平衡力之间有什么区别”,而是问“当我给一个静止的物体施加一水平向右、大小为10 N的力,物体的反作用力为10 N,那么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吗?为什么?”教师提问后,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这样,学生会给出更详细的作答;学生回答完后,也不要急于评价,而是停顿几秒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反思自己的回答。教师要认真思考学生的回答,有时候,学生的回答不一定是你想要的,这时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技巧进一步提问。

由于中下学习程度的学生占了一个班人数的绝大部分,因此多提问中下学习程度的学生可了解全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果某个学生回答不出,可适当多提问几个学生,以确定大部分学生是否弄清楚了这个知识点。

(2)多项选择式提问

这种提问方式以多项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即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并给出若干答案供学生选择,其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快速回答和教师快速粗略统计每个选项的人数,因此能快速检查整个班对概念、规律的理解程度。

在设计这种问题时,应注意3个问题:

第一,提供的错误选项最好是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错误概念和结论。

第二,错误的选项要对错明确,不可模棱两可,对于概念模糊,理解不深的学生而言这个选项貌似正确,而对于理解透彻的学生而言是明显错误的。问题也应避免模棱两可,以免产生歧义,影响学生真实水平的发挥。

第三,不要在学生选错或选对时让自己无意中露出的表情给学生提供选项对错的线索。

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可以对选择每个选项的学生人数进行粗略统计,从中可了解全班对于问题所涉及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每种错误想法占多少学生。从而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一个较明确的指南。

教师还可通过一些方法来增加问题的难度,如提供更多貌似正确的错误选项,让学生进一步解释为什么选这个选项等,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增加难度的方法。

例如,在学生学完了压力的概念后,教师当堂出一道多项选择题来考查学生对这个概念的理解程度,还存在哪些错误的想法:

关于压力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B)压力的大小总是等于物体的重力。

(C)压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D)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物体的表面。

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压力的概念、方向和大小是否理解正确。其中,学生最容易把压力和重力进行混淆,因此这题的(B)、(C)错误选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当学生进行选择时,教师可当堂大致统计一下选择每个选项的人数,从而得知整个班对压力这个概念的理解程度,还存在哪些错误的想法。

2.观察法

观察法也是一种将评价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的方法。它是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神情、行为表现来获得信息的一种评价方法。用这种方法可迅速获得其他方法难以获得的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比较适合用于那些不宜量化的评价内容,主要用于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态度、兴趣、习惯、实验技能等方面的评价。

例如,教师在讲解完一个知识点后,如果看到大部分学生仍然一脸茫然,这表明他们还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需要换一种方法再讲解一次;而如果看到大部分学生都能随着教师的思路走,或边听边点头,或边听边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或理解的笑容,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能理解教师讲的内容,于是便可带领学生进入下一知识点的学习。

在学生的学习态度方面,可观察学生学习材料的准备情况,观察学生听课、回答问题、参加讨论和课外活动是否积极等。在学生的学习效果方面,可观察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思维状况、答题正确率、答题速度等。在学生分组实验课中,教师通过巡视各组学生的操作和讨论情况,可及时了解学生实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概念图法

概念图是一种表示一系列概念间关系的图解。它由节点(概念),连接节点的线段和连接语、例子组成。它能形象化地表达某一命题中各概念节点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反映出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可作为识别学生对知识的错误理解、知识欠缺和错误概念的工具和作为评价学生知识理解的工具。概念图法在美国的中小学教育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教师评价时要让学生来画概念图,而不是由教师提供。通过学生所画的概念图,可发现学生头脑中存在的错误概念、错误理解和知识的欠缺,及时了解和诊断学生的学习问题。

图1

例如,有学生画出了如图1所示的概念图。此概念图反映了该学生对“速度”概念矢量性的忽视。按照这个概念图,“匀速圆周运动”和“匀速直线运动”属于“匀速运动”的下位概念,都属于“匀速运动”。而匀速运动是指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的运动,如匀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是速度大小不变,但方向不断改变的匀速率圆周运动,实际是变速运动。匀速运动的加速度应满足a=0,而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a等于法向加速度,大小不变,但的方向不断改变,也就是说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时刻改变,是变加速运动。从这概念图中反映出了学生忽视“速度”概念的矢量性。

概念图法在实际操作中可灵活处理,如教师可给学生提供一些有联系的概念,让学生通过画概念图来表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更进一步的话,学生还可增加适当的概念以扩大原来的概念图;或者教师给学生提供概念时,故意提供一些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的概念,检查学生是否会无中生有,画出错误的联系。学生画完后,教师再出示事先制作好的概念图的标准图,对学生概念图中所反映出的知识掌握质量进行定性分析,学生也可依照标准图进行自我评价。如果对概念不理解,概念间关系不清晰,学生是很难将这些概念组织成层次清晰、关联准确的概念图的。

当然,非正式评价的方法不止这3种,还有讨论法,组织活动法等。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要想全面获得有关学生学习现状的信息,只依靠一种方法是不够的,常需要几种方法综合使用。例如,在教学时可先观察学生的表情、反应来判断学生是否理解这个知识点,如果反应不多,表情茫然,则可通过提问法或概念图法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薄弱之处或认识误区,以便在下一步教学中提供针对性的措施。

四、非正式评价结果的运用

非正式评价对课堂教与学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结果的运用。具体来说,评价结果的运用有以下2个方面。

1.将信息反馈给学生

通过评价获得的信息不仅可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还可将这些信息反馈给学生,让学生知道自己现在的不足,从而找出自己与学习目标间的差距。

信息反馈的形式,往往是在学生做出反应(如提问法中学生的回答,概念图法中学生画好的概念图)后,教师要给予一定的评价。一般而言,仅给予一个等级的评定是没有意义的,如“很好”“很差”。好的反馈,是富有建设性的评论,告诉学生其不足之处在哪,有什么方法可改进,这些方法能让那些认真听取教师的意见并付诸行动的学生获得进步。例如,通过概念图发现学生忽略了速度的矢量性后,不能只评价“错了”“不对”,还应指出:“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只有当大小和方向都不变时,才是匀速。”并提醒学生:“认识一个物理量,应注意是矢量还是标量。”另外,评价的口吻也要因人而异:对于骄傲的学生,不能过多的表扬;对于缺乏自信的学生,应多鼓励。

2.反思教学行为,决定教学决策

根据非正式评价得到的结果,教师可了解学生目前对该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从而决定下一步的教学决策:是巩固刚才的知识,还是进入下一知识点的学习,如图2所示。总而言之,教师应该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使教学符合学生的需要。

图2

如果评价结果令人满意,学生都学得不错,那么自然就可进入下一知识点的学习。但如果多数学生一脸茫然或错误百出,则需要巩固刚才的知识点学习。究竟该如何巩固呢?

首先,根据评价结果,教师可发现学生当前的学习困难是什么。然后,反思刚才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采取另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此外,还有什么教学资源可以使用?

有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某个知识点,可以将大知识点细化成许多的小知识点,通过一步一步让学生掌握每个小知识点,实现对大知识点的理解、掌握。例如,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相反。在讲解静摩擦力方向时,需先讲清楚什么是相对运动,什么是运动趋势,只有明白了这两点,学生才能正确理解静摩擦力的方向。

鼓励学生之间互助也不失为一种方法,因为有时他们存在的学习困难是一样的,这时就可让成功克服困难的学生帮助其他的学生。

五、非正式评价的注意事项

1.避免教师先入为主的印象

研究表明,教师通常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已有的观点(Airasian,1991),很难改变原来对学生的看法(Goldman,1996;Rosenbaum,1980)。也就是说,一旦教师形成了对某个学生的看法,以后就很难改变对这个学生的印象。即使有些事情与原有看法不符,也被认为是意外。这一点不利于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学困生即使真的有了进步,在课堂上回答对了问题,教师也会认为这只是意外或者是其他学生告诉他的,也就不会给予赞赏和鼓励,便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避免教师主观偏见的影响

非正式评价没有固定的评价标准,主要靠教师的经验和主观评价,因此,评价结果容易受主观偏见的影响。偏见指的是某些学生由于性别、种族、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信仰或其他特征,在评价中受到侵犯和不公平的对待。在物理教学中,教师的主观偏见包括2个方面。一方面,长期受终结性评价的甄别功能的影响,容易将非正式评价的目的也看成是给学生贴标签,没有意识到是为了所有学生的公平发展。另一方面,受教师个人喜好色彩的影响,表现出对某些学生特别偏爱。例如,对同一个问题,学生同样都回答得不好,但教师对偏爱的学生给予鼓励,而对其他学生则表现出歧视或厌恶。

教师的主观偏见虽然隐藏在心里,但在上课的过程中,容易通过言行举止下意识地传达给学生,打击某些学生的学习信心和积极性。为了将教师的主观因素降到最低,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评价中应保持谨慎,时时提醒自己要尽量地做到客观、公正,对学生采取宽容、接纳的正面态度,尽量避免对学生产生厌恶、歧视的看法,不断地进行反思。

3.非正式评价的效度问题

评价的效度是指实际评价的内容是否是你想要评价的内容,即评价的有效性。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评价的有效性包括2个维度。其中一个维度是内容的有效性,即你实际评价内容是否是你想要的评价内容。另外一个维度是教学的有效性,即你评价的内容是否是你正在教授的内容。要想提高评价的有效性,评价的内容应符合教学目标,在获得评价结果后,反思是否与想要评价的内容相符,是否代表了自己教授的内容。有效性不高的评价会导致错误的教学决策。

4.非正式评价的信度问题

信度是指评价结果的可靠程度。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非正式评价由于评价本身的自发性,课堂时间的有限性等原因,评价的信度容易受影响。为了提高评价的信度,一方面,可通过多次评价检验结果。物理课堂中的非正式评价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多周期的动态过程。在前面评价得出的结果,可在后面的一系列评价中多次检验,教师根据多次的评价结果不断修正原来的想法。另一方面,评价结果的获得不能只依靠一种方法,需多种方法综合使用,从多个途径获得信息。

六、结语

非正式评价应融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成为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非正式评价,及时获得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信息,根据反馈调整教学,使教学符合学生的需要,可以优化物理课堂的教与学。

将非正式评价融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给物理教师带来了如下更高的要求:(1)需要教师跳出“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方式,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2)教师不能完全按事先设计的教学环节进行,要富有弹性,以便随学生的表现来灵活调整,更关注教师的随堂机智;(3)在课堂教学中多创造与学生互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从师生互动中获取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信息。

非正式评价与物理课堂的结合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实际操作中较难把握,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和积累经验。

标签:;  ;  ;  ;  ;  

非正式评价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