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来自山西新课程实验区的调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山西论文,现状论文,对策研究论文,高中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调研对象与方法
山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于2008年9月正式进入实施阶段,近期我们对山西省太原市、阳泉市、晋中市、吕梁市、临汾市部分学校及省直基地校化学学科实施现状进行了调研。调研的形式有听课、座谈、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调研的学校包括省级基地校17所,其中16所为省示范高中,1所为普通中学;非基地校30所,其中省示范高中1所,职业中学两所,普通中学18所,市级重点中学9所。参与调研的基地校教师30人,非基地校教师40人。参与调研教师的基本情况见表1、表2。
表1 被调研教师教龄情况
教龄
5年
6~10年 11~20年 21年
合计
以下 以上
基地校(人)6 11
126 35
非基地校(人) 12 8
128 40
表2 被调研教师职称情况
职称初级 中级 高级 特级 空白 合计
基地校(人) 7 1512 01 35
非基地校(人) 11 217 10 40
二、山西省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现状
(一)教师对化学课程标准的认识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是新课程的目标与要求在化学学科中的具体体现。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认识直接影响到化学学科实施的每一个方面。从表3、表4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教师认为课标与自己的教学活动联系非常密切或有明确的指导意义。在教学前,教师的准备工作是基于教师教学参考用书、课程标准与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三者的统筹考虑。
表3 教师对化学课程标准与教学关系的认可度
有明确的 联系非 说不清楚 没太大
指导意义 常密切 联系
基地校人数46 46
143
比例(%)
非基地校人53 38
133
数比例(%)
表4 教师课前准备的参考依据
教参 教学资源 课标 市级教研
基地校人数6666
80 26
比例(%)
非基地校人5348
53 20
数比例(%)
(二)硬件设施与实验教学
1.教师对硬件设施、配套资源的满意度
表5 教师对硬件设施、配套资源的满意度
较好 基本满 不太 很不 空白 合计
足需要 理想 理想
基地校人数 23 63 6 6 2
100
比例(%)
非基地校人 8
21 58130
100
数比例(%)
从表5可以看出,基地校教师认为学校硬件设施和配套资源较好和基本满意的占到了86%,而非基地校教师认为学校硬件设施和配套资源较好和基本满意的仅占到了29%。这无疑对化学学科新课程的实施提出了挑战和更高的要求。
2.教师对化学课程标准中“活动与探究”的认识
化学课程标准中“活动与探究”的设置是对三维目标落实的保证,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转变的保证。从表6可以看出,教师对化学课程标准中“活动与探究”的认识总体状况较好。全部考虑和部分考虑的教师占到90%左右,全部考虑的教师在基地校与非基地校分别占到23%和35%。
表6 教师对化学课程标准中“活动与探究”的认识
全部 部分 个别没有 空白 合计
考虑 考虑 考虑考虑
基地校 8 224
0 1 35
比例(%)236311
0 3100
非基地校
1424 1
0 1 40
比例(%)35602.5 0 2.5 100
3.实际教学中实验的完成情况
(1)教材中实验的完成情况
以教材第一章为例,教材中安排了5个实验活动,第一章的编写意图是从实验操作、实验方法、实验与基础知识的运用、探究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让学生充分认识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从表7可以看出,在所有调研教师中,全部完成5个实验活动的仅有1人。这与对“活动与探究”的认识中全部考虑的人数与比例形成很大反差。
表7 教师完成教材第一章实验活动情况
第一章实 5
4
3
2
1
空白 合计
验数(个)
基地校0
0
7
0
0
3 10
非基地校 1
4
6
3
0
1024
针对新课程化学实验教材中未对教材实验进行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划分的情况,为保障实验教学的最低要求,《山西省化学学科模块教学要求》中规定,化学Ⅰ中有8个学生必做实验,然而在完成实验的教师中有3位没有在教学中进行学生必做实验“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2)对化学课程标准中教学要求的达成度
课程标准对内容标准的表述不仅提出了知识点与所应达到的要求,而且对如何学习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如在对《氧化还原本质》的认识中,课标表述为“通过实验事实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但是对应的实验活动在“活动与探究”栏目中没有提及,这就要求教师在理解课标要求的基础上在教学中补充实验内容。在所调研的74位教师中,只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增加了这个实验。可见,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深层准确把握度较低。
(三)课时情况
1.实际开设情况
依据山西省高中新课程实验课程设置方案,化学I开设时间为高一上学期,课时安排为每周2课时。而被调研学校实际课时开设情况为:基地校17所中,周课时2节的有5所,3节的有12所;非基地校30所中,周课时2节的有12所,3节的有16所,4节的有2所。
2.教师所期望的课时
在调研中发现,70%的基地校教师建议周课时3节;45%的非基地校教师建议周课时3节,30%的非基地校教师建议周课时4节。
(四)教师的工作量
1.教师备课所需时间
非基地校与基地校教师反映出的情况基本一致。教师所需备课时间的差异较大,主要影响因素是教师素质、工作态度及教材内容。因此,教师准备一节课的时间在1小时到1~2周之间。
2.教师对工作量的认识
在被调研的75人中,只有4位教师认为工作量没有变化,其余均认为工作量加大了,占到了被调研教师的95%,其中认为增加一倍以上的超过40%。
(五)教学进度
所调研学校课程设置较为合理,教学秩序紧张有序。所有学校进度大体一致,前后相差教材章节中的一节。其中,太原市规定期中考试前要讲授完两章,晋城市也规定了教学进度,其余三市并没有规定教学进度。在对教师“确定教学进度的依据调研”中可以看到,基地校教师考虑课程标准要求较多,而非基地校教师则要更多地顾及学生的接受情况。
(六)教辅使用情况
在调研中发现,教辅资料的不配套已干扰了教师的正常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如按照课标要求授课,那么许多教辅资料上的习题就无法完成,这些习题许多都是配套旧教材的习题甚至是高考题。所以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都要对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进行拓宽和加深。在调研中发现,47所学校使用教辅共有17种,其中评价不好的有15种,占到了88%。
(七)课堂教学基本情况
1.大部分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但实际操作有待提高
在调研中,共听课22节,其中有课改意识的课17节。可以看出,通过课改培训和各级教研活动,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体现和实践新课程理念,但由于教师对如何将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的研究尚不到位,实际操作层面还存在许多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从实际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教师非常了解学情,对教学内容及课标要求和教材编写意图理解到位,教学设计能体现过程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设计学生活动能结合学生的认知起点,教学中组织学生活动自然高效。
第二层次:与第一层次相比,整体教学效果尚好,但教学中有些学生活动设计与学生认知实际略有脱节,致使部分学生活动不能顺利进行。
第三层次:虽然教学设计的理念思路较好,但在实际教学中操作不了,教学中往往表现为,在教师提出问题或布置任务后,仍以教师讲解为主。
第四层次:教师不了解学情,学生活动设计起点过高,致使教学任务无法完成。
2.仍有部分教师课改意识淡薄,课堂教学以传统教学为主,典型特征是满堂灌
在调研所听22节课中,有5节仍以传统教学为主,教学中几乎没有学生活动,尤其是没有能真正调动学生思维的活动。从实际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可将教师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教师素质较好,教学中以教师讲解为主,注重逻辑推理,讲解透彻。这种情况往往表现出对知识挖掘得宽和深,课堂教学注重知识传授,较少关注学生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的培养。
第二层次:这部分教师不能有效整合课程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典型表现是教学设计机械照搬教材,将概念定义或结论直接告知学生,随后配以大量的巩固训练。
第三层次: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很好地把握教材,表现为对概念定义的把握不准确,处理不当,是讲实验而不是做实验。
三、山西普通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与对策
新课程实施以来,化学教学中普遍反映的问题是内容多、课时紧、教学深广度不好把握等。分析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课程教材自身设置编写与教学实际确有不相匹配的地方;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对新的教学内容编写体系和教学方式转变的不适应。从调研中反映出化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如下典型问题。
(一)关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对课堂教学的调研中发现,存在“重复课程内容和增加课程内容”两种倾向。如有个别教师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教学中,既没有演示实验也没有安排学生分组实验,整节课以教师讲实验为主,将学生实验安排在下节课,这无疑将一节课的教学变为两节课,增加了教学时间。还有部分教师将教材科学视野栏目内容全部讲授,并增加教材上没有的胶体渗析、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强弱电解质的对比、介绍典型的强弱电解质等内容。
上述情况说明,在各级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中,仍应加强对课程标准和山西省化学学科模块教学要求的学习与培训,特别是结合课标和教学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真正做到理解教材编写意图。
(二)关于设计组织学生活动
由于教师习惯了以往以教师讲解、结论式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所以对新课程所提出的关注学生、注重过程体验、探究式教学的课堂教学方式极不适应。在调研中发现,教师对如何设计和组织学生活动极为生疏,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具体表现为:设置的问题抽象模糊,学生任务不明确,使学生无所适从,学生活动无法真正展开。另外,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活动时,急于让学生进行实验,而忽视了讨论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操作步骤、讨论实验注意事项、如何观察记录等探究能力的培养,致使预期目标与教学效果差距较大。
针对以上情况,在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教师要做到真正了解学情,吃透教材,从学生已有的认知角度精心、具体、明确地设计问题,使学生产生共鸣,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另外,对学生实验活动的组织应注意对具体实施的研究,保证学生实验活动的有效进行。
(三)关于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与落实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扎实的基础。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落实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为:在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简单计算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后做题,三位学生的板演全部有错;在对氧化还原反应双线桥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后自己书写,学生写的五花八门;在对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实验的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应使用的仪器及操作步骤,学生阅读十分钟后,被提问学生答不全使用仪器;教材中钠与水的反应没有写明实验操作步骤,教师在没有和学生讨论明确实验步骤的前提下,让学生开始实验,在被调研的两节课中均发生爆炸现象。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还发现,许多学校都在采用学案导学、自学阅读的方式。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采用学生自学阅读的方式,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型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同时,在探究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它是探究教学的保障和基础。
(四)关于教师教学技能
新课程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调研的情况来看,教师对新课程的思想准备形势不容乐观。在调研中发现,有个别教师对课标和省模块教学要求中规定的实验不做演示;有2位教师实验操作不规范,4位教师演示实验不成功;还有一位教师自新课程实施以来从未写过教案;绝大多数教师对如何设计和组织学生活动感到困难和难以操作。
新课程确实对教师提出了挑战,所以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的教学基本功和学科基本功训练,对如何设计和组织学生活动要加强学习、实践和反思。
四、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的几点建议
各级各类学校都应加强配套资源和实验室建设,为新课程化学学科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各级教研部门应加强以下几项教研活动:组织优秀教师根据教学进度进行章节教材分析;开展示范观摩活动;组织教师集体备课、议课、评课。
另外,有关部门应严格依据课标要求和省模块教学要求命制模块结业考试试题;研发与新课程配套的教辅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