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智儿童视觉行为控制的实验研究_误差分析论文

弱智儿童视觉行为控制的实验研究_误差分析论文

弱智儿童视觉—动作控制的实验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弱智论文,实验研究论文,视觉论文,动作论文,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R395

1 前言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仅要知觉一个物体是否运动,有时还要对一个运动物体作出动作反应,这就是视觉—动作控制。这种反应不同于一般简单的反映时测定,它要求被试者对一个运动着的物体达到预定目标时作出反应,这需要掌握动作提前量的控制,否则就会出现超前反应或延迟反应。

在一般反应时实验中,先给被试呈现有关刺激(视觉的、听觉的或触觉的),当被试者感知到刺激时立即作出反应,从刺激出现到被试反应之间存在一个持续时间(duration),这个持续时间可因刺激性质而不同[1]。同时,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对刺激的反应时间也明显受到年龄因素的影响,儿童及老年人的反应时间明显长于中青年人,亦即中青年人的反应速度要快于儿童及老年人[2,3]。

在本实验研究中,我们要求被试者用眼睛追踪—运动刺激物(指针),当这个指针到达预定的箭头标志时,立即作出反应,使其准确地落在预定标志上。从刺激出现直到达到目标作出反应,这种反应时与简单反应时有所不同。为了做到这一点,被试必须掌握动作反应提前量的控制,如果动作提前量控制恰当,则反应准确,误差值甚至可以为零;如果过早反应,可出现超前误差;如果过晚反应,则出现延迟反应。有关的研究表明,这种视觉—动作控制的准确性随年龄而不同,中青年人(18~45岁)优于老年人(60~80岁),而老年人又优于学前儿童(5~6岁)[4]。

视觉—动作控制是一种知觉—动作反应,属于一种低级的心理操作过程,它是否与智力有关?是否受智力发展影响?本研究将对此进行探讨。

2 方法

2.1 被试 参与本实验的弱智儿童30人,男生19人,女生11人;年龄在10~16岁之间,平均年龄13.5岁;智商在36~73之间,平均为53.9(相当于中度智力残疾)。他们来自北京两所学校弱智班。

2.2 实验装置 实验在一台专门仪器上进行,此装置为一正方形箱,大小为156cm×26cm,外表涂以浅灰色。在仪器箱的正面与背面均有一条成水平直线的宽道,长为410mm,宽为15mm。在宽道中有一可以左右运动的黑色指针,通过一电钮可以使指针停止运动。指针运动速度有快慢两种。快速为每秒50mm,慢速为每秒25mm。箱内涂以白色,采用两只15W的日光灯分别从箱内左右两侧均匀照明,使被试得以清楚地见到宽道中的黑色指针。在仪器箱的正面与反面宽道中指针的运动是同步的,因此,误差值可以从任意一侧读出。

2.3 实验程序 实验时,仪器放在离被试40cm处的实验桌上,实验在安静的室内进行。先向被试说明要求,并通过仪器演示如何进行反应操作,每一个被试都进行若干次练习,待被试真正理解后再进行正式实验。实验的要求是:在主试发出“注意”口令后,即开动仪器,在宽道中出现一个以一定速度(快速和慢速)由左向右运动前进的指针,要求被试用眼睛追随指针的运动,在指针行至预定标志(以一箭头表示)时,立即作按键反应,使运动着的指针尽可能准确地停止在预定箭头标志上。每个被试对快速与慢速各做4次反应,其中一半被试先做快速,然后做慢速;另一半被试则相反,以使组内实验顺序平衡。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结果见表1和表2。

表1 弱智儿童不同速度条件下视觉—动作控制准确性比较

平均结果 实验条件

  慢速(25mm/sec)快速(50mm/sec)

误差值(mm) 3.62

 6.48

标准差

3.47

 6.30

从表1结果可见,在不同速度条件下,视觉—动作控制的准确性存在显著差异,快速条件下的视觉—动作控制的误差明显高于慢速条件下的结果(t=3.31,p<0.01)。这说明刺激物的运动速度对视觉—动作控制准确性产生显著影响,对快速运动的刺激物进行视觉—动作控制要更困难一些。

表2 弱智儿童视觉—动作控制误差偏向分析(次数)

误差偏向 超前反应延迟反应

 正确反应

慢速条件  3963 18

快速条件  5555 10

从表2的视觉—动作控制误差偏向的分析结果来看,在慢速条件下的正确反应次数要高于快速条件下的结果;误差偏向在慢速条件下,以延迟反应为多,而在快速条件下,则超前反应与延迟反应的次数上未见差异。

表3 不同年龄者视觉—动作控制实验结果比较(25mm/sec)

年龄组

儿童组中青年组老年组

 (5~6岁)

(18~45岁) (60~80岁)

平均误差值(mm)

  3.39 1.52 2.03

标准差

  1.74 0.82 1.00

(引自林仲贤等1992年的材料[4],全部被试均为正常被试)

表3是我们以前有关正常人的研究结果,如果将表1和表3的结果相比较,可以发现,弱智儿童(平均年龄已达到13.5岁)的结果只相当于五六岁正常儿童的水平,而远远落后于正常成人水平。

4 讨论

实验结果表明,这种视觉—动作能力明显受到智力的影响。与正常人的结果相比,弱智儿童的视觉—动作的准确性只相当于正常儿童5~6岁的水平。视觉—动作控制能力虽然属于一种简单的知觉—动作操作,但要作出很精确的反应也并不容易,即使正常人也是如此,只是误差值明显低于弱智儿童而已。视觉—动作控制的实验是视觉与动作提前量反应相配合的操作活动,只有很好地根据刺激物的运动速度掌握好动作提前量的控制,才能准确地使运动着的指针恰好地重叠在所规定的箭头标记上。如果只在看到指针已到达箭头时才做按键动作反应,反应肯定就慢了。如果过早地作出动作反应,提前量过大(提前量要根据运动刺激物速度作出判断),就会出现超前反应,这项任务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也明显与人的智力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弱智儿童由于大脑发育缺陷影响智力发展,即使在完成这种看似简单的知觉—动作操作方面也明显落后于正常儿童。

过去曾有一种观点认为,弱智儿童受损害的主要是高级的心理过程,如记忆、思维、意志等过程,在一些低级心理过程,如感觉和知觉方面与正常儿童不会有明显的本质差异[5]。在正常儿童与弱智儿童中,视觉器官与运动器官的功能应该都是属于正常的,但为什么在进行视觉—动作控制反应的操作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呢?这种情况表明,智力缺陷也会对人的低级心理机能产生影响,因此,加强对智力落后儿童的感知觉与动作的配合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标签:;  ;  

弱智儿童视觉行为控制的实验研究_误差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