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抗震技术论文_孙大江

论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抗震技术论文_孙大江

身份证号码:33900519751107XXXX

摘要:目前,中国建筑业飞速发展,许多城市高楼大厦林立,以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办公需求。然而,中国的许多地方靠近地震带,地震灾害的风险很高。因此,建设单位需要研究目前应用的抗震技术,做好建筑的整体抗震处理工作,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尽量降低地震灾害对建筑结构和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威胁。在此基础上,施工单位必须应用高质量、高效率的建筑抗震技术,有效提高建筑的整体施工质量,确保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抗震技术

一、建筑工程的施工中抗震技术的应用原理

地震期间,地壳的运动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地震波的传播会引起周围剧烈的震动,因此,震源附近的建筑物会因震动的影响而损坏和倒塌,威胁到相关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为,建筑阻尼参数直接影响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如果阻尼值较低,地震发生时,建筑物本身不能有效吸收能量,而会遭受非常强的振动,这将导致建筑物的损坏,甚至倒塌。如果阻尼值很大,建筑可以很好地抗震。所以,施工单位在使用抗震技术建造建筑物时必须增加阻尼值,确保地震发生时,建筑吸收大量地震波,从而降低地震的破坏。目前,主要有两种常用的抗震技术。首先,传统抗震技术是以传统建筑加固的形式增强建筑的稳定性。该技术应用价值非常普遍,属于被动抗震。第二,结构抗震技术,也就是主动抗震,要求在施工的时候科学利用抗震技术提高阻尼值,以便在地震后释放能量,保护建筑。

二、建筑工程的施工中常用抗震技术

1、建筑工程的施工中基础隔震抗震技术

基础隔震抗震技术包括多种类型,主要包括支撑摆动隔离抗震技术、橡胶隔离抗震技术等。建筑工程施工的时候施工人员必须在建筑的地基础部分进行控制,实现隔震目的,保障建筑物的稳定。比如在很多的现代建筑中做建筑框架通常都用钢筋混凝土材料。在这种结构框架中运用控制钢筋的勾践面积和最小配筋率完成抗震的最终目的。施工时,必须在墙上安装必要的特殊的减震材料,还必须跟圈梁合理连接,充分考虑建筑的结构性能,增加建筑的抗震承载能力。

2、建筑工程的施工中耗能、减震和抗震技术

建筑物内适当位置必须安装耗能、减震和抗震技术装置,以增加建筑物地震时的阻尼值,地震的时候会消耗大量的能量。建筑中使用的构件具有弹性特征,当发生较小规模的地震灾害的时候,横向刚度会在动力作用下发生变化,从而控制建筑物的变形。当建筑工地发生严重地震的时候,构件处于非弹性状态。此时,建筑物本身的阻尼值高,能量吸收性大,并且可以有效地降低整个建筑物的振动效果。因此,该技术应用过程中采用的能耗组件是该技术应用的重点。

3、建筑工程的施工中半主动和主动控制抗震技术

一是半主动控制抗震技术,它主要是运用控制部件对外部建筑物结构参数进行调节,确保从本质上实现抗震,控制部件是调节载体,只需要很少的外部能量,可以通过微弱的电流形式提供能量。当前,在应用减震技术时,采用电键作为控制部件,整个控制系统由自动电键装置控制,因此建筑结构的动态特性发生了很大变化,半主动控制装置主要有可控液体阻尼和可变装置。二是主动控制减震技术。应用这一技术时,根据地震等级边界对建筑结构参数的需求非常大。抗震力是反向力,抗震的目的是通过这种力和地震波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其作用机制是施工单位在建筑物内建立一个传感系统。

4、建筑工程的施工中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技术

建设部门必须从以前建造的建筑和经历过地震灾害的建筑中分析提炼抗震技术运用的经验和教训,从而发现抗震作用较好的建筑框架结构,即钢筋混凝土加固框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混凝土加固方法是指施工人员必须使用钢支撑组件和耗能支撑组件来将它们部署在地震力可以消散的位置。并且需要在建筑物整体框架的柱子间隔处安装钢支撑,从而科学有效地增强结构框架的稳固和抗震强度。在发生严重地震灾害时,逐层布置的框架和钢支撑框架能确保建筑物不会发生太大变形,放置在结构框架中的耗能支撑组件能够在地震袭击的时候吸收和处理大量的能量,从而最大限度地控制这种地震力对建筑物自身结构的不利影响。

三、建筑结构中的防震设计

1、建筑结构抗震材料的选择

在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中,主要的材料就是承重材料,相关的材料对建筑结构整体的抗震性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要想保证建筑物的抗震性,就需要在选择相关材料时,要根据建筑物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材料。对于建筑结构的抗震性来说,选择建筑材料时,要选择延性良好的构件,并选择高强度的材料,而满足这一条件的材料就是钢结构,根据以往地震发生的实例来看,钢结构的抗震性能是比较好的,但是钢结构需要的成本比较高。钢筋混凝土结构整体性能比较好,造价也比钢结构低,能够发生较大的抗侧能力,具有一定的延性,但是这个结构也有一定的缺点,如果地震发生的时间比较长,就会使得构建的刚度随着裂缝的不断增加,将混凝土击碎。在施工方面来说,装配式的钢筋混凝土的结构比较容易施工,但是构件接头的强度比较低,所产生的次应力也比较低,使得整个结构的整体性比较低,因此,这就需要设计工作者能够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科学的建筑材料。

2、做好建筑空间的布置设计工作

在建筑空间进行布置设计时,主要就是对建筑物的内部空间进行设计,并保证建筑物的立体方位的稳定性。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物不仅仅会受到地表的振动的作用力,还会受到来自空气的各种作用力,这就需要对建筑物的空间进行合理的设计,从而能够降低抗震的作用力。要想保证建筑物能够承受更多方面的压力,对建筑结构的设计就需要能够抵挡不同方向的作用,这样建筑物就会从各个方面都有足够的强度,这样保证建筑物能够最大程度的抵御地震带来的灾害。

3、墙体的设计

在建筑结构的整体中,墙体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起到支撑整个建筑物的作用,因此,对建筑物的墙体科学的设计也是抗震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地震发生的过程中,墙体非常容易裂缝和坍塌,因此,在设计墙体的位置和数量时,就要从根本上保证其合理性和科学性。如果墙体设计的数量比较少,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建筑物的刚度,减低了整个建筑物的抗震性,因此,需要纵向墙体和横向墙体都能够进行均匀的分布,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墙体的承重力,从根本上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4、屋顶的抗震设计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就要从结构设计上进行提高,这样可以使得地震灾害带给人们的损失降低到最低,危险的系数也会降低。在建筑的设计的整个过程中,要将屋顶的设计小一些,这样就不会覆盖其他的构造,从而保证整个建筑的稳定性,选择材料时也要本着这样一个原则。墙体和屋顶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整个建筑的稳定性,因此在屋盖的构造上,要尽量的降低高度,从而保证相对的牢固性。尤其,随着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加,在高层建筑中,对屋顶进行设计时一定要合理,能够全面的进行考虑,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较强地震发生时,良好的建筑基础隔震技术能够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此技术在我国地震多发区域发挥着良好的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文耀辉.建筑工程中的隔震垫施工技术探析[J].低碳世界,2017(32):211-212.

[2]李彬,李威.房屋建筑减震隔震技术在合肥市的应用[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7(5):75-80.

论文作者:孙大江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4

标签:;  ;  ;  ;  ;  ;  ;  ;  

论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抗震技术论文_孙大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