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抵抗、内皮损伤与不稳定性心绞痛及其中医分型的关系

胰岛素抵抗、内皮损伤与不稳定性心绞痛及其中医分型的关系

施卿卿[1]2000年在《胰岛素抵抗、内皮损伤与不稳定性心绞痛及其中医分型的关系》文中指出背景:已有多项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IR)或高胰岛素血症(HIS)及内皮损伤、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平衡紊乱与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UA)与稳定性心绞痛(SA)之间胰岛素抵抗、内皮损伤的异同,并进一步研究胰岛素抵抗、内皮损伤与UA中医证型的关系,为今后对各证型的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中医药研究提供思路。 资料与方法:按WHO《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及卫生部制定的中医辨证标准,选择57例UA患者(男40例,女17例),平均年龄58.1±9.9岁(44~71岁),其中初发劳累型17例,恶化劳累型30例,自发性心绞痛10例;经中医辩证:心血瘀阻证18例;痰浊壅塞证15例,心肾阴虚证11例,气阴两虚证13例;SA组:28例(男18例,女10例),平均年龄55.1±8.1岁(47~69岁);正常对照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56.2±8.7岁(45~7O岁)。血糖浓度测定采用葡萄糖 氧化酶法;胰岛素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法(双抗体法八 ET测定 采用放射免疫法;NO测定采用铬还原比色法;胰岛素敏感性指 数(ISI)= 1/[空a胰岛素(FINS)X空腹血糖(FPG)]。 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匕较,UA、SA均存在*(P<0.01),UA 较加 显著(P<0.05)。 2、W组盯增高,NO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非常 显著卜<0.01),”与 邪组t匕较亦有显著差异(P<0.05);SA 组 NO降低,与正常对照组l匕较差异显著叮<0.05)。 3、W中医证型的m程度依次为:心血瘀阻证>痰浊奎塞 证>心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 4、ET升高以心血瘀阻证最为明显(P<0.01),其次为痰 浊奎塞证(P<0.05),。C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改变不明显(P >O.OS),。C血瘀阻证与虚证两亚型比较差异显著。 5、。V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 NO降低最明显吓<0.01), 心血瘀阻证、痰浊銮塞证次之u<0.05)。 6、ISI与呷G、FINS、ET呈负相关,FINS与盯 呈正相关。 结论: 1、M的m、内皮损伤较加严重,二者相互影响共同参与 UA白发生发展。 2、UA的*、ET升高属中医标实范畴,NO降{氏属本虚范畴。

熊尚全[2]2004年在《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同型半胱氨酸及C反应蛋白与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的研究目的:探讨CHD中医本虚标实辨证及不同程度血瘀证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形态的关系。 资料和方法:1、选择经CAG确诊的CHD患者285例,分析其CAG结果,包括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病变形态、病变支数、Gensini积分。冠状动脉病变形态采用两种分型方法:①按ACC/AHA病变分型标准分A型、B型及C型三种;②对狭窄程度>50%而<100%的斑块进行形态学分析分型分为Ⅰ型、Ⅱ型及Ⅲ型三种。2、按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进行本虚标实辨证分型。标实证中,单纯血瘀证42例,气滞血瘀证69例,痰浊血瘀证65例,痰热血瘀证78例,寒凝血瘀证31例。本虚辨证中,259例有本虚证,其中气虚证136例,阴虚证62例,阳虚证38例,阳脱证23例。血瘀证还按自拟的血瘀证评分办法进行轻度、中度及重度血瘀证的判定,其中轻度血瘀证84例,中度血瘀证108例,重度血瘀证93例。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计分数据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结果: 1、CAG结果与CHD中医标实辨证的相关性 (1)CHD冠脉病变支数和狭窄严重程度与中医标实证的关系 标实证各组间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50.366,P<0.001)。单纯血瘀证组(52.4%)及气滞血瘀证组(60.9%)多见单支病变,痰浊血瘀证组(49.2%)、痰热血瘀证组(45.6%)及寒凝血瘀证组(54.8%)多见三支病变。患者平均冠脉狭窄支数,由气滞血瘀证组(1.55)、单纯血瘀证组(1.67)、痰热血瘀证组(2.24)、痰浊血瘀证组(2.25)到寒凝血瘀证组(2.42)依次增多,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分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9.149,P<0.001),痰浊血瘀证组显著高于单纯血瘀证组和气滞血瘀证组(P<0.05),痰热血瘀证组和寒凝血瘀证组显著高于单纯血瘀证组和气滞血瘀证组(均P<0.01)。 (2)CHD冠脉病变ACC/AHA分型和形态学分型与中医标实证的关系 标实证各组间冠状动脉病变ACC/AHA分型分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38.881,P<0.001)。单纯血癖证组以A型(38.1%)和B型(4 2.9%)病变为多,气滞血癖证组也以A 型(4 7.8%)B型(4 3.5%)病变为多,痰热血癖证组B型病变(51.3%)为多,寒凝血癖证组(4 8.2%)和痰浊血癖证组(4 4.6%)以C型病变占大多数。冠状动脉狭窄形态学分型分布差异也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73.643,P<0.001)。I型病变在单纯血癖证组(65,6%)和气滞血癖证组(7 0.4%)居多,H型病变在痰热血癖证组(59.1%)和寒凝血癖证组(4 2.9%)居多,痰浊血癖证组(53.8%)则以m型病变为多。 2、CAG结果与CHD中医本虚辨证的相关性 (1) CHD冠脉病变支数及狭窄程度与中医本虚证的关系 本虚证各组间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20.588,P=0.002)。气虚证组以单支(41.2%)及双支(42.6%)病变为多,阴虚证组从单支病变(29.00/0)、双支病变(32.3%)到三支病变24(38.7%)例数逐渐增多,阳虚证组(55.2%)及阳脱证组(65.3%)以三支病变为多。由气虚到阳脱,每例患者平均病变支数依次增多,但无显著差异(P>0.05)。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分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1 8.873,P<0.001),阳脱证组显著高于气虚证组、阴虚证组和阳虚证组(均P<0.01),阳虚证组的也显著高于气虚证组和阴虚证组(均P<0.05)。 (2)CHD冠脉病变ACC/AHA分型及狭窄形态学分型与中医本虚证的关系 本虚证各组间冠状动脉病变ACC/A HA分型分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69.651,P<0.001)。气虚证组A型病变最多(4 4.8%),阴虚证组B型病变为主(51 .6%),阳虚证组C型病变占大部分(60.5%),阳脱证组均为B型病变。冠状动脉狭窄形态学分型分布差异也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23.789,P=0.001)。气虚证组I型病变占大多数(57.3%),阴虚证组H型病变为主(4 7.9%),阳虚证组m型病变为多(4 1.4%)。阳脱证组为2例n型病变,未列入统计。 3、CAG结果与CHD不同程度血癖证的相关性 (1) CHD冠脉病变支数及狭窄程度与不同程度血癖证的关系 不同程度血癖证组间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二72.407,P<O.ool)。轻度血癖证组单支病变占63.1%,中度血癖证组单支病变(30.6%)、双支病变39(36.1%)及三支病变36(33.3%)例数比较平均,重度血癖证组三支病变为63.4%。由轻度血癖证组到重度血癖证组,患者平均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依次增多,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分值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F=96.511,P<0.001),轻度血癖证组显著低于中度和重度血癖证组(均P<0.01);中度血癖证组也显著低于重度血痪证组(P<0.01)。 (2)冠脉病变ACC/A HA分型及狭窄形态学分型与血癖证不同程度的关系 不同程度血癖证组间冠状动脉病变ACC/A HA分型分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X二42.424,P<0 .001);轻度血癖证组A型病变为51.2%,中度血癖证组B型病变为44.4%,重度血癖证组B型(4 8.4%)和C型(43.0%)病变占大部分。冠状动脉狭窄形态学分型分布差异也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二28.305,P<0.001);轻度血癖证组I型病变为60.5%,中度血癖证组I

孙建平[3]2009年在《治风活络法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治风活络法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的应用,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65例冠心病稳定型劳力型心绞痛并符合中医胸痹(心血瘀阻证)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血府逐瘀汤加治风活络药物试验组(33例)和复方丹参滴丸对照组(32例),同期对照治疗1个疗程(4周),分别观察各组治疗前后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速效扩冠药(硝酸甘油)停减率、临床症状变化、超声心动指标、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和血浆中CRP、ET、NO、TXB2、6-keto-PGF1α等水平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血府逐瘀汤加治风活络药物内服治疗能有效地缓解心绞痛和临床症状;改善心电图;提高速效扩冠药的停减率;改善心脏的收缩及舒张功能;调节血脂;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CRP、ET、TXB2的水平,升高NO、6-keto-PGF1α的水平等,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且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瘀血内阻是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病理基础,瘀血生风是冠心病心绞痛的重要病机,血府逐瘀汤加治风活络药物内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比较单纯应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说明治风活络法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血瘀阻证)时较之单纯应用活血化瘀法疗效更加肯定。

肖政[4]2007年在《中医药治疗干预急性冠脉综合征炎症反应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急性冠脉综合征中医证候回顾调查研究目的回顾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证候学特点和规律,指导临床研究。方法采用病历回顾调查方法,对患者证候、证型进行判定、记录及分析。回顾调查2002年2月-2006年3月广东省中医院心脏科住院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住院资料,入院后明确诊断为心肌梗死或不稳定性心绞痛,共纳入127名,其中急性心肌梗死78例,不稳定心绞痛49例;制定调查表,按照原始病案资料如实填写病人临床资料,并进行证候和证型的判断:证候分成寒证、热证、痰证、瘀证、心气虚证、心气竭证、心气脱证、心阴虚证、心肾两虚证九种单项证候进行证候评定:证型按照心脉不通、痰阻心脉、寒凝心脉、气阴两虚、阳气虚衰五大证型进行判定。将回顾调查资料,录入并建立数据库,分析并探讨ACS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临床证型分布特点,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与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中医证候分布、临床证型分布的异同。结果(1)本病证候分布:实证从多到少依次为瘀证、痰证、寒证、热证,其中瘀证出现率达到90.5%,明显高于其他实证;虚证从多到少依次为心气虚证、心气竭证、心阴虚证、心气脱证、心肾两虚证,其中心气不足出现率达75.6%,远远高于其他虚证;实证方面,AMI瘀证和寒证的出现率高于UA,虚证方面,AMI心气虚证和心气竭证的出现率高于UA患者,以上皆p<0.01。(2)临床证型:ACS各种临床证型的出现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心脉不通型、痰阻心脉型、气阴两虚型、寒凝心脉型、阳气虚衰型,心脉不通最多,占到75.6%;AMI心脉不通型所占比例高于UA,p<0.05,而UA痰阻心脉型所占比例高于AMI,p<0.05,气阴两虚型在两者所占比例以UA显著,p<0.01。(3)证候演变:127例患者住院期间证候未发生明显演变的仅有21例,其余患者证候随着病程的进展,证候发生着明显变化。结论本病证候复合、虚实夹杂,血瘀证和气虚证是本病的最主要中医证候,心脉不通型是本病最常见的临床证型,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证候及临床证型分布有差异,证候演变是本病证候的另一个临床特点。2中医药治疗干预急性冠脉综合征炎症反应的临床研究目的观察中医药综合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炎症反应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63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按照住院不同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32例,对照组31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基本构成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药治疗,主要包括中药针剂和传统中药汤剂治疗:各种证型均给予活血化瘀针加参脉针或生脉针(气虚明显给予参脉针,否则用生脉针),常规剂量静脉滴注,1天1次;针对阳气虚衰,给予活血化瘀针加参附针,待病情改善改参附针为生脉针或参脉针;中药汤剂1天1剂,患者证候改变时,方药及时随证调整。观察治疗对临床证候、心血管事件发生次数、C反应蛋白的影响。治疗疗程为两周。结果(1)临床证候:经治疗两组患者证候积分减少,两组证候皆有效改善(证候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96.9%和84.6%),但治疗组显效率更高(25%比3.2%),p<0.05,证候积分减少更加显著,p<0.01;治疗后单项证候的发生:三个主要证候两组间无差异,p>0.05,而其他六个次要证候组间比较有差异,治疗组次要证候的发生少于对照组,p<0.05。(2)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次数: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也有明显差异(62次比99次),但差异主要来自一般心血管事件(54次比92次),严重心血管事件两组间无明显差异(8次比7次)。(3) C反应蛋白水平:两组C反应蛋白浓度均显著降低,p<0.01;两组间治疗后C反应蛋白浓度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治疗组C反应蛋白下降幅度更大,p<0.05。结论中医药综合治疗能有效提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辨证治疗结合灵活辨病治疗并充分应用中医中药的现代研究成果是目前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中医药综合治疗有效抑制炎症反应可能是中医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作用机制之一。

孙晓伟[5]2010年在《不稳定性心绞痛方证对应及证候动态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辨证论治与辨病治疗的临床诊疗模式。病证结合已经成为目前中医研究的主要模式,方证对应是中医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将方剂与证候相结合进行研究,架起理法方药之间的桥梁,探求方剂与证候间的内在联系与规律,有利于提高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因此病证结合方证对应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良好切入点。开展病证方结合方证对应研究,有助于丰富与完善中医理论体系与诊疗方法,对揭示经典方剂的作用机理及证候的本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冠心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个主要疾病,已成为人群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因此冠心病的防治目前仍是医学研究的焦点之一。不稳定性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一个主要类型,属于现代医学急性冠脉综合症的范畴,其病情变化较快、凶险,需要及时诊治,现代医学已经形成了一套规范的诊疗标准。中医药在治疗冠心病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在明确诊断疾病的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治疗,能进一步提高疗效、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本研究在病证结合的基础上,选择明确诊断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采用经典名方血府逐瘀胶囊和生脉胶囊进行方证对应与不对应干预治疗,采集多时点的临床信息,从多方面阐释方证对应的作用机理,并探讨方证对应干预下的证候动态变化。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方证对应与不对应干预下的疗效及证候的动态变化,阐释方证对应的机理及证候的动态变化特征。方法入选88例经冠脉造影明确诊断的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瘀证和气阴两虚证各44例,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的研究方法,分别用血府逐瘀胶囊和生脉胶囊进行方证对应与不对应干预治疗,收集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3周、4周的症状、中医证候、实验室指标及SAQ等相关信息。试验结束后:①进行两种干预方法的疗效比较,包括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主要症状体征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实验室指标疗效、生活质量疗效;②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在两种方法干预下证候的动态变化,应用生存分析和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方法,研究主要包括症状、证候要素频数、证候要素积分、证候要素组合及生物学标记物的动态变化特征。③探讨证候要素与生物学标记物之间的关系。结果1.疗效观察:试验过程中脱落6例,纳入统计分析的共有82例。①心绞痛疗效:血瘀证方证对应与不对应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0.95%、50.00%,方证对应优于不对应(P<0.05);气阴两虚证方证对应与不对应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6.19%、55.00%,疗效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方证对应与不对应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8.57%、52.50%,方证对应优于不对应(P<0.05)。②心电图疗效:方证对应与不对应治疗改善心电图总有效率为分别为73.81%、57.5%,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主要症状体征疗效:方证对应治疗在改善胸闷、心悸、倦怠乏力、气短、自汗优于不对应治疗(P<0.05),而在改善胸痛、畏寒肢冷、腰膝酸软、不寐等症状两种方法无差别(P>0.05)。④中医证候疗效:血瘀证方证对应与不对应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5.71%、50.00%,方证对应优于不对应(P<0.05);气阴两虚证方证对应与不对应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0.95%、45.00%,方证对应优于不对应(P<0.05);两证总体方证对应与不对应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3.33%47.50%,方证对应优于不对应(P<0.05)。⑤生物学标记物变化:hs-CRP、Hcy、MPO. MMP9、ET在血瘀证组方证对应治疗后下降(P<0.05或P<0.01),不对应治疗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应治疗优于不对应(P<0.05);在气阴两虚证组方证对应与不对应治疗后均有所下降(P<0.05或P<0.01),但两种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证型总体治疗后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或P<0.01),且治疗后比较方证对应优于不对应(P<0.05)。PAF、PAG、BNP在血瘀证、气阴两虚证及总体治疗后均降低(P<0.05或P<0.01),但治疗后各组间方证对应与不对应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四项:血瘀证、气阴两虚证及总体治疗后较治疗前比较,无论方证对应还是不对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G、TC、LDL-C均下降(P<0.05), HDL-C均升高(P<0.05),但治疗后组间方证对应与不对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⑥SAQ疗效:各组治疗后AS、AF、TS、DP积分升高较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证总体方证对应与不对应治疗后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PL积分治疗前后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证候动态变化:①症状变化:方证对应时,胸闷、心悸、自汗、气短症状消失的时间早于不对应治疗(P<0.05),而胸痛等其他症状消失时间无差别(P>0.05);②证候要素频数变化:方证对应时,血瘀证、气虚证消失的时间要早于不对应治疗(P<0.05),而阴虚证的消失时间两种方法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证候要素积分变化:方证对应时,血瘀证、气虚证、阴虚证积分下降要早于不对应治疗(P<0.05或P<0.01),血瘀证在治疗1周、气虚证、阴虚证在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即有统计学意义;不对应治疗时,血瘀证在治疗3周、气虚证、阴虚证在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才有统计学意义;④证候要素组合变化:方证对应时,在治疗过程中,2证组合逐渐增多,3证组合逐渐减少,而不对应治疗时2证组合逐渐减少,3证组合逐渐增多。⑤生物学标记物的变化:方证对应时,hs-CRP、Hcy、ET、MPO、MMP9在治疗1周后水平下降即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方证不对应时MPO、MMP9治疗2周、hs-CRP、Hcy, ET治疗3周时水平下降才有统计学意义(P<0.01)。3.证候要素与生物学标记物关系:血瘀证与PAF关系最为密切,提示血瘀可能与血小板活化有关;气虚证与BNP、PAG关系密切,提示气虚与心功能不全及血小板聚集有关;阴虚证与Hey、BNP、ET有一定关系,但三者的诊断贡献度均较小;气滞证与ET、MPO关系密切,提示气滞可能与内皮功能受损及炎症反应有关;痰浊证与TC、hs-CRP、TG关系最为密切,提示痰浊与血脂紊乱及炎症反应有关;热蕴证与hs-CRP、MMP9最为密切,提示热蕴可能与炎症反应有关;阳虚证与BNP密切相关,提示阳虚可能与心功能不全有关;寒凝证与BNP正相关,与Hey、MMP9负相关,提示寒凝可能与心功能不全有关,与炎症反应关系不大。结论1.不稳定性心绞痛在方证对应干预治疗时,心绞痛总疗效、症状如胸闷、心悸、气短、倦怠乏力、自汗疗效,中医证候疗效,部分生物学标记物如hs-CRP、Hey、MPO、MMP9、ET疗效,SAQ疗效,方证对应治疗均优于不对应治疗。2.不稳定性心绞痛在方证对应干预时,胸闷、心悸、自汗、气短症状消失时间,血瘀证、气虚证两证候要素消失时间,血瘀证、气虚证、阴虚证积分下降时间,方证对应治疗要早于不对应治疗;在方证对应治疗时,证候要素组合朝着简单组合发展,在不对应治疗时朝着复杂组合发展;方证对应治疗时,部分生物学标记物下降时间要早于不对应。3.证候要素与某些生物学标记物有一定的关系,可以为辨证提供参考依据。

其其格[6]2010年在《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气虚血瘀证及炎症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冠心病是多种危险因素所导致的慢性疾病。尽管很多因素(如年龄、吸烟、饮酒、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遗传等)已被证明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关,但还不能对所有冠心病的发生作出满意的解释。因此,对导致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其他生物学标志物,尤其是炎症标志物(如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等的研究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中医学运用病证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具有独特优势,而中医辨证论治又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和精髓。不同中医证候可能存在不同的生物学基础。本论文对125例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调查,对其理化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并做白介素-1、6、肿瘤坏子因子-a、细胞间黏附因子-1、血清淀粉样蛋白A等炎症相关指标,旨在探讨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证候分布特点及不同证候间是否存在不同理化指标及炎症相关因子的差异,并对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不同中医证候与理化指标、炎症相关因子做相关性分析。为临床寻找简便、有效的判断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不同证候及预后的指标。结果:①125例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候特点:涵盖血瘀证、痰浊证、气滞证、寒凝证、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等7个证候;其中单证31例,占24.60%,以血瘀证为主,占51.61%,其次气虚证,占12.90%;两证组合64例,占51.20%,以气虚血瘀证最多,占48.88%,其次痰瘀互阻证,占14.06%;三证组合22例,占16.80%,以气虚血瘀痰浊证最多,占28.57%,其次为气虚血瘀气滞证,占23.81%;四证组合和五证组合少见,各占4.76%和2.38%;从两证到五证组合在气虚血瘀证的基础上以气虚-阴虚-气滞为组合变化轴线;气虚血瘀并见者51例,占总病例数的40.80%;虚实兼夹证71例,占总病例数的56.80%;②证候与理化指标间Spe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瘀证与血清总胆固醇水平(TC)、载脂蛋白B(apoB100)、直接胆红素(DBIL)相关;气虚证与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直接胆红素(DBIL)等相关;气虚血瘀证与外周血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直接胆红素(DBIL)等相关;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单核细胞(M)、胆红素、载脂蛋白B (apoB100).载脂蛋白AI(apoAI)、白细胞计数(WBC)等为血瘀证主要影响因素;气虚证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外周血红细胞计数(RB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等;气虚血瘀证影响因素依次为胆红素、红细胞计数(RB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压积(HCT)、单核细胞(M)、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等;③证候与炎症相关性研究中结果显示:血瘀证与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a(TNF-a).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及纤维蛋白原(FIB)相关;气虚证与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a(TNF-a).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核因子-KB(NF-KB)相关;气虚血瘀证与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a(TNF-a).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相关;④炎症指标间及血脂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与血清甘油三酯(TG)正相关(r=0.246,p=0.004)、与白细胞介素-1(IL-1)正相关(r==0.192,p=0.025),与载脂蛋白AI(apoAI)负相关(r=-0.182,p=0.034);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载脂蛋白AI(apoAI)负相关(r=-0.179,p=0.037),与载脂蛋白B100 (apoB100)负相关(r=-0.192,p=0.025),与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正相关(r=0.323,p=0.000);纤维蛋白原(FIB)与载脂蛋白AI(apoAI)负相关(r=-0.188,p=0.029),与白细胞介素-1(IL-1)、细胞间粘附因子-1(ICAM-1)正相关(r=0.301,p=0.000;r=0.339,p=0.000);白细胞介素-1(IL-1)与载脂蛋白(apoAI)负相关(r=-0.180,p=0.036);白细胞介素-6(IL-6)与载脂蛋白(apoAI)负相关(r=-0.178,p=0.039);细胞间黏附因子因子(ICAM-1)与高密度脂蛋白(HDL)负相关(r=-0.217,p=0.011)。结论:①125例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证候涵盖血瘀证、痰浊证、气滞证、寒凝证、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等7个证候;证候组合以两证组合为主;从两证到五证组合在气虚血瘀证的基础上以气虚-阴虚-气滞为组合变化轴线;气虚血瘀为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主要病机;②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血瘀证与外周血白细胞、清总胆固醇水平、载脂蛋白B、胆红素水平相关;气虚证与外周血红细胞计数、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胆红素水平相关;气虚血瘀证与外周血红细胞计数、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白细胞计数、胆红素水平相关,提示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不同证候有自己的生物学基础;③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发生、发展与炎症相关,且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不同中医证候存在炎症相关因子表达差异:血瘀证与肿瘤坏死因子-a、纤维蛋白原相关;气虚证与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a、细胞间黏附因子-1、核因子-KB相关;气虚血瘀证与白细胞介素-1、6、肿瘤坏死因子-a、细胞间黏附因子-1相关;④各种炎症相关指标之间及炎症指标与血脂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发生、发展与炎症反应有关。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血瘀证、气虚证、气虚血瘀证候与炎症反应有关。结果进一步支持了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冠心病是一种慢性炎症过程这一理论假说。并提示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不同证候中释放急性时相蛋白、炎症因子有一定的差异。

周志奇[7]2014年在《胰岛素抵抗和胰高血糖素样胎-1对不稳定心绞痛的影响及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的目的是观察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与健康对照者之间,胰岛素抵抗(IR)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关系;同时观察IR、GLP-1和血脂在不稳定心绞痛不同中医证型之间的区别,继而阐明IR、GLP-1和血脂在UAP不同中医证型之间存在着差异性,为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辨证分型与治疗开辟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采用临床观察的方法,制定、观察并分析相关临床观察表,收集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4月至2014年2月住院并确诊不稳定心绞痛患者60例以及健康对照者30例,记录其一般资料,并根据其临床症状、体征判断其所属的中医证型,认真填写入院检查的血脂(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颈总动脉斑块的检测评分;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并通过公式计算出胰岛素抵抗指数;胰高血糖素样肽-1等。通过统计软件包SPSS17.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管理与分析,最终得出结果。结果:1、UAP组与正常对照组男女性别相比较,UAP组男性28例,女性32例;正常对照组男性14例,女性16例。通过卡方检验:χ2=7.2,P=0.07>0.05,表明本课题入组的研究对象在男女性别上不存在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而UAP组年龄x s=50.80±11.04,正常组年龄x s=54.10±8.66,经过统计学t检验,P=0.113>0.05,表明本课入组的研究对象在年龄上不存在明显差异,同样具有可比性。2、UAP组与正常对照组HOMA-IR和GLP-1通过统计学t检验得出结论,P<0.01,表明UAP组与正常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UAP组不同中医证型之间通过统计学分析,P<0.05,也说明中医不同证型之间HOMA-IR和GLP-1也存在着统计学差异。3、通过统计分析,UAP组中TC、TG和LDL-C明显高于对照组,而HDL-C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值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UAP不同中医证型之间的比较中,除了HLD-C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外,TC、TG和LDL-C通过统计学分析,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彩超观察颈总动脉斑块,并评算积分比较分析后发现,UAP组与正常组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统计学差异,但UAP中医不同证型之间,通过统计学t检验得出结论,P>0.0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IR和GLP-1在UAP组与正常组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2、UAP与血脂和颈总动脉斑块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3、IR及GLP-1在UAP中医不同证型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4、UAP中医不同证型与血脂及颈总动脉斑块之间均存在着相关性。

徐顺娟[8]2006年在《冠心病胰岛素抵抗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冠心病(CHD)是临床常见、多发性疾病,胰岛素抵抗(IR)及其继发的高胰岛素血症(HIS)是导致一系列的代谢紊乱和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机制,IR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成为目前心血管病领域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目的:探讨不同冠心病胰岛素抵抗的程度,探讨冠心病患者IR与冠状动脉病变分型和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方法:经冠脉造影术(CAG)确诊的冠心病患者90例,其中稳定性心绞痛(SA)1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38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37例;中医辨证分型为气阴两虚(22例)、气虚血瘀(25例)、心血瘀阻(26例)和痰阻心脉(17例)4型;并按CAG结果将冠脉病变分为A(15例)、B(38例)、C(37例)三型。18例疑有冠心病行冠脉造影检查排除冠心病者为正常对照组。测定各组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BG)及血脂指标,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Ln(FBG×FINS/22.5)。对比正常对照组与不同临床诊断、不同冠脉病变分型、不同中医证型CAD组的上述指标;并以线形回归分析法分析HOMA-IR、血脂等与CAD的关系。 结果:1、AMI、UA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存在HIS和HOMA-IR升高(P值均<0.01),且AMI组患较UA组的胰岛素敏感性更低(P<0.01);SA组FINS和HOMA-IR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B、C型冠脉病变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存在HIS和HOMA-IR升高(P值均<0.01);A型病变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各个中医证型FINS和HOMA-IR均比正常对照组为高(P值均<0.05),尤以心血瘀阻型最明显(P<0.01)。4、IR与血脂异常相关,HOMA-IR与BMI、CHO、TG呈正相关,与HDL呈负相关;HOMA-IR与冠心病呈线形相关。 结论:1、IR与血脂异常有关,是CAD的独立危险因素。2、具有IR的冠心病患者,以UA、AMI为显著,冠状动脉病变具有多支、弥漫、复杂化的趋势。3、中医辨证以“标实”为主,主要为心血瘀阻型。

李柳骥[9]2007年在《冠心病心绞痛古今中医文献整理与研究》文中认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心绞痛是因心肌暂时的缺血、缺氧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95﹪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所致。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方式等影响因素的变化,疾病谱较之过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心血管疾病为代表的慢性病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其发病率逐渐增高,危害性越来越大,因此开展对该类疾病的综合研究,对于促进人类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冠心病心绞痛作为临床常见的疾病,其典型表现及类似记载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自先秦至民国时期,历代医家对于该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法方药、预防调摄等方面均积累了大量的理论认识与临床经验;现代以来,中医对该病更为重视,在逐步完善其病因学、证候学、治疗学等理论的同时,当代医家在继承发挥古代医家观点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各种新的研究手段以及现代医学观点,就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治疗等提出了许多新思路,积累了众多宝贵的实践经验。本文在系统搜集古今中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文献学方法为主,对相关资料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系统阐述了冠心病心绞痛的学术发展源流及现状,全面总结了历代医家的辨治经验。力图全面反映历代医家诊治该病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为辨治冠心病心绞痛提供丰富而翔实的参考资料,也必将有助于开拓该病的研究和治疗思路。本文分为上篇和下篇两部分。上篇为古代文献研究,重在阐述冠心病心绞痛的学术发展源流,分别论述了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名、病因病机、病证分类、治则治法、预防调摄等的学术发展概况,同时结合统计分析方法,对古代胸痹心痛处方及医案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心绞痛相关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了阐发,提出了新的治疗观点。下篇为现代文献研究,重在反映冠心病心绞痛的当代研究概况,全面总结了1949年以来国内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分型特点、各家论治观点、名医治疗经验、处方用药进展、各类治疗方法等,并旁及基础研究及国外相关研究。对于全面把握冠心病心绞痛的学术发展现状、促进本病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深入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全面总结了历代医家对肝心痛与热证心痛的论述,从理论和临床两方面分析了肝心痛与热证心痛的现实意义;在继承古今医家理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心绞痛治疗当重扶阳、调气的观点,并举出了温阳散寒、补气助阳、通阳宣痹、回阳救逆的“扶阳四法”,认为从肺脾二脏入手调理气虚、气滞病机,扶助正气,壮大阳气,祛除阴邪,是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之关键,从而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张士聪[10]2012年在《冠心病中医脉络—血管系统理论辩证分型与多危险因素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调查统计,了解各种危险因素与冠心病中医脉络—血管系统理论辩证分型之间的相关性,为冠心病的辨证分型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及相关临床证据。方法:从2011-2012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保健科选取符合标准的住院病人80例。按照随机对照原则,选取年龄在60-89岁之间的无冠心病的相对健康者20例,作为对照组;选取年龄在60-89岁的老年冠心病患者60例,经中医脉络—血管系统理论辨证依次归于心络瘀阻组20例,心络绌急组20例;心络瘀塞组20例。结果:三组吸烟史、血压、FPG、TC、TG、BM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三组间,心络绌急与吸烟史、FPG;心络瘀阻与LDL-C、TC、PFG、BMI;心络瘀塞与FPG、BMI、TC、血压、吸烟的相关性较高。心络瘀阻与稳定型心绞痛的敏感度47%,心络绌急与变异性心绞痛的敏感度71.4%,心络瘀塞与心肌梗死的敏感度69.3%。结论:吸烟史、血压、FPG、BMI、TC、TG与冠心病关系密切,应作为临床防治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心络瘀阻、心络绌急、心络瘀塞与危险因素相关排序如下:FPG>血脂>收缩压>BMI>吸烟。心络瘀阻证与稳定型心绞痛相关性高;心络绌急证与变异性心绞痛密切相关;心络瘀塞证与心肌梗死相关性较高。

参考文献:

[1]. 胰岛素抵抗、内皮损伤与不稳定性心绞痛及其中医分型的关系[D]. 施卿卿. 福建中医学院. 2000

[2]. 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同型半胱氨酸及C反应蛋白与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D]. 熊尚全. 福建中医学院. 2004

[3]. 治风活络法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 孙建平.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

[4]. 中医药治疗干预急性冠脉综合征炎症反应临床研究[D]. 肖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7

[5]. 不稳定性心绞痛方证对应及证候动态变化研究[D]. 孙晓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

[6]. 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气虚血瘀证及炎症相关性研究[D]. 其其格.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

[7]. 胰岛素抵抗和胰高血糖素样胎-1对不稳定心绞痛的影响及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的研究[D]. 周志奇. 河南中医学院. 2014

[8]. 冠心病胰岛素抵抗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的临床研究[D]. 徐顺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6

[9]. 冠心病心绞痛古今中医文献整理与研究[D]. 李柳骥.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

[10]. 冠心病中医脉络—血管系统理论辩证分型与多危险因素相关性研究[D]. 张士聪.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  ;  ;  ;  

胰岛素抵抗、内皮损伤与不稳定性心绞痛及其中医分型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