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金融与中小企业共生的实证分析--以杭州市为例_金融论文

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共生性的实证分析——杭州案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杭州论文,生性论文,中小企业论文,民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JEL分类号:E43,D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246(2007)12-0215-08

一、引言: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共生性的现象描述

一个多世纪之前生物学领域中首次提出共生性理论,随后不断扩展,经济学也不例外。共生性原指两个物种之间,均从对方获利,如一方不存,另一方则不能生存。本文借用这个概念来描述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的这种相互依存与发展的同向关系。从现有研究可以看出,在我国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存在较强的共生关系。温州苍南工业企业流动资金来源中民间借贷占45%(黎霆、姜业庆,2002);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辖区以私人借贷和集资形式存在的民间资金约1140亿元,而就全国来说,初步估计民间资金大约为3万亿元左右(钱小安,2003)。民间借贷市场是现阶段私人企业(私人企业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王宣喻和储小平,2002)。因为,民营企业难以通过正常渠道有效融资,那么民间融资便成为民营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钱小安,2003)。按2001年末温州中小企业贷款余额400亿元计算,温州中小企业从民间金融所借贷的资金保守估计为235亿元(郭斌和刘曼路,2002)。

本文通过实证调查从以下视角来研究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的共生性问题。第一,在交易对象上,本文从中小企业流动性资金需求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因为流动性资金需求是中小企业融资“瓶颈”中的“瓶颈”,同时也能更真实反映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特点;第二,在研究对象上,本文以正规金融、民间金融和中小企业三类金融主体同时作为研究对象,这样就避免调查对象的片面性和研究材料来源的“一家之言”之嫌;第三,在地理位置上,已往研究浙江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问题时,往往偏好以温州为样本,本文则以中小企业相对发达的省会城市杭州为样本进行研究。

二、文献综述: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共生性的相关理论回顾

国内外学者对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通过对现有文献地广泛收集、整理和归纳,我们把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共生性关系概括为四种观点,即规模对称论、所有制对称论、机制对称论和信息对称论。

(一)规模对称论。该理论强调从贷款供给者和贷款需求者的规模对称性角度来选择贷款对象,即大银行一般选择大企业作为放款对象,而中小银行一般选择中小企业作为放款对象。Strahan和Weston(1996,1998)认为中小银行固有的资产规模决定了其是中小企业理想的融资伙伴。张维迎(1994)和周添成(1999)的研究也支持了上述观点,在发达和发展中国家,正规金融市场趋向给大型或国有企业贷款,而中小企业从非正规金融市场获得主要投资资金。正规金融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不对称的,其中的主要问题是,正规金融的规模优势、范围优势,特别是信息优势无法体现在分散的、小额的信贷配给层面(中国人民银行赣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2001)。因此,市场竞争的结果必然使得在大多数情况下,大银行为大企业服务,小企业为中小企业服务(徐滇庆,2002,第17页)。在中小银行缺位的情况下,自然由民间金融来弥补。

(二)所有制对称论。该理论强调从贷款供给者和贷款需求者的所有制成分对称性角度来选择贷款对象,即国有银行一般选择国有企业作为放款对象,而民间金融一般选择民营企业①为放款对象。四大国有银行的制度属性,使其对国有企业保持着国有黏性,形成国有企业贷款偏好(罗珺,2003)。因此,在政策设计,谢平(2001)就提出了应就金融制度与企业组织与制度形式的配比问题进行重新设计,换句话说,以国有或准国有(国家控股)机构为主的市场格局是否与企业产权多样化相适应。国外近期研究同样非常重视金融制度与产权制度的配比问题,并在政策上鼓励自上而下的微观金融制度变革(World Bank,2001)。

(三)机制对称论。该理论强调从贷款供给者和贷款需求者的运行机制对称性角度来选择贷款对象,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同样灵活的运行机制能够有效耦合贷款供给与需求。俄亥俄学派(Ohio School)认为,在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的过程中,非正规金融能够有效地满足当前短期资金需求。因为,与正规金融机构相比,非正规金融的成本可能更低,工作方式可能更有弹性。由于受政府金融管制很少,(农村)非正规金融在制度供给上表现出很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它通过提供隐含保险、信任替代、实物抵押、社会性约束与自律相结合的履约机制、重复交易等机制降低了交易成本(Schreiner,2000)。因此,试图通过在国有金融制度与民营企业之间建立某种直接联系,来解除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张杰,2000,第四页),是相对困难的,那么发展民营金融就成为现代金融体系的必要补充(钱小安,2003)。

(四)信息对称论。由于中小银行②在获得信息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因此,中小银行能够有效解决对中小企业贷款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如Berger et al.(2001)从关系贷款角度得出中小银行是中小企业最佳融资伙伴的结论。Berger & Udell(1995,2001)认为,银行和企业及业主在长期合作过程中会产生各种软信息。由于这些软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替代财务报表等硬信息,消除银企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固有助于改善中小企业的贷款条件,提高融资效率。因此,认为小银行更适合小企业信贷(Berger et al.,1995)。国内研究也表明,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信息更加不透明,而且大多数缺乏抵押品,也难以获得其他经济主体提供的担保。因此,金融部门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依赖于中小企业的“软信息”。非正规金融部门通过各种人缘、地缘关系较易获得临近的中小企业信息,因此,在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方面具有信息优势,而正规金融的信息获得方式和信息决策机制使得正规金融在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方面处于信息劣势(林毅夫和孙希芳,2005)。

三、杭州案例: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共生性的实证分析

(一)理论假说

由上述文献可以看出,由于中小企业固有缺陷和融资特征与正规大型金融机构的信贷机制难以耦合,正规金融机构往往拒绝给中小企业贷款,而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两者在特性与运行机制存在一种有效的耦合机制,具有固有的联系机制与互动机制,这就决定了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存在共生性的制度基础。基于上述文献,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我们做出如下假设,并通过杭州案例来佐证。

假设一: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行为与规避风险行为使中小企业难以成为其贷款对象,这样信贷市场就出现了失灵现象,而市场失灵为民间金融进入这个领域提供了可能。从而为民间金融提供生存和发展空间。这是共生性的环境基础。

假设二:民间金融运行机制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为其进入中小企业融资市场提供了制度优势,民间金融运行机制与中小企业融资特征具有天然的耦合性,民间金融是为中小企业而生,为中小企业而发展的“专有性”机构。这是共生性的制度基础。

假设三:中小企业巨大的融资需求在正规金融机构那里无法得到满足,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寻求新的融资渠道,而民间金融的产生恰恰迎合了这种需求,这就形成了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共生性的现实基础。

(二)市场失灵:正规金融为共生性留下了生存空间

1.信贷行为——流动资金贷款的高交易成本使绝大部分中小企业无法获得正规金融的资金支持。获得流动资金的能力和获得流动资金的速度是决定交易成本高低的两个关键变量,而正规金融的贷款政策和贷款程序恰恰减弱了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的获得能力和获得速度。

一是贷款条件苛刻提高了中小企业贷款的市场准入成本(或者沉淀成本)。由于现有理论研究缺陷和相关数据的不可获得原因,我们无法直接计算这种沉淀成本。因此,我们用贷款可获得性比率来替代。目前,杭州地区中小企业已超过22万家,从数量上已超过全部企业总数的99%。到2004年末杭州市区范围内私营企业的具体数目为50396家。杭州市区共有各类银行机构19家,考虑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市区存在省分行营业部和市分行这样的二级组织体制,这样银行机构实为23家(19+4=23)。四大国有银行中,中小企业在省建行的贷款已超过该行全部贷款的95%,建设银行拥有的中小企业客户最多,与200多家中小企业建立了信贷关系。在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民生银行杭州分行的中小企业客户达到了约200家,拥有较大中小企业客户群。按照大数原理,杭州市区范围内获得23家银行机构贷款的最大中小企业数量为:200×23=4600家,假定存在+20%误差,那么就有4600×(1+20%)=5520家。这样,就有:5520÷50396=10.95%,就是说在民营经济较为发达的杭州市区,只有10.95%的私营企业与银行建立了信贷关系,即10家企业中只有1家能获得银行贷款。如此低的比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银行贷款条件过高,绝大部分中小企业无法达到贷款标准。实际上,能够获得贷款的企业一般都是信誉在A级以上,或者被列入杭州市“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或者是优质中小企业。

从2004年杭州全市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情况来看,中小企业获得的短期贷款比例也是较低的。其中乡镇企业短期贷款(2823600万元)、三资企业短期贷款(752200万元)、私营企业及个体短期贷款(1067700万元)三类短期贷款总计4643500万元,而2004年全市金融机构短期贷款总额为24128300万元,贷款总额为6511600万元,通过计算可得,三类中小企业获得的短期贷款占全部短期贷款的比例为19.25%,占总贷款的比例为9.98%,而私营企业及个体短期贷款占短期贷款总额的比例为4.43%③。

二是贷款程序复杂、贷款时间长加大了流动资金贷款的交易成本。从建行浙江省分行营业部了解到,以前建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客户评估报告做一次至少也有20-30页,同大企业一样。2004年针对中小企业出台了专门的客户信贷管理办法,银行征集信息主要通过向客户了解产品的销售和成本构成、实地察看、收集经过审计的财务报表、了解企业的上下游伙伴等。但是,这个过程也是需要较长时间,与流动资金需求的时效性冲突。通过对230名信贷员(收回有效问卷196份)和200家中小企业(收回有效问卷177份)的调查表明,85.71%的信贷员认为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程序过于复杂;87.01%的中小企业认为流动资金贷款从申请到获得需要的时间太长,容易贻误商机。此调查结果与丁伯平等(2003)的调查结果基本吻合。

2.风险行为——信息不对称导致信贷配给。由于各种原因,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为规避风险,银行在处理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时,由信贷配给导致的融资难现象十分普遍(中央财经大学“中小企业融资与金融服务”课题组,2005)。为了解杭州地区中小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时是否存在信贷配给现象,我们设计了专门的调查问卷,对杭州市区19家银行的230名信贷员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96份,调查结果表1。

我们把中小企业分为三种类型,信贷员对企业贷款申请也有三种选择,具体见表。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对于“符合贷款要求”的企业,92.07%的信贷员选择“发放贷款”,7.93%的选择“不一定发放贷款(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对于“基本符合贷款要求”的企业,83.74%的信贷员选择“发放贷款”,4.23%的选择“不发放贷款”,12.03%的选择“不一定发放贷款”。可见,即使符合(或基本符合)贷款要求,也有一定比率中小企业不一定能够获得贷款,这表明存在一定程度的信贷配给现象。数据也表明,对中小企业“不发放贷款”的原因主要是出于“风险考虑”;对于“不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也有28%的人选择“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这说明信贷员的行为是理性而灵活的。

3.逆向激励行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过程中的“逆向激励行为”拉大资金供求缺口,短期内导致“国退民进”。银监会于2004年2月发布的《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要求所有银行在2007年1月1日资本充足率必须达标,否则业务开展和机构设置方面将受到严格限制。在现有补充资本渠道约束下,资本充足率达到8%要求的最好办法就是减少风险资本的权重(减少贷款发放)。国有商业银行要上市,就必须满足《巴塞尔协议》的8%资本金规定,减少风险资产是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权宜之计,于是各商业银行都较大幅度地减少对中小企业贷款额度(易宪容,2005)。通过对收回的196份问卷归类和计算,我们得到的结果如下:

根据银行资本充足率的高低,我们把银行分为三种类型,信贷员也面临三种选择(资本充足率规定对你行的贷款决策是否有影响的三种选择回答)。从表2可以看出,三种类型银行都有将近1/4的信贷员认为资本充足率对银行贷款决策“不会影响”,而且这个比例比较接近,这可能与信贷员对资本充足率的整体认识度有关。从“不一定会影响”选项比例来看,这个比值与资本充足率成反比关系,这在某个层面上反映了资本充足率对贷款行为的逆向激励。从“会影响”这个选项来看,资本充足率低于规定标准(8%)的银行受到的影响最大,高达49.31%,而达到规定标准的银行该比例也接近1/3,但差别不大,这说明8%是一个临界点,低于这个临界点对银行贷款影响最大,而高于这个标准银行对资本充足率的敏感度基本一致,但也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因此,可以说,资本金规定对银行产生明显的逆向激励行为。这个结论与刘斌(2005)的实证研究结果基本吻合。

(三)比较优势:民间金融为共生性创造了制度基础

从流动资金供给来看,民间资金剩余导致大量游资存在,近一年来杭州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不景气,以及温州“太太炒房团”和“炒煤团”的存在就能说明问题。调查表明,这些资金是非生产性资金,追求高利润的惯性使其不太愿意投入实体经济,因为那样来钱太慢和利润相对较薄,而且太辛苦。所以一部分资金流入古玩和艺术品市场(近一、二年来杭州这个市场特别火暴就是明证),而另外很大一部分资金就流入民间金融市场。

通过对杭州地区民间金融运行状况进行调查,就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融资方式而言,当前杭州民间金融的组织形式呈现两个层次并存特点,即初级形式的无组织民间金融和较高级形式的有组织民间金融。无组织民间借贷形式有:私人之间借贷、企业间借贷和内部集资等三种形式;有组织的民间金融形式有:实业公司模式、典当行模式及其他模式。两种组织形式有其不同的运行机制与特点。

1.无组织的初级民间金融形式的比较优势与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偏好

图表说明:其中部分企业在一年之内,采用过一种以上借款方式

我们把接受调查的177家中小企业按照年销售规模分为三种类型,要求他们对近一年是否选择过三种借贷方式来解决流动资金短缺问题做出回答(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如表3,可以看出:

(1)私人之间借贷是小规模企业流动资金民间融资的主要方式(仅从表中三种借贷方式来比较,占比39.52%),但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其发生的频率越来越小。这说明私人之间借贷方式以其灵活方便快速、额小范围广、主要发生在亲朋好友之间的特点,成为小规模企业的“最佳”流动资金融资方式。但由于其融资额度小,难以适应较大规模流动资金需求。

(2)企业间借贷是中等企业和较大规模企业流动资金的主要融资方式,尤其在中等规模企业融资方式中占有绝对地位。这说明企业间借贷以其单笔金额较大、期限短和利率相对较低等特点,成为中等规模以上企业的便捷而有效的融资途径。

(3)内部集资方式在中等企业融资方式中占有较大比例,在较大规模企业中比例也不低。这说明内部集资以其融资额度大、利率高、期限长可长期使用等特点,对中等规模企业很有吸引力。

总的来说,由于三种无组织的初级民间借贷方式各有其特点,不同规模企业对其有不同偏好。表明民间金融以其多样性、灵活性和便捷性能从不同层面适应不同规模中小企业的流动资金需求,其制度优势比较明显。

2.有组织的较高级民间金融形式的比较优势:以实业公司模式为例

这类民间金融组织形式隐蔽性较强,我们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获得相关信息,通过朋友介绍以投资人身份进行接触,通过深度“访谈”来获得对我们有用的信息。目前,杭州市有组织的民间金融形式为实业公司模式、典当行模式及其他模式,其中前两种模式的运行方式存在很大交集。这里,我们以实业公司模式为样本进行研究。实业公司模式是近年来出现的有组织的、交易规模较大、隐蔽性很强的民间金融形式,其交易量超过后两种有组织形式的民间金融。所谓实业公司模式就是在实业公司的名义下,从事民间金融借贷活动的经济单位。其比较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灵活便捷的贷款程序增强贷款的时效性。实业公司基本上是以权证抵押来放款的,即以企业财产和个人财产的权证为抵押。凭经验和感觉评估抵押资产价值,放款的额度以评估价值的70%-80%为限,评估时间一般只需1-2天即可。这种放款方式时效性强、手续简便快捷,与金融机构的繁琐而费时的贷款程序形成鲜明对比。

(2)以关系贷款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该实业公司仅对两类对象放款,一类是自己比较熟悉而有业务往来的定点中小企业;另一类是通过比较亲戚、朋友介绍过来的中小企业。这样就以很低的信息搜寻成本和确认成本来解决放款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并通过抵押贷款方式,有效规避违约风险。近一年来该公司累计流动资金贷款逾1亿元,没有发生过一起借贷纠纷,不良贷款率为零。

(3)贷款金额和期限的多样性能满足不同中小企业的融资偏好。贷款金额大小不等,金额在100万以下也有,但较少,金额在100万-1000万之间借贷行为最多,1000万以上也不少。主要是根据客户资金需求量和抵押物来确定贷款金额,其贷款对象主要是规模较大的中小企业。贷款期限最短为7天左右,一般为2-3个月,超过3个月的很少,贷款期限基本上由客户自主决定。

(4)付息方式的动态性和高利率。一般10天付息一次,而且以现金支付,不通过公司账户,只有本金通过公司账户,这样可避税,如果付利息拖延1-2天就要收取罚金,利息很高,以拆息计算,即日息一般2-3‰。该公司四个股东每人出资250万,共计1000万,一年内利润累计800万,利润相当可观。尤其是2005年下半年开始,交易量迅速增大。这可能与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金融政策有关。

(四)巨大流动资金缺口:中小企业为共生性创造了市场空间

已有研究表明,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量与其规模相关(郭斌和刘曼路,2002;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课题组,2005)。因此,为了解杭州市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缺口规模,我们把接受调查的177家企业按照年销售额分为三种类型来进行调查和统计。

1.杭州市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缺口的定性调查。从表4来看,三种类型的中小企业都存在很大的流动资金缺口,选择“流动资金缺口大”和“流动资金缺口一般”的企业占各种类型企业比例都在80%以上,其中“中等规模企业”和“较大规模企业”此比例高于95%。这说明“流动性缺口”是中小企业的常态,而且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其流动资金缺口越来越大,对外源性融资的依赖度也越来越大;随着规模扩大,没有流动性缺口的企业越来越少。

2.杭州市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缺口的定量调查。这部分调查问卷设计与上部分似乎有重复之嫌,结果也存在一定误差,可能主要在于上部分中的“流动资金缺口大”与“流动资金缺口一般”界定模糊,难以把握,而且这种缺口具有相对性(相对于规模来说)和主观性。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就设计这样一个似乎重复且量化的指标来弥补上面问题的不足。我们要求接受调查企业对年流动资金缺口累计总量做出大概的主观估计,并做出相应选择。尽管不是很科学,但能说明问题。从表五可以看出,对于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下企业,年流动资金缺口在100万元以上占企业总数的51.02%,100万元以下的占30.61%,流动资金缺口较大;对于年销售额在500万-1000万元之间的企业,流动性资金缺口100万以上达到90%左右,500万以上占样本的一半,而缺口在1000万以上占25.5%,这说明中等规模企业的流动性资金缺口很大;对于年销售量在1000万以上企业,缺口在500万以上的企业占样本的82.22%,缺口超过其销售量的企业占35.56%,这说明较大规模企业的缺口是相当大。总的来看,随着规模扩张,企业流动性缺口越来越大,其占比也越来越大。

四、简短结论:民间金融和中小企业共生性关系及其发展

通过对杭州个案的分析可以看出,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存在很强的共生性关系,这种共生性关系是一种市场自然演化的结果,是一种诱致性制度变迁过程。这种共生关系是正规金融、民间金融和中小企业三类市场主体博弈的均衡结果,是在现有制度空间内的一种理性选择和次优均衡解。正规金融的信贷行为、规避风险行为和逆向激励行为导致市场失灵而为这种共生性留下了生存空间;无组织的初级民间金融形式的比较优势与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偏好和有组织的较高级民间金融形式的比较优势为这种共生性创造了制度基础;中小企业的巨大流动资金缺口为共生性创造了市场空间,资金需求促进民间资金供给市场形成。

既然这种共生性是金融生态主体自我调节机制发挥作用的一种表现,那么我们只有遵循金融生态运行的特有定律,为其创造一种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促进共生性关系的有序、良性发展。(1)制定相关法律保护民间金融中的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合法权益,限制过高利率水平,避免金融风险的发生和蔓延。(2)强化对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减少违约风险,以此提升中小企业信用等级。(3)加大对各种形式的民间金融的监管,规范其发展,抑制不利因素。(4)逐步将有一定规模的民间金融组织转变为社区银行或合作金融组织,以此带动和激励民间金融的有序发展。

(作者感谢在杭州金融系统工作的赵俊等为此次调查所提供的帮助。感谢匿名审稿人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文中一切错误由作者本人负责。)

注释:

①在我国,民营企业绝大部分都是中小企业,所以,一般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不做严格区分。

②郭斌、刘曼路:《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发展对温州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2年第10期。

③由于没有统一标准界定中小企业、私人企业、民营企业等,在这里我们没有做严格区分,实际上在许多情况下我们近似地把它们看作同一概念。这里相关数据主要来自杭州市统计年鉴。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民营金融与中小企业共生的实证分析--以杭州市为例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