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_大学论文

大学科学研究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才培养论文,科学研究论文,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09)04-0001-04

“研究活动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认识主要彰显于19世纪的德国大学。到19世纪末,这种认识传播至世界各国,并得到普遍认可。”[1]145自那时以来,科学研究逐渐成为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主要活动。大学中的科学研究与社会上的其他研究机构(如企业的研究所、独立的科研机构等)的科学研究的最大区别或许在于,大学的科学研究不仅担负着发现知识的重要使命,而且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大学教育的主要目标的今天,探讨如何正确认识、充分发挥科学研究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作用,显得尤为必要。

一、科学研究活动之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大学中的研究活动从一开始就是和教学、培养人才紧密关联的。19世纪初期在创立柏林大学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洪堡提出了“通过研究进行教学”的大学理念。研究与教学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不仅体现在通过研究进行教学,研究成为培养学生的主要途径之一,而且体现为教学过程即研究过程,教学成为促进研究的一种手段。

研究与教学统一的理念不仅规定了教授的作用,而且意指教学活动必须与研究紧密结合,并且直接建立在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之基础上。大学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研究活动,并将从研究活动中获得的见解与成果直接用于教学。更进一步明确地说,开展其成果能够在教育中立刻发挥作用的研究活动,这是大学教师的义务。[2]

将研究引入教学,通过研究培养人才,这为当时陷入困境的欧洲大学开辟了新的发展路径,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改革的德国大学引领了大学近代化的潮流。“到19世纪70年代左右为止,全世界能够训练学生从事科学、学术研究的机构,实际上唯有德国的大学。”[1]3319世纪的德国大学在培养学术创新人才方面所发挥出的重要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例如在诺贝尔奖颁发的头30年内,德国科学家获奖人数占全部获奖者的30%;获得物理学奖的34位科学家中,有14位经过德国大学的培养与深造。

虽然现代大学所要培养的创新型人才已经超出了19世纪德国大学培养的学术创新型人才的范围,但是各类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的“研究”特征没有发生变化,因为创新活动总是以研究为基础,或者说创新本质上即是一种研究。那么,研究活动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究竟具有哪些意义呢?

首先,研究活动有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对于创新活动的开展十分重要。“创新意识是与创新有关的一切思维与活动的起点。它是指驱使个体进行创造行为的心理机制,是创造的愿望、意图等思想观念。没有创新意识的人,不可能进行创造和发明。”[3]85因此,培养创新意识是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何谓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实质就是问题意识。人们在创新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不解的实际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便是问题意识。[3]86

这种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正是可以通过研究活动进行的,或者说研究活动是培养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因为如众所周知,研究活动始于问题,“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正是问题才激励我们去学习,去发展我们的知识,去实验,去观察。”[4]因此通过研究活动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就是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其次,研究活动有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方法。方法对于科学研究、知识创新的重要作用是众所周知的。譬如巴甫洛甫就说过关于方法的这样一段名言:“科学随着方法学上获得的成就而不断跃进,方法学每前进一步,我们便仿佛上升了一级阶梯,于是我们就展开更广阔的眼界,看见从未见过的事物。”[5]研究方法对于科学的发展是如此,对于研究活动来说同样必须,它就像我们常说的是“过河的桥或船”。那么,如何学习研究方法、掌握研究方法、特别是根据不同的研究内容或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研究方法呢?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来说,教授他们关于方法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在实际研究活动中应用方法,那么这些方法还只是书本的、理论的。就像人们学习游泳一样,有关游泳的知识掌握得再多,如果不到水中去练习,那终究还是学不会游泳的。因此,开展研究活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真正掌握研究(创新)方法、正确应用研究(创新)方法的唯一有效途径。

二、大学中科学研究活动的变化

不过,在现代大学中,并不是所有的科学研究活动都会对教学、对人才培养发挥作用。这里,我们有必要对现代大学的科学研究活动做些简略的分析讨论。虽然大学中的研究活动最初是以培养人才为主要目的、在和教学的结合过程中发展的,但是现代大学的科学研究在目的、内容、组织、范围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研究的目的与内容上,现代大学的科学研究已经不仅仅是洪堡时代的以纯粹学术为目的,即为了促进教学,促进学术人才的培养;学术之外满足社会、经济乃至国家的发展成为大学科学研究的主要目标之一。这种研究目的与内容的显著变化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

在这一时期,研究生院的巨大的研究能力被动员参加到一些研究开发项目中,例如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研究开发项目——原子弹的研制。研究经费急剧增加,同时用于高等教育的支出也有大幅的增长。大学内设置了从未见过的大规模研究所,这些研究所虽然不完全被大学所包容,但是它们处于大学的管理之下,例如伯克利的劳伦斯辐射研究所、芝加哥的阿尔贡研究所。这样的状况改变了大学教师和行政管理者的视野与观点,开展与教学没有直接关系的研究被看作是大学可以发挥的正常作用,甚至是主要的作用。[1]176

在研究的组织上,“大科学”时代对科学研究的要求逐渐影响到大学。在20世纪中叶之前,科学的发展处在“小科学”时代。所谓“小科学”,一般指“历史上那种以增长人类知识为主要目的、以个人的自由研究为主要特征的科学。”[6]620世纪40年代开始,科学研究进入了“大科学”时代。“大科学”的特征是“规模巨大,拥有高级技术装备,并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产生重大影响作用”[6]6,也可以说是“涉及学科多,参加人数多,耗用资金多,且需要时间长的大型科学项目。”[6]6例如,二战期间美国的“曼哈顿工程”从1942年开始至1945年结束,耗资20亿美元,参与的研究人员上千人,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一批一流大学作为工程的基础与核心,如进行气体发散研究的哥伦比亚大学,进行电磁分离和钚研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进行武器理论和链式反应研究的芝加哥大学,以及提供辅助数据的明尼苏达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哈佛大学、康乃尔大学等。[7]

上述这些研究的目的、内容、组织、范围等的变化使得“研究漂移”这样一种现象产生了。伯顿·克拉克认为:“现代科研的需要,强行规定,越来越多的科研份额变得安排在承担教学系统的系之外,而且进一步安排在大学之外。这些地方,可能有或者可能没有它们自己的教学形式和科研学徒的参与,它们明确地把科研活动从大学的教学单位和中心的课程构架中分离出去。这个趋势叫做‘科研漂移’(research drift)。”[8]大学中的“研究漂移”主要指有些研究虽仍然在大学内进行,但是这类研究已经脱离教学,与教学不发生直接联系。伯顿·克拉克的“研究漂移”准确地概括了在现代大学中科学研究活动所发生的某种带有根本性质的变化。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基础性仍然是大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性质,通过基础研究产生新认识、创造新理论、扩大新知识仍然是大学对于科学发展、人类进步所应该发挥的主要作用。“大学科研是不考虑其工作是否有间接或直接的用处的。科研的目的首先是针对知识本身的,是为了发展知识,而不是为了利用知识。衡量大学科研的尺度是认识上的进步、方法和结果的真实性和可检验性。”[9]42表1提供的数据表明各类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研究经费比例在美国、日本、法国这三个国家中大体相似。例如,大学的科研经费很少用于开发研究(大学研究经费中开发研究所占比例美国仅3.8%,法国仅2.2%,日本8.8%),而主要用于基础研究(大学研究经费中基础研究所占比例美国75.1%,法国86.4%,日本54.9%)。表2则表明大学的基础研究经费在国家基础研究总经费中占有主要的比例,如德国与法国都在60%以上,美国与日本也有50%左右。这种经费的比例状况从一个侧面充分说明了大学科学研究的基础性。

三、科学研究如何发挥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作用

尽管大学中的科学研究在目的、内容、组织、范围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研究漂移”的现象,但是作为最高层次的教育机构,大学仍然必须以培养人才为首要任务,科学研究作为大学中的两大主要活动之一(另一主要活动为教学)仍然必须在培养人才、特别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发挥重要作用。科学研究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一项耗资巨大、参与人员众多的社会事业。例如,美国的科学研究人员总数已达139.5万人(2005年),日本82.7万(2007年),俄罗斯46.6万(2006年),德国28万(2006年),法国20.4万(2005年),英国18万(2005年),韩国20万(2006年),中国122.4万(2006年)。[10]培养高水平、足够数量的研究人员是一个国家社会进步以及科学、文化、经济等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毋庸赘言,现代研究人员的培养离不开大学。“大学将科研、教学和培养科学后继人才的工作结合在一起,这一点是别处没有的。科研工作是进行科学培养工作和提高科学后继人才素质的前提。”[9]42

发挥科学研究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作用,从人才成长的时序上来讲,首先需要将科学研究活动引入人才培养过程,使人才培养具有研究性。科学研究引入人才培养过程主要体现在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上。有人将大学的教学比作农民种田。众所周知,农民的种田是年年需要耕地和施肥的,否则就难以获得好的收成。大学的教学也一样,如要提高教学的水平,尤其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需要教师不断地“耕地”、“施肥”,大学教学中的“耕地”、“施肥”主要就是将通过科学研究所获得的新理论、新知识、新观点注入教学过程。在教学方法上体现科学研究的精神就是要积极开展探究性、研究性学习。有研究者在总结美国研究型大学培养

创新型人才的经验时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探究性学习有了很大的发展,呈现出多种模式,除了“苏格拉底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传统的模式之外,还有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课题的学习、一年级习明纳尔、高峰体验、探究性课程等。[11]59

1998年,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在其研究报告《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中,提出了“建立以探索为本的新生年”的改革建议。报告建议所有一年级新生都要参加新生习明纳尔。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在第一次博耶报告发表三年后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83.5%的研究型大学开设了一年级习明纳尔。[11]60

日本90年代以来的大学本科教育改革中许多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也将开设一年级习明纳尔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探究性学习的实质是将研究的意识、精神以及方法引入教学过程,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其次,发挥科学研究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作用需要将人才培养活动引入科学研究过程,即让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养成创新方法,提高创新能力。如前所述,关于研究的理论、创新的方法虽然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传授,但是如若不亲身参与研究与创新活动,那么这些理论与方法还只能是书本的,不会转化为研究与创新的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只能是在研究与创新活动中。近些年来,一些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大学将本科生科研视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实施了许多有关本科生科研的项目。例如: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设立的本科生科研计划主要有本科生科研学徒计划、赫斯学者计划、校长本科生研究奖学金、本科生研究经验计划。麻省理工学院的本科生科研项目包括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独立活动期计划、新生研究指导计划等。[11]63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将本科生科研列入教学计划,学生可以通过各项科研计划或研究性课程,获得20以上的学分。在我国,虽然有些大学也有“创新学分”等计划安排,但本科生科研的制度尚未完全确立起来。将人才培养活动引入科学研究过程,让学生直接参与研究,这不仅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指导,而且需要构建与完善适应学生参与研究、在研究中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制度、研究制度、评价制度与管理制度。

收稿日期:2009-04-27

标签:;  ;  ;  ;  

高校科研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