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全球化的新视角_海外投资论文

跨国公司Ramp;D全球化的新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跨国公司论文,新视角论文,Ramp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398(2006)04-0001-06

“R&D”是英文“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的缩写,一般被翻译成“研发”、“研究与开发”和“研究与实验性开发”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R&D的定义是:为了增加知识总量(包括人类、文化和社会方面的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性创造工作[1]。

跨国公司R&D投入是指跨国公司基于开拓国际市场和增加技术存量的双向目的,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施行R&D全球化。过去10年中,全球研发投入迅速增长,跨国公司占到了其中的近半数,同时占到全球商业研发支出的2/3,一些跨国公司的研发投入甚至高于许多国家的研发支出。2002年,美国福特汽车在全球的研发支出为72亿美元,而同年西班牙的研发支出为68亿美元,俄罗斯为43亿美元,印度为37亿美元,都不及福特公司[2]。

跨国公司的研发全球化不是一种新现象,公司在实行国际扩张时总是需要按照当地情况调整技术以便顺利的在东道国销售产品。但是近年来,这种研发全球化过程却出现了新的特征:(1)跨国公司正开始在发达国家之外建立研发设施,而且超出了适应当地市场的范围;(2)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研发活动日趋以全球市场为目标;(3)在发展中国家的研发活动逐步融入跨国公司的核心创新能力培养。

2005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在对发展中国家的R&D投资中,亚洲占主要地位[2],拉美和非洲国家吸引的海外研发投入相对少很多。这表明,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在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中的地位日趋重要,不再是单纯的基于市场的研发支持;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在研发投入区位选择上有着相对明显的偏好。因此,揭示跨国公司R&D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这种新趋势并探讨其内在原因是本文的主要任务。

一、文献回顾

现有的对跨国公司R&D全球化的研究成果,集中于以下4个方面:(1)跨国公司R&D向海外转移的动因;(2)跨国公司R&D机构的组织模式和海外子公司的责任分配;(3)跨国公司R&D向海外转移的影响因素和海外R&D区位的影响因素;(4)跨国公司海外R&D机构与知识溢出效应。

由于跨国公司R&D全球化的投资动机与区位选择有着紧密关联,两者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下面分别就上述2个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简要回顾。

对于跨国公司进行海外研发投资的动因研究理论颇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表1中所列的5种跨国公司R&D转移的动因理论。

跨国公司R&D的区位选择问题是伴随着R&D的全球化这一新的国际经济现象出现的。国外的研究者主要通过实证的方法来研究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见表2。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跨国公司研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位选择方面,较早的学者是施公培(1994),对跨国公司研发机构作了定义;薛澜[8] 等根据实证调查研究数据,分析了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分布的行业差异以及影响因素;冼国明、葛顺奇[9] (2000)认为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投资的区位选择与产品有关;杜德斌[10] (2001)则从宏观和微观2个角度提出了跨国公司海外R&D区位选择的一般模式。

上述研究都基本以发达国家为主要研究对象,这与跨国公司在发达国家的R&D投资占相当大比重,在发展中国家的R&D投资活动的开始时间也相对较晚有关,本文将结合以上成果,从技术创新角度出发对跨国公司R&D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内在原因进行一个较深入的研究。

二、跨国公司R&D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现状分析

自摩托罗拉公司于1993年在中国设立了第1个外资研发实验室,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机构已经达到700多个;世界最大跨国公司通用电器在印度的研发人员为2400名,基本都是当地人才,葛兰索史克公司、辉瑞公司等制药公司也在印度投入大量研发;意大利、法国半导体公司的一些设计在摩洛哥完成;通用汽车的巴西分公司已经竞争参与其总公司的核心设计和制造……[2]

所有这些都说明跨国公司的R&D活动已经不再保留在母国或者只向发达国家投资,它们已扩展到发展中国家。根据2005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1993—2002年间,全世界外国子公司的研发支出从300亿美元上升到670亿美元。这中间,在发达国家的研发投入增幅不大,而在发展中国家的研发份额从1996年的2%上升到18%。如2003年跨国公司在爱尔兰、匈牙利和新加坡的研发投入为这些国家的半数以上。报告同时显示,在2002—2004年间,涉及全世界研发活动的1773个外国直接投资项目中,1095个是在发展中国家实施的,仅亚洲和大洋洲就占了861个[2]。

根据贸发会议调查(见图1),当前主要的国外研发地点还是在发达国家,在被调查的跨国公司中,将近60%的跨国公司已在美国设有研发机构,英联邦、法国、日本、德国等也是主要的吸引跨国公司海外研发的国家。而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国是跨国公司最为重视的研发投资地点,其次是印度和新加坡。

图1 贸发会议调查的当前国外研发地点(2004年)

资料来源:文献[2]。

关于最具吸引力的未来研发地点,多于60%的跨国公司选择了中国,中国是跨国公司最为看好的R&D投资地,中国在2002年成为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后,我们足以相信其成为最受欢迎的R&D投资地的可能性。同时,从图2中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未来的研发地位将会上升,印度紧随美国之后,俄罗斯、新加坡、中国台湾和马来西亚也是跨国公司青睐的未来研发地点。

图2 贸发会议调查中最具吸引力的未来研发地点(2005—2009年)

资料来源:文献[2]。

总体上看,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R&D的投入虽呈上升趋势,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间存在很明显的不平衡性。主要投资相对集中在亚洲国家,包括中国和印度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韩国、新加坡、中国的台湾和香港等,东南亚的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地也是吸引跨国公司海外研发较多的国家;在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由于所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相对较少,相应的研发投入也较少,主要集中在巴西和墨西哥;在非洲,外国直接投资的研发比例则更少,只有摩洛哥和南非稍有部分海外研发引进。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研发分布不均衡,一方面与其吸引国外直接投资有关;另一方面与各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环境有关,包括市场开放度、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其中,市场开放度影响着国外直接投资,从而影响跨国公司的研发投资。因为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研发投资主要是为其生产基地服务的,同时其大部分研发费用也必须由这些生产企业所承担。

此外,在不同发展中国家开展的R&D活动也有所不同,比如美国跨国公司在亚洲的R&D活动主要是与计算机和电子产品有关,这些公司在亚洲的R&D开支有3/4以上进入了服务业,多数是软件开发;在巴西和墨西哥,化学品和运输设备是美国跨国公司R&D投入的主要领域。

三、跨国公司R&D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内在原因分析

Kummerle将跨国公司海外R&D直接投资分为两类:以母国为基础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增长。以母国为基础的技术开发是充分利用跨国公司的现有技术知识,开拓国际市场,所以,影响跨国公司R&D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因素是东道国现有的市场规模和成长潜力;以母国为基础的技术增长是为了保证跨国公司的稳定和长期增长,旨在从海外获得新技术和新知识,增加母国技术存量,从而提高跨国公司的海外竞争力、东道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跨国公司最初在发展中国家建立的R&D机构是为了支持当地的生产性投资,把母公司的技术转移到国外的生产企业,同时为更好地拓展当地市场也有适当的技术改进。但是,随着跨国公司全球性战略的发展,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R&D投资已经超出了技术开发的范围,技术增长已经成为另一重要任务。例如,微软在全球的6个研究院中,除了在美国的3个研究院和在英国的1个研究院外,还有设在中国北京的亚洲研究院和设在印度班加罗尔的微软印度研究院,后2个研究院和美国的研究院一样也是微软公司全球化战略和技术支持投资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亚洲研究院自1998年11月5日成立以来,发展极其迅速,已经拥有在数字多媒体、多通道用户界面、无线及网络及数字娱乐等领域的200多位优秀的科研技术人员。研究院成立6年多来共在国际一流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000多篇,并已有多项技术成功转移到微软公司微软的核心产品当中[11]。

本文将从技术需求、创新环境和技术型人力资源3个方面对上述变化的内在原因进行探讨。

1.发展中国家市场对技术的需求日益增长

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生产投资有3种市场定位:东道国市场、母国市场与全球市场。根据Jack N Behrman和William A Fischer在《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Market Orientations and R&D Abroad》[12] 中提出,如果生产性投资的市场定位主要是偏向母国市场,那么,跨国公司不需要设立专门的R&D投资机构。因为,这种类型的生产性投资往往是看中东道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等,使用母公司已有的技术,进行标准化生产;如果生产性投资的市场定位是为了满足当地市场,要视具体情况,如市场规模等设立生产企业内部的研发机构,或者单独设立研发机构;如果跨国公司在国外的生产是为了全球市场,一般情况下要设立一个单独的研发机构,以支持全球性的市场需求。

技术和市场是双向的关系: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发展,可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反过来说,市场的扩大,从母国市场、东道国市场到全球市场,需要更多的技术支持和R&D投入。

目前,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生产,上述3种市场定位都有,一方面随着发展中东道国的经济发展,东道国的市场潜力巨大,尤其是类似中国和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R&D投资就是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其次,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进一步开放,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贸易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使跨国公司在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的基础上,顺利地把产品销往全球各地,这样,就更需要大力投入R&D,进行技术开发。

手机行业的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手机市场的扩大,跨国公司纷纷加大在华的R&D投资力度,包括摩托罗拉在北京的亚洲生产技术研究中心、诺基亚在1998年设立的全球性R&D中心等。跨国公司加大在华R&D投资的同时,全球手机制造业也向我国大陆地区转移。飞利浦宣布将其手机生产业务全部搬到中国,摩托罗拉关闭了在美国的所有手机生产企业。在R&D的支持下,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把产品销往全球各地。同时,随着市场和生产规模的扩大,需要在发展中国家投入更多的R&D机构。

2.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环境日益完善

当前技术革命的不断发展使产品和技术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为了使产品更适应市场,需要不断地进行R&D。原来仅仅靠母公司输出技术,已经不能满足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需要建立一套与生产相配套的全球化R&D网络,而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生产也需要独立的R&D体系作为支撑。

不仅如此,科技的发展带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原来跨国公司内部跨国界技术交流组织成本过高的状况,而且使远距离的实时交流和沟通成为可能。一些跨国公司已建立先进的全球化R&D网络,这样,可以使跨国公司的R&D在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以应对目前激烈的全球技术竞争。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R&D机构也是其全球R&D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前提条件是这些发展中国家有先进的通讯设施等基础设施。如韩国于1993年提出建立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到2015年政府将投资44.8亿韩元,约合555万美元;新加坡也于1992年公布了“信息技术2000年计划”,在此过程中,将开发一条“技术走廊”,作为研究和开发的“硅谷”[13]。这些通讯设施的建设,使这些新兴工业化国家成为发展中国家中最早吸引跨国公司的R&D投资的国家。

通讯设施等只是一个方面,英国经济学家克利斯·弗里曼于1987年最早提出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国家创新系统是指一个国家内有关部门与机构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的网络,是由经济和科技的组织机构组成的创新推动网络[14]。实质就是一国境内不同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和政府机构之间围绕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商业应用而形成的一种相互作用的网络机制。亚洲有些国家在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实施各种体制的变革,从而增强这些国家的自主技术能力,那么,技术转移和投资所获得的成功将会明显。比如印度近年来在为引进技术所作的体制改革和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尤其为软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机会;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创新系统的建设滞后,各种体制和组织关系的改革更是不受重视,将会严重影响引进跨国公司的核心技术。

3.技术型人力资源成本的节约

一般情况下,R&D成本由跨国公司下的生产型企业承担,随着跨国公司的R&D成本日益趋高,把一些R&D机构布置在发展中国家是为了节省成本,可以由当地的生产型企业承担。同时,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严重,许多国家科技人员存在极度短缺现象,而且发达国家的人均工资比发展中国家高出很多,所以,许多跨国公司为了其发展需要向发展中国家寻求廉价R&D人才。表3显示了几个跨国公司在印度设立全球性或区域性R&D中心的动因就是基于当地丰富且廉价的技术人才。

表3 跨国公司在印度设立的全球性或区域性R&D中心的动因

外国R&D机构名称 设置R&D的动因

印度阿斯特拉研究中心可利用有才能的高素质人才以及低廉的人力与R&D成本,接近领先的研究机构,如

位于班加罗尔的IISc(印度科学院)

印度的克萨斯仪器公司充裕的拥有雄厚理论科学和工程背景的R&D人员,公司在亚太地区的战略性存在

以及讲英语的环境

亚太设计中心利用该国熟练程度高且费用低的技术人员

印度联合利华有限公司利用印度充裕的科学人才

印度B-D研究中心 可利用印度的科学人才以及IISc和其他主要的政府资助机构的R&D设施

资料来源:文献[15]。

此外,在西方国家,一些传统产业中的研发项目,已经不受基础研究部门和大学的重视,相关研究能力和研究人员缺乏,而相反一些发展中国家重视基础教育恰恰能为此提供研究人才。例如松下电器的人士就认为,目前日本各大学已将研究主题转向信息系统,相对而言,有关空调的研究已变得相对薄弱。而中国各大学现在还将其作为领先技术积极展开研究,因而在中国设立空调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人员可以得到保证。

四、结束语

跨国公司R&D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有其内在性与必然性,对发展中国家是挑战也是机遇。如何利用研发投资增长所产生的技术推动力,快速提升本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完成自身产业技术结构的升级是发展中国家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国家层面的政策,对于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和对跨国公司转移技术的吸收消化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依照上述对研发转移现象的内在原因的分析,发展中国家技术政策的制定可以适当考虑向3个方面倾斜。(1)扩大市场引进技术的开放度,包括引进国外直接投资以及扩大对外贸易[16]。研发的增长离不开直接投资量与贸易量的增长,加大对外引资力度,制定各种优惠政策以吸引到更多国外投资的注入,相应的研发投入规模也会获得增加。(2)建立较为成熟的国家创新系统,完善技术创新环境。东道国整体创新环境的好坏也是吸引跨国公司研发投入的重要因素之一,完善政策体系和组织制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高自身的创新环境必能吸引到更多的研发投入,同时也能提高自身对转移技术的吸收和消化能力。(3)鼓励国内科研机构、企业和跨国公司的R&D合作,建立各种技术战略联盟。技术联盟有助于使国内科研机构和企业在与跨国公司的交流中确立市场观念,加强对研发过程的管理,从本质上提升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的创新素质。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R&D投资毕竟是从利润着眼,有其自身的利益目的,发展中国家在技术引进上还是要以我为主,不可过分依赖跨国公司的外来投入,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内资源,走自力更生、科技兴国的道路。

标签:;  ;  ;  ;  

跨国公司全球化的新视角_海外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