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论文_李娟

金昌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 737100

【摘 要】目的:观察并分析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及解决措施。方法:选择我院心血管内科在2016年8月~2017年7月接诊的14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140例患者通过抽签法平均分为70例实验组与70例参照组,对参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对实验组患者给予安全防范护理干预模式。分析心血管内科不安全因素及护理满意度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期望值太高、配合度低、医院管理及制度不健全、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低等因素均会引发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事件;实验组患者经安全防范护理干预模式后护理满意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优于参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主要为患者、医院及护理人员有关,且针对不安全因素应用安全防范护理干预模式,可有效消除不安全事件发生率,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并应用。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

由于心血管内科疾病病情发展迅速且发病较急,再加上心血管患者病情较为复杂,极易导致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出现不安全事故。因此,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心血管内科患者是非常的重要,基于此,本文选择我院心血管内科在2016年8月~2017年7月接诊的14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观察并分析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及解决措施,并获得较佳的临床效果,故将流程及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心血管内科在2016年8月~2017年7月接诊的14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140例患者通过抽签法平均分为70例实验组与70例参照组,且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参照组患者中先天性心脏病10例、冠心病15例、心肌梗死40例、其他5例;最大年龄78岁,最小年龄44岁,平均年龄(68.5±1.3)岁;其中女性30例,男性40例;实验组患者中先天性心脏病9例、冠心病14例、心肌梗死42例、其他5例;最大年龄79岁,最小年龄45岁,平均年龄(69.5±1.3)岁;其中女性31例,男性39例。实验组与参照组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中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具备两组对比研究价值。

1.2方法

1.2.1参照组

对70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即出院指导、用药指导、入院指导、心理疏导等。指导患者不得私自增减药物,需严格遵循医嘱服用药物;针对出现暴躁、不满等负性情绪的患者需由护理人员对其开展针对性心理干预及疏导,并耐性倾听患者内心诉求,以此获得患者信任,提升护理满意度并降低护理纠纷事件发生率。

1.2.2实验组

70例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安全防范护理干预模式,具体方法为:①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需对其及家属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可通过视频、图片、宣传手册等方式对患者讲解疾病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注意事项、预后情况及治疗方法。②培训活动。医院应定期开展培训活动,提升护理人员护理操作技能、理论知识及护理沟通方法的能力,并组织护理人员开展护理纠纷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使得当出现护理纠纷事件时可通过法律武器解决并保护受害人的相关权益。③医院应完善护理相关制度,即交接班制度、责任制度、操作规范等,以此促进护理按操作有序化、规范化。④环境管理。护理人员需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安静的环境,并保证病房干净与整齐。

1.3观察指标

观察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及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不良事件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本文对14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的指标数据进行SPSS20.0软件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以%形式展开,卡方检验;P<0.05则记作组间指标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分析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

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期望值太高、配合度低、医院管理及制度不健全、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低等因素均会引发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事件。

2.2 对比两组换则会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

实验组患者经安全防范护理干预模式后护理满意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优于参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换则会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例(%)}

3 讨论

由于心血管内科疾病具备发病率高且快的特点,再加上病情较为复杂,进而导致患者在临床治疗中若护理不及时、不到位、不恰当等因素均会导致造成护理不安全事件发生,因此,分析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性因素,并针对不安全因素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是非常重要的[1-5]。基于此,本文选择我院心血管内科在2016年8月~2017年7月接诊的14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观察并分析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及解决措施,通过本组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期望值太高、配合度低、医院管理及制度不健全、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低等因素均会引发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事件;实验组患者经安全防范护理干预模式后护理满意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优于参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主要为患者、医院及护理人员有关,且针对不安全因素应用安全防范护理干预模式,可有效消除不安全事件发生率,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并应用。

参考文献:

[1]宋建华.论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管理防范[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21):101-103.

[2]徐广侠.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的因素及防范对策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6):227-228.

[3]梅花.探讨心血管内科疾病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16):154-155.

[4]王志会.分析心血管内科护理过程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及其防范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8):264-265.

[5]曹琼.论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管理防范[J].健康前沿,2016,23(7):27-27.

论文作者:李娟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8月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6

标签:;  ;  ;  ;  ;  ;  ;  ;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论文_李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