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信息化历程与“互联网+铁路”创新发展探讨-新中国成立70年来铁路信息化建设回顾与展望论文

铁路信息化历程与“互联网+铁路”创新发展探讨-新中国成立70年来铁路信息化建设回顾与展望论文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铁路信息化历程与 “互联网 +铁路”创新发展探讨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铁路信息化建设回顾与展望

马 丹

(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党校,四川 成都 611731)

长期以来,信息技术在我国铁路运输组织、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客货服务、营销宣传和建设管理等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是铁路保安全、提效率、控成本、增效益的重要手段。经过多年发展,我国铁路信息化在通信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和各类业务应用系统的研发投用方面成果斐然。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国家战略的提出,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极大地扩展了信息技术的作用范围,对各行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互联网+铁路”也成为新时代铁路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方向和必然选择,铁路信息化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成为铁路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转型升级的强大助力。

②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满足小微企业认定标准的企业,企业所得税税率20%;财税〔2015〕34号、〔2015〕99号规定:“自20151月1日起至2017年12月31日起,对年所得30万以下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Risk evaluation of geological hazards in Yiliang small grass dam tourist attractions CHEN Tian-he WANG Rong LIU Yi-ying et al.(23)

一、 70年来我国铁路信息化发展历程

1.探索起步阶段(1958—1993年)

20世纪50年代末期,铁科院购置了第一台计算机,开始了技术计划和运行图编制的初步研究,拉开了我国铁路信息化建设的序幕。1975年,原铁道部筹建铁道部电子中心,于1977年组织制定了“铁路运营管理系统”总体规划,提出建立一个以原铁道部为中心,集中型、实时联机的全国铁路运营管理自动化系统。1986年,全国铁路建成了原铁道部至铁路局和铁路分局共69个网络节点的全国铁路计算机三级基本网络。这一阶段,铁路信息化工作逐渐起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加快,大量计算机设备进入到铁路信息化建设领域,研发能力迅速提升,各类科研成果紧密结合生产运营进入初步应用阶段。

在大规模建设阶段,由于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主要面向着具体业务的纵向流程,而业务之间的横向联系考虑不足,没有构成有机整体,各业务应用系统之间缺少信息共享机制,造成系统间信息无法流通共享,形成“信息孤岛”的问题[1]。为了规范铁路信息化建设,2005年,原铁道部正式发布了《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着重铁路信息化的顶层设计与规范。自此,铁路信息化建设进入到了规范化建设的阶段。

2.大规模建设阶段(1994—2004年)

综上,铁路信息化经过几代人的呕心沥血,从起步到成长、从专业内局部应用到顶层设计规范化建设、从单纯技术推动到创新发展理念驱动,取得了辉煌成就。现阶段,“互联网+”成为铁路信息化发展的新抓手和新动力,铁路企业应大力推进“互联网+铁路”建设,实现技术、效率和组织变革,推动铁路现代化事业再上新台阶。

“互联网+营销宣传”:近几年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门户网站等新媒体渠道,对铁路企业形象宣传、服务产品营销等方面有很大的推进作用。例如“公益慢火车”“菜农专列”等扶贫正能量举措,“双十一高铁快递”“无轨高铁站”等创新运营模式,“铁路知识微课堂”等知识普及类内容,通过互联网新媒体渠道的营销宣传,加深了人民群众对铁路生产运营的了解和理解,获得了很好的反响。

云南某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无菌物品库空调冷负荷计算探讨……………………………………………………… 王庆昌(4-75)

4.智能化建设阶段(2015年至今)

2015年,国家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互联网+”成为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要载体和抓手,铁路信息化建设迎来新的机遇期,进入智能化建设阶段。为加快“互联网+”融入铁路信息化建设,相关部委和中国铁路总公司相继发布各类规划文件,指导“互联网+”技术和理念在铁路生产运营中的研发投用,大力促进智能化铁路建设,全面提升铁路现代化水平。在顶层设计的指导下,各集团公司也相继发布“互联网+”建设规划,对生产流程和管理模式进行转型升级,“互联网+”与铁路深度融合正大步前进。

20世纪90年代,我国进入信息化建设飞速发展期。1994年,原铁道部决定建设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TMIS),并在全路范围内推广应用,铁路信息化建设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此后十年,铁路行车调度系统(DMIS)、列车调度指挥系统(TDCS)、分散自律调度集中系统(CTC)、车号自动识别系统(ATIS)、铁路客票发售及预订系统等一系列信息系统被开发应用。这一阶段,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铁路一大批重要系统建成并投入应用,铁路生产运输工作的效率和能力极大提高。铁路信息化建设也成为我国信息化的“先头部队”。

二、“互联网 +铁路”催生铁路生产运营新形态

◎千万要看清楚药物的成分,同一种成分可能多个感冒药都有,不要一个感冒药效果不好,就自作主张同时吃另外一种,因为这两种感冒药可能都含有同一种成分,从而很有可能导致这种成分的药物过量,特别是对乙酰氨基酚、伪麻黄碱、扑尔敏、右美沙芬最常见。

“互联网+安全生产”:“北斗防灾监测系统”通过毫米级的精确位移监测,实时观测易滑坡山体及危石的变化情况,实现沿线滑坡的自动化全天候实时监测。“动车智能检修机器人”通过机械臂上的高清摄像头捕捉车底照片,查找车底部件问题,将动车检修模式由人检人修升级到了机检人修。“安全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对安全大数据的分析,查找安全管理薄弱点,提高安全管理精准化、精细化水平。

“互联网+铁路”就是将新一代信息技术贯穿在铁路改革发展的进程中,让新技术与铁路生产运营深度融合,全面提高运输生产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强化管理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铁路企业创新发展。近年来,铁路企业积极拥抱互联网,不断将互联网与铁路各项业务深度融合,产生很多创新应用的新形态。

4.服务创新。互联网时代的服务呈现需求多样化、响应及时性的特征,对于铁路企业准确把握用户需求,提高服务能力,创新服务模式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用户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被激发出来,原来以企业为中心的产销格局要变为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新格局。另一方面互联网提高了铁路企业获取用户需求的能力,通过大数据对用户“画像”,能更精准定位用户需求,针对需求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和精准营销,研发出切合用户需求的客货运产品不再是难题。

3.规范建设阶段(2005—2014年)

“互联网+党建”:通过政工信息系统、APP、公众号等平台,实现了党务公开、党员教育、组织管理、三会一课台账记录、评先评优、创岗建区等功能的在线化、数字化,创新了基层党建工作模式。

当前,互联网与铁路正在深度融合,“互联网+铁路”新形态逐步呈现,不断推动铁路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铁路企业创新力和生产力。“互联网+”已经成为驱动铁路企业创新发展的先导力量。

三、“互联网 +铁路”助力新时代铁路企业创新发展

(一)“互联网+铁路”创新发展模式展望

“互联网+铁路”不是把互联网技术在现有管理制度、组织架构和生产流程上进行简单叠加,而是通过技术变革推动思维、制度、组织、流程、模式等全方位的变革,实现铁路企业技术、生产、服务、管理和商业模式全面创新。

1.技术创新。从技术创新升级角度来看,“互联网+铁路”会催生智能铁路,在智能建造、智能装备和智能运营三大领域,实现铁路从建设到运营全生命周期的高度信息化、自动化和智慧化。在智能建造领域,将物联网、大数据、BIM等核心技术运用到铁路工程建设中,构建项目建造和运行的智能环境,实现建造流程智能可控、工程安全质量改进提升。在智能装备领域,智能列车实现各等级时速自动驾驶、运营全程自体检、高速移动网络覆盖等,在安全舒适、节能环保、人文关怀等方面全面提升。在智能运营领域,各种智能工具投入使用,在服务用户、设施设备检修维护、安全运营等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2.生产组织创新。基于新技术的智能装备和工具的应用,会推动铁路生产组织变革。一是优化生产组织流程。新技术的应用会令铁路传统生产组织流程发生变化,一些生产岗位的工作方法、流程和内容都会被优化,从而降低职工参与简单重复重体力劳动的强度,降低安全风险,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实现资源协同,提高组织整体效率。组织整体效率的提升包括组织内部、组织之间、组织和用户之间的效率提升,传统管理的分工模式只能解决组织内部效率的提升,组织之间、组织和用户之间的效率提升则要依靠资源协同,依靠信息交换共享,而大数据、云计算给铁路打造信息交换平台提供了基础工具,实现资源协同,解决整体协作效率不高问题。

3.管理创新。从管理创新的角度来看,一方面构建集成统一的数据服务平台,实现专业内部、跨专业、跨行业的信息共享,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数据资源,提升数据治理能力,应用大数据技术让铁路企业的海量数据“增值”,发挥和释放数据资源的潜在价值。另一方面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资管理、安全管理、经营开发等专业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大数据建模分析,精准定位并改进企业管理薄弱点,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效能,实现企业管理和决策的精准性、高效性。

“互联网+服务”:12306网站功能不断拓展完善,除了实现基本的票务功能,还集成了餐饮特产、旅游服务、约车服务、候补购票、人脸识别等功能,从订票工具型系统不断向综合服务型平台拓展。95306实现了货运业务网上受理,铁路物资采购与招商等线下应用向线上应用快速延伸。智能化客运站功能丰富,刷脸进站、VR站内导航、智能问询、服务机器人、WiFi全覆盖,为旅客提供了便捷、快速、舒适、智能的温馨服务。

5.商业模式创新。从商业模式创新角度来看,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助力铁路企业构建综合服务平台,形成以铁路为中心的商业生态圈,把旅游、酒店餐饮、零售、娱乐、其他交通运输方式、其他物流企业等各类资源链接到综合服务平台上,让全国各地的优势资源像“插U盘”一样能快速地加载进铁路商业生态圈,把铁路打造成为集交通、物流、旅游、休闲、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在这种模式中,铁路企业不仅仅提供运输服务,火车站和列车也不仅仅是提供运输服务的场所,而真正成为消费场景,既提升了铁路综合服务水平,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又充分利用铁路平台超大客流量的优势,实现铁路商业生态圈中的互利共赢,提高企业运营效益。

(二)“互联网+铁路”创新发展的启示

1.强化互联网思维。在互联网不断催生变革的今天,互联网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提升效率的工具,而是带来颠覆性创新的新引擎,铁路干部职工要更好地推动互联网与铁路深度融合,必须强化互联网思维,在新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用户、市场、产品和企业发展进行重新审视。一是强化用户至上的思维,在企业运营、产品开发和服务改进方面注重用户体验,掌握用户数据,结合用户需求,把服务做到极致。二是强化开放合作的思维,提高企业开放性,破除行业边界,善于连接外部资源,开展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三是强化敢于创新的思维,打破按部就班的思维桎梏,引入创新的思想、方法、工具和技术,发挥创新的力量。

综上所述,畜牧业发展离不开动物防疫,通过预防和控制避免疫病的爆发和蔓延可以有效控制养殖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养殖户的经济利润,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消费利益。在加强动物防疫的过程中,完善防疫体制、极大经费投入、做好工作人员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升对农村基层动物防疫工作意义重大。

系统采用RFID,只需要0.1s就可以完成果蔬识别。在果蔬运输过程中,高速公路沿途也设有RFID读取器,不但可以实时监控货物位置,也可以防止货物的遗失、掉包、误送。从果蔬采摘、嵌入RFID模块,到运输、货物跟踪,到检验、进入流通领域,整个运输系统通过查询终端、网络电脑查询一目了然。

2.加快推进铁路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当前,铁路信息化建设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在路网规模不断扩大,社会民生对铁路运输服务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铁路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较为滞后,主要体现在网络传输能力不足、数据资源未集成统一、部分智能系统仅小范围试点应用,未达到规模化应用。因此,要进一步加快铁路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引进和产品合作等途径,实现铁路运输系统的全面感知、实时传输、数据集成和智能管理。

3.深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面对“互联网+”开放、快速、创新的发展要求,铁路传统的管理体制机制还无法有效适应,对外开展深度合作、面向市场变化和用户需求的响应能力往往不足。因此,深化铁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势在必行。一方面铁路企业要依托“互联网+”,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全面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另一方面,管理体制机制的变革要更好地推进“互联网+”融入铁路改革发展中,为铁路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力量。

非正式学习是以关键词为检索条件的学习方式,让学习者对感兴趣的课题或者问题进行查询,获得有效充分的学习支持,更好地适应学习者的需求。非正式学习往往以情境学习模式、PPT学习模式、任务驱动学习模式的方式开展,这种基于问题的学习过程能够引导学习者获取课程地图上的学习路径,通过平台的导航机制阅读、探究所查询的内容。这个过程促进了学习者对某一问题的深入了解,快速建立对该主题的立体概念,激励学习者进一步学习。

4.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是“互联网+铁路”的基础,是推动新时代铁路企业创新发展的核心力量。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除了加强铁路专业人才培养之外,还要注重以下两类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是综合型互联网人才,就是既熟悉铁路生产运营,又懂互联网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是互联网与铁路深度融合的技术支撑;二是具备高视野、新思维的管理型人才,在国有企业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要求下,铁路企业必须要培养有思想、有洞察力的领军人才,来推动企业管理思维、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的变革和创新。

新时代带来新机遇,新机遇促进新发展。几十年来几代铁路人励精图治为铁路信息化打下了坚实基础,“互联网+”的东风又为新时代铁路信息化提供了新思维、新工具和新路径。在当前形势下,铁路企业必须紧抓“互联网+”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用新技术推动企业的全面变革,实现新时代铁路企业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董宝田,刘军.铁路信息化概论[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4:7-10.

[中图分类号] F53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6-8279(2019)04-0032-04

(作者系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党校讲师)

〔责任编辑:周宗伟〕

标签:;  ;  ;  ;  ;  ;  ;  ;  ;  

铁路信息化历程与“互联网+铁路”创新发展探讨-新中国成立70年来铁路信息化建设回顾与展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