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_农业论文

沿海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_农业论文

沿海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调整论文,沿海地区论文,方向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要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必须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对此,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均已达成了共识。那么,如何确保新一轮的农业结构调整早见成效、大见成效?本文仅就沿海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沿海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常言道:知彼知己,方能百战百胜。要选准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首先必须认清沿海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症下药。

1.农业的深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面临着协调发展的挑战

同内陆地区相比,沿海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生活已接近或基本达到了小康水平,提前进入了现代化的门槛。但是,这里的农民不是富在“农”上,其收入的大部分来自非农产业。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中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比重不断提高。与此相联系的就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凡是与“海”有关的地区及其产业发展都比较快,经济实力强,农民收入增长快;与“海”无缘的地区及其产业发展缓慢,经济实力弱,农民收入增长迟缓,甚至出现负增长。

2.农产品质量和相对高的农业成本面临着竞争能力的挑战

我国加入WTO以后,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农产品出现了阶段性的供大于求,即使某种农产品的市场供给稍微紧俏些,也会立即诱发出众多地区一哄而上,很快出现滞销积压,价格下跌的局面。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沿海地区的农业也难逃此厄运,与内陆地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方面这些地区由于过早地实现了经济的非农化和工业化,农民已经把自己的经营与市场连在一起,但对市场还把握不准,难以获得及时的准确的市场信息,过去农产品供不应求,生产什么卖什么,生产多少卖多少,很简单;现在农产品供过于求,还“跟着感觉走”,看到什么赚钱就种什么,其结果是始终走不出“少了抢着上,多了一砍光”的怪圈。另一方面这些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建设、工副业项目较多,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大量良田被改作他用,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尽管有不少农民转向非农产业,但他们中绝大多数不愿意放弃土地仍兼营农业,使农业的经营规模偏小,不利于农业的投入和科技成果的推广,使粮食和大宗农产品质量不高、品种单一,而且近几年连续上涨的农业成本,使农产品的价格又普遍偏高,再加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运中遭受的污染较重,农药、化肥残留量较大,食品的安全性较低,农产品竞争力较差。

3.产业结构面临着升级转型的挑战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的生活基本达到了小康水平,农村居民生活也接近小康水平。沿海地区远远超过全国水平。伴随着经济的非农化、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有些已经大大超出了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粮食和其他食品需求提出了新的消费标准。由过去的追求数量上的满足转变为质量上的提高,由吃饱发展为吃好,对食品讲究营养、口味和卫生安全。这一特征在商品市场上反映特别明显,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在市场上走俏,大批传统的农产品普遍供大于求,价格低迷,导致农民苦于增产不增收。

4.农业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长期以来,由于对环保工作重视不够,生态恶化、植被破坏、大量耕地被占用,导致生态破坏与可持续发展的冲突,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沿海地区情况更为严重,经济的超速发展,带来了环境的巨大压力。仅从渔业来说,长期的海洋捕捞,得到的是高效益,但造成了海洋的污染和资源的枯竭;海产品加工业利润丰厚,但大量的良田被侵占,附近的土地盐碱化,污水的排入给农业和居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日益增强,如何解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的矛盾已成为沿海地区农业向现代化迈进的一个关键问题。

二、沿海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措施

调整农业结构不是一个简单的多种什么、少种什么的问题,调整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较快地增加农民收入。因此,搞农业结构调整,必须面向市场,真正让市场引导生产。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在科技含量上下功夫,大力发展优质精品农业

沿海地区农业结构虽然几经调整,已形成了农、林、牧、副、渔多业并举的格局,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并不高,品种少,质量差,价格高。因此,调整农业结构首先要从质的提高上寻求新的发展,要不断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大力发展优质精品农业。

发展优质精品农业,一要突出科技优势,促进产业上档升级。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农产品优质、高效的根本保证。可以这样说,优质农产品起点的高低、增效档次的高低、发展后劲的大小,都取决于科技水平的高低和科技含量的大小。因此,沿海地区农业结构调整一定要站在“高科技”起点上,紧紧抓住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的机遇,重点抓好三大工程的实施:一是品种更新工程。种子科技含量最高,新品种是发展优质高效精品农产品的基础和龙头。一个新品种的问世可以改变生产工艺和栽培技术,延长产业链条,开辟新的市场与需求,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二是农业科技园示范工程。一方面立足现代农业,通过引进、开发、示范,推广农业高新技术、优良品种、先进设施,加快现有科技成果的转化。另一方面利用示范园加强科技攻关,在农业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上有所突破,提高农业实用技术水平,为精品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三是知识更新工程。加快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改善现有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加强现有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其整体素质,保证优质高效农产品的开发在高起点、高水平、高档次上运作。

二要突出带动效应,大力培育龙头企业。精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投入,否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低水平重复,形成不了现代化、精细化、高档次的产业结构。这对于分散的、低收入农户来说极为困难。为此,在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的基础上,要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带动产业上档升级。沿海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已经涌现出了一大批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大集团,要充分利用这些大企业、大集团,以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形式将他们与农民紧紧地联在一起,通过资金、技术、人才的聚集,扩大名优产品的生产,促进产业升级。

2.在主导产品上下功夫,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特色”是形成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基础。没有特色就没有优势,没有优势就没有竞争力,没有竞争力自然就没有效益。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区位优势、人文优势和资源优势,只有适应市场需求、建立在专业分工和优势互补基础上的特色经济,才能合理地配置生产要素,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并通过市场竞争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发展特色农业,一要选准特色。同内陆地区相比,沿海地区经济更为发达,土地资源紧缺,科技素质高,市场信息灵,劳动力费用也较高。这就决定了沿海地区适宜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价值高的名优产品。因此,沿海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以此为重点,适当压缩粮食面积,压缩常规作物品种,集中资源发展质量更好、价值更高的农业生产项目,扩大经济作物面积,扩大特色高效品种。二要提升特色。特色经济的发展不能只停留在生产环节,局限于发展生产,而应注意流通环节和消费环节,实行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经营,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名牌产品,推进由特色到名牌的升级,靠名牌打开市场,提高农业的比较经济效益。

3.在绿色食品上下功夫,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

沿海地区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重要前沿阵地,品种多,数量大,有力地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出口创汇农业必将成为沿海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但加入WTO以后,由于取消非关税措施,降低关税, 还要受到“绿色壁垒”的限制等,这无疑给农产品的出口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沿海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还要在“绿色食品”上下功夫,作好出口创汇农业这篇大文章。首先,要把鲜活产品的检疫工作与推行“绿色食品”结合起来,提高出口产品质量。要严格“绿色食品”标准,加强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加工工艺等环节的环境检测,保证鲜活产品符合无污染、安全、卫生和营养等标准,保证产品的卫生标准、药物残留等达到国际标准,加速推进由绿色食品到保健品的升级,开发出真正无污染、纯天然、高品位、高质量的AA级食品。其次,在巩固提高现有绿色品牌的同时,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开发和培植出口新产品。一方面把地方性的土特产品开发为出口商品;另一方面大力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将引进品种经“本土化”后培植成出口新品种。第三,扩大鲜活产品的加工制成品出口。要改进鲜活产品加工工艺,提高产品档次,开发系列产品,尽快形成有一定规模的外向型农业产业格局。

4.在保护环境上下功夫,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环境与农业的发展休戚相关,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几年来,沿海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付出了环境的巨大代价,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制约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今后的农业结构调整一定要为后代子孙着想,从保护环境入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一方面要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将一部分低产耕地还林还草,保护植被,涵养水源,保护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要把生态技术和各种现代化技术结合起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基本建设投入,防止工业、服务业的有害物对农业和农村的污染。要压缩耗水量大、污染严重的工业和第三产业项目,压缩耗水量较大的粮食品种种植面积,推广运用节水、节能、节肥、节毒药技术,加快实施现代化节水高效农业结构,采取科学化、自动化的灌溉技术,做到输入渠道防渗化、管道化,大田喷灌、滴灌化。同时还要完善环保法规体系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农民的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意识,强化法制意识,做到依法保护生态环境。

农业结构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仅有农业内部的结构调整是不够的,如果没有整个农村经济结构与城乡经济结构的调整,大量劳动力和人口还停留在农村,那么农业结构调整就很难深入下去。因此,沿海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还必须着眼于战略高度,从长远目标出发,加快小城镇建设,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及其他二、三产业,带动农村人口的非农化和向小城镇集中,提高土地的规模经营,为农业和农村逐步走向现代化创造条件。

标签:;  ;  ;  ;  ;  ;  ;  

沿海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