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胼胝体梗死的核磁共振表现与临床关系的探讨论文_郭磊

急性胼胝体梗死的核磁共振表现与临床关系的探讨论文_郭磊

牡丹江市康安医院(原传染病医院) 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

摘要:目的:讨论急性胼胝体梗死核磁共振表现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核磁共振(MRI)表现。结果:单发30例,多发5例,共检出49个梗死灶。胼胝体梗死灶位于膝部30个,体部10个,压部9个。结论:有典型胼胝体综合征的胼胝体梗死患者发生率低,可能与重叠供血有关。胼胝体梗死常发生于有多种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并已经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危人群。结合MRI矢状T1加权(T1WI)扫描,和弥散加权成像(DWI)横断扫描是诊断胼胝体梗死的准确的方法。

关键词:脑梗塞;胼胝体;磁共振成像

Abstract:Objective: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RI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acute corpus callosum infarction. Methods: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35 cases of corpus callosum infarction in patients with clinical data and MRI findings. Results:Single in 30 cases,multiple in 5 cases,a total of 49 infarctions were detected. The corpus callosum infarction located in the knee 30,body 10,9 pressure. Conclusion:Patients with a typical corpus callosum syndrome have a low incidence of corpus callosum infarcts and may be associated with overlapping blood supply. Corpus callosum infarction often occurs in a variety of risk factors for cerebrovascular disease,and has occurred in high-risk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 Combined with MRI sagittal T1 weighted(T1WI)scan and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transection are accurate methods of diagnosing corpus callosum infarction.

Key words:Cerebral infarction;Corpus callosum;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胼胝体位于大脑纵裂底部,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大的连合纤维束,联系两侧大脑半球的皮质中枢,其主要功能是协调两侧大脑半球。由于胼胝体血液供应丰富,胼胝体梗死临床并不常见,临床表现依梗死部位不同而异。鉴于目前国内外的学者对于其临床,影像学和流行病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将本院2016年1月-2017年6月,连续一年4个月的住院的40例急性胼胝体梗死患者的资料进行较深入观察和探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6年1月-2017年6月,连续一年4个月的住院的35例急性胼胝体梗死患者的资料进行较深入观察和探讨。其中男性21例(60%),女14例(40%),年龄41-95岁,平均64.5岁;合并症:高血压26例,既往卒中病史25例(明确病史11例,影像学诊断14例),高脂血症19例,吸烟史17例,糖尿病15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1例,大量饮酒病史8例,肾功能异常7例,冠心病6例,房颤5例,桥本氏病2例,术后不足1周2例,心衰2例,中度贫血、血小板增高、高尿酸血症各1例,同时具备2项及以上者34例,未发现无合并症者。

1.2方法

使用MRI检查方法,即使用飞利浦公司0.23T常导型MRI系统,头部正交线圈,矩阵256×256,层厚6mm,层距2-5mm,常规行颅脑SE序列TWI、FSE序列T2WI横断位和矢状位及FLAIR序列冠状位扫描,主要扫描参数:SE序列TWI(TR430nls,TE14ms),FSE序列TzWI(TR5000ms,TE85ms),FLAIR序列(TR6562ms,TE88//IS,TI2000ms)。2例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Gd-DTPA)增强扫描,剂量为0.1mmol/kg。

1.3观察指标

本研究观察急性胼胝体梗死患者35例的核磁共振表现,并总结表现特征。

1.4统计学方法

在以上实验结束后,将所有有效数据输入至SPSS19.0软件处理,其中可信区间以95%为标准。在该研究项目中,研究结果相关的计数资料以例数n(%)形式表示,对比结果的检验方法为χ2检验。

2.结果

单发30例,多发5例,共检出49个梗死灶。胼胝体梗死灶位于膝部30个(30/49),体部10个(10/49),压部9个(9/49)。30个梗死灶FLAIR序列呈高信号,19个呈低信号。合并其他部位梗死11例,共检出25个梗死灶,其中基底节区梗死灶9个,半卵圆中心梗死灶7个,丘脑梗死灶3个,脑干梗死灶3个,颞叶梗死灶1个,小脑梗死灶2个。胼胝体梗死灶呈条片状、圆形或类圆形,T1WI呈稍低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2例增强扫描示病灶无强化。

3.讨论

颅内胼胝体在解剖结构上分为嘴部、膝部、体部和压部4个部分,分别由颅内前、后循环的多支血管供血。胼胝体的嘴部和体部的下侧部分血液供应主要来源于交通动脉,体部和膝部大部分的血液供应来源于大脑前动脉发出的胼周动脉和胼缘动脉,压部的血液供应来源于大脑后动脉发出的胼周后动脉。此外,胼胝体沟内的动脉还与胼周动脉丛、扣回带吻合。总之,胼胝体各部分均有较丰富的血供,侧支循环较发达,即使一侧动脉发生供血障碍,也会通过其他动脉获得血供。文献中报道胼胝体梗死病因与高血压、糖尿病引起的广泛的动脉硬化,血栓形成有关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为高龄,多属于有高血压(54.83%)、糖尿病(32.25%)、脑梗死(有脑梗死史29.03%,MRI发现陈旧梗死灶64.5%)、冠心病(51.61%)等病史的高危人群,半数以上的患者已经发生了心脑血管事件。这提示我们胼胝体梗死的病因和病理与其它好发部位的脑梗死没有何不同,不同之处只是该损害的部位为两侧大脑半球的连接部位,尽管两半球各自的功能可能会相对完整,病变使双侧半球间信息相互交流部分中断、两侧半球的功能的相互调节发生紊乱,导致临床上出现上述各种行为怪异的表现,使其戴上某种神秘的面纱。对其危险因素的预防与控制,与其它部位的脑梗死相同。本次研究纳入的35例急性胼胝体梗死患者均合并颅内其他梗死病变,与上述结论符合。在较长一段时间内,CT是我国临床诊断急性胼胝体梗死的常用方法。但总结较长一段时间的CT诊断经验发现,常规CT能够清晰地显示胼胝体压部和体部梗死病灶,在体部梗死灶的显示上存在明显的应用局限性。伴随着临床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核磁共振在急性胼胝体梗死的临床诊断中得到应用。研究发现,核磁共振具有多方位、多参数成像的优点,对胼胝体梗死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准确地显示梗死灶部位及范围,本院收治急性胼胝体梗死患者35例均经核磁共振诊断确诊,进一步证实了核磁共振在急性胼胝体梗死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综上所述,急性胼胝体梗死早期诊断难度大,核磁共振诊断该疾病,能够多方位成像,获得的影像学资料分辨率高,疾病特征明显,能够有效降低急性胼胝体梗死的误诊率和漏诊率,在改善该疾病患者预后中发挥着重要应用价值,值得各大医院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宁力.急性胼胝体梗死核磁共振表现特征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7(26):107-111.

[2]刘艳梅.35例急性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特征[J].中国民康医学,2015(06):13-18.

[3]苏东风;李岩松;张婷婷;王静.胼胝体梗死例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6(01):268.

论文作者:郭磊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1

标签:;  ;  ;  ;  ;  ;  ;  ;  

急性胼胝体梗死的核磁共振表现与临床关系的探讨论文_郭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