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冰心的小说创作

论冰心的小说创作

周甜甜[1]2011年在《家庭伦理视野下的冰心小说创作》文中研究表明冰心是以创作小说起步的现代作家,自从被“五四”的雷声震上了文坛之后,她便开始了长达近八十载的文学之路,创作了大量的小说、诗歌、散文。在小说方而又主要以短篇为主,目前有《往事》、《超人》、《去国》等小说集,加上1980年之后的创作,共有七十余篇。她以一颗博爱的、纯真的心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坛上的奇迹。冰心是我国现代小说的积极开拓者,也是社会人生的热情探索者,在时光的长河中,她的作品犹如珍珠一般闪烁着永恒的柔美光彩。本文旨从家庭伦理的角度,对冰心的小说进行分析并提出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从而得出在家庭伦理的角度下冰心的小说对于文学史以及当代文学的特殊价值。在绪论中,我首先将家庭伦理的概念简要阐述,再总结研究现状和现有的研究成果,最后交代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第一章中,分别从与时俱进的家庭观、中庸意识、两性缺席、人物塑造的三大类,这四个方面来举例并分析冰心小说在家庭伦理视角下的表现形态:第二章主要探讨形成上述四个表现形态的深层原因,即从时代文化和个人特性的发展找寻冰心小说创作的思想源流,原来一切均从“孝”生发的;在第三章里,分别指出冰心小说创作的当代价值及其无法避免的局限性。冰心的小说其实依旧非常值得我们进行更加深入地探讨和研究。

何玉嘉[2]2001年在《模糊的创作方法——论冰心小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冰心具有“三合一体”的特点 :个性气质上的浪漫主义、文学信条上的现实主义、基本观点的人道主义 ,所以 ,她的小说创作呈现出模糊性———表象写实背后涌动着浓郁的抒情、理想和哲学色彩。一方面 ,现实主义的深刻性被削弱 ,浪漫主义的激情淡化 ,因而 ,她的小说不能视为现实主义小说或浪漫抒情小说 ;另一方面 ,却由此创建了独特的“冰心体”小说文体模式 ,形成冰心小说清浅、单纯的风格 ,并以此表明了白话文在与传统的文言文相抗衡中取得的胜利。

王梦梦[3]2017年在《论冰心“问题小说”中的青春书写》文中研究指明“五四”时期,冰心以女学生谢婉莹的身份发表了第一篇杂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登上文坛,随后以“问题小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青年读者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冰心“问题小说”的细致解读,结合“五四”的时代背景,冰心的创作文化心理,当时青年人的精神状态,分析冰心“问题小说”中的青春书写。全文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整理归纳冰心“问题小说”的研究现状,论述选题的价值意义,以及论文写作时用到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第一章,首先介绍“五四”是一个青春的时代,“五四”文学与青春文化紧密相连,“五四”时期年轻的冰心在时代浪潮的感召之下登上文坛,进行“问题小说”的创作。第三部分第二章,将冰心“问题小说”中塑造的青年形象划分为三类,这些青年形象又同属于“软弱无力”型,与同时期郭沫若、郁达夫塑造的青年形象相互区别,进而探讨冰心塑造这些青年形象的原因。第四部分第三章,阐明冰心“爱的哲学”在“问题小说”中的呈现,形成原因及在青年人中产生的影响。第五部分第四章,从清新明丽的文风,感伤忧郁的情调和灵动自然的意象三个方面分析冰心青春书写的艺术特点。第六部分结语部分,进一步阐明了研究冰心“问题小说”中青春书写的价值所在。

林艳丽[4]2013年在《修辞学视野下冰心小说叙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冰心是中国现当代文坛成名最早、拥有最广大读者群的女性作家,其作品也是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论题之一。冰心成名于小说创作,为读者奉献了多篇脍炙人口的篇章,别具特色的叙事修辞风格彰显了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存在。本文试图在修辞学视野中,围绕叙事这一小说最显著特征,对冰心小说进行文学修辞研究。论文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时代背景语境、对象语境及上下文语境适应三方面考查冰心小说的叙事语境。第二部分关注的是冰心小说叙事视角,综合其视角特点,针对叙述者立足于故事外与故事内进行的叙事展开讨论。第三部分主要着眼于冰心小说中所采用的对比叙事、意象叙事、诗词叙事三种言语策略,探究叙事中的修辞技巧展现。第四部分针对冰心小说整体呈现出的叙事格调,分析其饱含诗意的叙事语言带给读者的审美体验。

唐群[5]2002年在《八十年代以来冰心研究述评》文中指出冰心一生创作颇丰 ,在小说、散文、诗歌等方面均影响巨大 ,冰心研究是现代文学研究领域里绕不开的话题 ,本文对八十年代以来冰心研究的成果作一番梳理、评论 ,展示了冰心研究的概貌。

尹喜泉[6]2011年在《论冰心作品中的普世价值》文中认为冰心是“五四”文坛上最早得到广泛认可和赞美的女作家,她在新文学的建设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对于冰心文学作品的关注与评论是和冰心的创作同步出现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冰心的文学作品也在批评和赞美中不断被重读,比如有关她的“爱的哲学”的探讨,“五四”时期的声音对其是加以肯定的;到三十年代发出的主要声音是认为其社会作用是消极与软弱的;新时期的研究又将冰心的创作和基督哲学相联系,从而来完善对冰心的创作认识。但在现在的学界看来,冰心的创作水平算不上“太优秀”,艺术水平甚至比不上凌淑华、卢隐等女作家。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冰心在那个时代声名鹊起,成为最为普通大众所周知、所推崇的作家呢是什么原因成就她文学精神的元老她的作品在新时代到底还具有哪些更有价值的意义写作本文的目的,即通过分析研究冰心的文学作品,从普世价值这一全新角度出发,在研究其人生经历、创作环境和心理历程等方面,分析其普世情怀的生成,以及普世价值是如何通过作品一点一滴地渗透出来的。更重要的是冰心文学作品中这种普世价值的发现在丰富冰心作品意义的同时,达到深化对冰心文学的认识,探讨冰心作品中的这一普世价值对于当今的文学创作的启示,从而挖掘出值得人深思和关注文学本身的问题。论文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从总体上概括冰心的创作特点及后人对冰心作品的研究情况,并明确了本文的研究角度和和理由,以及由此生成的研究价值。第一章对冰心文学作品中的普世价值形成做了详细的说明。冰心作品中体现出的普世价值是建立在人的类别的同一性的基础上,生成具有超越性的精神走向。这一价值的形成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偶然,必然是因为她独特的经历,偶然是因为她能够在自己的经历中提炼出对生命意义的质地思考。因而冰心选择了基督教也只是把它当做一种文化的中介,在人生的经历和时代文化的大语境下,形成了自己对文学角色的独特认识,从而赋予文学以拯救心灵和扩大人类的同情的主要作用。第二章是本文的重点部分,主要分析了冰心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创作,将普世价值的具体建构通过思想所生成的意义表现出来。冰心将自己的创作意义锁定在普世价值这一高度,因而对于主题的选择就有着恒定性,对生活的文学角度也有着独特性。本章论述了冰心是如何在具体的作品中将天下一家、万物一体、自由平等、敬天爱人等普世思想融合进具体的创作中的。这一章主要从五个方面来探讨:一是“问题小说”中的济世情怀,从其小说的公共性出发,分析冰心“问题小说”通过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体现出的人本价值。二是“天下一家”与“万全的爱”的表现方式,为着成就这一理想,她塑造了“母亲”这一不同于其他作家笔下的母亲形象——普遍性与特殊性、至爱与至善的合一。三是对纯净生命状态的书写,通过对纯洁童心的赞美,将普世价值进一步细化,提出人类精神应有的高度。四是冰心的“大生命”意识,体现在她对每一个细小生命的热爱,歌颂伟大生命力所给以人类的力量。五是作品空间意义的融合性,论述冰心是如何在构筑理想的精神家园的过程中,通过“家”这一狭小的空间扩升至具有公共性的丰富的意义空间。冰心就是这样建构了自己的价值理想,将自己的“小我”之情上升到人类的“大我”之情,形成了自己文学的生命。第三章主要对冰心文学普世价值的意义进行了论述。冰心本着对人类的爱对自己文学精神的坚守体现了她超越了人间的仇恨、以情感为底线的博大情怀;她对宇宙的敬慕之心,体现在自然礼赞、社会理想与人生追求之中。继而说明冰心文学精神普世价值的意义的两个方面:文学,应是一场心灵的对话;创作,应追求胸怀宇宙之精神。结语部分阐释了冰心文学精神之于文学的意义,对于冰心本人的价值,以及冰心作品中的局限性。

钟淑君[7]2006年在《冰心小说叙事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从叙事学、新叙事理论的女性主义叙事声音角度,对冰心小说的叙事模式进行分析。论文首先概述了冰心小说的研究现状和女性叙事方法,以引出冰心小说叙事模式研究的缘起。文章主体部分结合冰心小说的三种类型进行叙事模式分析。以社会问题型为代表的客观型叙述声音:“非我”作为“叙述主体”叙客观社会之境;运用“异故事”策略获取话语权威;表现了叙述者“生存和谐”的理想。以书信笔记体为代表的主情型叙述声音:采用双重“叙述主体”细叙人物的情绪和心理;“说”与“写”相结合的方式彰显情理;作为其信仰的“爱”的旗帜是小说的情思内涵。以回忆自叙型为代表的体验型叙述声音:通过“性别虚构”达到在异性视角下体验女性生活事实;进行换位言说,由“男士”代替女人来叙说“她们”的故事:故事的真实使写作格调有所转变,在作品中形成了小说散文化倾向,体现了小说文体的边缘化发展。冰心小说叙事模式的建构和分析,是将新叙事理论中女性叙事方法运用于现代小说的初步尝试。

王洋[8]2017年在《冰心作品的“文体互渗”现象研究》文中提出冰心可谓是20世纪中国文坛上一个独特的存在。在她将近80年的文学写作生涯中,散文和小说一直贯穿始终,并时常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体互渗”现象。她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风格鲜明、文体独特的文学作品,是一位值得研究的作家。由于冰心作品的“文体互渗”现象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本论文以冰心文体风格转变的时间节点为分界点,分为早期(1919年-1950年)、中期(1951年-1966年)和晚期(1977年-1999年),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冰心各个时期“文体互渗”的表现形式、成因及意义。以期在“文体互渗”视域,对冰心作品的文体风格进行整体的把握,并由此拓宽冰心的研究视角。引言部分首先阐明了对冰心作品“文体互渗”现象研究的必要性,然后重点阐释“文体互渗”这个理论概念,同时分析了冰心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并指出从“文体互渗”这一角度对冰心进行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第一章阐述了冰心早期作品的文体越界风貌。冰心是“五四”时期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女作家之一。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代开拓者,在革故鼎新的“五四”文学浪潮中,摆脱旧文学的限制与束缚,探寻文学发展的新出路成为冰心自觉的文学追求。然而,初涉文坛的冰心对文体界限并不那么清晰,这就使其早期作品时常呈现出跨越文体界限的现象。而这种文体开放的写作姿态也使早期的冰心在文坛上独树一帜。第二章论述了冰心中期作品的跨文体书写。人到中年的冰心对文体界限可谓是了然于心。但此时的冰心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并未按照文体规范而中规中矩的书写,而是积极的进行“文体互渗”试验,力图为文学体裁注入新鲜血液,从而拓展文学写作可遵循的维度。因而,小说与散文间的跨文体写作现象在冰心中期的文学作品中极为明显。而这种突破文体桎梏,追求文体的交叉与融合的创作手法,使冰心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呈现出复杂难明的文体风貌。第三章论述了冰心晚期作品的“文体互渗”反思。走过十年“文革”的冰心,在“文革”后的1977-1979年间,囿于写作惯性与时代风气的限制,仍照搬中期的写作模式。八十年代之后,在现实生活与文学风气的合力影响下,冰心对此前的“文体互渗”试验进行深刻的反思,此后便转变文学思想,其笔下的小说与散文间的文体界限也日渐清晰。这一转变使得冰心晚年的文学作品,呈露出一个世纪老人与众不同的精神特质和文学追求。

柳艳娜[9]2008年在《叙事学视野中的冰心小说》文中指出以往学术界对于冰心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容层面,相对而言,其小说所表现出的“形式革命”却很少入文学评论家之法眼。换言之,学术界对冰心小说叙事的独特性还缺乏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基于此,本文拟从叙事学的角度对冰心小说进行细致的文本分析,以深入理解其审美范式,凸现其叙事的实验意义,从而进一步彰显冰心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存在。第一章对冰心小说叙事谋略的分析是在冰心小说和叙事学方法之间建立必要的连接,并在这种连接基础上探讨研究对象的艺术特点。首先探讨带有冰心独特体悟和点化的意象叙事,指出传统叙事意象的运用加强了冰心叙事作品的诗化程度和审美浓度,凝聚着基督教文化因子的神话意象经过重复运用被哲理化,在其小说叙事中具有强调和象征意味,使其叙事意象出现了新的文化元素,从而改变了中国小说的传统意象格局,直接影响了其作品内容之“情”、作品情调之“味”和作品形式之“美”。其次论述了冰心以其散文化叙事方法深刻化解了故事情节,以单线的形式按照人物的情绪流动为线索,使情节的碎片散落在抒情、写景、说理中。其书简结构、短截生活片段结构小说从结构层面、功能层面使小说叙事散文化,“情绪线”取代“情节线”而成为新的结构中心。最后指出由于作者在作品中角色化,作者的真实生活经历被投射到叙述者细微的思想流程之中,作者、叙述者和小说中的人物三者之间的重叠、交叉,使叙事作品中蕴含着作家丰富的心灵密码,读者透过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成为可能。在众多的五四小说家中,冰心独特的小说叙事包含着深刻的文化精神与实验意义。第二章是论文的重点,讨论的是冰心小说的叙事模式。其一指出冰心以带有浓郁的抒情特色的心理结构方式和趋向诗化的情调结构方式对传统小说以情节为中心的叙事结构方式进行了反拨,表现了自己的独特性,但因其对“意旨”和“情趣”的过分关注,而减弱了其小说的艺术魅力,使其小说缺乏固有的文体特征,不免有矫枉过正之嫌。其二主要从时间频率(重复)和时序变形(倒叙、预叙)两个方面分析了冰心对叙事时间处理的特点,认为冰心更倾向于表达主观情感的心理时间,而对传统叙事时间则有所超越。其三借助于陈平原的小说视角理论分析了冰心小说从早期的全知叙事到对限制叙事和纯客观叙事的视角选择,重点论述了作者对第一人称叙事(主角、配角)的成功运用,以及纯客观叙事的不成熟。本章较详尽地探讨了冰心小说的叙事结构、叙事时间、叙事角度方面的独特性,这一部分是以往研究者所未曾系统关注的。第三章论述了冰心小说叙事模式形成的原因。主要在于:第一,基督教文化的熏染,使冰心更青睐于第一人称叙事,增加了小说的叙事元素,影响了其小说的话语形式。第二,传统文化的浸润,使冰心不自觉地把诗词渗入小说,以诗的笔法改造小说。第三,“向内转”文学潮流的影响,使冰心小说趋向心理化、情绪化,情节淡化。冰心小说的叙事特征表明,作为五四文学的开拓者之一,冰心小说的价值绝不止是“问题小说”的开创,其在叙事艺术上的探索也是不可忽视的,虽然这种探索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

刘人锋[10]2018年在《沈雁冰主编时期的《小说月报》与女性创作》文中研究说明沈雁冰主编时期的《小说月报》重视女性的文学创作,不仅体现在发表女性的作品,也体现在通过《创作批评》《通信》以及《最后一页》等栏目突出女作家及其作品。女性的创作实绩、女性的创作符合读者的阅读期待、符合文学研究会的理论主张,是《小说月报》发表女性作品的原因。《小说月报》与女性创作是一种双赢的关系,一方面《小说月报》成为女性发表作品的重要刊物,另一方面女性创作对于《小说月报》的成功转型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家庭伦理视野下的冰心小说创作[D]. 周甜甜. 南京师范大学. 2011

[2]. 模糊的创作方法——论冰心小说[J]. 何玉嘉. 广西师院学报. 2001

[3]. 论冰心“问题小说”中的青春书写[D]. 王梦梦. 郑州大学. 2017

[4]. 修辞学视野下冰心小说叙事研究[D]. 林艳丽. 福建师范大学. 2013

[5]. 八十年代以来冰心研究述评[J]. 唐群.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2

[6]. 论冰心作品中的普世价值[D]. 尹喜泉. 山东师范大学. 2011

[7]. 冰心小说叙事模式研究[D]. 钟淑君. 华中师范大学. 2006

[8]. 冰心作品的“文体互渗”现象研究[D]. 王洋. 辽宁师范大学. 2017

[9]. 叙事学视野中的冰心小说[D]. 柳艳娜. 山东师范大学. 2008

[10]. 沈雁冰主编时期的《小说月报》与女性创作[J]. 刘人锋. 名作欣赏. 2018

标签:;  ;  ;  ;  ;  ;  ;  ;  ;  

论冰心的小说创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