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地理兴趣课论文_孙学威

一堂地理兴趣课论文_孙学威

孙学威 泗洪姜堰高级中学 223900

【摘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要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本文以学生常见的生活现象“月相变化”为例,旨在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和提升学生探索问题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关键词】月相原理 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 日食 月食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08-069-02

一、教学背景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虽然对月相形成没做教学要求,但对学生的学习能 力做出了要求,《课标》中指出“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地理工具,在室内、野外和社会的真实环境下,探索和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具备活动策划、实施等行动能力。”[1]这就给地理教师在教学方面提供了新启示,也就是要求教师教学过程中不应只注重知识的讲授,更应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月相变化为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的地理现象,与生活联系密切,学生体验感强。而初中地理教育阶段,学生仅知“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这个口诀,并未理解月相形成过程。高中阶段,学生思想更为成熟,理解能力也更强。因此,这堂以“月相形成原理”为例的地理兴趣课具备了切实的可行性。

二、教学思路

月相变化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月球大约每个月都会绕地一周,那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呢?

【学生或教师引导】“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具体意思是什么呢? 教师引导:意思是上弦月出现在上半月的上半夜,出现在西半边天空,西半边亮;下弦月出现在下半月的下半夜,出现在东半边的天空东边亮。 学生还知道每月有一次满月。过渡:这是我们平时知道的一部分关于月相变化的知识,那这些月相变化规律具体是什么样的呢?为何有人可以总结出“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的口诀?

(一)上弦月

如图1所示(北极上空俯视图),当太阳、地球、月球之间位置成近直角时月球呈现的月相我们称为上弦月,上弦月出现时间一般为农历初七、八(教师可稍作解释:月球绕地一周约30日),月球的可视昼半球约占月球表面积的四分之一;地球表面由于白天太阳光照强,所以一般在黄昏或日落后可见月球反射的光线。因此上弦月时,月出正午,月落半夜,上半夜可见于西边高空,并且可见的月球为月球西边。因此总结出“上上上西西”的口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下弦月

学生探究]画出下弦月示意图

如图2所示(俯视图),与上同理,下弦月出现时间一般为农历廿二、廿三;月出于半夜,月落于正午,下半夜可见于东边高空,并且可见的月球范围为月球东边。因此总结出“下下下东东”的口诀。

(三)满月

如图3所示(俯视图),太阳、地球、月球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此时月球的可视半球约为月球表面积的二分之一,几近于正圆,因此此时的月相称为满月,也叫做望。时间一般为农历十五、十六,满月月出于日落时分,月落于日出时分,即月出黄昏,月落清晨。

【学生探究】从俯视图中,可见每个月太阳、地球、月球都会在同一直线上,之前我们学过月食现象出现时日、地、月位于同一直线,难道每个月都会出现月食现象吗?(学生讨论)

【教师解答】前三幅图我们我们也看到了,说的是俯视图,俯视图看到的三者在一条直线上并不能代表日、地、月三者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如图(侧视图1),当日、地、月三者中心位于同一直线时,月球会进去地球的本影,而产生月食。若全部进去本影则产生月全食,若只有部分进去本影就发生月偏食。一年内发生月食次数一般为两次,最多三次,有时一次也不发生。

(四)新月

如图4所示(俯视图),太阳、月球、地球位于同一直线上。新月出现时间一般为月初,月初时正好日出前后,月落时正好日落前后,也就是新月时日月同升同落,地球夜晚时彻夜不见月光。

【学生探究】此时会出现日食现象吗?

【教师总结】如图所示,我们从侧视图2中可以看出,太阳、月球、地球几乎位于同一直线上,当地球位于月球本影中时会出现日全食,位于半影中时会出现日偏食。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地理思维方式,敢于批判质疑,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同时,本文也存在了诸多不足,比如只解释了部分月相形成规律,并未完全解释整个月的月相形成。本文侧重于解释学习生活中较为常见口诀背后的规律,以及部分学生对日食、月食形成与月相中易冲突的点进行解释。最后希望本节课的讲解对学生探索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有所启示。

论文作者:孙学威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9年8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0

标签:;  ;  ;  ;  ;  ;  ;  ;  

一堂地理兴趣课论文_孙学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