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与成本管理:集成与创新_智能制造论文

智能制造与成本管理:集成与创新_智能制造论文

智能制造与成本管理:融合与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本管理论文,智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随着“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实施,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现代移动技术的支撑下,智能制造正在快速地推进实体经济与虚拟世界的融合,产品的销售方式也发生显著的变化。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智能制造能够促进增值服务能力的提升,使商业模式实现持续创新,为成本管理与控制拓展成长空间。传统的成本管理由于受技术手段与会计制度规范的约束,主要计量与控制的是企业购买或雇佣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体现出的是显性成本的本质特征(谢志华,2016)。在智能制造的环境下,以往难以计量与控制的一些隐性成本,如企业所有者自己提供的资本、自然资源和劳动的机会成本,也能够通过智能化的成本管理加以充分体现。从智能制造到智能管理,再到智能化成本管理,体现的是物质流、价值流与信息流的整合效应;智能制造情境下的“互联网+”“绿色环保”等创新要素进一步丰富了成本管理的新内涵,并给当前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带来新的动力与活力。

       二、智能制造与智能管理

       智能制造与智能管理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智能管理促进了智能化成本管理的转型升级。上个世纪的智能化成本管理最直接的体现是适时制(Just-In-Time)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SIMS);本世纪对成本管理智能化影响最直接的是智能制造所表现出的技术等因素,如全要素生产率、绿色制造与服务制造等。

       (一)智能制造的特征

       以“中国制造2025”为代表的智能制造是与德国“工业4.0”相衔接的创新概念。以“工业4.0”为例,其实现的主要标志是“网络与智能化”,其主要成果是“实现智能化和个性化:未来10年,基于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CPS)的智能化,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制造流程的数字化以及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模块集成,将形成一个高度灵活、个性化、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智能制造的生产方式可以用“6C”来定义:(1)连接(Connection),主要指传感器和网络;(2)云储存(Cloud),即任意时间和需求的数据;(3)虚拟网络(Cyber),包括模式与记忆;(4)内容(Content),指相关性及其含义;(5)社群(Community),包含分享和交际的能力;(6)定制化(Customization),指个性化的价值和服务(夏妍娜等,2015)。其基本特征:一是互联化。具体包括生产设备间的互联、设备与产品的互联、虚拟与现实的互联等。二是集成化。具体包括纵向集成(企业内部信息流、资金流与物流的集成)、横向集成(通过价值链以及信息网络实现资源的整合)、端到端集成(重构产业链各环节的价值体系)。三是数据化。综合利用各种数据,包括产品数据、运营数据、价值链数据等,通过内外部数据的运用,进行实时的精准分析。四是创新化。具体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组织创新。五是表征化。具体表现为从大规模生产向个性化定制转型,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

       (二)智能管理与智能化成本管理

       “智能制造”是要将人工智能应用于生产制造的各个环节,减轻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产品的质量与生产的效率。为了准确把握“智能管理”的本质与意义,需要深入探索“智能管理”的两种基本理论,即复杂性理论与异质性理论。复杂性理论是由比利时学者普利高津(Prigogine)率先提出的,是继“老三论”(系统论、信息论与控制论)与“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之后的第三代系统科学观(蔡志兴,1996)。“异质性”表示的是所考察对象之间差异化程度的概念,它的一个技术表达是“多样性”。一个系统能够进行何种程度的管理,取决于其本身以及现有管理手段的复杂性。为了实现对复杂系统的控制,控制行为必须能够处理系统的多样性。在管理复杂性时,需要考虑的另一个问题是应对外部的复杂性。为了处理外部的复杂性,需要合理选择能够处理的环境。只有充分认识管理对象的复杂性与异质性,并合理地配置其人工智能,才能有效地实现“智能管理”。

       智能管理将促进智能化成本管理的发展。智能化成本管理是成本管理在智能制造环境下的功能扩张,要求企业在成本管理过程中关注智能化的生产环境,强化智能化的成本规划、优化成本战略和成本评价,并将智能化的成本信息贯穿于整个智能制造的决策过程中。智能制造对成本管理的动因理论也将产生促进作用,即通过智能信息系统合理配置企业的成本结构并提高成本执行的效率与效益。传统的成本结构主要包括规模、范围、经验、技术及外部的复杂性因素等,智能制造环境下的成本结构将发生新的变化,从智能化的高度来分析企业的成本构成、成本动因,实施智能制造环境下的成本控制和改进。由于智能化成本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尚不完善,需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加以系统整理和提炼。即通过制定明确的智能制造目标,使各种不同的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发挥综合作用。同时以案例的形式加以总结,使其在相关行业或不同企业中得到推广与应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智能制造是一种以智能管理为核心的经营创新系统。从管理会计角度观察,智能化成本管理应包括以下能力:对企业成本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保持或获取成本竞争优势的能力;及时发现新领域或随环境变化制定成本战略的能力;将企业嵌入更大系统且实现可持续性成功的成本控制能力等。

       三、智能制造对成本管理的影响

       智能制造以战略的眼光从企业或产业的供给端入手,加强生产流程和设备的整合与创新,并从源头识别创新驱动的影响因素,通过优化价值链和供应链,运用智能管理等手段为企业的成本管理等提供智能化的战略信息,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核心竞争力的培植。成本管理通过价值流管理,为智能制造的网络经济、数字经济等控制提供实践支撑,为智能化管理提供技术方法上的保证。智能制造对于成本管理的效率与效益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智能制造对成本管理效率的影响

       与“智能制造”相适应,成本管理要实现智能化管理。成本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只有适应智能制造的新环境并加以提炼与升华,才能提高智能化环境下的成本管理效率。智能制造对企业的要求是,必须清楚掌握产销流程,提高生产过程的可控性,减少生产线的人工干预,及时正确地搜集生产线数据,更加合理地安排生产计划并掌控生产进度等。从产品开发到设计、外包、生产及交付在内的整个生产制造中的每个阶段,都必须实现高度的自动化、智能化,并且实现各阶段信息的高度集成。企业或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工业软件系统,对于实现生产工序及系统组件间的交互起着积极的作用。这种交互不仅在生产层面,还作用于业务层面,并实现虚拟与现实的融合,使内外部组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成本管理与控制的发展思路上,只有充分认识企业经营环境的新变化,并与企业战略进行有机融合才具有现实可行性。成本管理要围绕企业的智能化管理,结合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制定与实施相应的成本管理策略。一方面,借助于成本信息支持系统,对企业管理过程中的成本结构、成本行为进行全面的了解、控制与改善,探寻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增值新路径,并获取企业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在成本管理的控制系统方面,积极关注企业价值增长的战略空间、管理过程、控制绩效,加强不同战略选择下成本管理与控制的措施与对策,努力实现企业成本的最小化与效益的最佳化,增强成本管理的系统性、有效性与针对性(楼继伟,2014)。

       智能制造有助于减少能源消耗,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远程服务,以及支持客户定制、突出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等特点,并推进成本管理信息支持与管理控制系统的建设(黄世忠,2015)。信息化是成本管理与控制的重要手段。在智能制造时代,工业机器、设备、存储系统以及运营资源可以利用网络通信技术连接起来,能够实现良好的信息集成功能,并借助于开放的成本管理控制系统使技术与经济紧密结合,实现成本管理与控制活动的横向沟通与纵向交流,使企业财务与业务有机结合、敏捷运作,从而实现成本管理与控制的及时和高效。智能制造大大扩展了成本管理的视野,提高了成本控制的效率与效益。能够随时随地进行信息分享,依据“互联网+”进行独立的自我管理(自组织),并进一步实现成本控制的理想目标,即“既要关注外部市场机会带来的‘开源’效应,也要注重内部成本管理与控制能够获得的‘节流’效益”,最大限度地促进成本管理效率的提升。

       (二)智能制造对成本管理效益的影响

       智能制造促进了成本管理的智能化,提高了成本管理的效率与效益。在智能制造环境下,成本管理的数据和信息能够提高战略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以增进企业的价值增值能力,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通过决策成本概念框架(CFDC)、作业成本管理(ABC/ABM)、资源消耗成本管理(RCCM)等,将智能化理念融入成本管理实践活动中,突出智能化成本管理的意义。智能制造对成本管理的影响表现在:成本结构发生变化(如机器折旧与研发费用增加);成本控制方法有所改变(如采用以作业组为中心的形式,关注设备的正常运行及相关的维护费用等);计算机智能推动了企业成本管理的创新(如产品设计的优化等)。同时,智能制造通过企业成本向社会成本的转化,将变动成本转变为可变成本,即借助于“互联网+”,一方面,使固定成本变得不固定;另一方面,加强与物流资源的整合,使物流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展示,并创造出更高的效率与更多的效益。如通过成本管理中的价值链思维使生产供应网络更好地满足顾客的价值需求。此外,智能制造还通过以下途径加强成本管理:通过适度的投资规模来降低成本;围绕市场调研确定为顾客提供服务产品多样化的广度来降低成本;通过合理的研究开发政策,按照所得大于所费的原则降低企业总成本;通过合理的劳动力投入来降低成本等。

       以“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为指引的智能制造,使企业成本管理的重心开始从生产制造成本转向产品研发成本,成本管理的智能化水平被广泛重视。以生产线的设计方案为例,通过仿真技术实施验证等得到普遍推广,当生产线运行过程中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时,使用仿真技术能够帮助企业发现设计方案中的问题,提高成本管理的效率与效益。智能制造为成本管理效益提供了机遇,如传感器价格和互联网连接成本已经大幅下降,而宽带的飞速发展基本实现了网络全覆盖;随着技术的进步,各种商业标准软件的实施费用更是大幅下降,新的工业大数据技术给成本管理智能化提供了基础和保障等。早期的成本管理围绕成本习性,将企业的成本管理按照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进行分类,并据此加以管理与控制。智能化的成本管理则以企业经营活动及其价值表现为对象,通过对成本信息等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实现为企业经营活动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评价等具体管理提供积极的支撑。智能化成本管理既是一种侧重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重要技术与方法,同时又是企业管理活动不可或缺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四、智能化条件下的成本管理创新

       智能制造与成本管理的融合体现在工业制造与“互联网+”和“绿色环保”等的联结与拓展层面,智能制造与成本管理的创新则体现在“智能”“整合”等环节中。经济新常态促进了成本管理的发展,在当前经济结构升级的背景下,通过创新驱动来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通过成本管理,实现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智能制造与成本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智能”,即成本管理的智能化。通过价值链(包括虚拟价值链)与供应链(包括网式供应链)中的智能化成本管理,使企业线上与线下经营活动紧密衔接,传统的JIT(适时制)等成本管理工具从时间驱动向时间与空间驱动的融合创新方向转变;与此同时,通过“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移动技术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融合,使企业的有形成本要素与无形成本要素得到充分发挥。传统的资本、劳动、土地等要素的投入成本已面临“管理瓶颈”制约,借助于创新驱动,充分发挥无形成本的内在潜力将成为成本管理智能化的内在需求。一般而言,组织创新由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构成,这是一种创新的“双核模型”(Daft,1978)。在智能制造的环境特征下,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适应性和可选择性成为智能化成本管理的一项重要战略。如对于低度专业化(Professionalism)、高度规范化(Formalization)和集权化(Centralization)的企业可以从管理创新入手加以研究,反之则有利于以技术创新为导向加以研究与探讨(Damanpour,1991)。

       智能制造离不开信息物理系统的支撑,通过将计算机与信息系统嵌入实物运行过程中,实现与实物过程的密切互动,从而给实物系统添加新的能力。从技术创新的角度看,信息物理系统正是嵌入式系统进一步优化的结果,而通过通信网络,将所有设备互联的智能工厂是其中最好的体现。在“互联网+”的智能制造环境下,成本管理中的创新驱动表现出若干新的趋势:一是由集中式成本控制向分散式成本控制转变。其目标是构建一个权变式的个性化和数字化成本管理的智能化模式,使成本管理体现出无界化、小型化等的基本特征,许多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合作,产业之间高度融合。同时,传统的成本要素驱动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基于智能化的成本要素创新将得到推广与普及。二是由单一企业成本管理向企业群成本管理转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越来越关注经营活动的结构性动因与执行性动因,并依赖所嵌入的关系网络,企业及其业务开展过程中的伙伴关系将成为一项重要的战略资源。智能化成本管理能够在企业群组织间寻找出一种更为有效的合作方式,减少不确定性。结合智能制造的发展方向,企业群成本管理需要配合制造业的细化分工、生产协作,使集群的组织间成本信息支持系统向市场、设计与生产等环节渗透;通过成本管理的控制系统向柔性、精细方向发生转变;借助于组织关系的智能化管理实现内连企业群内部组织,外连供应商与销售商等外部组织,优化内外部组织间的成本行为,提高经营合作的成本效果,如利用大数据信息来增加信息的共享和减少组织间的循环时间等成本费用。

       基于创新驱动的成本管理,要求围绕智能制造从经营成本向成本经营转变,通过企业物理资源的有形成本要素,向外部无限资源与管理创新的无形成本要素进行对接,将企业成本社会化,使社会资源为己所用。借助于成本管理的供给端创新,充分利用外部廉价的制造能力,把企业的固定成本转化为可变成本,提高成本的资源配置效率。通过将企业内部的固定成本转变为企业外部的可变成本,使自己的固定成本变成别人的固定成本。用别人的可变成本替代自己的可变成本,置换出自己的可变成本,并集中于创新业务的经营上(李海舰等,2008)。从我国的创新导向选择上看,采用管理创新,通过组织与制度创新来提升无形成本要素的生产率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智能化的成本管理不只是简单的降低成本,而是要通过定向智能管理,也就是结构性成本控制手段来鼓励现有企业提高生产能力,促进生产要素的增长。同时,利用国家对企业创新驱动的优惠政策,如定向减税和免税等政策加快产品的技术研发,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

       (二)通过智能成本管理,实现低成本竞争向质量效益竞争转变

       企业智能制造有多种表现形式,网络经济、数字经济是其中最重要的表现特征。在“互联网+”的制造环境下,企业产品由线下转到线上,并通过相互协调使企业或国家间的联系由“数字”加以体现或转换。低成本竞争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在产品设计开发阶段,将目标成本与预测成本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成本信息确认差异,制定制造过程的“成本标准”;其次,在产品生产阶段,将这种“成本标准”与市场价格或内部转移价格进行比较,确定不同阶段的“目标利润”,并与预算或预测的利润目标值进行对比。其目的是寻找“成本差异”,实现成本领先的战略要求。智能制造与成本管理的结合,企业的成本或利润不仅仅是“量”的要求,更需要谋求“质”的提升。即通过智能化的成本管理将生产环节的成本管理进行事前、事中与事后控制的融合,将基于前馈与反馈的长期整体控制与短期整体控制进行有机融合,同时进一步将成本控制划分为战略控制、经营控制与操作控制等不同的层级。

       借助于智能化成本管理,使企业各项生产活动嵌入供应链、网络链的全部环节,实现实体价值链与虚拟价值链的结合。如构建资源共享平台,由代加工向代设计与出口自主创新品牌转变等,进一步提升产品的质量与生产效率。这种形式,通常称之为“智能工厂”。在智能工厂中,每个人都将参与到分析、解决问题的工作中,即随着工业机器人的普及,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中,劳动者与管理者的界限将变得越来越模糊,人机交互以及机器人之间的对话变得越来越普遍,重复性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逐渐被智能机器所替代,人在其中的角色也由服务者、操作者转变为规划者、协调者、评估者、决策者。然而,要实现低成本竞争向质量效益竞争转变,提高人的“智力”与“智能”变得至关重要。通过在智能制造活动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促使企业认真思考员工在教育、经验和技能集合上的差异,从而增强个人和企业双方的创新能力,成为智能制造环境下成本管理创新的重要课题。在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道路上,人才软实力与智能设备的硬实力同等重要,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并积极利用政府对智能制造的引导作用与政策效应,加快企业全要素的转型升级。通过“互联网+”促进智能制造与成本管理的融合,能够对各种生产经营环节中的成本要素进行优化,改变以往仅凭经验与直觉的成本管理决策,使生产过程中的时间效率大大提升,生产经营效率与效益显著改善。

       现阶段智能制造与成本管理的结合有助于“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与行为优化。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供给侧改革”,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智能成本管理不仅可以运用于成本核算与控制的需求端管理,还可以在市场动态变化的预测等方面发挥供给端的管理效果。如结合市场预测,对初始工艺路线与生产设备进行优化,灵活配置工艺与设备,以节省投资成本和优化生产价值流(如自制还是外包等);对于计划单独建线的产品,可以严格按照生产要求配置设备;对于支持多产品的柔性生产线,需要在关键设备前增加缓冲时间,让排在前面的非关键设备适当加快生产节拍。同时在生产制造过程中,辅助制造资源的准备属于不增值的环节,加强柔性工装和激光定位的应用,以提升生产线成本价值流的积极效应,是智能成本管理的客观选择。柔性工装的目的是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免除装配各种零部件时所使用的专业定型架、夹具,从而降低工装制造成本、缩短工装准备周期、减少生产用地,且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激光定位技术能够结合三维制造模型和室内GPS定位数据,准确定位到加工或装配的位置,从而引导机器人完成自动加工或装配。

       (三)通过环境成本管理,实现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

       企业转型升级有两种方式,一是在技术条件既定的情况下,促进制造业工艺改进实现生产流程的绿色发展,同时围绕供应链管理,优化价值创造的环境系统,构建循环经济链;二是通过技术的创新驱动,开发和推广节能、节材和环保产品、装备、工艺,实现企业或产业由低端向高端转型。无论是上述哪种形式,加强环境成本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传统的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是一种客观的战略选择(周守华等,2012)。智能制造中的“绿色环保”理念促进了环境成本管理的发展。近年来,国家在环保领域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与精力,企业作为社会中的成员,必须主动承担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积极开发与利用可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向绿色制造转型。当前绿色制造已经成为企业或产业是否有潜力的重要标志。智能制造与环境成本管理相结合,是要充分利用以工业机器人等为代表的先进智能设备,积极构建智能化工厂。即通过优化生产环境,让机器人去执行人所不能或难以完成的事情。人与机器、信息物理系统的分工将转变为人类设计产品并决定产品规则和参数,机器、信息物理系统基于这些指令,触发、比对路径并选择、优化生产。即通过智能的人机交互传感器,人类可借助物联网对工业机器人进行远程管理。这种机器人还将具备生产间隙的“网络唤醒模式”,以解决使用中的高能耗问题,从而使制造业向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升级。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工业机器人已成为柔性制造系统(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FMS)、主动化工厂(FA)、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中重要的自动化工具,并且工业机器人的种类不断丰富,功能越来越强大,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也显著提升。广泛采用工业机器人,不仅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与产量,而且对保障人身安全、改善劳动环境、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节约原材料消耗和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环境成本的角度看,智能化设备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环境成本的管理效率,也促进了企业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过去立足环境管制手段来防范诸如环境污染等方面的风险,效果并不显著;现在通过环境成本的嵌入,增强了企业绿色制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了环境等资源的生产效率。在智能制造的大背景下,政府通过环境管理的行为主导(如政府补贴等),引导企业主体采用环境成本管理手段自发地减少资源消耗大、污染排放多的生产活动,调动了企业市场自主性的积极作用。智能制造与智能管理促进了环境成本创新,使企业更有效地利用从原材料、能源到劳动力等的全要素投入,从而抵消企业在环境维护等方面的成本耗费,这种资源生产率的提高不仅不会削弱企业或产业,反而会增强企业或产业的竞争能力(冯圆,2014)。

       (四)通过精益成本管理,实现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精益成本管理是精益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益成本管理是企业将精益思想与其成本管理活动融合而形成的管理模式。具体目标是:通过精益成本管理,强化经营控制,消除浪费,追求最小价值流成本;提供精确、及时和易懂的信息以促进企业精益生产的实施,增加顾客价值,促进公司成长,提高获利能力,增加公司现金流等;通过激励员工、提供相关和可控信息支持精益思想,使组织在任何层面都能实现不断的改进。精益成本管理的本质特征就是用小批量生产模拟大批量生产,并提高企业的投入产出比(冯圆,2015)。精益生产不只是个别企业的选择,现在已经上升为政府部门倡导的一种重要管理手段。“精”体现在效率方面要快速高效,质量方面要“尽善尽美”;“益”体现在成本方面要尽可能地节省,即精益生产着力创造一种“完善、周密、高品质、高效益”的生产模式。精益成本管理包括拉动式的即时生产系统(JIT)、全面质量管理、团队工作法(Teamwork)、并行工程(Concurrent)、成本企画等内容,是一种成本控制与质量控制相结合并贯穿始终的管理体系。其核心是“五个少”,即要求以较少的人力投入、较少的占用空间、较少的资金投入、较少的生产时间和较少的质量缺陷而能够精确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智能化时代的精益成本管理通过搭建交互用户的平台,借助于大数据分析等按需为企业提供定制等服务,将生产型制造转变为服务型制造,在为客户提供全流程个性化体验的同时,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网络化、数字化、物联网等都是服务于精益成本管理的技术手段,通过精益成本管理,能更加有效地保证智能制造的实施。精益成本管理可以改变企业粗放经营的现状,提升组织的敏捷性,维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流程的标准化与成本管理的创新(罗宾斯,2008)。同时,智能化的精益成本管理还有助于塑造共同愿景,构建灵活柔性的企业文化体系。企业管理当局要从战略的高度,规划企业实施精益成本管理的顶层设计,制定出公司的中长期经营计划,塑造持续改善、全员参与的精益文化,使制造业由大规模流水线生产转向定制化的规模生产,实现产业形态向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型制造业转变。

       五、结语

       智能制造与成本管理的融合与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客观必然。就智能制造本身而言,是政府导向性与企业生产的市场自主性相结合的产物。智能化成本管理作为一种智能管理工具,代表着企业成本管理的未来。智能制造通过网络经济、数字经济等手段传导智能管理,智能管理又进一步借助于网络经济、数字经济实现成本管理的智能化。智能制造与成本管理在企业内部流程与内外部价值链的管理环节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通过成本核算可以促进智能制造的数字技术发展,优化或再造企业的业务流程,提高企业经营的成本管理效率与效益。“互联网+”和“绿色环保”理念又进一步促进了智能化成本管理的创新与发展,提高了企业设备与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了企业物质流、价值流、信息流等环节的有机融合和生产活动中全要素的相互整合。同时,智能制造通过智能信息系统合理配置企业的成本结构,提高了成本执行的效率与效益,为政府的“供给侧改革”提供实践数据的支持。

       智能化成本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是中国特色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对智能化环境下成本管理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炼,优化智能成本管理的结构性动因与执行性动因,需要成本管理工具的整合与创新。智能化成本管理需要从信息支持系统和管理控制系统两个方面入手,开展“链式成本管理”与“网式成本管理”的深入研究。同时,结合“互联网+”、大数据及云计算等现代技术手段,在“供给侧改革”的引领下,提高智能制造环境下成本要素利用率,并进一步促进整个社会的全要素生产率发挥出最高的效率与效益。

标签:;  ;  ;  ;  ;  ;  ;  ;  ;  ;  ;  ;  ;  ;  

智能制造与成本管理:集成与创新_智能制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