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战略选择_可持续发展论文

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战略选择_可持续发展论文

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战略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战略论文,社会论文,理论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在由于不可持续的生产、消费和旧的国际秩序引起的全球问题日益恶化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新的社会发展理论。它主张在维护自然界所提供的资源和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经济文化价值观念的综合协调发展。它是一种面向人类未来、维护人类健康持久发展的新发展观。要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寻求新的发展战略。从全球范围说,必须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和合理的社会制度;从各个国家说,应当从本国国情出发,选择有自己特色的社会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 社会可持续发展 全球问题 发展中国家

社会可持续发展概念最早出现在80年代中期发达国家的一些文章和报告中。1989年5月,第十五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通过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正式提出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此后,这一概念便以极大的频率出现在各国及国际社会关于社会发展的文件和报告中,而成为当代世界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试图对这一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断揭示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奥秘。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充分显示了人类的智慧和能力。人类沉湎于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之中,但又陷入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困境。全球问题产生并日趋恶化,引起了人们的反思。

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和生物圈经过长期的进化,其物质和能量循环不断处于自然平衡的状态。当人类干预自然的活动打破这一平衡,并超过允许的界限时,环境便不可逆转地发生变化,生态危机接踵而至。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通过改变地表结构,如砍伐森林,开垦草地,改变了地表水系,造成世界森林总面积锐减、土地贫瘠和沙漠化;通过工农业生产和向大气、水域中排放种种物质,改变生物圈的成份,污染水和大气资源;由于对能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改变了全地区乃至全球的热平衡,致使全球变暖。人类的这些活动使生态环境日益退化,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灭绝,任其发展下去必将威胁人类的生存。

在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全球问题中,人口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世界人口目前为55亿。预计到21世纪中期将达到100亿,这将给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带来严重的影响。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的需要,人类不得不通过过度放牧、捕捞、大量使用化肥等掠夺性开采的方式向地球攫取更多的粮食和资源。由于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又引起生态压力,促使农业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导致失业、农产品价格上涨和通货膨胀,给社会经济带来压力。经济压力转而为社会压力,出现贫困、饥饿、暴力等社会问题。如此不断地循环下去,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是影响全球范围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据统计,1990年,占世界人口20%最富裕人的收入是占世界人口20%最贫穷人收入的90倍;穷人队伍由1968年的25亿上升到1990年的42亿。在新老殖民主义者长期的剥削和掠夺下,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面临的贫困和落后不单是一国的经济增长缓慢的问题,而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或地区正常生活所必须的生产和消费水平得不到保障,涉及到半数以上人口能否生活下去的问题。发展中国家的贫穷和落后,导致发展中国家社会矛盾激化和南北冲突尖锐,国际关系趋于紧张。

全球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社会发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在于:

首先,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技进步,社会物质财富的急剧增加,人类取得了巨大的物质文明。但是,由于对自然资源和能源掠夺式的开采、攫取和占有,形成了高消耗、高投入的发展模式。广大发展中国家为摆脱贫困,发展本国经济,盲目地开采、消耗自然资源和能源,而这些资源和能源是不可再生或在短期内难以再生的。经济的高速发展刺激高消费生活方式的产生。伴随工业化的高产出和社会生活的高效率、快节奏,一次性消费的生活方式流行开来。人们把消费作为生活的最终目标。以美国为例,据统计,美国人均消费的煤、石油、粮食分别为非洲人均的500倍、100倍和8倍。这种毫无节制的消费观念和挥霍浪费的生活方式,导致对资源的疯狂掠夺,造成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其次,旧的国际秩序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也是灾难性的。近代以来,随着地理大发现,资产阶级开始向全世界疯狂地掠夺和扩张,使许多国家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殖民地纷纷独立,成为主权国家。但是,严重的债务使发展中国家经济举步维艰。尽管这与一些国家的国内政策有关,但更多的原因还在于发达国家所推行的政策。如:压低原材料、能源的进口价格;推行贸易保护主义,限制出口;在发展中国家经济拮据急需大量资金时,发达国家减少官方援助,提高贷款利率等等。这些政策使那些依靠单一产品和初级产品出口的国家缺乏偿还能力,债台高筑,在世界性的垄断资本的躯使下,富国更富、穷国更穷,世界经济的两极分化在急剧地演进。尽管雅尔塔体系在80年代末走到了尽头,世界正处于新旧国际秩序的交替中。但旧的国际秩序给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发展带来的严重影响不仅难以消除,而且波及到整个世界。

总之,不可持续的生产、消费方式和旧的国际秩序导致全球问题产生并日趋恶化,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生态、政治、经济和文化、道德等的发展,使人类社会发展陷入困境,呈现出不可持续性的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寻求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成为历史的必然。

二、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社会可持续发展在西方国家具有多重含义。主要观点是指:社会可持续发展是考虑生态代价的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为将来保护自然资源的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必须把经济发展、生态发展、社会发展综合起来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使用持续发展,用来指连续若干年的发展。总之,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表明人类对自身长久发展的关注,是着眼于未来,立足于现实的发展。概括地说,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以维持地球经济和生态潜力,维护自然界所提供的资源和环境为基础的社会经济、文化、价值观念等的协调发展。其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与地球生物圈承载能力相适应的适度发展。地球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的物质需求有一基本限度。在这个限度内,它能够承载人类开采与利用资源的负荷,吸收和净化人类排放的废弃物,自动调节生物圈的生态平衡。但当人类生产和消费的发展超越了地球生物圈的承载能力,就会严重干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的发挥。长此下去,生态系统就可能衰落崩溃。失控的人口增长对地球生物圈的承载力构成最大威胁。据世界银行估算,地球可承载125亿人口。尽管目前世界人口还未达到60亿,但生态环境的景况极为窘迫。一些西方国家成功地实现了人口的零增长,但由于它们所推行的工业模式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人均消费世界资源和能源的数量极高;发展中国家人均消费水平低,但人口增长率居高不下,给生态环境带来很大威胁。人类的经济活动已濒临生物圈承载能力临界点,超出这一临界点,经济增长所付出的生态代价将大于其价值。这种增长带来的只能是贫困和灾难。因此,适度发展不仅是有限度地发展,同时还是维持经济增长的生态潜力的发展,是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发展。人类在从事生产和社会活动中,必须约束自己的行为,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遵从生态规律,促进人与生物圈关系的最优化,以实现人类社会持久而健康的发展。

第二,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与文化进化的多样性要求相符合的内源发展。人类文化的进化象有机体的进化一样,是一个多样化的过程。不同国家和地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文化传统的异质性和多样化有利于人类社会稳定和持久进步。内源发展的理论认为发展问题并非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其中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相互交织、错综复杂。这就要求经济发展不能从外部引进,一味模仿其他国家的发展模式,而应与每个国家自己的社会文化方式协调一致。因而发展应产生于本国内部。应使每个地区的发展与其自身价值和特有的文化有机地联系起来。内源发展理论强调发展的内在化和自主化。主张在坚持本国国情的基础上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和开放,弘扬在历史发展中稳固下来的进步的文化价值,并以此来调控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对发展目标的追求,不只是发展阶段、程度上的差异,更主要的是源于历史造成的这些国家文化传统的个性差别。坚持世界各民族文化传统及其价值的异质性和多样性是内源发展理论的核心。以不同文化价值为主导的世界各国发展的多样化,不仅为全球整体发展创造条件,而且丰富了整个人类的文化基因库,为人类在突遭生存危机的考验时,提供维持生存的选择机会。内源发展理论要求必须反对把丰富的民族文化消融于西方主流文化的发展模式,重视多元文化对全球发展的作用,实现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第三,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综合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协调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是制约社会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是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环境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矛盾的产物。它的解决不是孤立的,只能在全球发展中缓和各种矛盾冲突、调节各种利益关系,通过建立和完善各种协调机制综合地、整体地加以解决。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主要表现为:首先,每一主权国家应把生态环境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从全球整体的角度认识本国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生态发展的协调一致。其次,世界各国积极采取行动、加强合作,协调国与国之间、东西之间、南北之间的关系。任何国家的发展不能置他国利益于不顾,应在维护本国利益时,顾及到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通过国际间的合作,协商解决西方工业化国家发展失当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不足的矛盾,缩小北南双方的收入差距,建立全球发展与生态稳定之间的均衡。再次,生态环境问题把全人类利益联系在一起。应当采取措施,制定统一行动计划以协调人类发展与生命维持系统稳定、完善的关系,在全球整体水平上实现二者的和谐。

第四,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是指社会的个人通过以他们结成的社会关系为必然形式的实践活动,使大自然演进过程和社会历史进程赋予自身的潜能素质得到充分的展开,即人的一切个性和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实现和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是面向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其价值指向是人的自由、平等、尊严及能力的全面发挥。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满足个人物质需求为目标的工业和技术的发展,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了条件。人们在一定意义上获得了对自然力的解放,但在心理、精神、社会关系上受到压抑,人的发展是片面畸形的。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现代社会,人们具有开放的心态、效率的观念、创造的冲动和权利意识。但是,技术的专制、普遍的商品化、紧张的人际关系等深深地冲击着人的精神世界,显示了现代人的人格危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受到抑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以实现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新发展观。它摒弃了旧发展观带来的人的物化,与他人的对峙,市场竞争下人的情绪紧张、不安、人格扭曲等现象,努力塑造社会持久健全发展所需要的健全的人格,健全的生活方式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人的个性和能力的充分实现和全面展开,以适应社会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社会可持续发展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社会发展的共同战略。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实现必须在以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社会、生态、经济、文化道德的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基础上,探寻建立可持续发展社会的战略途径。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和确立合理的社会制度能从宏观上根本解决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不协调造成的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

(一)建立新的国际秩序

全球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和斗争源于旧的国际秩序。目前,世界政治格局处于新旧交替中,资本主义大国企图利用其经济、军事优势重新确立世界霸主的地位,建立以其为中心的国际秩序,但这只能是旧秩序的延续。新的国际秩序必须从全球利益出发,公正、合理、平等协作地解决全球问题。据此,我国政府提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五项原则。这包括:每个国家都有权根据本国国情选择自己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必须严格遵守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国家之间应当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和睦相处,平等相待,互利合作;国际争端应通过和平方式合理解决,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各国不论大小强弱都有权平等参与协商解决国际事务。以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的国际新秩序反映了人类的共同利益和愿望,是解决全球问题,处理国际关系的唯一选择。建立在五项原则基础上的国际新秩序,从根本上区别于抹杀和践踏别国主权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旧的国际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在建立自主的基础上谋求社会的发展,并且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危机和全球问题,从根本上促进生态、经济和社会的综合发展,实现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

全球问题最深刻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决定了国家机器为资产阶级所控制,为资本家追求利润的需要服务,从而导致私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矛盾。这一矛盾是生态危机产生的社会根源。全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根本问题,也是全人类共同利益所在,需要全世界共同解决。资本主义制度是维护资本家利益的工具,只能采取局部的、暂时的措施,使生态危机以及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社会共同占有,私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存在着根本的一致性,国家代表全社会根本利益协调经济、生态、社会的关系,促进社会综合、协调发展。因此,合理的社会制度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否定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世界各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可持续发展社会的最终走向。未来的共产主义生产力高度发达,人的思想道德觉悟极大提高,人的自身解放得以实现,人和自然达到全面和解。社会发展是植根于人与自然和谐之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综合而又持久健全的发展。

四、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可持续发展道路

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战略。由于各国的国情和社会发展中的具体问题不同,各国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下,从实际出发,走有自己特色的社会可持续发展道路。我国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

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一致的。邓小平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反复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社会主义的核心是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高目标。综合国力增强与否是判断改革得失、社会是否进步的根本标准。综合国力反映了社会经济、科技、军事、文化、教育的综合水平,是社会整体上的综合、全面的发展。综合国力和可持续发展社会的战略目标是一致的。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合,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模式。中国将努力走出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社会可持续发展道路。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在南方讲话时指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国策。经济发展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保障。经济的增长为生态环境的优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而生态环境的优化又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丰厚的生态资源和环境资源,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增长又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人的素质创造条件。既要加快经济发展,又要努力保护生态和环境是我国的既定方针。

把发展科技、教育放在首位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重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为经济的腾飞、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军事的现代化提供科学技术支持。科技的发展为社会持续、快速的发展创造条件。由于科技在运用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有负作用,因此运用生态科学,把科学技术加以生态规范化,对科技的研究、发展、管理与应用,按生态学的要求加以控制,同时把高新科技运用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建立完备的生态科学,加强对环境的监测和控制,这是今后科技发展的一个重点。教育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教育对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提高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社会心理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必须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这是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离不开人的全面发展和民族素质的提高,培养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教育的基本目标。市场经济条件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盛行,教育也出现了某些失误,只注重人的经济技术素质的训练,忽视了人格的培养。教育的发展应当以三个面向为指导,培养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修养和健康向上的人格,以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目前,我国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技和教育发展为重点,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模式,在这一目标模式的引导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将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标签:;  ;  ;  ;  ;  ;  ;  ;  ;  ;  

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战略选择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