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论文_辜丽莎

(乐山夹江县人民医院 四川乐山 614000)

【摘要】目的:分析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防治措施。方法:选择最近几年前往我院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回顾性分析对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统计不良反应情况。结果:40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其中辛伐他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依次为阿托伐他汀、洛伐他汀、氟伐他汀、西立伐他汀及普伐他汀,同时不良反应类型主要由神经肌肉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及皮肤、附件等组成。结论: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医护人员需要严格掌握他汀类药物用药指征,并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用药,保证用药安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7-0061-02

他汀类药物为临床应用范围较广的一种调脂类药物,主要应用在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中[1]。最近几年,伴随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发生改变,再加上体育锻炼较少、吸烟、酗酒等不良行为越来越多,间接导致国内高血脂症患者人数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进一步扩大了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范围,从而导致由他汀类药物诱发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越来越高,为此,临床采取有效的措施监督他汀类药物使用剂量,是降低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关键[2]。本文作者对我院100例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作出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6月至2017年9月期间前往我院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无验证肾、肺、肝、脾等器质性疾病;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25~75岁,平均年龄(54.17±5.32)岁;按疾病类型分:动脉硬化症者25例,高脂血症45者例,冠心病者30例。

1.2 方法

采取回顾性分析法对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重点分析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年龄、性别、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用药情况以及药物分布,并对资料进行归纳。同时根据国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规定对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进行评价。

1.3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全部患者研究得出数据均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并且使用数(n)或率(%)表示计数资料,以χ2检验,当P<0.05时,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00例患者中,40例患者在服用药物3个月后发生不良反应,占据40%,其中男21例,女19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小于60岁22例,年龄不低于60岁18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可见表1。

3.讨论

他汀类药物被应用在疾病临床治疗中后,因为在治疗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方面具备较明显的优势以及对冠心病的发病率与病死率起到降低作用,进而被普遍应用在动脉粥样硬化、高胆固醇血症、肾病综合征以及血管形成术后再狭窄等多种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并且使用在心血管急性事件预防中等等。他汀类药物目前被临床认为是安全性最高的调节血脂类药物,但是在临床具体应用过程中,不少心血管疾病患者均需要采取联合用药治疗方法,进而导致药物相互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3]。

尽管他汀类药物的临床效果已得到证实,安全性比较高,但是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医护人员依然需要重视用药时发生不良反应。本研究结果显示,40例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中,其中男21例,女19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小于60岁22例,年龄不低于60岁18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不良反应主要累及肝胆系统,而胃肠道系统次之;不良反应涉及药品种类则由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西立伐他汀以及普伐他汀等组成。该结果充分显示了他汀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具有极高的发生率,并且他汀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涉及多个系统及器官,临床表现较多样,大多数时候患者在停药后症状会退去或者显著好转。

他汀类药物之所以会诱发肌肉系统不良反应,究其原因可能如下:第一,他汀类药物能够促使人体内胆固醇含量下降,但是因为胆固醇是细胞膜不可或缺部分,胆固醇下降可减少细胞膜流动性,从而给骨骼肌带来毒性。第二,他汀类药物可促使肌细胞内甲羟戊酸途径发生改变,导致细胞过早凋亡[4]。第三,他汀类药物能对线粒体内氧化代谢产生不良影响,辅酶Q10严重缺乏,细胞缺氧,最终致使横纹肌溶解。他汀类药物消化系统不良反应表现则以肝毒性为主,临床表现为药物性肝损伤以及转氨酶升高,究其原因可能在于患者机体肝脏本身为胆固醇主要合成场所,由此导致他汀类药物能够直接对肝脏产生作用,经肝脏细胞色素开展P450代谢,致使肝转氨酶升高,由此诱发肝脏毒性,所以,患者接受他汀类药物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时刻对患者的肝功能变化进行监视。

鉴于他汀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在临床中比较常见,为了预防该不良反应的发生,医护人员应该重视以下几点内容:第一,患者用药前后,医护人员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肝功能。医护人员需要重视减少他汀类药物使用剂量,用药时需要确保剂量从小到大,治疗一段时间后,保证患者不产生不良反应后则适当加大患者的用药剂量,同时按照患者的血脂情况及时对药物进行调整。此外,医护人员还需要告知患者尽量预防将他汀类药物和其他药物合用,如果必须与其他药物合用,则需要慎重处理,先使用小剂量,对患者的临床指标变化进行严密监测,不仅保证临床效果,同时还能最大程度上将患者的用药风险降低。第二,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对高脂血症进行治疗时,医护人员应该对患者的肌肉损伤状况开展详细观察,同时对患者血清中的肌酸激酶水平进行监测,加大患者肝功能监测力度[5]。如果患者年龄比较大,尤其是患者为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者,在患者用药过程中,医护人员更需要严密监测。基于此,医护人员在未来的他汀类药物临床用药时,需要提高药品的使用规范性,并对用药剂量进行控制,从而降低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进一步提高药物的用药安全性以及合理性。

由上可知,他汀类药物的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为此,临床工作人员应该严格掌握他汀类药物用药指征,同时按照患者临床表现决定用药情况,从而确保用药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那开宪,张桂云,徐文拓等.调脂治疗的重要性及他汀类药物的合理使用[J].

中国临床医生,2015,40(9):3-7.

[2]宋兴龙.阿托伐他汀联合叶酸、维生素B12治疗伴高脂血症的脑梗死患者的研究[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6,20(1):4749.

[3]詹建珍,陈琼芳.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6(6):307-308.

[4]刘甲兴,芮磊.他汀强化降脂的安全性问题及对策[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5,18(1):91-93.

[5]荆颖,王倩.他汀类药物致药源性肌病不良反应分析[J].天津药学,2016,22(5):2l-23.

论文作者:辜丽莎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9月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1

标签:;  ;  ;  ;  ;  ;  ;  ;  

防治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论文_辜丽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