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干预对急诊患者心理状态及疼痛的影响论文_黄倩

黄倩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上海,200003)

【摘要】目的 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急诊患者心理状态及疼痛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收治的120例急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疼痛情况。结果 观察组抑郁自评量表(SAS)、焦虑自评量表(SD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后的观察组疼痛视觉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急诊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并提高疼痛视觉评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突发性疾病;心理护理;疼痛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急诊患者大多是由意外伤害或突发性疾病引起,具有发病急、病情复杂多样,且发展迅速等特点,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不良情绪等心理状态,严重影响抢救效率,因此,在急诊工作中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提高救治成功率具有重要价值[1]。笔者所在医院对急诊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明显降低了患者的抑郁情绪,提高了疼痛视觉评分。本文将我院2014年收治的120例急诊患者进行分组调查,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疼痛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本院收治的120例急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74例,女性46例;患者年龄19~74岁,平均(42.54±6.85)岁。随机将12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护士根据护理诊断的特点、病人功能康复的潜力、病人和护士本身的能力确定护理干预措施如下:

1.2.1 沟通技巧 急诊护士应熟练掌握以下沟通技巧:能够感知、理解、同情病人,成为一个善解人意的人;富于同情心,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体验病人的悲观、快乐、愤怒;在交流过程中,讲究语言的艺术性,避免套用生硬的医学术语;善于使用非语言沟通技巧,运用亲切的目光,良好的言行举止,缓和病人因紧张造成的紧张心理,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善于抓住与病人交谈的契机,首次接诊病人时关切的询问患者的病情,在为病人实施医疗护理治疗时与患者交谈,既可以分散缓解病人紧张焦虑情绪,又能进一步了解病情,有针对性的、及时对病人进行评估,便于治疗及护理工作的准确实施。

1.2.2 心理护理 急诊病人不是面临生命威胁,就是遭受躯体伤残,心理正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此时,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有助于转危为安。急诊病人焦虑恐惧、紧张不安,渴望得到最佳和最及时的抢救,以便转危为安。但急诊病人的心理活动又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病情不同、年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等也对病人的心理活动有影响。因此,护士要善于具体分析每个急诊病人的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由于急诊病人的主导心理活动是恐惧,因此,心理护理的中心任务是增强病人的安全感。

1.2.3 疼痛的护理 解除疼痛刺激源,如外伤引起的疼痛,应根据情况采取止血、包扎、固定等措施;胸腹部因咳嗽、深呼吸引起的伤口疼痛,应协助患者按压伤口后,再鼓励咳痰和深呼吸。尊重并接受患者对疼痛的反应,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解释疼痛的原因、机理,介绍减轻疼痛的措施,有助于减轻病人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从而缓解疼痛压力[2]。尽可能地满足病人对舒适的需要,如帮助变换体位,减少压迫;做好各项清洁卫生护理;保持室内环境舒适等。止痛是临床解除疼痛的主要手段,必要时根据医嘱使用药物止痛 。

1.2.4 健康教育 缺乏对疾病的正确认识,过度紧张也会加重病情。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耐心细致地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治疗过程、方法以消除患者的恐惧、焦虑、紧张情绪;做好患者饮食、生活规律、运动的宣传与教育,以提高患者的机体抵抗力,促进早日康复;向患者强调服药注意事项、定期复查的重要性,降低疾病的复发率。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抑郁自评量表(SAS)、焦虑自评量表(SDS)评分比较 观察组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后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疼痛视觉评分情况比较 疼痛视觉评分以0分为无痛, 10分为最痛。 其中 0~2 分为优、 3~5 分为良、 >5 分为差,优及良均被视为有效治疗。观察组患者疼痛视觉评分优良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过去认为急诊病人病势危急,医护人员的任务就是以最佳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抢救病人,无须实施心理护理。近年来,随着抢救护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急诊病人也同样需要进行心理护理。但急诊病人的心理活动又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医疗水平以及护理服务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并且越来越严格[3]。综合护理干预模式是针对急诊患者及家属抢救前对施行抢救或者治疗前对病情相关知识的缺乏、对抢救施行过程中疼痛的害怕及治疗对预后的种种猜测设置相对应的具体操作。将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急诊护理工作中,可有效减少患者对突发病情 所发生的疼痛感和焦虑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可以针对性缓解患者症状,从而减轻生理上的疼痛;能够提高患者对医疗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4 结论 

综上所述,根据急诊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的心理需求以及疼痛状态进行护理,以缓解患者的心理恐惧感,使患者的情绪稳定下来,使其身心放松,提高疼痛耐受度,能有效地减少患者的焦虑和疼痛感,从而提高临床疗效,提升服务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桂英.心理护理干预在急诊胃镜止血中的应用及对患者焦虑紧张情绪的影响[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2,10(13):102—103.

[2]郭琼.急诊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对心理状态及疼痛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5,28(9):151-152.

[3]汪继萍,何晓玲.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急诊输液患者的影响[J].中外医疗,2013,17:166—167.

[4]史淑梅.综合护理干预对急诊患者心理状态及疼痛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5,18(10):221—222

论文作者:黄倩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下)2015年第1卷总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2

标签:;  ;  ;  ;  ;  ;  ;  ;  

综合护理干预对急诊患者心理状态及疼痛的影响论文_黄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