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

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

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蔡金杰 武娜娜

(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石家庄 050024)

[摘要] 马克思交往理论从现实的人出发,立足于现实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展现了交往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主客二分”的弊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丧失。要改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人的冷漠,应以马克思交往理论为基础,构建以交往为纽带的“主体——主体”的教育模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新发展。

[关键词] 马克思交往理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立足于社会物质生产实践,阐述交往实践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交往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丰富的教育价值。本文通过进一步分析马克思交往理论内容中蕴含的教育的价值,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一种全新视角。

一、简述马克思交往理论

马克思交往理论最初形成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交往理论得到了较为成熟的阐述,本文主要从两方面阐述马克思交往理论。

2.1 肺部H-E染色和PaO2 结果(图1、表1)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损伤后4 h和12 h,治疗组炎症程度明显下降,PaO2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一)交往的主体是“现实的人”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核心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活动形成交往关系和交往形式。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作为社会交往的主体的个人,不是头脑中虚化的存在,而是在一定现实条件基础上从事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人。现实的人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人的自然属性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社会属性将人与人区分开来。马克思交往理论认为,交往作为一种关系范畴,体现了一种社会关系。交往作为一种社会关系一般是以“主——客——主”的形式体现的,这种交往活动在不同的群体和个人之间结成了不同的社会关系。马克思认为交往是社会关系产生的基础,只有在交往活动中,才能体现人的社会属性,形成人的社会关系。人总是处于一定的交往关系之中,并通过不断建立新的交往活动而建构新的社会关系。在普遍交往的前提下,人的自由活动同物质活动相联系,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现实的人是社会交往的主体。

(二)交往是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统一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将交往分为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两种类型。物质交往是指人们从事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相关的物质交往活动以及所形成的交往关系和交往形式。在物质交往过程中,分工的出现将物质交往活动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农业生产交往、城乡的分离等。正是交往活动的开展,才实现“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精神交往是指人们从事与精神生产活动相关的精神交往活动以及所形成的交往关系和交往形式。马克思认为:“人们的想象、思维和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物质交往活动的开展为精神交往活动奠定基础,精神交往活动又反作用于物质交往活动。物质交往活动和精神交往活动的辩证关系,构成人们的社会关系。

二、从马克思交往理论探析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灌输过程单向性

祝国寺历史很短,但已经与东川的社会和文化有一定程度的融入。记者注意到,省民族宗教委提出的宗教场所“五进”的要求,在这里不仅落实,而且落实得有创意,有超前性。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主张教师向学生进行理论灌输,在教师权威式教育下将学生培养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知识篓子”。在新媒体背景下,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实现,需要拓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形式。目前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改变传统教育过程中教育灌输的单向性,丰富教育教学形式,培养“主体——主体”的教育关系。将微信、微博和各种新媒体形式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填鸭式教学和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提高。如利用网络开展微信公众号,将每天的时政热点进行分析整理同学生们进行分享,学生可以就某一问题进行评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教育者可以利用微博开展教学直播,就某一问题与受教育者进行面对面的互动,加深双方的理解和认识。利用各种新媒体拓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二者之间的交往形式,实现二者之间多角度的互动,促进“主体——主体”关系的形成。

(二)地位非对等性

马克思交往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种全新的教育思维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活动,应实现主体间的平等沟通,实现主体间地位的平等。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依然存在“主客二分”的对立模式。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就是一种非对等性的教育模式,教育者被视为教育主体,受教育者视为教育客体。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育者是权威式存在,强制性向受教育者灌输理论知识,受教育者成为单面的“知识人”。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沿用单方面强制性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化的教育内容来教授学生,以此改变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强化自己的主体地位。在教育过程中二者地位的非对等性,使得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得不到重视,被动成为知识的储存器。

(三)教育模式工具化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主体中心论和客体中心论两种极端的教育模式,这两种模式实际上是不平等的教育模式。在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指导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转变思维方式,推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二者都是教育过程的主体。但二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同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注重引导受教育者的思想健康发展;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动作用,培养价值认同感,自觉接受教育内容。可以从以下两方面重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

三、用马克思交往理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

1、平等对话,相互理解。建立在交往基础上的平等对话是实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这要求教育者转变思维方式,实现角色的转变。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到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把受教育者视为具有话语权的平等对话的主体,双方可以就某些问题进行讨论,实现由说教式教育向互动探讨式教育转变。同时,教育者也要密切关注受教育者的思想变化,采取符合受教育者发展的教育方法,便于实现与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鸣。

(一)重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

在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应体现人文关怀,注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流对话,构建和谐的交往关系,促进教育实效性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有目的的活动,是以主体的思想品德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基础的。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一直被视为一种工具,成为维系政治稳定的手段,思想政治教育过度的重视社会价值,忽视个体的个人价值。从思想政治教育目前现状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过度的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缺少人文关怀。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需要,教育手段更多的是单向性的灌输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工具性价值严重的背离学生生活实际,无法解决学生的心理矛盾,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缺少亲和力和人文关怀。

用马克思交往理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二分”的教育模式,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是建构“主体——主体”的关系,做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共识和互识,实现二者之间关系的平等转化。

通过稳油降水措施在该区块的应用,对区块、单井进行分析,在积极治理低效无效井的同时,加大油水井措施力度,加强节能新工艺的推广应用,防止有效益井效益类别下滑及新低效井的产生,巩固了区块开发效益。共实施压裂、补孔、堵水、调参、调冲、间抽等各类调整共1109井次,与运行计划对比,实现水驱年控水16.1×104m3、年控液11.9×104m3、聚驱年控液 7.3×104t,节电 505.34×104kWh,节气19.2×104m3,年收益1.33亿元。

2、教学相长,共同发展。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互相理解,共同发展的过程。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尊重对方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形成情感共鸣和和谐的师生关系。这种情感共鸣可以促进受教育者认同所传授的教育内容,提高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种“共在”关系最终的目的就是促进双方形成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二)拓展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形式

情况二:如图7,将△ADB沿BD翻折,假设点A的对应点E在AC上,因为AD=CD,则点E与点C重合.因为△ADB≌△CDB,∠CBD=∠ABD=30°,即∠ABC=∠CBD+∠ABD=60°,又因为AB=BC,所以△ABC是等边三角形,所以∠ACB=60°.

交往实践活动是以人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的,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度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用理论知识的传授代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思想的交流,思想政治教育仅仅表现为教育者向受教育者单向灌输教育内容的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被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的教育世界所代替。这种单向性的灌输过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性较差,情感交流较少,教育者的任务只是负责知识的讲授,根本不了解学生思想的实际情况。受教育者在这种枯燥的教学环境中,只能被动接受教育者所传授的教育信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单向性的知识灌输过程成为禁锢学生思想的一种武器。

(三)丰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教育内容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交往不再仅仅局限于一国之内,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已经成为普遍交往。在普遍交往的背景下,西方各种思想逐渐渗透,这就需要巩固思想政治教育在意识形态的主导权,抵制西方渗透思想的影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僵化,已经成为禁锢学生思想的一种武器。因此,教育者需要根据时代发展需求,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在新媒体时代,各种信息良莠不齐,教育者在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时需要做到科学性和实践性这两方面。科学性要求作为基础的理论知识教育内容必须具有科学依据,符合人的思想发展。教育者传授的教育内容是指导学生应用于实践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因此教育内容必须具备科学性。教育内容的实践性要求做到教育内容生活化,教育内容的丰富必须贴近受教育者的实际生活,符合受教育者的思想需求,这样的教育内容更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育内容只有做到科学性和实践性才能更好的促进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间关系的健康发展。

[注释]

从总体上说,语文教学研究所关注的主要是教材、教师、学生及相关媒介,涉及的也不外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课型也不外乎必修与选修,教学情境中的课也主要包括新授、复习或指导等,但如果去关注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你就会发现它们在不断变化。从一线教师的角度说,如果能有效解决好教学领域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并能注入新的活水,则其研究的成果就应该是显著的。因此,旧题新做实际上是现代教学研究常采用的研究方法,旧题新做的具体方法应该是与时俱进、问津探源、反向思考、求深求透。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6.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1.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12.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张耀灿,郑永廷等.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6.

[4]杜丽佳.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南方学刊,2016(2):80-82.

[5]王威孚,卢岚.马克思交往实践视域下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07(Z1):84-88.

[6]赵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交往特征及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68-69.

[作者简介] 蔡金杰(1995-),内蒙古通辽人,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武娜娜(1991-),女,河北省邯郸人,河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A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9)07-0011-03

标签:;  ;  ;  ;  

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