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技巧论文_苏小兰

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技巧论文_苏小兰

摘要: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育指南》一书中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欲望及其学习效果,与教师的导语有着很大的关系。成功的导语如同深深拉开的帷幕,让学生一眼就看到精美的布景;有如动听的乐章序曲,使学生一开始就受到强烈的感染;又像是打开了殿堂的大门,诱导着学生竞相登堂入室。因此,好的导入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整节课作好开路先锋,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技巧

设计导入语没有固定格式,不同内容、不同特点的课堂要选用不同的导入方式,只要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行了。一般说来,可采用如下多种导入方法:

一、歌曲导入

音乐自古以来就有教化作用,能熏陶人的性情,能抒发人的情感。现在中学生很爱听歌曲,许多人也都有MP3、MP4等,利用课余时间在听歌曲。所以,笔者在教高中语文必修一时,就利用学生爱音乐的特性,让他们先熟悉音乐,提起对课文的兴趣。如在教戴望舒的《雨巷》时,就从《丁香花》入手,让学生对丁香花有一定的理解,从而明确作者的丁香情结。教《鸿门宴》时,让学生听屠洪刚的《霸王别姬》,音乐响起,学生立即被歌曲中所体现出来的项羽对虞姬的万丈柔情以及英雄末路的无奈深深吸引,然后再问:“曾经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怎么会沦落到这样一种下场呢?让我们来看一下司马迁是如何告诉我们的。”这样便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恰当的轨道,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教必修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就从学生喜爱歌星周杰伦的《兰亭序》入手,再加上作者有关的传说,学生一下子就对课文感兴趣了。教《孔雀东南飞》时,又让学生去找歌曲《孔雀东南飞》,学生提前对课文相关内容有了解,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其实,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有相当多的课文都有相对应的歌曲,如上李清照的词时,就有“月满西楼”“一剪梅”等歌曲,李煜的《虞美人》,苏轼的《明月几时有》等都有歌曲,这些歌学生也都听过,只要教师多加注意,就能作为很好的课堂导入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影视导入

学生对影视还是很喜爱的,对于一些影视剧,多少也有接触过。所以,笔者在教课文时尽量把这些资源利用在教学上。如在教《荆轲刺秦王》时,让学生先去看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学生一下子就能就说出了许多相关的知识,也更容易理解荆轲在易水送别时“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那种悲怆感情。在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前,笔者先让学生去查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有关资料,在课堂上笔者利用徐志摩一生与三个女子的爱情故事导入,学生会更好地理解诗歌中那种情感。在上曹操的《短歌行》时,笔者本人先从网上下载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横槊赋诗”的内容,放在教室电脑中,学生有时间去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生用五六分钟看完之后,笔者上课时进行讲解,学生明白了诗歌的内容,了解曹操的为人,同时也知道了诗作的背景,“短歌行”是低沉、忧伤的、用来吟唱的文体,而忧的正是人生短暂、求贤不得、功业未就。而真正的“志”是不能一统天下。这样就更容易理解文章内容了。用影视来导入,利用其中的片段、细节、画面,学生有感性认识,较直观,可以更容易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图片导入法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材图文并茂,几乎每一篇课文均配有与该材料有密切联系的插图,有的是为了提示教材难点,有的是为教材重点服务。通过对此画的描述、问答和教师言简意赅、提纲挈领的导语,逐步引入本课的话题,让学生适度了解课文的内容,易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课堂气氛活跃。例如,在上人教版必修模块四《雷雨》时,笔者就利用文中的插图(鲁侍萍和周朴园三十年后在周公馆见面的情景)提问学生:“通过预习课文大家都知道这两个人是谁了。那么,哪位同学来具体说说他们两人之间曾经发生过什么故事?为什么现在会是这样的表情?”这一描述和提问,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被激发起来,课堂气氛立刻变得很活跃。

四、新闻时事导入法

这一导入方式一定要让学生把时代发生的事与课文内容相结合起来,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目的性强、时代感新。如笔者在上高中语文必修一的新闻单元时,其中有《飞向太空的航程》,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根据当时正好我国的“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机成功返回,笔者让学生去收集关于“神舟”的相关材料,这样就有利于理解课文的内容。而在上巴金的《小狗包弟》时,笔者正好安排在10月17日上课,而这一天正好是巴金逝世的日子,而当时有人写了诗,学生一下子就记住这个特殊的日子。

五、背景知识导入法

在上课之前,具体、清楚地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心态,不仅能起到导入新课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学生的心态逐渐被作者感染,并向作者靠拢,可以更深刻地领会到文中所抒发的真情。如在教学《辛弃疾词两首》时,笔者简要地给学生介绍了辛弃疾的生平,而后导入:辛弃疾文武双全。金兵南侵时,乘机聚集2000多人的队伍起义抗金。22岁时率众投奔南宋王朝。南归后,他一再奏表进言,主张北伐抗战,并练飞虎军。但主和派占上风,他只能当一些无实权的地方官,而且由于他的几种特殊身份:1.是仕金官员的后代,其实他的祖父曾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只待时机成熟,起兵抗金复国;2.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3.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还常受朝廷猜忌。但他从不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一生抱负未得施展,67岁时终因忧愤而卒。因此,在辛弃疾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壮志难酬的苦闷,对偏安一隅的南宋的深切忧虑。在新课导语设计上,除上述示例外,还有故事导入、悬念导入等。

总之,导入是一门教学技巧,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可单独使用,有的可结合着用。教师只要能采用切实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他们的心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好语文。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市龙泉中学 362304)

论文作者:苏小兰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6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6/9/7

标签:;  ;  ;  ;  ;  ;  ;  ;  

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技巧论文_苏小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