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基层教育局长的专业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基层论文,局长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对教育局长的专业化重视不够,不少地方存在着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继教师专业化、校长专业化后,教育局长专业化也应被提上议事日程。如何理解教育局长专业化?世界教育行政官员专业化的趋向如何?如何推进我国教育局长专业化?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什么是教育局长专业化?
我国台湾学者谢文全认为,专业化的职业有七项标准:从业人员受过长期训练,能运用专门知识与技能,有专业团体,有专业伦理信念,具有相当的独立自主性,服务重于谋利,不断进行在职进修。[1]现代官僚制的创始人马科斯·韦伯曾特别提出,要改变行政首长的非专业化现象,摆脱决策中对专业人员的过分依赖。哈佛大学苏珊·莫尔·约翰逊认为,对于美国的教育局长来说,21世纪的领导角色应当是教育领导、政治领导和管理领导三者的整合。[2]
教育局长专业化问题也已引起我国教育理论界的重视。北京师范大学褚宏启教授认为,教育行政人员应该同时满足现代教育和现代行政管理的要求。“行政”是为“教育”服务的,教育精神是教育行政的灵魂和方向。[3]有的学者认为,教育局长是区域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与中小学校长相比,他们更应该精通教育科学,研究教育规律,更要“持证上岗”。[4]但也有人认为,按照行政管理规律,官员级别越高,对专门知识的需求越小,对管理能力的需求越大,所以应该重视教育局长的行政管理能力。一些教育局长认为,两种能力都具备是比较理想的状态。就教育事业本身而言,选拔懂业务、从事过教育工作的人做局长是合适的。但在当前形势下,教育局长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必须有综合协调、整合资源的能力,对其行政能力的要求要大于专业能力的要求。[5]广东湛江师范学院李斌辉提出,教育行政领导应具备以下素质: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教育专业素质和现代教育理念,现代管理能力,法律素养等。[6]
笔者认为,教育局长的工作既有综合性,又有专业性,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应更多地侧重教育方面的专业化,并与行政专业化结合。
二、发达国家教育局长的专业化情况
专业化是西方官僚制的特征之一。随着教育事业和教育管理学的发展,教育官员的专业化成为发达国家教育行政事业的发展趋势之一,并已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管理体制。
1.教育行政官员中以教育专家为主
现在,世界各国的教育行政官员基本上都是由教育方面的专家担任,如法国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长官均为教育专家。美国对州和学区教育委员会委员的学历与资格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但是州和学区的教育厅长、局长必须是教育专家。日本各级教育委员会委员只能由那些人格高洁,在学术、教育、文化上有卓越见解的人担任,事务局的教育长多为教育专家。
也有些国家的教育行政官员中既有教育专家,也有非教育专家,但一般都是由教育专家负责处理教育内部事务,而非教育专家处理教育外部事务。[7]
2.采取证书制或考选制任命教育官员
美国各州大都实行教育行政人员证书制度。凡担任教育行政职务者,必须先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以爱荷华州为例,取得教育局长证书,需要具备以下条件:具有基本资格,如居住于任职单位所在地、无不良记录等;具有4年以上的教学经验;具有教育行政管理方面的硕士学位;获得硕士学位后,再修完经核准的特定研究所课程达30学分以上;曾在上述研究所指导下,修习有关实习课程或具有同等经验。[8]日本教育长的任用实行考选的方式,必须参加统一的考试。[9]日本高级公务员录用考试,应试者必须为大学毕业程度,包括教育在内的每个职种都设立各自的专业考试。[10]
3.重视教育行政领导的培养和训练
美国各大学普遍设有教育行政管理专业,培训教育行政专业人员。接受训练的人员必须对领导理论、管理制度、管理过程有充分的认识,并及时了解教育方面的新理论、新观点。
此外,许多国家都有完善的在职进修体制。如法国国民教育部特设行政人员教育科,负责推进教育行政人员专业教育。德国的州政府与教育学院、研发中心或教育人员在职教育机构合作,开设教育行政管理课程,供教育行政管理在职人员或即将担任教育行政职务的教师进修和学习。
4.加强教育行政领导的专业文化建设
美国成立教育行政人员协会等专业团体,制定专业伦理规范,研讨专业人员资格,开展教育专业研究与发展工作,组织成员在职进修及休闲活动,发行刊物,加强成员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促进与社会的相互了解与合作。[11]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英美等国针对官僚制的弊端,引入企业管理方法进行“政府再造”,引进企业人士主政教育。如2000年5月,曾经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利维,出任美国第一大学区纽约市公立教育系统教育总监。[12]目前美国教育局长任用的“去专业化”,是在教育行政专业化制度建立并充分发挥作用几十年后,改进官僚制不足的背景下出现的。人们希望以企业精神改造教育运作,追求教育绩效的提高。企业家“经营”教育存在很大争议,其成效有待进一步检验。
三、积极推进我国教育行政领导专业化
1.教育局长专业化:现实的迫切要求
(1)教育局长“外行化”带来了一定的危害
建国以后,我国的教育局长多从教育文化领域选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局不再是“清水衙门”,一些不懂教育的干部,尤其是乡镇干部纷纷走上基层教育局长岗位。如广东某县近12年来的5任教育局长,没有一个在上任前从事过教育教学工作。[13]山西某两地市30个区县中,有25个区县的教育局长来自乡镇长和其他行政岗位。[14]山东某地市,区县教育局长3/5由乡镇干部和其他部门干部转岗或提拔而来。一些地方“买”教育局长官位已是公开的秘密。如广东吴川市原物价局长苏李祺看中教育部门的“滚滚财源”而“活动”至教育局长的位置,陕西商州区原纪委副书记陈智新花38万买了个教育局长的职位。有的地方还存在严重的腐败现象。苏李祺上任一年半之内,吃、分教育经费680多万元。[15]陈智新就任一年多,就因收受巨额贿赂而锒铛入狱。
笔者在访谈时,部分中小学校长强烈反映,有的县级教育局长连高中学历都没有,是从乡镇党委书记任上调到教育局的。这些外行领导内行,水平太“臭”了。根据古利克的同质原理,一个以一定程度的专业化为基础的单位不能由一个门外汉进行技术指导。[16]教育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对管理者的学识修养、教育思想、管理能力、人格品质都有很高的要求。要求校长是专家,局长首先要专业化。外行局长在教育决策管理中常出现失误和瞎指挥问题。如某地教育局强力普及普通高中教育,使当地职业教育发展雪上加霜。一些人还把错误的政绩观和官僚作风带入教育部门,热衷于讲排场,抓权力,越位管理。
(2)教育局长专业化的现实意义
首先,是推进我国行政管理现代化的要求。行政管理的专业化仍是世界行政发展的总趋势。我国已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行政队伍的目标。《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规定,党政领导干部应当有实践经验,有胜任领导工作的组织能力、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具备科学决策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我国的政府管理还处在向现代化迈进的转轨时期,领导专业化的意识淡薄,专业化水平不高,与国外官僚制已十分成熟的大背景不同。因此,当前我们不应效仿国外“去专业化”的做法,而是要认清国情,以建设专业化队伍提高教育行政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其次,是加快推进区域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很多地方的教育发展都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改革已到了全方位推进、实现制度性突破的关键时刻,绝不容许诸如瞎指挥、急功近利及贪污腐败等弊端的继续存在,迫切需要一大批有理想、懂管理、善创新的教育专家引领地方教育改革目标的实现。教育局长们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其专业化适逢其时。
2.如何推进我国教育局长专业化
(1)建立任职标准和证书制度,严把用人、进人关口
参照世界教育官员专业化的标准,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行政领导任职标准,以法规的形式加以明确。如学历方面,至少要有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知识方面,要接受过较为系统的教育管理专业的训练;履历方面,要有三年以上教育行政方面的实践经验。
建立教育行政官员资格证书制度,规定取得相应类别的证书,才有资格上岗任职。
完善教育行政官员招考制度,加强对教育管理知识和领导素质的综合考察,选任具有管理才能的教育专家从事教育行政工作,拒绝不合格者进入教育行政领导队伍。
(2)加大专业培训力度,储备人力资源
一是通过相关院校,加大与教育行政相关专业的全日制学历人员的培养力度,增加人才储备,这是长远之计。二是加强跨专业硕士的培养,如为一般管理人员和教师提供更多的就读教育硕士、MPA(教育行政方向)专业硕士的机会。三是加强教育局长的岗前培训和在职继续教育,这是应急和补救之策。对不同背景的受训者的培训要有针对性。
(3)健全专业组织,营造专业文化
一是建立教育行政领导协会,加强教育局长之间的交流与互助。二是制定适合国情、面向实际的教育行政职业道德规范,营造优良的专业文化,促进专业成长。尤其要通过专业组织这一平台,实现教育行政理论界与实践界的互动与结合,加强教育行政领导的实践反思和行动研究,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此外,在强调教育局长专业化的同时,也应注重领导群体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与经验的互补,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民主参与,提高教育政策的合理性、适用性,预防“专业独断”现象的发生。要加强教育行政制度的创新,解决官本位及行政低效问题,积极预防官僚制自身的各种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