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化腾:网络上的马_马化腾论文

马化腾:网络上的马_马化腾论文

马化腾:互联网上的骏马,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联论文,骏马论文,网上论文,马化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广东汕头出生,承接了潮汕的商业基因;在海南度过童年,经常跑到海边拾贝看海;12岁时跟随父母来到深圳,目睹特区成长的风云。上中学时,马化腾对天文有着特别的爱好,一心想着要成为一名杰出的天文学家。临近高考填志愿时,老师告诉马化腾只有南京大学有天文系,而且学生毕业后能去天文台的很少,许多人都去当了地理老师,这种职业去向与马化腾当初的设想大相径庭。无奈,马化腾只得放弃报考天文学专业的打算,填报了深圳大学计算机专业。

大学毕业后,马化腾进入到了当时深圳最大寻呼公司——润迅通信发展有限公司担任软件工程师,其主要任务是开发寻呼机软件,这段工作经历使马化腾明确了开发软件的意义就在于实用。不过,在润迅公司最直接的收获是马化腾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当时,中国股市恰逢牛市,马化腾和朋友一起,开发了针对股民的股霸卡,结果在深圳赛格电子市场一销而空。也正是在编写炒股软件期间,马化腾接触和积累了大量的股票知识.并开始投资股市。按照马化腾后来的说法,他当时在股市中将10万元炒到了70万元,这笔资金成为了他日后创业的种子基金。

参加工作的第三年,马化腾被提拔为开发部主管,不久公司派他到美国哈里斯集团接受培训。此时,计算机网络在新科技的推动下出现爆炸性增长,也正是在那儿,马化腾第一次无拘无束地接触Web网络,其中一款名为ICQ的聊天服务工具引起了马化腾的特别注意和兴趣。

ICQ是以色列四位大学毕业生制作出来的一种互联网聊天工具,由于可免费下载,ICQ的传播速度十分惊人。1998年,ICQ被美国在线(AOL)以4.07亿美元收购,在那个时代,这笔交易额当然是一个天文数字,所见所闻使马化腾作出了一个清晰的判断:互联网蕴含着巨大的机遇。

回到深圳后,马化腾很快向公司递交了辞职报告,并找来自己的大学同学张志东等5人共同发起创办了一个计算机网络公司,马化腾将公司起名为腾讯。按照马化腾后来的解释,起名为腾讯饱含着深长的意味。一方面,马化腾的名字里有个“腾”字,公司和自己密切相关;另一方面,“腾”也有腾飞、发达的意思。后缀为“讯”,更多是因为老东家润讯对马化腾的影响。

应当说腾讯成立之初的主要业务是开发和销售“BP机寻呼系统”,后来又转做“互联网寻呼系统”。不过这两套系统最终结果都是只赔不赚。在这种情况下,马化腾决定开发一种名为OICQ的即时通讯工具。马化腾当时的想法非常简单,ICQ席卷欧美,但没有中文版,自己为什么不“拷贝”ICQ的成功经验为国人量身定做一个集寻呼、聊天的软件工具呢?

OICQ很快被开发出来,而且腾讯将其放在了互联网上,在定向赠送的同时也允许用户免费下载。一时间,从来没有见过这个新兴玩意的大学生们涌向了下载OICQ的门户网站,OICQ在大学校园里迅速走红。然而树大招风,当时已经进入中国市场的ICQ发现OICQ抢了自己的风头,甚至自己手中为数不多的中国用户也转向了OICQ,美国在线于是提起诉讼,要求腾讯停止使用OICQ这个名称,并归还OICQ域名给ICQ公司,同时赔偿一定金额的费用。法院最终判决的结果是腾讯败诉。了却官司的马化腾找到了自己的父亲,从父亲那里,马化腾得到了腾讯聊天工具的一个新名字——QQ。

实事求是地说,马化腾最初决定开发OICQ并不是有意将这个市场亲自做大,很大程度上是将其作为一款软件开发出来,等有了一定的市场反应后再卖给大公司。为此,马化腾后来找到了自己的老东家润迅通信,也联系了TOM.COM网站,甚至还托人请求李嘉诚旗下的公司出手收购,但出乎马化腾意料,没有一家企业对OICQ感兴趣。马化腾的团队只能抱着OICQ硬着头皮往前走。

与其他刚开始创业的互联网公司一样,资金是腾讯最大的问题。由于采取了免费注册的商业模式,QQ的注册用户以马化腾所没有预料的速度疯狂增长,不到一年时间中就发展到500万用户。用户量增加的同时,也意味着要不断扩充服务器,而当时一两千元的服务器托管费,让小作坊式的腾讯公司不堪重负。为了养活QQ,马化腾和张志东不得不亲自做一些网站的小项目,但这些小项目所带来的收入仍然难以养活QQ。尽管5个发起人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找来了50万的增量资金,但这笔钱却很快用完。

屋漏偏逢连阴雨。本世纪之初第一次互联网泡沫破灭的危机也席卷到了中国,腾讯进入了最为困难的时期。危难时候放弃也许是一种无奈的选择。马化腾亲自登门拜访了深圳电信数据局的高层,表示自己愿意作价60万元将QQ卖给对方,终因对方嫌价格太高没有达成交易。后来,马化腾找到了当时搜狐的管理层,但同样是扫兴而归。听说新浪对QQ感兴趣,马化腾热情似火地找到了王志东和汪延,可后来还是没有下文。

天无绝人之路。正当马化腾为QQ命运忧心如焚时,腾讯承接了深圳联通公司的一个项目,为手机用户提供邮件到达提醒服务。这也启发了马化腾:“如果QQ可以发短信给手机,会不会是一个新的机会呢?”于是,腾讯和中国联通展开了合作,收费模式是按照短信通讯费“八二分成”。移动QQ由此诞生,并由此给腾讯带来了可以缓燃眉之急的资金。不过,为了避免“断炊”再现,马化腾还是决定寻找风险投资。

一般说来,风投资金同意向目标企业注资,要么是看中对方的核心技术,要么是看好其中项目的前景。但对于腾讯来说,融资的唯一优势就是“用户”。因此,当风投公司质问马化腾“你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时,马化腾也底气十足的告诉对方:“以色列的ICQ卖了几千万美元,它才有多少用户?我们现在的用户比他们多,所以,我们值很多钱。”就凭这句话,腾讯终于搞掂了美国国际数据集团和香港盈科公司,双方答应共同向腾讯提供220万美元的投资,代价是腾讯出让40%的股份。

正式融资成功后,马化腾一咬牙花20万元买了一台带有4个CPU的康柏服务器,这也是腾讯第一台真正拥有所有权的服务器,买回后,马化腾和高管们围着这个宝贝疙瘩转了足足十来分钟。然而,好景不长,220万美元的风投资金在一年半之后很快用完,腾讯再一次出现资金压力,最终,美国国际数据集团和香港盈科将自己所持股份出售给南非媒体集团纳斯帕斯,协议条款是3200万美元获得腾讯47%的股份。马化腾的资金压力危机才又一次得到缓解,并一直维持到2004年腾讯在香港正式上市。

黄色的小嘴,滚圆的身躯,佩戴着各色彩巾——谁也没有想到憨态可掬的小企鹅竟然成为了三分之一的中国人沟通与交流的依赖,而且深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资料显示,截止目前,QQ累计用户数已达20多亿,超过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等三大运营商用户数之和。在腾讯的版图上,显示QQ的活跃用户主要集中于国内,持续在2亿之上。值得关注的是,自上市至今,腾讯的市值超过了950亿美元,股价上涨了近10000%,成为了中国最大也是最有价值的互联网民营企业。

将公司与QQ推到万众瞩目的同时,马化腾也踏上了人生的红地毯。美国《时代周刊》将其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商界人士”,国际经济组织达沃斯经济论坛授予了马化腾“全球青年领袖”的殊荣,《巴伦周刊》将马化腾推到了“全球30位最佳CEO”的榜单之上。在日前《财富》杂志推出的2013年度全球“商界风云人物排行榜”上,马化腾位列第三,刷新了中国企业家在这份权威榜单上的最高排名。按照《财富》的统计,马化腾是中国科技界身家最高的企业家,估计净资产高达100亿美元,并且《财富》认为,马化腾是中国科技界最有影响力的一位企业家。

如果说2001年之前,马化腾的眼光一直盯在QQ这一即时通信工具身上或者说专注于PC用户的话,那么,自从开发出手机QQ之后,马化腾的鹰眼就开始转向对移动互联网的追踪,直至2011年推出微信这一集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于一体的移动社交工具。外界将马化腾看成是第一个坐上移动互联头等舱的IT大佬,而马化腾则将微信视为腾讯进入移动互联网的“神兵利器”。

除了QQ所有的如游戏、社交、会员增值服务等传统功能外,微信还有语音识别、摇一摇识别音乐、Q币/Q点支付、手机充值、地图应用等许多新的平台供用户体验,而且这些平台支持国际渠道如Google Wallet、IAP等,因此海内外应用均可接入。马化腾认为,在PC互联网时代,QQ把用户与他的朋友连接起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让用户随时随地可与朋友们联系与分享。人们也不得不承认,微信正在复制当年QQ的辉煌。资料显示,腾讯目前所拥有的微信用户数量已达6亿,最新月度活跃账户数为2.7亿。

在马化腾看来,移动互联网不是PC互联网的延伸和补充,而是对PC互联网的颠覆,还会加速虚拟世界与实体世界的融合。对于腾讯而言,目前包括微信在内的许多业务更多的活跃在虚拟领域,但随着微信用户规模的日益巨大,马化腾希望将用户与实体世界更紧密地连接起来,这样一方面可以促成腾讯“接地气”,另一方面让用户享受到指尖改变生活的乐趣。马化腾算了一笔总账,相对于PC互联网市场而言,通过与实体世界的融合,移动互联网将为腾讯带去10倍于前者的收入。

O2O(Online To Offline——从线上到线下)是马化腾在腾讯全力推广的电子商务交易模式,这一模式就是让线下商务的机会与互联网相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通过这种模式,过去难以直接以网络购物方式售卖的本地化服务得以通过社交网络和移动应用程序售卖,从而创造出新的消费模式。O2O的模式目前主要有两种,一是作为纯信息交换的媒体平台,还有一类平台则以预付或者到付的形式直接介入交易购买环节,腾讯显然是要在两条战线上发力。

易迅和拍拍是腾讯独立运营的两大电商网站,与此同时,腾讯构建了自己的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微信支付,并且与前者全面接入。在两大电商骨架支撑下,腾讯开发出了“微购物”和“微生活”的线上交易模式,前者主要负责商品零售类,如服装店和商场等场景的O2O,后者主要负责生活服务类,如餐饮企业、KTV等场景的O2O。以某服装品牌的“微购物”为例,消费者在该店铺里扫了一件衣服的条形码后,可以在微信上关注该商品,然后就可以在手机端下单支付,店铺就会把商品寄给消费者。再以餐饮企业全聚德为例,消费者在微信上成为其会员后,可直接在微信上完成预订、支付等流程,及接受各种促销信息。

为了调动线下企业资源,在开放QQ、QQ空间、腾讯微博等多个亿级产品平台的同时,腾讯还特意打造了微信公众平台并对企业完全免费开放。马化腾说,这种“开门迎客”的方式主要是希望搭建一个连接用户与商家的平台,腾讯只提供规则,由用户和商家去自由创意。资料显示,微信公众平台上线以来,已有星巴克、麦当劳、南方航空、招商银行、海尔、太平洋咖啡、印美图等200万个公共账号入驻,而且每日新增8000个公共账号,每天总计有超过亿次的信息交互。

不难看出,马化腾正试图通过微信平台开放运作一步大棋:将社交用户导向电商用户。虽然在微信与QQ的用户多有重叠,但只要将数亿微信用户转化成功,腾讯未来肯定会抱上一个巨大的“金娃娃”。重要的是,平台开放已经让入驻的下线企业开始收益。数据显示,从全面开放至今,腾讯开放平台分给开发者的收益累计达60余亿元,其中仅2013一年分给开发者的收益就达30亿元。

在习近平考察腾讯时,马化腾展示出了这样一幅微信应用场景:口干想喝水,有自动贩卖机却没带钱包,怎么办?只需点你想买的热奶茶,贩卖机的屏幕上就会显示出它和支付二维码,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支付流程,输入6位数密码后就能埋单拿水;寒冬回家就想孵空调,可到家再开热启动还得十分钟,怎么办?只需在办公室里点开该智能空调的微信公号,把手机和你家的空调联网,温度、风速只管远程调……如此诱人的前景引来了总书记的连连点头。

“二马”之战

从架构易迅电商网站,到拍拍网的铿锵落地,腾讯进入电子商务世界的脚步超乎了业界所有人的预期,而且其进攻的矛头似乎直指在电商领域霸气十足的阿里巴巴和淘宝。观察分析,易迅的定位是扎根在一线城市,而这个巨大的空间恰恰是淘宝浸淫已久的地盘,而且与淘宝不同的是,易迅的配送员都是自己的员工,旨在为用户提供高品质的服务。易迅虎口夺食之势清晰可见。不仅如此,拍拍网以C2C模式进行,而淘宝恰是这方面的翘楚,腾讯挑战王者宝座的勇气渐趋展露。

非常重要的是,谁都知道无论是在淘宝还是在天猫或者是京东商城购物,只有一种第三方支付方式可以选择,那就是支付宝,然而,腾讯却在2005年推出了第三方支付平台——财付通,而且与支付宝同时成为第一批获得央行支付牌照的企业。而当微信5.0上线之后,财付通又及时推出微信支付,强势布局移动端口。目前,微信支付有扫码支付、App内支付和公众号支付等3种形式,作为目前用户量最庞大的移动社交工具,微信除了能连接朋友圈,其支付的便利性更能实现从线上到线下的完整闭环,从而打通O2O的最后一环。这种结果也意味着,腾讯在淘宝的支付地带上撕开了一条缺口,今后的淘宝不仅要在PC支付领域面对他人抢食的威胁,而且在移动支付领域还可能面临被人甩下的风险。

马云真的被激怒了。在将微信从手机淘宝中屏蔽封杀的同时,阿里巴巴在四个月前正式推出社交工具“来往”,公开宣布“去电商化”,矛头直指微信。在给“来往”站台时,马云放出了狠话:“企鹅走出南极洲了,他们在试图适应酷热天气,让世界变成他们适应的气候,与其等待被害,不如杀去南极洲。”

面对马云的公开迎击,“小马哥”当然也没有闲着。一方面,腾讯应用宝将支付宝从首页推荐榜上移出,同时,微信支付与中国人保财险联合推出全额赔付保障,双方达成协议,如因使用微信支付造成资金被盗等损失,将可获得PICC的全赔保。另一方面,已经获得基金支付牌照的财付通与微信支付正联手华夏、南方、易方达、鹏华等基金业巨头打造微信理财,而且业界盛传腾讯类似余额宝的理财产品即将出炉。

表面上看来,“二马”之战是电子商务与支付工具之争,但实际上是对整个互联网生态圈的争夺。在马云的构想中,未来的阿里系将会是包括电商平台、物流平台、金融平台、数据平台在内的互联网基础服务商,而一旦成为了互联网基础服务商,阿里就可以在现有构架下嫁接更多业务,如音乐、游戏、搜索、地图、互联网广告等,进而谋划对互联网生态圈强有力的控制。从现在看来,马云仅仅走完了一半的行程。同样,马化腾非常清楚,只有借助微信支付将电子商务做大,腾讯才能建立起和阿里巴巴同样功能的大型综合性、多元化业务平台,但腾讯迈入电商世界的脚步才刚刚起步。从现在看来,瞄着编结互联网生态圈的目标,腾讯选择了一条从社交到电商的道路,而阿里走出的是从电商到社交的路径;腾讯主要是通过圈用户达到圈电商,而阿里主要通过圈电商达到圈用户。二者的迎面而行必然撞个满怀,而且随着未来彼此渗透率的加深,“二马”之战将会演绎得更加惊心动魄。

全民公敌?

不管马化腾接不接受,新华网等国内媒体戴在他头上的“全民公敌”之帽客观上恐怕很难摘掉。甚至马化腾也无论如何不会想到,昔日与自己一起在深圳街头畅饮啤酒的网易掌门人丁磊也向自己伸出“毒舌”,丁磊称:“微信一家独大,以及它的闭环特性,对其他互联网服务商来说,是件特别恐慌的事情。”显然,将马化腾视为“恐怖分子”的不只是马云,还有许多人。

腾讯高调进入电子商务领域,除了闯进淘宝地盘外,也动了不少IT大佬的“奶酪”,而且微信是一个封闭的平台,如果腾讯把持了移动端通道,很可能在移动购物支付领域掐住各大电商的命脉,因此,电商们对微信的抱团阻击正在悄悄发生。在前不久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和网易公司联手推出“易信”之后,京东高调发布内部邮件,以保护公司信息安全为由,要求所有员工在交流业务时,统一使用“易信”,不再允许使用其他移动即时通讯工具。易信欲挑战微信,京东要防着易迅,刘强东与丁磊联手对垒马化腾的格局露出端倪。

与奇虎360正面交火也许并不出乎马化腾的意料。在腾讯将杀毒软件捆绑进QQ从而引发与对方激烈“口水战”的一年之后,双方再度上演真枪实弹的火拼。对腾讯而言,在微信势如破竹,线下资源对微信趋之若鹜的情势下,微信支付的发展所需要的安全就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手机安全生态体系到了腾讯必须而又不得不建立的时刻。然而,腾讯的一个“手机管家”最终惹来了作为“手机卫士”360的不满,而且360以QQ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为由将腾讯告上法庭,但作为“中国第一例互联网反垄断案”,其所具有的标志性意义不言而喻。

微信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的纠葛也许是马化腾事先所没想到的。微信刚推出时,三大运营商都不以为然,然而,当微信的视频/语音通话功能上线后,巨头们开始手忙脚乱。因为,随着微信用户越来越多,不少人已经减少了电话、短信的使用量,转而利用微信的语音、文字、图片形式来交流。也正因此,腾讯被外界冠以“第四大运营商”的称号。

事实的确让运营商们背心发凉。资料显示,从推出至今,微信用了不到三年时间吸引了一半以上的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于是,在“中国移动全球开发者大会”上,中国移动总裁李跃直接抛出微信“威胁论”,而中国联通董事长常小兵更是“警告”微信“喝水不要忘了挖井人”。

对于运营商的不满与抗议,马化腾不能不理,毕竟腾讯还绑着别人的网络大腿过日子,否则对方狮子张口,仅收取的流量费就让腾讯吃不消。于是,为了打消运营商的顾虑,小马哥只能不厌其烦地向对方解释微信所占流量并不多,反而通过很多外链为移动联通带来了大量的流量,以传递出腾讯与运营商合作共赢的理念。另一方面,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马化腾递交了一份“加快实施宽带中国战略”调查报告,强烈呼吁将宽带网络建设提升到与公路、铁路、机场和电网建设等同等重要的位置,加速提升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小马哥显然希望借国内网络硬件条件的改善,以有一天能摆脱运营商的钳制。

然而,已经40岁开外的马化腾知道,依靠政策的施舍所能得到的红利会极其有限,而且还要假以时日。国际化于是提到了腾讯的前台。作为国际化的重要步骤,腾讯已在美国成立了微信北美办公室,微信在美国的用户超过了10万;而在亚洲,微信比“脸谱”的占有量高出15%,整个微信海外版Wechat的注册用户数超过1亿,并且还在快速增长中。与此同时,在斥资16.79亿元人民币收购美国《英雄联盟》开发商之后,腾讯出资5亿元人民币收购了韩国移动通讯软件Kakao。截止目前,腾讯的海外投资项目已达40个。

如同马化腾所言,移动互联网对于中国企业是一次弯道超车的机会,腾讯选择国际化无疑是要抢占广阔的全球市场,不过,在笔者看来,“小马哥”眼中的国际化还另藏深意:如果腾讯能凭借微信拿下欧美和亚洲市场,既可以摆脱(或至少平衡)对国内运营商的过度依赖,又可以得到“国家级”的关照。

标签:;  ;  ;  ;  ;  ;  ;  ;  ;  ;  ;  

马化腾:网络上的马_马化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